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艺术

艺术

彝族为什么没有乞丐

发布时间:2022-06-17艺术 微彝族V
彝族为什么没有乞丐

雅称乞丐,俗称叫花子,是指以乞讨为生的人。传统文化中,人非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是不会沦落为乞丐的。奇怪的是,就算是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靠四处乞讨为生,也绝对不会成为彝族人的选项之一。

历史上,受到外部强大力量的挤压,彝族人长期居住在穷乡僻壤之间,物质生活极端贫穷,而精神操守却亘古不变。单凭整个民族都没有乞丐这一点,就可以构成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个奇迹的产生源自于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社会互助机制。

首先,在彝族人的价值观念里,一个人的荣辱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祖先和整个家支。传统文化中,一个人即使是走投无路了,其所属的家支也有力所能及提供扶持的道义。社会能够容忍的事情是——实在窘迫了,有力气的人,你可以靠抢劫为生。有技术的人,你可以靠偷窃度日。有智慧的人,你还可以靠骗术谋生。唯独不能被容忍的,是卑躬屈膝的乞讨。

彝族丰富的语言体系中,乞丐的彝语音译为“渣抹”,但这个词一般不会单独使用,凡是说到乞丐都会在前面加上一个限定词“黑呷渣抹”,翻译过来就是“汉族乞丐”。从语言是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真实反映的角度讲,这同样可以作为历史上彝族没有乞丐的一个佐证。

另一方面,从彝族社会的互助机制来说,面对贫困,稳定而庞大的家支系统提供了外在的化解和支撑功能。所谓家支,指的是同一祖先的名字变成姓氏后,衍生下来的各个支系。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口耳相传的谱系,在家支的系统中找到自己与他人的位置,从而精准确定出与同一家支其他人的血脉联系。这样的血脉关系因为承载了社会伦理道德的因子,所以被认为是在自身努力以外,一切艰难困苦的最后一道保障。

彝族的家支制度历史悠久,彝族谚语说:“猴子靠森林,人类靠家支。”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就有关于家支作用力的记载:“上使王然于以越破及诛南夷兵威风喻滇王入朝。滇王者,其众数万人,其旁东北有劳寖、靡莫,皆同姓相扶,未肯听。”

我们不妨把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皇上派王然于利用破南越及诛杀南夷君长的兵威,说服滇王前来朝见汉皇帝。滇王有军队数万人,东北方有劳寖和靡莫两个部落,都和滇王同姓,靠同姓相互扶助,不肯听从劝告。”同姓相扶,正是凭籍着家支互助,滇、劳寖、靡莫这部分彝族的先民,才鼓起了拒绝招降的勇气,并且还自不量力地袭扰汉朝使团,抢夺汉朝的缯帛,导致汉武帝怒发冲冠,调遣驻守巴蜀的汉朝军队,屠戮了劳寖和靡莫,慑服了滇部落。

彝族谚语云:“穿蓑衣者也是家支,戴赤金者也是家支。”不分贫富的家支,一直维系着彝族的整个社会生态。随着新的社会管理机制的强力介入,旧的家支体系自然会动摇,彝族社会中史无前例地产生了第一批乞丐。即使是这样,从民族的人口比例看来,彝族的乞丐还是相对稀少。审视一下彝族社会的贫困面和贫困程度,无需提醒,你就会情不自禁,对彝族文化传统中这些不可多得的良性基因,产生由衷的、深深的敬意。

彝族社会没有乞丐,这一历史现象透露出的民族特性也许还可以延伸到,对通过柔弱博取同情的鄙夷,对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崇尚,以及彝族人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与生俱来的刚烈。秉持宁折不弯的血性,在人世间,依靠天赋的智慧和力量战斗,但从不跪下乞求生存。

彝族人都在看

微信团队

END

彝人视窗

传承 发扬 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