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艺术

艺术

13岁少年捡到玉玺,上交博物馆后不要奖励,45年后专家为什么找上门

发布时间:2022-06-18艺术 百年档案
13岁少年捡到玉玺,上交博物馆后不要奖励,45年后专家为何找上门

在1968年发生了一件震惊世人的事情,13岁的男孩在臭水沟里捡到了一块通体白色的石头,上面雕刻着似虎又似狼的图案,背面还印刻着几个大字,在傍晚,这块石头甚至还反着光。

男孩将石头带回家之后,在父亲的帮助下经过了专家鉴定,结果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

男孩将石头上交给国家,获得了20元路费,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隐情?这块白色石头又是什么绝世珍宝?

意外惊喜,臭水沟中的宝贝

西北有句民谣:“陕西的黄土埋皇上。”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名城,陕西可以称之为文物集中出土地。

在这里,曾经是十三个朝代的都城,埋葬了许多王公贵族,有大公无私的炎帝、人文初祖的黄帝、还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其中最鲜为人知的便是秦始皇陵,一经面世可谓是名震天下。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故事,就和陕西的皇帝有关。在这个文物富足的土地上,一个年仅13岁的男孩偶然间捡到了一块稀奇古怪的石头,这块石头通体呈现白色,甚至还带有如玉般的光泽。

没曾想竟然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玉玺,上交国家之后却只获得了20元的路费。

本以为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尘埃落定,谁也没想到,45年后,博物馆专家竟然找上了门。

男孩名叫孔忠良,出生于1955年的陕西咸阳。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孔忠良一出生就被父母寄予了厚望,取名为“忠良”,就是希望他做一个忠厚善良、忠诚正直的人。

孔忠良的家中以种田为生,父母都是没读过什么书的农民,尽管如此,他们依旧明白读书的重要性,无论家中有多艰难,依旧坚持将孔忠良送进了学校。

1968年的一天傍晚,13岁的孔忠良和往常一样走在放学的路上,脚下有一搭没一搭地踢着小石子。走着走着视线就被不远处的臭水沟给吸引住了,水沟里显然有一个发光发亮的东西,耀眼的光芒让孔忠良停下了步子。

他好奇地小跑过去,走近一看,却让他大吃一惊,这是一块正正方方的白色石头,上面雕刻着复杂的图案,材质如白玉一般,与普通石头相比,显得格外不同。

这让孔忠良心中一喜,他心想自己许是捡到什么宝贝了。于是,孔忠良抱着这块石头,满怀欣喜地跑回了家,还将其拿到了自己父亲面前,炫耀着自己捡来的宝贝。

一开始,孔祥发并没有太在意,直到看到石头底下的几个大字。孔祥发这才从儿子手中接过石头,仔细端详着,白色石头上的花纹像虎又像狼,底下清晰的几个大字,繁杂程度像极了古代的字体。

尽管孔祥发不识字,但他也在电视里看见过类似的东西,倒像是一枚古代的印章,而直觉告诉他,这块石头不是一般之物。

在陕西这块宝地上,可谓是宝物百出,有网友戏称:“陕西遍地是文物”,当然,这句话也不假,在当年,当地有些人家盖房子时都能挖出一两件宝物。

孔祥发就曾经听说过,村里某某就挖出了一件宝贝,久而久之,挖出宝贝这件事在当地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想到这里,孔祥发越发觉得手中的这块石头可能是件不得了的宝物。

不求回报,无偿捐献给国家

如果真是个宝物,那卖给文物贩子应该会值不少钱,甚至可能因此就能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加上生活贫穷,在文物贩子泛滥时,有许多的农民百姓不懂其中的道理,在文物贩子的金钱诱惑下,会将珍宝低价卖给文物贩子。

这也让许许多多的珍品宝藏都流落民间,甚至流失海外,最后不知所向。

正在孔祥发犹豫思考的时候,一旁的孔忠良想到了老师曾经的教导,无论是一分钱,都应该交给警察叔叔,更何况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

于是孔忠良没有一丝犹豫地开口:“那是不是应该上交给国家?”

