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李白合称是什么(杜甫和李白被后人赋予什么称号)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后世的评价很高,与李白齐名,合称“李杜”。而“李杜”也成了写诗厉害的代名词,比如李商隐和杜牧就因为写诗好,合成“小李杜”。
当然了,我想大家小的时候也一定看过杜甫的诗。作为“诗圣”,杜甫的很多诗都是进入教科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童年的一大噩梦。
但就是这样伟大的诗人,毛主席却对他“不甚喜爱”,通俗点讲就是不太喜欢杜甫。这一点有大量的记载可以作证,比如1942年的时候,毛泽东约见何其芳、严文杰等作家,当着众多作家的面毛主席直言:“我喜欢李白。但是李白有道士气。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的。”
1957年,毛主席与臧克家等人谈话时,更是批评杜甫:“杜甫的诗有什么好的?大多数并不怎么样。杜甫的诗是政治诗”(出自《毛泽东批注历史人物》)
1958年,毛主席更是直言他不喜欢杜甫的诗,因为杜甫的诗总是“哭哭啼啼”,而且又是“政治诗”。(出自《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小地主立场的“政治诗”,“哭哭啼啼”的,这两点原因让毛主席对他“不甚喜爱”。毛主席不是没有读过杜甫的诗,他阅读了大量的杜甫诗。为了阅读杜甫的诗,毛主席还特意浏览了杜甫草堂,把各种版本的杜甫诗都借阅了一遍(总计12部108本),最终得出了结论“大多数并不怎么样”!
为什么与李白齐名的杜甫让毛主席“不甚喜爱”?杜甫小地主立场的“政治诗”和哭哭啼啼在哪里可以得到体现?这一点我们需要研究一下杜甫的人生,方知毛主席的评价有多么贴切!
早年风流倜傥,出身“优越”
很多人都说杜甫的出身比较好,祖上是有名的酷吏杜周(汉朝),祖父是杜审言(捧武则天面首张易之的臭脚)。我实在是不知道这是夸他的还是讽刺他的,这种出身虽然能保证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绝对算不上什么好,尤其是在唐朝。
唐朝是重门第的,也是重“传统”的,不是太重权力,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前。在那个时候,人们评价一个家族往往是看有没有辉煌的历史,家学如何,而不是职位高低,权力大小。
李氏皇族可以说是足够高了吧,但是人们修《氏族志》的时候,把博陵崔氏视为天下第一门户,位列李唐之上,史载 “天下推为士族之冠”。
杜审言在“神龙政变”后失势,杜甫的父亲也只是官拜前凉军司马,他们家族不是普通人,但是也不是什么权贵,所以“小地主”阶级是无疑了。也正是这个出身,所以杜甫在早年能过上较为安定且富足的生活,但是也得不到太大的扶持。
有点类似于东汉末年的曹操,曹操就因为“宦官之后”所连累,在名声上比起“四世三公”的袁绍差远了。杜审言的政治操守不敢恭维,捧面首的臭脚,你说能有多高尚。所以就这一点,就注定杜甫得不到太大的家族扶持。
至于物质条件,这一点和李白差多了,李白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杜甫是“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可以看出啊,出身对他们还是很有影响的,格局就不一样。
开元二十四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没考上。在这之后,杜甫就开始出游,说白了就是唐朝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这股风气是盛唐年轻群体之间盛行的,李白也多次出游。但是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李白能成名不代表其他人能成名,至少其他人的成就绝对会低于李白。
作为李白的粉丝,杜甫学了李白,而且疯狂舔李白,跟着李白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戴建业曾讲过)。与其他舔狗不同啊,杜甫舔到最后还是舔到一些东西的,李白也写过赠杜甫(《戏赠杜甫》),只不过没有赠汪伦有名罢了。
杜甫出身还好,而且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外加上本人有写诗的天赋,在这期间还是留下不少闻名于世的著作,比如《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凭借自己的能力,杜甫还娶了一个好老婆。他老婆出身于弘农杨氏,而且岳父是司农少卿。但是可惜,当时的弘农杨氏也没有多大的权力,而且隋朝杨坚称自己是弘农杨氏出身。
