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文学 > 睡前故事

睡前故事

睡前故事:奇才状元扫金殿

发布时间:2022-08-27睡前故事 养生王
在正德年间,四川新都有一个姓杨名慎号升庵的秀才。由于他勤奋攻读,再加上天资聪颖, 十一岁便能写诗,十二岁便能联对作文,到十七八岁便成了一 个博学多才的文士。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几场乡试都名列前茅。 教

在正德年间,四川新都有一个姓杨名慎号升庵的秀才。由于他勤奋攻读,再加上天资聪颖, 十一岁便能写诗,十二岁便能联对作文,到十七八岁便成了一 个博学多才的文士。

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几场乡试都名列前茅。 教他诗书的先生和邻里亲戚都劝他及早上京应试,求取功名,但父母亲却因他外貌丑陋,担心京师应试会以貌取人落个白费心机,于是一拖再拖,直到他二十四岁时才让他进京参加考试。

他在京师第一场便被主考官取了个第一名,随后又参加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

杨慎来到金殿上,皇帝看他身材瘦小,脸上长着稀稀落落的麻子,一双眼睛昏暗,背有点驼, 腿有点跛,心里便不高兴起来,心里想,这样一个丑小儿,主考官竟推荐来参加殿试,要我点他的状元,真是没眼力!待我出些难题,使他自己息了当状元的念头。

于是说道,“杨爱卿,你知道先朝的一些科举故事吗?”

杨慎答道:“臣略知一二。不知陛下问的是什么故事?”

皇帝说道,“先皇实行开科取士,给天下学士大开了方便之门,但可笑这门一开,便鱼龙混杂,混进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有一年,那盲目的主考官竟取了 一名独眼士子,要先皇殿试,点他的状元,先皇一看,便说,‘独眼偏光,怎做文章?’ 便提起朱笔……杨爱卿,你说是不是该把他的名字抹去呢?”

杨慎明白,这是当今皇帝在借古喻今,编造理由不点他的状元,便回答说:“臣也知道这个故事,当时,独眼士子奏道:‘一目了然,万事周全’。 一个眼睛的人照样能看文章,分析天下大事,照样能周全地考虑问题, 何况开科取士目的是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哪能在乎一个人是一双眼还是两双眼!皇上见他说得有理,便把朱笔一点,取了他的状元。”

皇帝见这一手被杨慎顶了回来,便又说道:“有一年,主考官竟取了一名驼子,先皇便说:“背拱腰穹,焉能做宦?便把朱笔放到一边去了。”

杨慎答道:“臣也听说过驼子应试的故事。先皇不愿意点他的状元时,他奏道:拱背朝天,鉴善察冤。 臣背虽驼,但却有颗为朝廷出力的赤诚的心和辨别善恶冤假的能力,照样能为国为民办好事。 皇上见他说得诚实思切,便拿过朱笔点了他的状元。”

皇帝见一连两个理由都被杨慎化解了,眉头一皱,又说道:“有一年竟然混进了一个跛子……”

杨慎知道他又要说什么,于是接过皇帝的话开说道,“臣也听说过这个故事,当时先皇说,‘两腿不齐,治国不宜’。要抹去这位腿跛士子的名字, 这位士子奏道,‘两腿虽跛,心力不衰’,治理国家主要在于是否尽心尽力,不在腿脚的齐与不齐。先皇见他说得有理,便点了他的状元。”

皇帝见借古喻今,利用杨慎的生理缺陷来否定杨慎头名状元的目的已不能达到,便直接说道,“杨爱卿,你知道‘脸上不平,难服众人’吗?”

杨慎明白这是在说他脸上有麻子,于是答道,“脸上不平,肝胆照人’凡对人对事都赤诚相见,开诚布公,大家就会肝胆相照,互相信任,这样,脸上虽不平,却能赢得众人信服。”

皇帝这时已再也找不到因为杨慎长得丑陋而不点他的状元的话柄了,便想在学识上把杨慎难倒。

他转弯抹角地出了一个怪题:“‘六知’加‘三之’,《论语》哪篇你可知?”

杨慎心想,原来皇上为了要难倒我,竟把《论语》上面的内容变着法儿考我来了。这分明是孔子教导的一句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恰好是六个“知”字加上三个“之字”,当即答道:“《为政》篇里说得清,子数子由含义深。”

皇帝不由心中一震;没想到他竟一下子就说出来了,本来还想考他“两个‘丁’字颠倒颠,问你《论语》哪一篇?”但看来是考不住他了,不如换成考他的对联吧!于是出了一幅有盛嘲弄和蔑视四川的上联:

四山遮蔽,蜀地哪能出才子?

杨慎却随口对了一幅赞颂四川的下联:

三江合流,天府遍地皆文章

皇帝见出的这幅上联没有难住杨慎,便又出了一幅巧用“茁”字的特殊结构而组成的蔑视四川,带骂杨慎的上联:

你蜀地山山长草草盖山,

荒山野草怎出好东西?

