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分布在我国哪个地方(京族主要聚居在我国境内哪个省)
京族,也称为越族(越南语:người Việt/ʛ越),民族语言为京语,由于语言因素复杂,语言学家难以确定其语言属系。
京族主体在东南亚,中国境内的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主要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的澫尾、山心、巫头三个海岛上,三岛素有“京族三岛”之称。
京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占越南总人口的86%。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京族总人口数为28199人。
京族的祖先大约在公元16世纪初陆续由越南涂山等地迁移来华,最先居住在巫山岛和江平镇附近的寨头村,后来才逐渐向澫尾、山心、潭吉等地发展。
京族为越南的主体民族,曾称为“越南人”或“安南人”,瑶族称他们为“交趾人”。
在澫尾村的乡约中,有“先祖父洪顺三年(1511年,明武宗正德六年)从涂山漂流到此,立居乡邑”的记载。
此外,据京族人口较多的刘、阮二姓追述,他们的祖先原来居住在越南吉婆,后迁至越南涂山沿海,以打渔为生。
有一次,他们在北海湾追捕鱼群时来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巫头岛,见这里荒无人烟,又有较好的渔场,便定居下来,至今约有16-17代人。
若以每代人25年计算,至少也有约500年的历史,这与乡约中所记相符。
京族沿海而居,海域捕鱼自然也就成了他们主要的经济生活。在海滩、村寨给人第一印象是成堆成挂的各式渔具。
拉网、刺网(定刺、流刺、旋刺)、塞网,还有专门针对特定捕捞对象的鲨鱼网、南虾网、海蜇网、鲎网、墨鱼网等,渔具之多、分工之细,形成了京族发达的渔业文化与独特的渔业风情。
渔箔是京族渔猎生产中独特的传统设施,以渔箔捕鱼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渔箔颇象古代的八卦阵。
捕鱼经验丰富的京族人,在地势倾斜、水流较急的滩地裂沟两旁,分两行插上木柱,直到最低潮水线处。木柱间用细竹条、竹蔑或山藤编结成“篱笆”栅栏,形成“篱沟”,状如漏斗。
在“漏斗”里以竹片和木条编织3个由大到小的“鱼室”(也叫“鱼港”),鱼室彼此相通,各入口处安置有鱼虾能进不能出的“笼须”。涨潮时,潮水带着鱼虾淹没了箔地。
退潮时,鱼虾被困于鱼室。渔民驾轻舟划竹筏,进入篱沟以鱼罩、阿罾尽情收获。
京族的宗教信仰为多神教,兼信道教、佛教,也有部分人信天主教。
“京族三岛”最大的庙宇是灵光禅寺,寺内的铜钟铸于1787年,内奉观世音菩萨。
此外,也还有三婆庙(内奉观世音,妇女多到此求子)、优婆庙(内奉汉伏波将军马援)。
京族男性穿的是无领、无扣的袒胸上衣。腰间还束以一条或二条彩色腰带;有的束至五六条之多,并以腰带的多少来显示自己的富裕或能干。
由于其衫长过膝,衫叉的裂旗又开得很长,所以平时就把两边的衣服撩起,打成球结,置于腹部。
男衫的颜色用浅青、淡蓝或浅棕三种。裤子惯穿黑色,既宽又长;其裤裆尤长,几乎是裤长的2/3。
青年女性穿的通常是白、青或草绿色的上衣,裤多为黑色或褐色。中年妇女喜穿青色或浅绿色上衣配以黑裤。
老年妇女多穿棕色衣或黑衣黑裤,其裤的宽阔度与男性无异,乍一看就似飘动的长裙。女性的上衣与男性相反,很短,衫脚仅至腰间而不及臀部,故有“长不及臀”之说。
其衣无领而开襟,袒胸处则遮以一块绣有图案的菱形小布。这种菱形小布通常称“遮胸”,又俗称“胸掩”,是妇女常用的装饰品之一。
京族妇女离村外出、赶圩入市或探亲访友,还要加穿一件旗袍似的下摆较宽的矮领窄袖袒胸长衫,戴一顶黑色或棕色的圆顶礼帽(俗称“头箍”)。
京族的乐器有独弦琴、二胡、笛子、锣、鼓等。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乐器结构简单而所奏乐曲音调丰富、单色优美是独弦琴的最大特色。
独弦琴琴身用大半个竹筒或长方形的木匣做成,长约三尺半,一端插上一根圆木柱子与琴身垂直,另一端以把手系上一条弦线,与小圆柱子相连,即成独弦琴。
独弦琴的音量较小,曲音清雅。奏时,用一根小竹片拨弦线,弹出声音娓娓动听。
“独弦琴”和京族人的“唱哈”、“竹竿舞”同被誉为京族传统文化的三颗珍珠。
京族的民族节日主要有“哈节”、“春节”、“中元”、“食新米节”等。
“哈节”是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举办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
“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岛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八月初十,红坎村在正月十五。
“哈节”在“哈亭”中举行,各地都建筑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结构牢固,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屋顶的屋脊正中塑有双龙戏珠的喜庆形象装饰。哈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上设有京家人信奉的诸神神座。殿内的柱上都雕写着具有民族习俗特色的楹联或诗词。
整个节日活动过程,大体分为如下四部分:
迎神:在“唱哈”前一天,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遥遥迎神,把神迎进哈亭。
祭神:祭神的具体时间为节日当天的下午3点钟左右,祭神时读祭文。
入席、听哈:祭神毕,入席饮宴与听哈,称为“坐蒙”(又称“哈宴”)。
每席6至8人。酒肴除少数由“哈头”供应外,大部分由各家自备,每餐由入席人轮流出菜。
边吃边听“哈妹”唱歌。妇女只捧菜上桌,不能坐席。
妇女、儿童均在“哈亭”外边听歌。“唱哈”连续3天。
送神:“唱合”完毕就送走神灵,送神时必须念《送神词》。
京族在七月十五过中元节。节日这天早上煮糯饭和糯米糖粥供拜祖先,中午宰鸡杀鸭煮猪肉等供拜祖先,然后大家进餐饮酒。
1949年以前,京族人家还要烧纸衣、纸鞋、纸箱、金银纸元宝祭奠祖先。
京族人在农历十月初十收了新谷,要祭田头公,酬谢他保佑禾苗丰收,这就是“食新米节”。
十月初十日下午,各家煮新米饭供奉“田头公”和祖宗,然后全家吃新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