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文学 > 睡前故事

睡前故事

立志篇之八:立志修桥,说到做到——一个平凡人的立志故事

发布时间:2022-06-30睡前故事 养生王
清朝时,歙(读音舌,shé)县(今安徽黄山市属县)杨家冲,有位名叫杨成仙的篾(读音灭,míe)匠,专门用竹篾编织簸箕。由于手艺精湛,他编织的簸箕坚固耐用,远近闻名,销路很好。在他还是壮年时,在一个风雨



清朝时,歙(读音舌,shé)县(今安徽黄山市属县)杨家冲,有位名叫杨成仙的篾(读音灭,míe)匠,专门用竹篾编织簸箕。由于手艺精湛,他编织的簸箕坚固耐用,远近闻名,销路很好。

在他还是壮年时,在一个风雨天,他从外面回家,走到村西头木桥过河时,因木桥很窄且腐朽,一根桥木裂断,他被滑跌到河里,差点送了性命。他爬起来后,对天发誓:“在我有生之日,一定要用我编织簸箕攒的钱,修一座石桥。”村上人听了后,只是当作一句笑话而已,谁也不当一回事。

从此以后,杨篾匠更加省吃俭用,把卖簸箕的钱,除必需的开支外,一个铜钱一个铜钱地攒起来。积到一贯钱就换成银子,放到瓦罐里,埋在地底下,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不让知道。

做小手艺的人,想积点钱可真不容易,有时候邻里有困难,借了去不一定有钱还,有两次还被人偷了,只有哑巴吃黄连,有话说不出。积了散,散了积,这样三番五次,但是杨篾匠的修桥决心更坚定。他家的生活更艰苦,老婆和孩子穿戴更差,住房越来越旧也不修,更不要说建新的了。也因此,村上人怀疑:他卖簸箕的收入也还可以,怎么越来越穷,钱搞到哪儿去了?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到了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杨篾匠已经年过70,身体也大不如前。有一天,杨篾匠狠了狠心花了点钱,买了一些酒、菜,把村里有头面的人和邻里请到寒舍来聚一下,说明用意,兑现承诺。他对大家说:“今天,我把大家请来,是想请大家帮我了却一个心愿,就是我30多年前,曾经发誓要将村西头的木桥修成石桥。现如今,我已经老了,腰躬背驼,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再不修桥,可能时日不多了。”说完,用颤巍巍布满老茧的双手,搬出几个瓦罐,“哗啦啦”往桌子上一倒,只见满桌的银子,像星星闪闪发亮。大家帮着算了算,有五百多两。

在一片惊奇的目光中,他当场决定,立即招工上山开采石料,请石匠师傅设计图样。他的决定获得大家一片掌声。他的老婆和孩子,蓬头垢面,破衣烂衫,瞪大眼睛在旁边嘀嘀咕咕,也无可奈何。过去,曾经讥笑过他的人,也不得不以敬佩的眼光说:“这老头还真是说到做到哦!”

大家怀着兴奋的心情,帮杨篾匠选了个开工的良辰吉日,接着,帮他测量、画图。到开工的那天,村里像遇到大喜事一样,敲锣打鼓,放着鞭炮。年轻人都自动扛着工具投入到修桥的劳动中,夜以继日地大干。不到三个月,一座蔚为壮观的石桥,就屹立在杨冲村西的河上。人们再也不用担心过河提心吊胆了。据说,当时桥头还竖立了一块颂扬篾匠杨成仙事迹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