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哲学

哲学

隆裕太后简介百科(清朝时期隆裕太后的个人信息介绍)

发布时间:2022-11-06哲学 生活人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逝于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享年46岁。 隆裕太后是光绪皇帝的皇后,却终生没有得到光绪皇帝的宠爱,被冷落了大半辈子,成为后宫里郁郁寡欢、独守空房的“寡妇”,也没有生育一男半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逝于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享年46岁。

隆裕太后是光绪皇帝的皇后,却终生没有得到光绪皇帝的宠爱,被冷落了大半辈子,成为后宫里郁郁寡欢、独守空房的“寡妇”,也没有生育一男半女。

1912年2月12,隆裕太后以末代皇帝溥仪的名义,颁发了著名的《清帝逊位诏书》,宣布溥仪退位,结束了清朝近300年国运。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经隆裕太后之手,弄丢了大清王朝。可是,隆裕太后去世后,却赢得了国人的尊重。

首先,民国为隆裕太后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员穿孝27日。参议院除下半旗外,还在2月26日休会一天,表示悼念之意。

全国各地的军政要员,纷纷致电暂居在故宫的小朝廷,对隆裕太后的病逝表示哀悼,并各派代表入京参加2月28日举行的追悼会。

其次,全国各大报刊大篇幅报道了隆裕太后去世的消息,并在评论里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日报》评论:“己丑年嫁光绪帝为嫡后,秉性柔懦,失西后欢;尤与光绪感情不洽,抑郁深宫二十余年。既无可誉,亦无可讥。惟清廷退位,后力居多,将来共和史中亦不失有价值之人物也。”

《亚细亚日报》评论:“隆裕太后去岁,不为亲贵浮言所动,力主共和,实为有造民国。今一日崩御,我五族国民,当同情哀悼。”

《大公报》评论:“既非依附于帝王,亦未尝有垂帘之政绩,而独以让德高怀,召亿兆人之讴恩,曾不以国体之变迁,而稍驰其爱敬者,伊古以来,实惟前清隆裕太后。”

第三,各国驻京公使对隆裕太后的去世表达惋惜之意,亲自去太和殿致祭,赞扬“隆裕太后英武明断主共和,下诏赞成。致使糜乱之局由此大定,民国秩序得以保全。

一切商场、金融均受无形之保护,中外同声感恩!外人之生命财产尤赖隆裕之力得以安全”。在哀悼会期间,各国使馆均下半旗致哀。

隆裕太后为什么能在去世后赢得国人的尊重?主要是因为她在人生中最后几年的表现,的确让人刮目相看。

如前所述,隆裕太后在当皇后的20年时间里,是后宫里的多余人,手里没有任何实权。

然而,命运阴差阳错,把她送到时代的风口浪尖——1908年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先后病逝后,由于皇帝溥仪年幼,由隆裕太后与摄政王载沣(溥仪生父)共同执掌大权。几乎在一夜之间,隆裕太后成为慈禧太后之后最有实权的一个女人。

与慈禧太后不同的是,隆裕太后并没有在朝堂上弄权,也没有掌握军国大事。她一心一意抚养溥仪,尽母亲的责任,将朝政大权交给了摄政王载沣去办理。

不幸的是,载沣思想顽固保守,甚至比慈禧太后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又没有慈禧太后驾驭群臣的能力,终于将政局弄得一团糟,激化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爆发后,载沣又推卸责任,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把所有权力交给隆裕太后。

接下来就是南北和谈了。隆裕太后此前并没有掌控朝政大权的经历,不懂驾驭之术,但她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的大势。在南北和谈的过程里,她没有采取强硬的态度,也没有耍过任何手段,使得南北和谈的进程总体比较顺利。

当末代皇帝逊位、清朝灭亡已成定局时,隆裕太后坦然接受了一切,而且没有责怪任何人的意思。她告诉身边的王公大臣:“顷见庆王(庆亲王)等,他们都说没有主意,要问你们,我全交与你们办,你们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

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

这就意味着,隆裕太后将所有的责任都扛在自己一个人身上,体现出了一位政治人物应有的担当精神。这一点,恐怕连慈禧太后在世,都会自愧不如的。

总体而言,隆裕太后顺应时代潮流,促成清帝逊位,使得清朝覆灭以一种非常平和的方式完成。这也是历朝历代以来,最温和的一次改朝换代。

想当初,清朝取代明朝之际,整个国家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现在,民国取代清朝之际,则显得温和无比,这对国家和人民来说,何其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