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科学 > 经验

经验

幽情:共情力的见心与长句式的创新——试析安琪历史题材诗作特征

发布时间:2022-09-27经验 小博士
安琪,本名黄江嫔,1969年2月生于福建漳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诗刊》社“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独立或合作主编有《中间代诗全集》《北漂诗篇》《卧夫诗选》。出版有诗集《极地之境

安琪,本名黄江嫔,1969年2月生于福建漳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诗刊》社“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独立或合作主编有《中间代诗全集》《北漂诗篇》《卧夫诗选》。出版有诗集《极地之境》《美学诊所》《万物奔腾》及随笔集《女性主义者笔记

幽情:共情力的见心与长句式的创新——试析安琪历史题材诗作特征

安琪,本名黄江嫔,1969年2月生于福建漳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诗刊》社“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独立或合作主编有《中间代诗全集》《北漂诗篇》《卧夫诗选》。出版有诗集《极地之境》《美学诊所》《万物奔腾》及随笔集《女性主义者笔记》《人间书话》等。现居北京。

幽情:共情力的见心与长句式的创新

——试析安琪历史题材诗作特征

温经天

概要:寻访历史遗迹、感应历史人物,要想做到感触至深并不容易。安琪这组诗突破了寻常,她用平视的角度激荡内在的共情力,用突破的格式长句激活了诗的叙述及抒情,达至对历史人物的心灵铭刻与通幽。#现代诗歌#

前言:

怀古题材大多硬朗悲怆属雄气,安琪的这组诗在此基础上,增多了今人的理解与共情。安琪追溯历史人物或有独特角度切入,或有浩荡的诗心图象,或有百转柔肠的体温,根本之意在于让读者能够接收到情意倾诉与精神回响,这就是幽情。它构成了历史题材诗歌重要的审美意识。

幽情就是郁结和隐秘的情致,有赖古人推崇的见心:即“意绪”与“莲心”。“意绪”依赖“体”的格式成型,重在诗节与句式的创新;“莲心”则意味着品味与觉思,即对历史人物的意识通幽与共情。

一、共情力的要素

共情力是现代诗的底层逻辑动力。跟观察力、想象力、知觉力不同之处在于——共情是持续的隐身的诗艺。读写者须知,共情力绝不是如情感充沛、功课完备、情怀渲染的代名词,乃有迹可循的创作手法形成。

这组诗,初步总结三点要素,它们构成了诗之共情。形式感角度分别是顿挫、换气、舒展。对应的技法则为:诗节格式、长句营构、分行布设。

二、莲心的复活效应

咏怀之心与千秋人事接壤,用“雄气”和“幽情”共同打开了诗中诸位古圣贤精神的现代性部分,打开了生命恒久不变的价值光辉,找到了人在自我时代的存在意义。

咏怀诗的心灵返照本是一种面向今人的单向投射,但作者的共情与见心所营造的诉说回响则产生了双向效果:安琪接通了古人某些心灵的秘密,不论是悲欢离合,还是人性明暗,都让被凭吊追念的古人从人之本性的层面得到了某种复活效应。“莲心的复活”指见心的本相,它唤醒了读者对古人的立体认知,而非平面化的历史认知。

三、诗节格式的灵变

安琪的怀古诗歌,其“意绪”反馈在语言的动感上,为避免历史话题叙述呆板,诗语言时常游走在流动性和弹跳性两端。旧体诗讲究格律,现代诗就没有格律吗?未必。那么“格”藏在哪里?藏在了诗节的灵变中。

一类诗属于时空自白和畅想,对此,诗节由长短句交错、不分节的形式存在,如《在邯郸博物馆读李白写邯郸诗》;一类诗重述历史人物的行为轨迹及对应的自我认知,因此,选用较多分节展开,以利于阅读之透气与思考之沉淀;还有一类诗重点在理性的解读与追问,安琪采用两行为一节的格式,这种格式特别适合节制的冷抒情。这两类诗可读《丛台,想起赵武灵王》《西海子公园(兼怀李贽)》。

四、格:长句营构的特征

1)长句的信息含量与音乐属性

长句的叙述性带有畅想、追忆、述事、丰富信息含量的作用,在形式感上也造就了如歌的旋律和节拍。怎样将历史经验、人物特征、高光事件、悲情时刻等融入长句,并与记叙文体作区隔?这考验着一个作者的综合的言说能力。多年的诗写经验,安琪早已拥有丰富的言说功力。

在此前提下,我们审视现代诗之长句,或可被视作古代辞赋流变中的局部变体。作品中不乏至少三种形态:A 长句内在的起伏、延展,B 长句之间的协奏、呼应,C 上下长句的等长与对称等建设。ABC 具象层面的作用:完善了诗之“肌理”;其抽象层面的价值:体现了诗之“音乐”。为避免叙述的枯燥乏味,实现阅读愉悦感,安琪精心铺设。

具体可阅读她写苏轼的《奔赴郏县》、写周瑜的《星月寂静夜说给公瑾听》等感人诗篇,读者或有更多的发现。

2)超长句的织性结构

不少人读过安琪的代表诗作《像杜拉斯一样生活》,那首诗也运用长句,属于词语复沓形式的唱念,接近歌词风,很像摇滚乐的solo即兴,乃是自我情感观、生活态度的必要释放,在那首诗里,长句的弹力渲染了诗的激情。除了弹力,长句另外的特点当属织性。

织性:复杂细腻之情理的语义结构。

织线:事件、认知、情感,分别是明线、暗线、曲线,它们共同缠绕旋转、紧密糅合而成诗的整体。诗的织体是无形的、抽象的,但确实存在。

织体:就是织性构成的整体结构。

安琪不仅擅长长句的复杂编织,此次更罕见地动用了特制的超长句。这近乎构成了一种新的形式手法:织体长句。或可称为“织体”的“修辞池”。

——隐喻、借代、通感、设问、反问、对比、联觉、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格被作者活泼地投放到长句之中。如此让叙述不再凝滞。超长句更强化了意识能量的长链释放效果,客观上构成了“幽情的舒展”。