隋朝是被唐朝所取代的,你说弘农杨氏能好吗?这就注定杜甫得不到岳父家的扶持,也可以说是比较悲催了。
不过他老婆确实好,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千金大小姐硬是跟着他受苦,最后在茅草屋生活。而杜甫也为了他远离其他女人,在封建社会能够坚持一夫一妻的,也是少有。
在这期间,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好不逍遥快活。但是这可以说是他人生最好的时候了,因为他的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中年、晚年皆不得志,一直落到茅草屋。
中年郁郁不得志,臣服权贵
常言道“三十而立”,杜甫的好日子到三十岁也快该结束了,他在人生最好的时候遇见了李林甫。当时李林甫把持朝政,干扰天子考试,导演了“野无遗贤”的闹剧。
也就是说,天下所有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入朝为官了,所以“野无遗贤”,陛下没必要再搞什么考试。于是天宝六年,参与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对,没错,全部落选。
当头一棒,彻底打懵了杜甫,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杜甫也发生了改变。“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举进士的道路被人阻断了,杜甫也只能滞留在长安,从此开启了十多年的“京漂”生涯。
我们在上面说过来,杜甫是小地主出身,而他妻子是弘农杨氏出身,所以家族并不能给他提供多少帮助,来给他安排职务都不行。杜甫长期没有出路,最终选择向生活所妥协。与早年的生活不同,杜甫中年也开始趋炎附势,讨好权贵。
说好听点,这叫生活所迫,将军难免马上死,大丈夫难免为五斗米折腰;但是说难听点,这就是路线出了问题,不能坚持自我。为什么说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的?就是因为杜甫“奉儒守官”,为了功名利禄,迷失了自我。
我们拿李白相比,李白是希望“平交权贵”的,也是以平等的姿态和权贵们相交,他十分不屑于趋炎附势,就连李隆基的宠臣高力士都得给他脱鞋。很多人说李白傲,傲在哪里?傲就傲在不为五斗米折腰。
在面对权贵的时候,李白是什么态度?李白的态度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你们算什么东西啊,也配让我低声下气地来为你们服务?
哪怕“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复出”的时候李白也没有弯腰。毕竟我自幼读书,不是为了给公子王孙做伴读的。
当时很多人为了讨好权贵,放弃平生所学,研究斗鸡遛狗之学,就为讨好权贵,而杜甫也不例外。“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这就是李白的态度,我知羞耻,所以我不去干。你杜甫去干了,你知不知羞?
杜甫也知道这样干确实丢人,所以在诗中也写了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可惜啊,这次杜甫当了舔狗,结果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河西尉,就是一个九品芝麻官。他看不上,所以“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实际上大可不必,都已经折腰了,有的吃就不错了,哪有叫花子嫌饭馊的道理啊。
但是在杜甫的一再坚持下,杜甫升官了,升了升了,他从九品升到了从八品(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虽然史书上有争议,有人认为他是升为胄曹参军,但是大差不差,都是从八品,比九品稍微高了那么一丢丢。
李白肯定不会接受这种官位,但是迫于生计的杜甫接受了,而且还得叩谢皇恩。所以在这个阶段,杜甫的名声并不是很好,史载: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有饭颗山头之嘲诮。
意思就是说李太白还嘲讽过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你为什么这么瘦啊,是不是为权贵们服务写诗写得太累了啊。
实际上我认为李白嘲讽杜甫一事应该是假的。因为这首《饭颗山头逢杜甫》出自《戏赠杜甫》,而《戏赠杜甫》是天宝五年所做,杜甫趋炎附势是天宝六年之后的事。但是元稹把《饭颗山头逢杜甫》理解为讥甫龌龊,有饭颗山头之嘲诮。可见当时读书人对杜甫趋炎附势一事评价不高。
可以看出啊,虽然杜甫与李白齐名,但是杜甫的行事作风和李白大不相同。杜甫为了趋炎附势所写的很多诗都是“政治诗”,并不能真正做到随心所欲,所以也受到了一些负面评价。