杨慎稍一思索,便巧妙地利用“畦”宇的特殊结构,组成了一幅为四川长志气的下联:

我天府土土连田田靠土,

沃土良田自然美天地!

皇帝见这幅上联又没有难倒杨慎,便利用金殿上竖的“万岁牌”,出了一幅叠字对下联:

万岁牌牌万岁,万岁牌上写万岁,

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慎利用家乡修建的“八方桥”,对了一个叠字对上联:

八方桥桥八方,八方桥上望八方,

八方八方八八方!

皇帝见叠字对也难不倒杨慎,想出一个深奥的绝对来难倒他,但又一时想不起来。忽然午门外传来一阵呼号声,他抬眼一看,原来是两个太监领着一群送柴的人来了。他心中一动,由柴想到柴的种类:栗、枣、刺、桃、杏等。

忽然,他一拍龙案,一幅巧用汉字结构构成的十分难对的上联想出来了:

枣刺为薪,截断劈开成四束。

这个对确实难对,杨慎一时也想不起下联来。猛然听得金殿外传来斧子劈木的声音,他抬头望去,原来是两边的宫殿门前在新建小屋子,于是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

阊(chang)门起屋,移多补少整二间。

阊门就是宫门,将“阊”字移一“日”字到“门字里,便恰好成了“二个间字”,正与截断劈开“枣刺二字成“四个束字”对上,实在是一幅绝妙的对联。

皇帝再也找不到不点杨慎为状元的理由了,只得拿起朱笔在杨慎的名字上点了一点。

杨慎虽然被点了状元,但皇帝嫌他外貌丑陋,忌恨他才高语利,在第二次召见时,竟然只封他为一个清殿官。清殿官就是负责打扫金殿和有关殿宇清洁卫生的官员, 这对一个满腹文才的状元来说是一个嘲弄。 群臣对此也很不服气,但杨慎卻欣然领受,第二天一早便扫起金殿来了,时间久了,人们都把他叫作“扫殿状元”。

过了两年,有一天,他扫完金殿正想坐下来休息一会,却见两个宫娥在金殿门前说悄悄话, 便笑着说道,“你们两个在说什么可喜可乐的事呀? 怎么不说大声点,也让我听了喜一喜乐一乐呢?”

宫娥说道,“这事可不敢乱讲, 皇上和他的嫂嫂在后花园亭子内……”

杨慎心想,这万民之尊也作此败坏伦理道德的事!第二天,他扫完金殿后,便拿着扫把径直去后花园,刚进门便听见花园亭子上有男女嘻笑之声, 他忙隐在一个假山后面,向亭子内望去,果然, 皇帝坐在亭子上抱住他的嫂嫂在调笑。

皇帝说: “汉武帝喜爱阿娇, 竟修了一个金屋来藏阿娇, 成为千古流传的风流史话。 我今爱你,也仿照汉武帝‘金屋藏娇’的故事, 给你修座金屋。”

那皇帝的嫂嫂娇嗔地说: “谁要你修金屋藏我呀,我是喜欢到外面游乐的,以后你到外面巡行或打猎,别受皇后的摆弄,把我丢在一边就行了!”

皇帝忙说,“好了好了,别提那些不愉快的事了。 现在有两个宦官在刑部大牢里定了死罪, 昨日他两人通过锦衣卫指挥使向我求情,愿出五担金银赎罪。 我已答应了他。等明日把金银拿来,我就给你筑金屋。”

皇帝的嫂嫂不高兴地说,“我说了不要金屋嘛!”

皇帝忙陪笑脸说:“那你喜欢要什么呢?”

皇帝的嫂嫂停了一会,说,“我从小喜欢玩织布,你就给我铸一对金梭,但要纯金的……”

杨慎回到自己的府第以后,便叫人买了一捆扎扫把的细竹枝,连夜扎成了一把大扫帚。第二天早朝时,他扛着扫帚走进金殿,作出要扫地的样子。

皇帝见扫帚足有一个人那样长,那样粗,便奇怪地问道:“杨爱卿,你这扫把那么长大,怎么扫呢?”

杨镇答道,“抱住扫(嫂)嘛!”接着,便做了一个皇帝在后花园亭子上抱着他嫂嫂的姿势。

俗话说,自己夹屎心明白。杨慎这一说一比就好像点穿了一层窗户纸,皇帝的脸刷地红了,文武官员们也明白了指的是什么事,一个个不禁掩口而笑。

恰好就在这时,管库太监领着五个挑夫从午门进来了,那五个挑夫挑的都是箩筐,盖得严严的,看样子十分沉重,杨慎心中一动,这不是两个宦官给皇上送来的赎罪金银吗?真是千古奇闻,定了死罪也可以用钱买不死!

