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的个人资料简介(复旦教授张维为的传奇故事)
近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友、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张维为做客“北外大讲堂”。
发表了题为“谈谈中国崛起与中国话语”的主题演讲,受到现场同学热烈欢迎。
从工人到领导人高翻,再到倡议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爱国政治学者,张维为的经历可谓“传奇”。
张维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国译员训练班1981级校友。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被《光明日报》评为2016年中国智库十大人物。
张教授是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是海内外影响力最大的中国政治学者之一。
从工人到大学生,学习翻译与政治
张维为是上海人,17岁时,他招考进了上海雕刻二厂,做了一名技术工人。扫楼道的大妈、送快递的小伙、开出租的司机,都是他观察世界的切口。
这段经历也让他在成为一名学者后,可以真正做到“接地气”。他知道如何用大众的语言,讲解深奥的政治问题。
1977年恢复高考,这成了张维为人生的转折点。当工人时,他就喜欢英语,有空就跟着广播自学。
1977年,他考取了复旦大学的外文系,学习英美文学专业。但自小对国际政治有浓厚兴趣的张维为,同时还在国际政治系做旁听生。
张维为回忆,那时候跨系旁听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校长批准才行。“我专门去找了我们老校长,现在想来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经历。”
本科毕业后,1981年,张维为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读研究生,这个班是专门给联合国培养译员的。
分配外交部,成为国家领导人高翻
从北外毕业后,张维为被分配到外交部翻译室。在外交部时,他每天跟各种外国政治人物接触,对国际政治的兴趣就更浓厚了。
1983年,张维为开始有机会给领导人做翻译。他的上岗考试,是在时任副总理李鹏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副总理的一次会谈上。此后的几年间,他有很多机会与中国第二代领导人近距离接触。
做了五年翻译后,198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张维为前往日内瓦的联合国总部做同声传译。在联合国工作期间,他考入日内瓦大学深造,博士论文研究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意识形态。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在做翻译或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张维为每到一个国家,就有意识地到周边国家也走一走。“当时不容易的,那时候签证很难办。”去的国家越多,张维为的感触也越多。
在外交部期间,张维为去了近30个国家,他发现,实际看到的情景和以前间接了解到的并不完全一样。
在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后,张维为把对中国模式的思考写了下来,出版了《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超越》“思考中国三部曲”。
其中《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书销量过百万,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
于2011年9月被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推荐给来华访问的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
此书也获得了上海图书奖一等奖(2012)等奖项,并被译成英、日、韩、阿拉伯等多种文字出版。
近年来,张维为教书、做研究,把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发展模式,分析中国的成就、问题和未来中。
“思考中国三部曲”系列被认为是与西方话语交锋、建构中国话语的独特尝试,张维为认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紧迫的任务,并且他很早就在呼吁“讲好中国故事”。
近日做客“北外大讲堂”时,张维为提到,构建中国话语体系需要培养大批国家传播人才。
北外在承担这项人才培养任务中责无旁贷,需要培养一大批通晓英语及主要欧洲语言、能自信地在国际舞台讲述和传播中国故事的高级人才。
北京外国语大学一直致力培养国家亟需,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复语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了重要力量。
未来,北外也将一如既往地贯彻人才培养目标,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作出新的贡献。
从工人到领导人高翻,再到政治学者,身份在变,而赤诚的爱国情怀始终不变,张维为教授的故事带给了北外人太多思考。
愿更多青年学子关注中国崛起之迅猛、中国话语之力量,以张维为教授为榜样,以国家需要为志向,以传播中国故事为己任。
期待在北外的下一个八十年里,你我皆能成为有担当,有勇气的中国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