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友谊真的这么铁吗(中巴关系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名副其实的巴铁
巴铁是国人给巴基斯坦这个国家起的外号,说明中巴两国的友谊就像铁一样的坚硬,而这个铁也确实名副其实。
在我国专业的外交词汇中:我国和美国,英国,欧盟等国家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老挝、柬埔寨、缅甸是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而和巴基斯坦,则是独一份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08年,我国汶川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巴基斯坦倾囊相助,出动所有军用运输机,将全部战略储备帐篷第一时间运到了灾区。
在运输过程中,为了腾出更多空间,救援人员甚至拆除了运输机上的座椅,席地而坐。
这些帐篷对经济并不发达的巴基斯坦来说是笔不小的开销,当时的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曾多次表示,希望为帐篷买单,然后以中方购买的方式将帐篷送给灾区。
救援人员拆除了运输机上的座椅,席地而坐
但是几经询问,巴基斯坦方面始终表示拒绝,他们说:“巴中友谊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
2019年年底,在我国爆发新冠疫情,防疫物资无比短缺的时候,巴基斯坦也是第一个伸出援手,向我国提供口罩和防护衣等援助。
而当巴基斯坦出现新冠疫情大爆发的时候,我国也是无偿援助新冠疫苗,帮助巴基斯坦抗击疫情。
可是根据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来看,巴基斯坦成为巴铁才不过是近十几年来的事情,在1960年以前,巴基斯坦一直都是在紧抱着美国大腿。
紧抱美国的巴基斯坦陷入孤立
1947年, 英国议会通过了印巴分治方案, 决定把当时的英属印度按照宗教信仰进行划分。于是乎拥有大部分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和大部分印度教徒的印度先后诞生。
但是分治方案对其中“土邦”的归属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 这就为克什米尔归属埋下了祸根。
(土邦,即当时未被纳入英属印度版图的领土。)
两国在独立后不久,即因为克什米尔问题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印、巴军队经过1年多的争夺战,双方伤亡惨重,胜负难分,最后联合国干预下于1949年1月停火。
印巴双方签署停战协议
但此后两国关系长期不和,并数次因为什米尔问题导致关系紧张甚至是发生战争,可是巴基斯坦无论在人口还是在土地面积上都大大弱于印度。
为了对抗邻国印度的威胁,刚刚建国的巴基斯坦在外交上选择了紧抱美国大腿,并迅速成为美国主导下的两个军事同盟条约《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 的重要成员。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 巴基斯坦发现无论是在对巴基斯坦的援助方面还是在巴基斯坦同印度的争端当中, 美国都没有对其全力支持。
巴格达条约签订
其中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巴基斯坦本来指望得到美国强有力的支持, 但是, 美国一直逼迫巴基斯坦让其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对印度妥协。
甚至要巴印联防对抗中苏,当时美国代表匆匆奔走于印巴之间, 强令双方举行部长级会议来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印度认为优势在己,谈判当然是百般耍赖,而当巴发现印无解决问题诚意时, 却迫于美英压力, 不得不一轮再一轮地谈下去,这让巴基斯坦心生不满。
另一方面,在对巴基斯坦经济援助这个问题上,美国也是屡次食言。1959美国政府承诺给阿尤布政府3.9亿美元的援助, 但实际上只给了7000万美元,这无疑加剧了巴基斯坦领导人对美国的不信任。
而在当时,冷战另一端的苏联, 因为巴基斯坦选择了和美国结盟,所以在巴基斯坦和印度、阿富汗的争执中, 站在了其对立面印度一方。
在巴基斯坦与印度关于克什米尔问题的争端中, 苏联领袖赫鲁晓夫就表示明确支持巴基斯坦的邻国印度。
赫鲁晓夫在联大发表演讲
在之后的1960年,从巴基斯坦白沙瓦基地起飞监视苏联的U2侦察机被苏联击落,这直接导致“巴苏关系”走向绝境。苏联官方甚至发表声明扬言:将来如再发生同样事件, 苏将采取报复性措,摧毁巴领土上之基地。
白沙瓦空军基地卫星图
面对同样是世界超级大国苏联的威胁,当时的巴基斯坦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盟友美国的靠不住,苏联又支持印度, 巴基斯坦和当时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貌合神离,导致自己在国际社会处于极端孤立的局面。
曲折前行的中巴关系
尽管巴基斯坦在1950年1月就派出大使喀莱西照会时任中国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表达建交意愿,并在一年后5月21日,正式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但在50年代初,中巴两国分属两个不同的阵营,关系发展势必受到阻碍。中国在当时把与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与苏联发展关系放在首位,并希望同保持中立的印度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