他拖着那把大扫帚走到金殿门前的台阶上,堵着管库太监和五个挑夫,然后回过头,故意接着刚才皇帝与他的对话,说:“万岁,臣就用这扫帚扫地了。”

他用两手抱着扫帚一边扫地,一边念叨;“皇上操权坐龙台,我为皇上扫殿来,左扫皇上进财宝,右扫宫中得喜财。左扫左发财,右扫右发财,金银财宝滚进来,滚进不滚出,皇上好把金梭铸!”

他念这些,乍一听来似乎是在为皇帝说吉利话,给皇帝祝贺,但仔细一想,这些话却暗藏讽刺,尤其那“快把金梭铸” 一句,一般人听了都会联想到这话定有来历,自然而然地想到皇帝在宫中的隐秘,至于皇帝自己,自然一点就明,不由脸上飞红,心中发热,然而,他最担心的还是那五挑担子。

这时,那管库太监见杨慎抱着大扫帚扫地堵住了挑夫们的路,只得叫挑夫们把担卸下,然后说道,“杨状元,这是由南方运来宫中食用的大米,今天中午就要下锅做膳,你快让开路吧。”

说着便故意在那包箩上捶了几下,果真那箩里“扑扑扑”响,分明是捶在大米上发出的声音。

杨慎心想,未必是那两个宦官没送赎罪金银?要是这五挑担子里面不是金银,我一动手那就是杀身之祸!这该怎样好?

他一犹豫,那管库太监已经招呼五个挑夫赶快把担子跳走,杨慎把心一横:不行!我就是死也不能让那出卖朝廷法纪的脏钱从我眼下过去!

真是急中生智,他猛然联想到如果箩筐内全是大米,管库太监哪还用得着在箩筐面上故意捶给我听?看来箩筐内定有机关……

他便趁前面一个挑夫刚要把担子放上肩的时候,抱着扫把一扭身,把一双较长的脚拌着担子的绳子。装着要走的样子,腿一伸,便一个踉跄摔在台阶上,而绊着他脚的那一副担子便一下倒在阶梯上,箩筐盖子滚了两步多远,大米撒了一地,金银碇子也撒了一地。

原来那箩筐是两层,外层装的是大米,内层装的是金银。金殿内的文武大臣们见了,先是发出一阵惊奇的声音,接着便纷纷议论起来,但大部分人从杨慎扫殿所念的话和行动中已经明白了。 这是皇帝接受了定了死罪的宦官送来的贿赂。

皇帝见他和他的嫂嫂的关系以及宦官送金银赎罪的事,都被杨慎当着文武官员的面戳穿了,不由又气又恨,但又无可奈何,为了挽回一点面子,他便叫过管库太监斥责道,“你这奴才到底想干些什么?还不与我说清楚!”

管库太监心想,这还不是你叫我干的?但他不敢这样说,怕以后皇帝治他。

只得把罪名自己背了起来,说道,“关在刑部大牢里的两个宦官定了死罪,他要奴才从他府中把这些金银送进宫中赎罪……”

皇帝喝道,“胡说,赎什么罪,还不快把这些金银让挑夫给送回去!”

管库太监和挑夫们收拾好金银,皇帝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这五挑金银送出午门……

皇帝自从在金殿被杨慎当面出丑后,一直把杨慎恨得要死,真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但杨慎为人谨慎, 而且又只是一个打扫金殿的清殿官,因此, 皇帝总找不到他的岔子。后来,他便想了一个把杨慎遣离朝廷的主意。

有一天早朝,他叫过杨慎说道:“杨爱卿, 朕半月以前做了一个梦, 梦见西北方向上有一颗明光闪亮的星星划过长空,直堕到这金殿梁上,在那里绕梁一周 后,便又光芒四射地回归西北方向, 它那原位上去了。 后钦天监说, 这是应在朕三月内去西北方向上的居庸关巡行狩猎。当时,朕便派人去那里围圈猎场去了。现在朕派你前去察看督促, 你须要尽心尽力。”

杨慎正要拒绝,值殿太监卻已喝令散朝,皇帝也起身回宫去 了,他只得回到府中,草草收拾了一下行装, 便登程赴居庸关去了。

当他离开馆舍,正去围圈猎场的地方察看时,却见一个石崖下围着一堆人,人群里还传出悲惨的哭泣声,他赶到石崖下一看, 原来地上躺着一个血肉模糊的老汉, 老汉旁边跪着一个年约十四五岁的小姑娘, 那小姑娘掩着面哭得十分凄惨, 旁边围观的人也都脸上挂着泪珠。

杨慎便问:“出了什么事?”