这句童言让孔祥发有些惭愧,他收回了之前的歪心思,并且赞同了儿子的话。

人穷不能穷志气,捡来的宝贝再值钱也不属于自己,孔祥发和儿子约定过几天就带着这块石头去到城里的博物馆,如果是真的就交给国家,如果是假的,也不枉费自己的一番心意。

在几经辗转之中,二人坐着车从乡下赶到了碑林博物馆,也就是如今的陕西历史博物馆。

带着这块儿石头,孔祥发父子忐忑不安地找到了工作人员,但也不敢表明来意,反而直接让工作人员将馆长给请了过来。

见到孔祥发父子二人谨慎而又严肃的神情,工作人员也没有过多询问,就请来了馆长。

见到馆长之后,他们才小心翼翼地将石头拿了出来,并表明了自己的来意,孔忠良也有声有色地讲起了自己捡到这枚宝贝的过程。

馆长看着这块石头,直接笃定这是一枚价值不菲的印章,尽管他不懂专业知识,但也可以看出这是用上好的和田玉制成的,不过具体是什么印章,他也不敢妄言。

再三查验之后,馆长还是请来了馆里的专家前来鉴定。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专家给出了专业的判断,这可能是汉代某位皇后的玉玺。

汉代统治者喜欢用云纹作为装饰,意指天子圣上,而该枚玉玺的螭虎尾部就藏于云纹之中,四侧皆勾勒的卷云纹,每个云纹均以双阴竖线与边框相连。

印玺通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材质是上好的新疆和田玉羊脂白玉,玉色纯正无瑕,并且十分的晶莹润泽,玉质坚硬细腻没有任何受沁的现象。

整体为螭虎图案,螭虎传说为龙子之一,自古以来,螭虎便是代表王者风范。除此之外,印章底下的四个大字是篆体“皇后之印”,笔法方中带圆,字法结构都与汉印方平正直的特征相呼应。

最后根据《汉官旧仪》中描述的:“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据此专家推断这是一枚皇后玉玺,但具体是汉代哪个皇后玉玺,还无从得知。

专家的一番话可让孔祥发父子二人大吃一惊,他们也没想到这随手捡到的石头竟然是古代皇后的玉玺,如此珍贵的东西应该交给国家保管,而不是流落民间。

没有过多思考,孔祥发就决定将这件宝物无偿捐献给国家,而孔忠良也十分支持父亲的想法,父子俩一拍即合,就打算直接将这件文物交给博物馆。

馆长一听也十分震惊,他再三表示要给予他们奖励,但孔祥发父子拒绝了馆长提出的奖金和荣誉证书,面对馆长的再三表示,孔祥发摆摆手说:“原本就属于国家的,不需要鼓励。”

但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这对父子毫无所得地离开,于是馆长召集工作人员拼凑了20元现金,以表感谢。

尽管20元现金在现如今看来不算多,但在那个年代20元也足够乡下一家人的几个月生活费了,也算是一笔不小的“巨款”。

经过再三推搡之后,孔祥发父子最终接受了馆长拼凑的20元现金,由于农忙,加上回乡也需要一段时间,孔祥发父子没有过多逗留就踏上了回家的路程,匆忙离去也没能给博物馆留下详细的联系地址。

这件事结束之后,孔祥发一家又回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很快,就把这件事抛之脑后。

百年难遇,绝世珍宝现世

为了弄清楚玉玺的来历,博物馆的专家们开了无数次会议、查阅了许多历史资料。

当时对于这枚玉玺有两种猜测,一是根据孔祥发父子曾经提到的地址咸阳韩家湾,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此处距离刘邦吕后合葬的陵园十分接近,猜测为吕后之物;

二是可能是汉初虎溪山沉陵侯墓出土的“吴阳”玉印,可能为高后时期,或者时代为西汉文景到武帝前后。

不过因为在古代“皇后玉玺”有累世传授的传统,不为某代皇后所属,加上玉玺的图案样式都大致符合汉代特征,捡到的地方也邻近吕后陵墓,所以专家们初步推断,这枚玉玺大概率可以认定为西汉吕后的玉玺。

许是由于在204年以后赤眉农民的起义盗掘了吕后的墓,或者是后来猖狂一时的盗墓贼盗了墓。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这个价值连城的皇后之玺就此遗落民间,深埋入了黄土之中,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这才显露真身。

恰巧又被年幼的孔忠良捡到,而孔忠良一家也没有将其贩卖给文物贩子,这才将这一国宝完整保存下来。

要说这枚玉玺有多宝贵,还要从大汉第一太后吕雉说起。我想,大家对于吕后的了解不会过于陌生,无论是历史课本上,或者是文艺作品中,对于吕后都有浓墨重彩的描写。

作为中国古代三大女性统治者之一,与大名鼎鼎的女皇武则天一起被称为“吕武”,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掌握汉朝政权长达十六年。

