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艺术

艺术

孔子这段话备受争议,却暗藏玄机:你说话为什么孩子不听?

发布时间:2022-06-02艺术 齐鲁壹点
孔子这段话备受争议,却暗藏玄机:你说话为什么孩子不听?

家长说话,孩子为什么不听?明明是言辞恳切地指出妻子的缺点,为什么屡遭打脸、妻子根本不买账?

原因很简单:你不会说话呀!当家长的,首先要学会如何和孩子说话,才能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但,学会好好说话,并不简单。网上搜搜看,各种教人如何说话的书,汗牛充栋。

不必舍近求远,来看看孔老师教你如何说话——尤其是当家长的,可要看仔细了。

《论语·子路》中,记载了孔子和叶公的一段对话。孔老师说的话,还曾引发争议——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有个叫叶公的人(大概不是好龙的那个),碰到孔子,聊起了八卦:

“俺们那疙瘩,有个很正直的人,他爹圈了别人的羊,儿子就把老爹给告发了。”

孔老师听了,说道:

“在俺们囤,正直的人不这样。当爹的会为当儿子的掩盖过失,当儿子的会为老爹隐瞒过失,正直就在其中了。”

纳尼?这岂不是和传说中的“大义灭亲”完全不沾边嘛?孔老师咋这样呢?

先搞清楚事实,再激动。

如果牵扯到民族大义、大是大非,激动点是可以的,怼孔老师也没问题。

你得先明白,啥叫“攘羊”。攘羊,毫无疑问,也是窃取,但行为方式略有不同。

攘,从扌(手)从襄,意为“推手使前也”,“凡六畜自来而取之曰攘(《大家小书·儒者的智慧》70页,郭齐勇)”。

就是说,叶公说的“盗羊事件”,当事人只是起了贪心——别人家的羊跟着自家羊群进了自家羊圈,他没还给人家。并不是主动去偷的。

这种情况下,是否还需要“大义灭亲”、儿子揭发老子?孔老师的意见是一个字——隐。

所谓“隐”,不是纵容,而是私下处理。老爹做得不对,可以私下劝他把羊送回去,报官没必要。撕破脸皮,父子关系就很难处理了。

同样,孩子如果出现问题,家长也要学会用“隐”的方式,尽量私下处理。孩子偷家长几块钱,就搬出警察来吓唬孩子,甚至把孩子送到派出所,都不明智。

在《礼记》中,古人提到了两种劝谏方式,一种就是“隐”,一种叫作“犯”。所谓隐,不是不管,而是私下处理、采用灵活的方式处理,既要让孩子知道错误,又要给孩子面子,孩子更容易接受。

犯,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犯颜直谏,撕破脸皮硬怼。这种情况之下,即便你说得再有道理,对方也很难听得进去——不管是老婆,还是孩子。

西汉有个名臣,叫冯唐。所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说的就是他。李广且不说他,冯唐之所以得不到重用,很大程度上就是太喜欢“犯谏”了。

有一次,他和汉文帝聊起了廉颇、李牧。汉文帝对这两位名将心向往之,感慨道:“如果我有了廉颇、李牧,还用得着怕匈奴吗?”

冯唐很不屑地说了一句:“您即便有廉颇、李牧,恐怕也不会重用他们。”气得汉文帝一拍大腿走了。还好汉文帝有肚量,要是换成秦始皇,冯唐早死过一百次了。

同样的话,用什么样的方式说——犯还是隐;同样的事情,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说话做事,还是要向孔老师学习。

高金国,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6册。

壹点号高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