围观的人见他是朝廷小官员打扮,都闭着嘴不出声。杨慎又问了两声,最后还是小姑娘边哭边说, 杨慎才弄清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半月以前,皇帝下令要围圈猎场以后, 地方官员们便带着兵丁强迫老百姓搬到三百里以外的非狩猎场去。这里已经干旱半年了,老百姓本来就过着吃糠咽菜的日子,房漏壁穿也无力修整,现在,只得背包挑担拖儿带女,到处去找山洞居住,山洞土窑找完了,只好去找石坎,石壁或开采些石头来垒墙壁打地基,搭临时茅棚,因为石崖陡险,采石困难,已有好些人摔伤和被砸死了。眼前这位老汉姓吴,小姑娘是老汉的女儿叫吴英。老汉就是在崖上采石头时又饿又累掉下来摔死的。

杨慎眼里也不由滚出了泪珠,他从怀里掏出五十两银子送给小姑娘,并嘱咐她安葬好老人后,就另建新房,好好过日子。

正在这时,又是一群被迫搬迁的老百姓走过来了,他们赤身露体,背包挑担,有的人还唱着凄楚的民歌:“皇帝围猎场,百姓搬家忙,谁敢慢一点,官兵剑下亡。”

杨慎见了十分不忍。决定冒死回朝,阻止皇帝前来围场狩猎,他叫来地方官, 说明了自己的主见,并让地方官把老百姓放回他们各自的家园里去。

杨慎连夜赶到了京城,第二天,他趁早朝的时刻,又拿着扫帚在金殿上扫了起来,这次扫殿没有洒水,直弄得满殿灰尘滚滚。文武官员都用手紧紧地掩着鼻口。

皇帝很不高兴地责问:“扫殿为什么不洒水?”

杨慎答道:“没有水洒。”

皇帝喝斥道;“宫廷内外到处有井,哪里会没有水洒。”

杨慎答道:“那是前两天的事,现在天气干旱,宫廷外的井已经干了。”

皇帝说道:“我怎么没听说过。”

他猛然想起,不是派他去居庸关察看和监督围圈猎场去了吗,怎么又回来了,于是问道,“杨爱卿,令你去察看围圈猎场,怎么这样快就回来了?”

杨慎答道:“居庸关围圈猎场,臣已把它停下来了。”

皇帝勃然大怒,喝道:“你好大胆,竟敢违抗朕的命令!”一挥手,“绑下去斩了!”

刽子手们答应一声,一个个如狼似虎地来绑杨慎,文武官员们都为杨慎捏着一把汗,有的则埋怨杨慎胆大妄为,招致今日之祸,杨慎却神色自若,不发一言。

刽子手们把杨慎绑好后,便拉他下殿。这时,从杨慎的怀里掉下一张画卷来。

值殿太监忙将画送到龙案上展开,皇帝一看,那画画得十分精细,颜色也调配得十分协调,不由心里十分喜爱。再仔细看,那画上画的是一栋雕龙描凤的房子,房子分为楼上楼下两层。楼上摆设十分豪华,还有几桌酒席,酒席上高坐着群穿靴挂带的达官贵人,中间一人俨然是人间至尊。

在那酒席筵前则有一群年轻美貌的女子在翩翩起舞。整个场面完全是一幅宫廷生活的图景。楼下则是一些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穷人,他们流离失所,无依无靠,有的躺在黑暗的角落里蜷缩成团, 有的脱下破衣服抱着瘦弱的孩子在看虱子,有的蹲在一旁啃着糠窝窝头,有的伸着黑瘦干枯的手朝天上发泄着怨气,有的 张口接那从楼上滴下来的残汤剩酒……

皇帝问道:你这画是什么意思?”

杨慎说道:“陛下曾听说‘皇帝围猎场,百姓搬家忙,谁敢慢一点,官兵剑下亡’的民谣吗?”

皇帝说道:“没听说过。”

杨慎又继续说道:“陛下知道百姓流离失所,家散人亡,路上有饥寒交迫的青壮年,野外有奄奄待毙的妇孺吗?"

皇帝摇摇头:“不知道。”

杨慎又继续说道:“臣献这画就是让陛下知道现在民间的真实情况, 这些真实情况是臣在居庸关察看猎场时亲眼看到的,请陛下仔细看那画卷中楼下的那些 人……”

皇帝仔细端详了画卷上楼下那 群人的形状和神 色。心里明白了居庸关百姓们的生活, 但闪念间,他想到各地方在近几年中的呈报的情况都说是 “天下升 平,国强民富……”怎么会出现杨慎所说的情况呢? 而这些情况自己又都不知道呢?

杨慎像是看透了皇帝的心思,接着说道:“这画图里楼上那些人都过着豪华舒适的生活,成天酒色歌舞, 对楼下那些人的生活,一点也不知道,正像刚才扫金殿无水洒一样,陛下和一些大臣们只知道昨日还有水洒,但却不知道,因严重天旱的影响,现在已没有水洒地了,正所谓楼上不知楼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呀!”

皇帝的脸上被杨慎说得红一阵,白一阵的,心里既恨杨慎,并又觉得他说的话很有道理,再一看,满朝文武又都齐齐地跪在殿下替他说情,于是只得叫人给杨慎松绑,并叫太监把画卷送入宫中存放。

但他猛然想起去居庸关围场打猎是曾在嫂嫂面前说过了的,还答应了带她去游乐。现在突然罢了这一举动,嫂嫂岂不嗔怪?