尽管吕后统治期间也做了许多残酷的事情,但后人也无法忽视其丰功伟绩。在她统治期间,修改汉法,鼓励生产,实行与民休息等政策,都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统治后期,重用吕家兄弟姐妹,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这些都足以说明吕后在历史上的地位,而这枚玉玺也见证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文物的价值不在于其质地材质是否值钱,而在于其记载了一段历史,深藏着一段源远流长的文化印记,这种价值无法用金钱去衡量。

譬如马末都先生对于文物蕴含的文化价值的评价:“如果有一天,中国重新成为世界最强国,依赖的一定是我们的文化,而不是其他。”

就像这枚玉玺,本身的质地或许并不是价值连城,但其中的文化价值却是十分珍贵,甚至可以用唯一来形容。

因为在汉唐两代能够确定皇帝之位的玉玺,没有一例,而皇后之位的玉玺,只此一方。这枚玉玺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它不仅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还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然而,世事难料,1974年,正值大革命期间,李云鹤作为此次的首要分子,在听说了这枚皇后玉玺之后,当即下令将其送到北京。幸好,这枚玉玺在北京待了一段时间,“四人帮”粉碎之后,最终完整地被送回了陕西博物馆。

东寻西觅,表彰四十年前的善行

199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将这枚两汉时期最高等级的皇后玉玺,列为了博物馆镇馆之宝。

部门人员想起了曾经无偿捐赠的孔祥发父子,于是很希望可以找到他们,对他们再次进行表彰。

然而由于当年并没有明确地址,加上过了这么多年,一时也是毫无头绪,加上繁杂事情过多,这件事也不再有人提起。

直到2012年的时候,陕西省成立了汉文化保护基金会,该基金会成立初衷就是为了表扬为保护历史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

当基金会人员再次提及当年皇后玉玺的事情,没有任何犹豫,基金会立即拨款拨人,就是为了能够寻找到孔氏父子,这一次,无论如何都要找到当年的孔氏父子。

时隔四十几年,所有的线索都变得十分模糊,许多当事人不是退休,就是已经离世,这也让整个寻找过程变得非常不顺利。

不过好在工作人员们没有选择放弃,他们不放弃任何细枝末节的线索,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苦苦追寻之后,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工作人员在陕西咸阳韩家湾狼家沟村找到了孔忠良。

如今的孔忠良不再是当年青涩的孩童模样,而是已经年过半百,头发早已花白,但仔细看来,还足以看出当年的模样。

这天,孔忠良正打算去田地里干活,迎面碰到包括村支书在内的一行人。他一头雾水地听着工作人员的来意,过去已经有些记忆模糊的事情在孔忠良的脑海里再次浮现,他谈起曾经无偿捐献的玉玺,表示这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

孔忠良也没有想到时隔多年,竟然还有人记得当年的事情,那只是他举手之劳,却让人牵挂多年,他的内心也是十分感动。

听到工作人员口中的补偿,孔忠良摇摇头说:“当年的20元费用已经足够了,国家也没必要再为此进行补偿了,并且现如今他的日子过得不错,当年也只是举手之劳,上交给国家也是应该的。”

说什么,他都不愿意接受工作人员提出的补偿,而工作人员也坚持不懈,用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让孔忠良勉强同意去参加表彰大会。

2012年12月1日,陕西省神州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举行了“保护大遗址‘弘扬汉文化”总结表彰大会,在表彰大会上,博物馆为孔忠良补发了证书,并将其被评选为“保护遗址十大杰出人物”。

他的事迹被各大媒体报道,这桩四十多年前的善行才被众人熟知,孔忠良说:“虽然我的日子过得不算很好,但我没有为我无偿捐出这样的无价之宝后悔过,我还会一如既往地为保护国家文物做贡献。”

他还坦诚地表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应该的,同时对国家和博物馆表示了感谢,还因此鼓励更多的人在发现文物后主动上交。

作为平常老百姓,对于国宝欠缺常识和知识,他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有着保护文物的常识,有着爱护文物的责任意识。

就像我们经常强调:“保护文物在当代,利在千秋”,文物的保护是对文化历史的继承和保护,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它不仅见证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中华民族的文物,将保护文物作为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业。

我也相信将来会有许许多多的“孔忠良”为保护文物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尽力而为守护国家的历史。对此,你怎么看?你对于孔忠良的做法秉承一个什么观点?欢迎大家积极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