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朝也有户口本(东晋是怎么变成南朝的)
东晋历史(东晋南朝也有户口本)
东晋时期,朝廷曾颁发一种特殊的户口本,名字叫作“黄籍”。但“黄籍”中的“黄”字究竟是什么?它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历史学界,学者们都公认一个道理,认为在中国封建历史中,最黑暗、最混乱的王朝就是晋朝。晋朝是司马氏建立的王朝,也正是由于司马氏皇权的来路不正以及皇室成员的倒行逆施,让帝国国力极度虚弱,最终导致了五胡乱华的可怕局面。
生活在晋朝的百姓,曾经流传着一句俗语“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诚然,在乱世之中,人的生命权与财产权根本不值一提,甚至可以被忽略不计。但与此同时,百姓们还要向国家缴纳税赋,以自己的劳动力来供养国家军备,其被压榨的程度可想而知。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劳动力,防止偷税漏税的情况发生,朝廷针对隐匿户口的百姓颁布了许多措施,其中一项措施便是建立“黄籍制度”。“黄籍”是百姓户口的登记名册,也就是我们平日里常常谈到的“户口本”,因其本身为黄色纸张制成,故此名为“黄籍”。
“黄籍”是一张一尺二寸长见方的纸张,其上是用朱砂笔写下的文字,以及朝廷官府专门刻制的印章。“黄籍”上究竟会记录百姓的哪些信息呢?其实很简单,黄籍上记录的信息都属于个人的基本信息,如户主的名字、出生年月、籍贯、家庭住址、身高、身体某部分的胎记或痣等等,目的就是要在查验户口时确保其是本人。除此之外,在记录户口本人的同时,朝廷负责登记的官吏还会将户口的亲属一并登记在册,尤其是男丁的年龄必须要写清,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体制中,不满十六岁及六十岁以上的男丁,都可以免除徭役,另外死亡、逃亡、患病者也会被详细记录,以免在征缴税赋时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值得一提的是,封建社会礼教制度十分严苛,等级制度更加森严,氏族被认为是拥有高贵血统的“高等人”,而百姓则是“低等人”,因而二者之间不允许通婚。但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之下,难免会有士族子弟与平民女子通婚的个例,如此一来,二者之间便会被定义为“杂婚”。一旦出现杂婚的情况,则本不用负担徭役的士族子弟就需要负担徭役,并有必要在黄籍上进行登记。
此时一个问题随之出现,既然是一件用来登记户口的纸张,黄籍为何会被刻意染成黄色?难道其背后存在某种深层的原因。答案正是如此,因为黄籍之所以会被染成黄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防蛀与防腐功能。众所周知,纸张是由树木浆液制成的产品,其本身拥有大量植物纤维,如此一来,纸张一旦放置过久,就会产生虫蛀,最终成为“废纸”一张。
但黄籍却不会被虫蛀,原因正在于其中的“黄”。黄籍中的“黄”绝非普通的染色剂,而是由中草药黄连制成的黄连汤,其中富含大量的黄连素,具有极强的杀菌消毒功能,更兼具驱虫的功效。正是因为如此,黄籍的保存周期就会十分长久,官府与百姓也都不用为频繁更换黄籍而奔波与忙碌,着实省下不少力气。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发现该现象背后的一个致命问题,朝廷之所以会费尽心思地将黄籍制成“永久性”的纸张,很大程度上源于朝廷被战争拖垮的疲倦,作为庞然大物的晋朝,似乎已经深陷泥沼不能自拔,即使是大规模更换百姓古籍也显得力不从心。
谈到这里,我们也要聊一聊黄籍制度对后世历史学界的意义。据历史专家称“黄籍制度缓解了征兵缺乏兵员,上税缺乏税收之源的问题,可是有一点,黄籍制度在当时,登记户口,并不很准,比如官员和士族的佃户,就不上黄籍,但黄籍制度是国内最早的户口制度,这个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可见黄籍制度本身存在极高的历史价值,对于古代户籍的研究具有弥足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解决一下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东晋的户籍制度?魏晋南北朝的户籍制度?南北朝是东晋吗?东晋是怎么变成南朝的?东汉魏晋南北朝?东晋南朝是什么意思?东晋户口殷实?东晋后面是哪个朝代?东晋是不是南朝?东晋是南朝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