但他很快就想起了一个主意,把一切都推到杨慎身上,贬他出朝就行了。

于是说道,“杨慎,朕现在饶你死罪,但必须贬你出朝,以敬后人!”

杨慎有退回乡里隐居之心,于是立即磕头谢恩,并说道:“陛下贬臣出朝,臣哪里都喜欢去,只是有一个地方臣不愿去。”

皇帝问道,“什么地方你不愿去?”

杨慎答道,“人们都说‘新都新都,遍地脏污,不宜人住,只宜放猪。’就是这个地方臣不恩去。”

皇帝听了一挥手说:“就贬去新都!”

原来杨慎在金殿扫地久了,已摸了皇帝的脾气。他知道皇帝特别爱画,因而在居庸关便准备了这幅画来讽喻皇帝,竟使自己在生死交关的危难境况中达到了阻止皇帝围圈猎场的目的,他又深知皇帝对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人,不管你提什么要求,他总要同你对着干,所以在贬他出朝时,他便提出不愿去新都。皇帝果真和他猜想的一样。你不愿去的地方,我偏要你去,于是恰好达到了他希望回到家乡的目的。

杨慎离京城后,在路上走了两个多月,当他进到四川境内时,便买了一对老羊,并在老羊的角上捆了一把茴香。

到了新都后,邻里乡亲们都来看他,询问他的近况,他笑指老羊和茴香说,“‘老羊(杨)茴(回)香(乡)了!”

杨慎被贬回乡后,便致力于写诗作文。他领着僮仆们在门前广种花卉。桂树,并开辟了一个人工小湖。他把这片花草、湖水所占的地方取名为“桂湖”。

他或者在桂湖读书作文,或者出外与学士秀才们论文赛诗,或者与邻里乡亲们谈笑作乐,日子倒也过得清闲有趣。

这样过了五年,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朝廷钦差,宣召杨慎即刻进京,杨慎推托不得,只好跟着软差上路了。

原来这时正德皇帝已经去世,嘉庆皇帝新近登基,朝廷需要一名才学高深宣讲经典的讲官和一名撰修《武宗(即正德皇帝)实录》的文士。

新皇帝翻遍了翰林院所有翰林的名册,选不出一个能充当此职的文人来。后来,翰林院学士便推荐了杨慎。皇帝下诏起用杨慎,让他担任经典讲官并兼修 《武宗实录》。

杨慎虽然名列文班之中,但他却仍然天天都去打扫金殿。皇帝和大臣们劝过他几次,但他认为扫殿和讲经典,修《实录》并无什么冲突,相反,它可以通过扫殿联系了解更多的人,使讲授经典的内容更充实,《实录》更丰富准确。

有一天,早朝完毕以后,他正洒水扫殿。却见锦衣卫指探使领着两个南方打扮的秀才进宫晋见皇帝。

他不由心中纳闷、 除了一些大臣能直接进宫晋见皇帝外,就只有锦衣卫、东厂等几个官员能直接进宫见皇帝。 可这两个尚未进入翰林院的秀才怎么也直接进宫晋见皇帝了?看来似乎有什么事。他决定找宫内的有关太监、宫娥探听清楚。

原来这两个秀才是南方有名的富家子弟,一个叫桂萼、一个叫张璁,这二人胸无点墨,成天只知道寻花问柳,走马斗鸡。混到二十七、八岁后,竟猛然想起要过下“官瘾”,于是,在乡试时下了考场。

主考官出了一道题是《论语》上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这姓桂的一看题自连说:“好作好作!‘桌儿是膝的’我早知道。”

便胡诌了一通漆桌儿的方法。气得主考官在他的卷子上打了个大叉。

那姓张的下场更是笑话百出,当他看见考试题是一句唐诗:“曾经沧海难为水”时,便从“水”的字义上做开了文章。他歪歪斜斜地在卷子上写道:水有响水。开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响乎开乎。开乎响乎。”

主考官看了直气得两手发抖,也是在那卷子上打了个大叉。

就是这样狗屁不通的两个人,到京城后,桂萼请了个老私垫先生事先给他做好文章。然后,他把文章中建议朝延开发盐铁,发展商贾的条陈背了下来,以备殿试时回答。

那张璁又通过多种关系。买通了锦衣卫指挥使和当事官员,竟然在京城会试时,名列榜上。

他两个又通过锦农卫指挥使向皇帝送上了二万银两,愿半捐半考地进入翰林院,以便皇帝委任官吏。皇帝召见他两个人正是表示对他两人的信任。杨慎知道详情以后,便准备在桂、张二人殿试时向皇帝直谏。

到了殿试那天,皇帝只简单地考了桂、张二人几个问题,便宣布将桂萼、张璁名列翰林院,并破格地封为侍读学土。侍读学士是翰休院里仅次于学士的长宫,其官阶品级为五品。

一般点了翰林的文人在朝内二三十年也不一定能提升到这一官职。现在两个庸才竟一步登天,当然满朝文武部不服,可又一时找不到理由阻止。

杨慎便出班奏道,“臣启陛下,桂、张二人仅凭能背几句条陈,还不能说明他胸中才学究竟如何,决不能点为翰林,更不能任用他为侍读学士。 ”

桂张二人平步登天,正在洋洋得意,听杨慎这一说便怒火中 烧,说道,“我二人《诗》《书》、《礼》、《乐》无所不晓,你敢说我只会背几句条陈吗?”