我们现在常常讲时代的局限性,而杜甫就是阶级的局限性,他的出身就注定他不可能像李白一样洒脱,为了一官半职而“摧眉折腰”。
好在杜甫还是坚持一些底线的,虽然为权贵“摧眉折腰”,但是不为外敌所“摧眉折腰”,这还让他保留了一些脸面。如果他要是向外敌“摧眉折腰”,那估计毛主席对他的评价会更低,甚至可能会出现负面评价。
晚年“大彻大悟”,但不得志
杜甫一直巴结权贵,但是没巴结上。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出逃。而在这个时候,“京漂”杜甫也开始逃难了,结果他运气不好,被叛军所俘虏,同期被俘虏的还有王维。因为王维官大,所以被严加看管,杜甫官小,所以就没人在乎他,连囚禁的待遇都懒得上了。
不过也是运气,因为没有囚禁,杜甫才能逃离魔爪,并且去投奔唐肃宗了。在这期间,杜甫还真巴结上权贵了。当时的宰相房琯深受皇帝重用,杜甫因为他的关系被提拔上来了。但是很不巧,这个房琯能力差,尤其是军事能力,堪称低能儿。他不懂兵法,更不懂得用人,最终导致唐肃宗损兵折将。
唐肃宗勃然大怒,而杜甫还偏偏试图营救房琯甚至在诗中暗讽唐肃宗,结果被连累了,官也被贬了。有意思的是,这个期间杜甫写了很多“政治诗”,吐槽仕途不顺,奸佞进谗。事实上他这个时候扮演的就是一个奸臣的角色,营救房琯就是一大体现。
房琯能力不行,损兵折将,但是因为他提携了杜甫,杜甫一直歌颂他,还为他说话,这不是奸臣是什么?你为了自己的位置营救房琯,这不是结党营私是什么?所以他很多时候也是自找苦吃。索性在宰相张镐的帮助下,唐肃宗没有杀他,但是终身不在重用杜甫。
“政治诗”写得好,贬官流放少不了,杜甫就是这样,晚年不得志。但是我们都知道,人在困难的时候会爆发出“小宇宙”,而作为文人,更是容易写出千古流芳的作品。文王拘而演周易 孔子厄而著春秋。杜甫被贬而著《北征》《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杜甫晚年就有点“大彻大悟”的意思了,只不过大彻大悟并不彻底。他在晚年的时候,由于自身已经很悲惨了,所以生活上也十分贴切劳苦大众,而在看到劳苦大众的悲剧之后他奋笔疾书,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作品。为什么说他是写实诗人?就是因为他很多悲剧都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完全写实。
《北征》是杜甫忧国忧民时所著,里面随处可见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久别离家时家人的凄惨状况。毛主席对《北征》高度评价,因为不止作品写作手法好,更是让毛主席产生了共鸣。
要知道毛主席是经历过民国时期的,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些战争给国家、给共产党留下了很多创伤,很多优秀的同志牺牲在了革命的道路上,而老百姓也饱受战乱之苦,生活十分悲惨。
“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就是当时的写实,毛主席忧国忧民,对战争给人们造成的创伤感到十分的悲痛。而杜甫的诗也让毛主席产生了共鸣,虽然不太喜欢杜甫这个人,但是毛主席对于杜甫的《北征》高度评价。
只不过毛主席对杜甫“哭哭啼啼”这一点还是不满意的。在看到民众的悲惨生活后,杜甫是哀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或者寄托上天降福“安得广厦千万间”,而毛主席是坚持斗争“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更是号召民众反抗“红旗卷起农奴戟”。
遇到事之后哭哭啼啼有什么用,又是无能为力,又是祈求天官降福,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毛主席他是坚持奋斗的,寄托别人是没有用的,只会证明是死路一条。杜甫巴结权贵什么下场?从八品的小官。营救房琯什么下场?终生不被重用。
李白、杜甫这一类人本身就是以诗闻名的,本身就没有研究过政治,政治能力以及对政治风向的把控十分弱。这一类人最终只能依附权贵,为权贵所服务。
不愿意的,那就是李白,最终畅游山水。低头的,那就是杜甫,最后结局就是茅草屋。人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靠天天塌,靠山山倒,唯独靠自己才是正道。
对于杜甫的“政治诗”、“哭哭啼啼”,毛主席很不满意;但是对于杜甫的《北征》、风景诗,毛主席还是比较赞赏的。
杜甫文学能力是比较出色,写诗手法也是很优秀,但是其政治能力还有自身态度都是很差劲的。想来也是,都去趋炎附势了,杜甫肯定是放弃了自我,沦为权力的附庸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