1953年中印两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与尼赫鲁总理实现了互访,中印关系在那个时候一度进入到“蜜月期”。
敌人的朋友肯定不会是自己的朋友!于是乎在朝鲜战争、中国联合国席位等一系列问题上,巴基斯坦坚定地和美国站在了同一边。
这甚至让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在1952-1954年的年度工作总结报告中写道:“巴基斯坦统治阶级进一步投靠美帝, 政治上越来越反动的必然”。
耿飚将军,时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
这时候虽然中巴关系遇到严重阻碍,不过两国却仍能保持着政治经济交往,这背后的原因就是中国政府始终把巴基斯坦视为可以争取的对象。
当时周恩来、宋庆龄都曾访问巴基斯坦,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建立两国友好关系的愿望。
而之后贺龙的访问更是开创了中国“打猎外交”的先例。贺老总通过多次与巴基斯坦总统米尔扎打猎,与其建立了较为密切的私人关系。
除了中巴两国政府领导私人关系的建立,我国在争取巴基斯坦民众好感上也是颇下功夫。
1956年7月巴基斯坦国内遭遇到严重水灾,巴基斯坦总理苏拉瓦底会见了当时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耿飚,表示巴基斯坦急需6万吨大米,希望中国能够以优惠价格供给。
巴基斯坦总理苏拉瓦底
周恩来总理在接报后批示:巴基斯坦所需6万吨大米中国可以出售,但价格不予优惠,可以另外援助4千吨大米支持巴基斯坦人民抗灾。在援助大米的包装上需要写明中国。
在这一时期,中巴关系总的来说算得上曲折前行的,而真正的转折点还未到来。
转折点:中印边界冲突的爆发
1950年代后期,野心膨胀,自认为是第三世界国家“老大哥”的印度开始在边界问题上频繁挑衅中国。企图把英印政府非法划定的“麦克马洪线”强加于中国。
1959年8月和10月,印军不断侵犯边界,占领大片中国领土,并挑起流血的“郎久事件”“空喀山事件”,中印关系开始不短恶化。
中方在谴责印度侵略行为的同时,出于大局的考虑希望能够尽量缓和双方的紧张关系。
毛泽东说:“印度不是我们的敌对国,而是我们的友人。中国不会这么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
随后在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亲赴印度谋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方案,但此时自觉占据上风的印度政府高层怎么会选择坐下来和谈。
(估计这时的印度和当年老蒋一样,都认为30万对8万,优势在我!)
他们反而认为中国主动求和是示弱表现,于是1961年春季,印度政府决定进一步推行“前进政策”,试图以武力逼迫中国就范。但现实真的就像印度想象的那么美好吗?
另一方面,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也在看准机会,积极谋求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在1960年、1961年,巴基斯坦两次主动示好中国,愿意进行边界谈判,但此时中国还不愿意刺激印度,于是两度表示拒绝。直到1962年,爆发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争。
事实上,中国和巴基斯坦全面友好关系的发展正是以中印边界冲突此事件为契机的。
上文说道,1950年代巴基斯坦依赖美国来对抗印度,但在中印即将和正在爆发冲突之时,美国都彻底地倒向印度,这让巴基斯坦感到后脊发凉。
1961年肯尼迪上台后,把印度看成遏制中国的重要伙伴,向印度提供巨额贷款。同年美国总统特使哈里曼,副总统林登·约翰逊和副国务卿鲍尔斯先后访印,印美关系持续升温。
林登·约翰逊
为了彻底地解决印度的后顾之忧,美国国务卿强令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对印度做出友好姿态,使它能够全力应付“北方的威胁”,甚至还派出特使极力劝说印巴两国捐弃前嫌, 合作对付中国。
(有时候常常会想,美国是不是傻?经常干一些不着调的事,就好比把日本和韩国撮合在一起,还有此类要求印度和巴基斯坦合作,这是在想什么?)
巴基斯坦当然拒绝同印度合作的请求,反而在1961年阿尤布·汗访问美国时,就要求美国不要给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印度这是在乘机扩军,他们在攻击中国之后,迟早也会攻击巴基斯坦。
阿尤布·汗
但毫无疑问,美国拒绝了巴基斯坦的请求。这时巴基斯坦国内媒体开始密集抨击美国“重印轻巴”政策,其政府也随即转向开始同中国示好。
1962年10月17日,印军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进攻,中国军队予以坚决反击。
印军被打得落花流水,节节败退,中国军队则一鼓作气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打到了距印度首都新德里只有不到300公里的地方,使印度全国上下陷入了一片恐慌,不得已宣布休战。
而这一场战争也刺激到了巴基斯坦,原因就是巴基斯坦方面虽然预期到中国可能会赢,但绝对不会是如此的摧枯拉朽,这样的大腿此时不抱更待何时?
1963年,在巴基斯坦的提议下,中巴双方在北京签订了边界协定,彻底解决了中巴边界问题,为日后两国关系的和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