杨慎正要听他二人说这样的大话,于是说道,“既然二位有高深的学识,那么请问:‘这发展商贾’的依据是什么?”

二人冷不防杨慎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但他们想凡事都离不开“子曰”、“诗云”,于是,二人低声商议了一阵,便说道:“孔子曰‘殷有三仁,殷就是商,有三个人就构成了商贾。”

站在殿上的大臣们听了都不由“哄”地一声笑了起来。

杨慎说道:“好个‘殷有三仁’,可那“三仁’是孔子称赞殷商时的微子,箕子和比干三个人,哪是说的“发展商贾”的事! 真该弄块膏药把你两个的嘴贴上,免得你二人满嘴放屁!”

这时,皇帝也自觉无颜,喝退两个庸才后,便起身回宫去了,他心想,这本来是已经做成功了的好事,没想到却被杨慎搅了,满肚子的怒气又迁到了杨慎身上。

锦衣卫指挥使见桂,张二人被杨慎弄得当殿出丑,对杨慎恨得咬牙切齿。当大臣们退朝以后,他便赶到桂、张二人的住所。三人会面先是大骂杨慎,然后便悄声细气地商量了一个陷害杨慎的办法。

过了十多天,朝内议论桂萼、张璁事的人渐渐少了,杨慎因见皇帝再也没有提任用桂、张二人的事,心里也慢慢松了下来。

这一天,他刚上朝回来,便看见一个须发花白的老汉在门口等他。因为他常和街坊们来往,经常有人来找他,或者请他排忧解难,或者要他帮忙办事,或者请他主持公道,甚至连请他代写书信的人也很多。而他总是来者不拒。

他来到老汉面 前,问有什么事情,老汉说,他们街坊上有一个恶霸,总是欺压百姓,昨天竟来强奸他的儿媳,因此,特来请杨状元前去他家帮写告状纸,告那恶霸。

杨慎这时还未吃早饭,但他听说是写状告发恶霸的事,便同老汉去了。

当走过两条大街,来在一个小胡同时,老 汉指着一家大门说,“就是这里了。 ”

杨慎便上前敲门,来开门的是一位年约三旬的妇女,回头看那老汉时,老汉却不见了。妇女请杨慎进屋坐下后,便做了个自我介绍,她姓石,两年前丈夫去世后, 一直守寡在家。

接着便十分热情地给杨慎端茶倒水。

杨慎从妇女手中接过茶,正要和她谈写状纸的事,突然闯进两名锦衣卫亲兵,硬说杨慎私入民宅,强奸民妇,把杨慎捆绑起来,杨慎正要分辩,却见门外进来一 个年轻姑娘,指着两个锦衣卫说:“青天白日,你们擅自捆人, 该当何罪!”

几拳便把两个锦衣卫亲兵打倒在地,随即给杨慎松了绑,说道,“你快回府去,这两个亲兵我来对付!”

那两个亲兵见杨慎要走,便从地下跃起揪杨慎的衣服,两下用力,竟把衣服的下摆撕掉了一块。那年轻姑娘顺手给亲兵两拳,那亲兵被打倒在地,再也起不来了,杨慎便趁这时赶回了府里。

第二天早朝议事完毕后,值殿太监喝道:“有事出班启奏,无事散朝。”

随着这一声喝号, 锦衣卫指挥使出班奏道:“臣启陛下,杨慎私入民宅,强奸民妇,被我锦衣卫亲兵拿获,但在押解时被杨慎的同党劫走,今有杨慎衣服下摆一角为凭。”

皇帝暗想:“杨慎这老厌物,日前搅了我点桂、 张二人为翰林院侍读学士的计划,今日你却犯到我手里了,我决不能饶你! ”

他拿过那一角撕下的衣服下摆, 问道:‘杨慎,这是不是你衣服上的?”

杨慎回答:“是。”

皇帝拍着龙案大声喝道道:“你身为朝廷命官,竟私入民宅,强奸民妇,理应处斩,刀斧手快与我拿下!”

这时,金殿上气氛十分紧张,文武官员历来知道杨慎为人正派,不近女色,分明是锦衣卫和一些奸佞小人串通在一起陷害他,但又无法为他申辩,只得暗暗为他着急。

杨慎却哈哈大笑, 指着他放在金殿角落上的扫帚说:“我来时是扫殿,去时赴刑场,万事由天 定,何必自忧伤!”

