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艺术

艺术

林黛玉一进荣国府,贾母为什么允许宝玉同她一起居住?她难道不怕别人非议

发布时间:2022-05-31艺术 小涵读书
林黛玉一进荣国府,贾母为何允许宝玉同她一起居住?她难道不怕别人非议

林黛玉一进荣国府,当天晚上安排住宿时,贾母将她安置在身边的碧纱处居住。

贾宝玉原本居住在碧纱橱内,贾母想让宝玉拿出来,后经宝玉请求,最终贾母同意他和林黛玉一起居住。

这种做法,违背了封建社会“男女七岁不同席”的礼仪规矩。为何贾母宁可违背规矩也要这样做?她难道不怕别人非议,不怕宝玉和黛玉的名声招来非议?

其实正是因为害怕,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做法。

林黛玉的到来,让贾母有了“三怕”,“三怕”比起所谓的礼仪,更让她担心。

第一怕:怕林黛玉受到委屈。

林黛玉刚刚失去母亲,本想在家里守着父亲,一边读书一边守孝。贾母执意将她接进贾家,一个女孩千里进京,人生地不熟,内心一般都会有委屈。

贾母特别疼爱女儿,她见到林黛玉之后,搂着大哭,当中说道自己所有儿女中最疼爱贾敏,因为爱其母所以更爱其女,在这种情况下,贾母不愿意林黛玉受到半点委屈,所以她将林黛玉安排在碧纱处居住。

为了彰显自己的意图,贾母还超规格给林黛玉配备了丫头婆子,并将自己调教的二等丫头鹦哥(后改名为紫鹃)给了林黛玉使用。

感情的上述原因让人容易理解,贾母给林黛玉高规格配备丫环又是为何?

因为贾家的内部环境很特殊,家里上上下下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喜欢看客下菜。

贾母的八旬生日,穷人家的女儿喜鸾、四姐前来祝寿,贾母留下两人居住时,让人到园里吩咐:

“到园里各处女人们跟前嘱咐嘱咐,留下来的喜姐儿和四姐儿虽然穷,也和家里的姑娘们是一样,大家照看精心些。我知道咱们家的男男女女都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未必把他们两个放在眼里,有人小看了她们,我听见可不依”。(《红楼梦》第七十一回)

贾母知道贾家的陋习,担心众人看轻林黛玉,害怕林黛玉受委屈,所以综合考虑,把林黛玉安排住进碧纱橱。

第二怕:怕自己孤单。

俗话说,人不为己,天殊地灭。除了父母对儿女之外,人们所追求奋斗的一切,往往都与自己有关。贾母安排林黛玉住在自己身边,其实是想有人做伴,是怕内心孤独。

人老之后怕孤独,内心需求往往大于物质需求,贾母也是如此。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两人刚刚一见面,就互相说起各自的生活处境,谈话之际,贾母透露出自己的内心渴求:

“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我,我都不会,不过嚼得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顽笑一会就完了。”(《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贾母所说皆是实话。

林黛玉一进荣国府时,贾母身边不仅有宝玉,还有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姐妹三人,直到天气转暖之后,才将贾家三个姐妹挪到王夫人身边居住。

贾母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人老喜欢热闹害怕孤单。

她跟大多数老人一样,喜欢身边儿孙围绕,害怕身边没有人。

物质生活满足之后,精神生活便显得格外重要。

贾母衣食无忧,所以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格外突出,把林黛玉排在身边居住,既表达了慈祥姥姥的关爱,更排解了内心孤独。

第三怕:怕别人笑话。

贾母安排林黛玉住在身边,既有对林黛玉考虑,也有对自己的考虑,更有基于整个家族层面的考虑,所以她有了第三怕——怕招待不周,丢了贾家脸面。

贾家作为百年望族,历经富贵,渐渐走入下坡路。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外面架子未到,内囊渐失。

面对这种情况,贾母自然不甘心,所以努力维持外面的繁荣和尊严。

林黛玉进贾家,是林家对贾家的一次“考验”。

林家世袭为侯,林如海探花出身,作为巡盐御史,无论是家庭威望和个人声誉,都比贾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林如海安排林黛玉进贾家,不仅让贾雨村护送,还为贾雨村谋官准备了所有费用。据此推测,林黛玉进贾家,也带了足够的“生活费”。

所以,贾母只能超规格安排林黛玉食宿,否则贾家就会颜面尽失。

贾母这种举动不仅在林黛玉身上有体现,在薛宝琴身上也有所体现。

薛宝琴跟随哥哥薛蝌进京待嫁,贾母不仅让王夫人认薛宝琴做了干女儿,还让她跟随自己居住。

贾母为何这样做?

因为薛宝琴家里有钱,背后代表的是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

更主要的是薛宝琴的婆家是梅翰林家。

翰林位高权重,往往都由优秀学士担任,专掌内命,起草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号称“内相”,往往是由重要大臣担任。

薛宝琴一人既代表了薛家,又兼顾了梅翰林家,有了这种身份,贾母必须高度重视,高规格接待。

结论:贾母将林黛玉留在身边居住,不是简单的安排,而是基于林黛玉的身份地位,自己内心情感的需求,贾家的处境以及对外交往的方式,是深思熟虑的谋而后动。

贾母的做法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时,既要考虑他人,也要兼顾自己,更要站在更高的尺度,以更宽的视野,站在一个团体、一个家族利益做决策,只有这样,违背礼教的做法,颠覆世俗的做法,才不会受到非议,才会让人觉得正确。

作者:小涵读书写作不易,分享容易,您的关注、收藏、点赞、转发,在一瞬间就能给予我一生写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