如,诗作《铜雀台》作者用40多个字分别构成两句话,只为对她所观想的铜雀台加以自定义,超长句,让铜雀台这个历史物语再次得到概念重生与象征呈现。

3)长句的叙述密度

安琪的诗歌长句长度,一般在20个字左右,而超长句则多为30-40字为一句,大致4-5行每行30字左右并为一节,甚至80-90字为一句直接构成一个完整诗节等。这类句式比较突出,意在促使隐秘的抒情曲线尽兴舞动,其强调的叙述密度非常突出。

借助上面提到的“修辞池”,换个角度再看“内容仓”:信息的筛选、事象的提炼、语境的营造、情感的倾注等内容要素皆已应用其中。由此可见,安琪在倾力达成意涵的同质涵盖和本喻叠合,包括对细部的句读,这些共同增强了织体长句的柔韧性,也使得现代诗的自由性得以彰显。

故此,叙述密度稳稳地接住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历史的命运定锚,更有助于安琪进一步的情怀抒发与再造人物形象。对此,读者可参照《邺城汉柏说》《漳河水冻》等诗作加以品味。

五、律:分行跨行的错落布设

1)分行跨行的目的

安琪历史题材诗中为增强抒情性的强度和浓度,感性的分行、跨行布设起到很大作用。分行与前面重点讲述的格式长句不同,它是一种隐秘的不易被察觉的形式表现。自由地分行,其目的是有效地聚焦核心抒情意象与事件;大胆地跨行是为了保持复杂多向的“意绪”连接。

其服务的对象包括历史事件多面性、人物处境矛盾性,写作者与历史人物的心象及身份置换所产生的差异感,等等。

2)分行跨行的外化形态

感性的分行形成隐性的抒情节奏,并为整体架构做出柱、轴、椽等立体的建筑性,形成诗体的空字结构、梯形型态、心跳曲线型态等。细心读者可注意看,这些诗行的行尾组型,实则属于韵律气息的外化。

3)分行跨行特例

超短句就是特例。超短句形成简洁明快的抒情节奏,旨在强调认知的快意自如,突出写作者的立场态度之用。如安琪的《成都,过武侯祠而不入》,可默读体会其主体理性判断的果决。

4)错落布设的优化

短句的顿挫特点,加上长句的连绵特点,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错落布设的艺术思维。参看安琪诗作,不难感受这种隐秘的诗歌之“歌体”所带来的默读愉悦感。由此,读者更容易进入其中,主动地感受、领会历史人物在文本中的复活效应。它将古老东方特有的审美理念——诗词韵律感——重新召唤回归。两首诗,文心相印的《在邯郸博物馆读李白写邯郸诗》与情深意切的《早安,白薇》皆为范例,不妨细读。

5)分行跨行的效果

评者以为,长短句的合成其实就是诗歌韵律的变体。格律性并未因汉语从文言文进入白话文,以及从古代汉语进入现代汉语等转变历程而轻易消失。诗的“律”早就循行在长短句的布设中。诗节格式、长句的创意加上韵律的变体,推动了诗的体例创新和气息重织,为安琪历史题材诗的“幽情”美学特质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结语:

本篇以格律二字统筹,将安琪的历史题材作品的共情特质加以详述。在格式体例创意,尤其长句创新和韵律优化的角度进行了解读。

对于历史题材的幽情美学呈现,安琪还有其他重要手法,诸如:言说层面的数量词的特殊修辞、密语腔的书信体、文言摘句的嵌入;感思层面的思辨逻辑形式、超时空人物心象置换的戏剧手法等,为她在文本意涵的宽度、人物精神的深度等层面做出了扎实的积淀。这些特质的观察与解析,待下期另文再叙。

2022.6.11 北京

幽情:共情力的见心与长句式的创新——试析安琪历史题材诗作特征

安琪历史题材诗选(一)

幽情:共情力的见心与长句式的创新——试析安琪历史题材诗作特征

幽情:共情力的见心与长句式的创新——试析安琪历史题材诗作特征

幽情:共情力的见心与长句式的创新——试析安琪历史题材诗作特征

幽情:共情力的见心与长句式的创新——试析安琪历史题材诗作特征

幽情:共情力的见心与长句式的创新——试析安琪历史题材诗作特征

幽情:共情力的见心与长句式的创新——试析安琪历史题材诗作特征

幽情:共情力的见心与长句式的创新——试析安琪历史题材诗作特征

幽情:共情力的见心与长句式的创新——试析安琪历史题材诗作特征

幽情:共情力的见心与长句式的创新——试析安琪历史题材诗作特征

幽情:共情力的见心与长句式的创新——试析安琪历史题材诗作特征

幽情:共情力的见心与长句式的创新——试析安琪历史题材诗作特征

幽情:共情力的见心与长句式的创新——试析安琪历史题材诗作特征

温经天,诗人,诗歌评论者,1978年生于河北承德,长年践行新超现实主义风格写作,曾在国内多家期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出版诗集《致不朽之风赞美诗》《旷世书》。主要作品《正见》《证道》《亲爱》《丽萨》《安生》《黑金属》等大型组诗系列。

诗人郑单衣:抒情诗的诗性逻辑结构初探

温经天评论:诗人冯晏,以心灵的秩序对抗世界的复杂性

现代诗精选:加里斯奈德诗歌佳作10首读评

现代诗歌自修课:诗的自由与超越

现代诗歌自修课:叙事诗到底是什么?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