皇帝见杨慎发笑后又说出“万事由天定”的话来,分明是语意双关说他太霸道,不让人申辩, 又不让朝臣们讲话。

于是,装作宽宏大量地说道:“杨慎, 你临死前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杨慎说道:“臣今日尚未来得及扫殿,只请求再扫一次殿就行了。”

皇帝便叫大臣们临时散开,让杨慎扫殿,杨慎一边扫殿一边又念起顺口溜来:“左扫扫灰尘,右扫扫乌云,金殿上面升彩云,有缘随着彩云走,无缘跟着乌云滚……”

忽然,他从金殿右侧的角落里扫出一个纸团来,他随手捡起,走到龙案前呈给皇帝,说道:“这个纸团,臣不敢擅自收藏,请陛下龙目观看。”

皇帝展开纸团一看,顿时像半桶凉水浇身,那杀杨慎的气焰一下子矮了半截!原来那纸团是桂萼和张璁写给锦衣卫指挥使的,他报告了杨慎进入民宅,应以“强奸民妇”论罪的想法,并要指挥使即速奏明皇上,处治杨慎。

但他通过锦衣卫亲兵在早朝时送来纸团,交由指挥使看过以后,那指挥使便随手把纸团扔到金殿角落里去了。细心的杨慎把这些都看到了眼里,因此,在危急关头他沉着而诙谐地把那纸团捡了起来,交与皇帝分辨。

皇帝见了纸团,明知是锦衣卫指挥使和桂、张二人在恁意陷害杨慎,理应为杨慎解脱罪行,但又深恨杨慎爱管闲事,搅了他收受桂、张二人银两,授给桂、张二人翰林院官爵的计划,尤其想到杨慎修《武宗实录》时,武宗的一些过失他都直书在史册中,连那两名宦官送银赎罪的事,他也写了进去,要是以后,杨慎弄清楚了自己收受桂、张二人银两,自己又必然被杨慎直书一笔在史籍中。

于是决定趁此机会把杨慎贬出朝去,当下,他假意斥责指挥使一顿以后,便向杨慎说道:“指挥使他们说你‘私入民宅,强奸民妇',是有些言过其实,但你衣服上撕下的一块还留在他们手里作凭据,要不对你进行处罚则不足以平群愤。如今免你死罪,改为贬到云南永昌,你稍事准备,即可在三日内启程。”

杨慎正要分辩皇帝竟起身回官去了。

杨慎回到府中收拾了一些细软东西便和愿去云南永昌的僮仆们一道,启程向云南出发了。

锦衣卫指挥使在杨慎上路以后,便派了一群亲兵暗中跟随,他要他们在途中饲机杀死杨慎。杨慎也深知锦衣卫不会放过他,一路上都加意提防。

有一天,在馆舍住下后,到了三更时分,一个手持钢刀的黑影,轻轻镜开杨慎的房门,随即来在杨慎的床边,摸着杨慎的头对准颈项就是一刀,然后从床上提起一个黑乎乎的人头,轻轻向门边窜去。

就在这一刹那,一个身轻似燕的黑影从门外飞步进来,一扬手就把那刚要出门的黑影打倒在地,那即一晃手中的钢刀对着那个黑影的咽喉,厉声问道:“你为什么来行刺?”

这时,朦陇的月光透进窗户,说话的黑影见有一颗人头滚在地板上,便哭了起来,“想不到我来迟一步,恩公你竟被这贼子害了!我这就杀了这贼子为你报仇。”说罢,刀尖就要向黑影 刺去。

忽然,床前传来一声:“壮士且慢!”那持刀的黑影回头一看,见床前走出一个人来,正是杨慎。

便过来和杨慎见礼:“恩公,你还在!”

原来,杨慎估计锦衣卫要来行刺,便用棉被衣服等物做了一个假人放在被窝里, 自己则轻轻挪动床铺,躺在地上。刚才来行刺的黑影不辨直假,实际杀的便是躺在床上的假人。当两个黑影搏斗时,他就出来站在床前了。

他不想结果那来行刺的人,于是便叫这后来的黑影住手,当下,他点燃了灯,借着灯光一看,原来被打倒的刺客竟是在京城时到石寡妇家要捉走他的那一个锦衣卫。

于是说道:“我与你往日无仇,今世无冤,为什么你老是苦苦与我作对?”

那刺客“哼”了一声,道:“你得罪了我们锦衣卫长官,你走到哪里,我们就要跟踪到哪里!”

杨慎说道:“要是放了你呢?”

刺客说道:“放了我,也要跟踪,不过,你以后碰着我,我可以手下留情。”

那救杨慎的壮士便要过去杀他。

杨慎说道:“且饶他一命吧。”

那刺客从地上跃起,抱头鼠窜地去了。

杨慎问壮士;“请问壮士高姓大名,因何前来救我?”

那壮士笑了一声,取下头巾,竟露出一身鲜艳的红装,杨慎惊异地说:“你,你,你原来是在北京城石寡妇家救我的那位姑娘。你两次救我,实在使杨慎感激不尽了。”

姑娘又笑道:“恩公,你还没认出我来吗?我是你十多年前在居庸关救的那个吴英呀!”

杨慎这才仔细辨认,果真是十多年前的那个吴英姑娘,便说道“你怎么到这里来了?”

姑娘说道:“我安葬了父亲以后,便到外投亲,哪知亲戚们都不在了。后来遇见一个走江湖的武林师傅,我便与他学武艺,武功学成时,师傅又去世了。我来到北京找恩公,却听说恩公正为朝廷要点桂、张二人入翰林院十分着急奔忙,我便助心奸佞们会陷害你,所以便暗中保护,后来,在石寡妇家解救你后,听说你贬到云南,我便跟了下来,那些锦衣卫要害你的事我全知道。我必须保护你到达云南,何况我无牵无挂……”

杨慎听了只得点头应允。从此后,那些锦衣卫虽然屡次暗害杨慎,但都在吴英的细心保护下,被挫败了。

杨慎被贬到云南后,他在京城内的一些同僚曾向那位姓石的寡妇作过了解, 弄清楚了所谓杨慎“私入民宅,强奸民妇”之事,纯粹是桂萼、 张璁买通那个年老的街坊诡称替石寡妇作媒, 介绍一个朝廷官员,要她热情接待,之后由两个锦衣卫出面, 将杨慎捆绑送官的。

那个石寡妇知道自己被利用, 一直感到内心不安,几次申诉为杨慎辨冤,杨慎的同僚们也一再替他在皇帝面前诉说冤屈。但终因皇帝恼恨杨慎,再加上锦衣卫作梗,因此,杨慎贬到云南三十余年,年龄已经七十多岁,仍然是一个“犯官”。

就在他七十二岁那年,因思念家乡,便和老伴一起回到了新都, 哪知刚到新都便被云南巡抚派人抓了回来。他正要找巡抚说理,却见桂萼, 张璁二人坐在堂上。

桂萼冷笑一声说:“杨慎,你三十多年没扫金殿了,呆在这云南不舒服,想回家乡吗?要回家乡容易! 如今皇上命我二人前来视察你在云南的行迹,你如果 识时务,在我们面前叩三个响头,我们回京就在皇帝面前给你美言几句,摘掉你那“犯官” 的帽子,你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回家乡了。”

杨慎心想,难怪巡抚派人抓我回来, 原来是这两个奸贼捣乱,于是也冷笑一声道: “我杨慎只向父母师长和皇上叩头,决不向奸佞小人下跪! ”

他转身就出了巡抚衙门,径直回到自己家里。

再说,当年杨慎在围场救下的姑娘吴英,已与永昌卫一个秀才结婚二十年了,她仍经常到杨慎府上行走。当她见杨镇去巡抚衙门回来后,脸色苍白,像是和人生了一场气,便问道:“恩公, 发生什么事了?”

杨慎把老伴叫到一起,说道,“朝廷派桂、张两位奸佞小人来云南视察我的行迹来了,他们必然节外生枝加害于我。我过去一直和他们斗,今后也决不屈服于他们。不过,在我生前要辨明冤情是不可能了,回乡度晚年的希望也不能实现了。只有待我死后才能辨冤。回乡……现在我想了一个计策……”

他把计策说完后,老伴和吴英都表示赞同。

从那以后,杨慎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终因医治无效而死亡。

到安葬那天。云南的很多官员都来了,张璁、桂萼出于一般性的礼节也来了。杨慎的老伴在杨慎的遗体安葬前为了让人最后瞻仰一次他的遗容,便叫人将棺材盖掀开一条缝,人们排着队,按照习俗一个个地到棺材前致礼告别后,便把遗体安放到墓穴里,拱起了坟墓。

桂、张二人回到巡抚衙门后,一个家人上前说道,“学士大人(桂萼已升为翰林院最高长官——翰林院学士),你看见那杨慎穿戴的是朝衣朝帽了吗?

张璁一拍大腿说:“对!我也看到他好像是穿的朝衣朝帽。可他是‘犯官”,应该穿罪衣罪裙才是!哼,这个老婆子想只把棺材掀开一条缝,瞒过我们,休想!”

桂萼接着说道:“这老儿生前总和我们作对,现在他死了,把柄落在我们手里,我要叫他尸体也来尝尝和我们作对的苦楚!”

第二天,桂萼、张璁领着一批官员赶到杨慎坟前,二话不说,便叫人挖起坟来,杨慎的老伴赶来阻止,但桂、张二人坚持要挖。很快便把坟挖开了。不过,那杨慎的遗体上穿戴的却不是朝衣朝帽,而是罪衣罪裙!桂、张二人见了不由张口结舌,一时说不出话来。

他哪里知道杨慎的老伴在安葬杨慎的当天晚上便叫人挖开坟墓, 将杨慎身上穿戴的朝衣朝帽换成了罪衣罪裙,这都是按杨慎生前定下的计策办的。接着,杨慎 的老伴便和吴英一道进京去实行计策的第二步去了 。

桂,张二人明知这次挖杨慎的坟墓是自己失了理,但仗着有权有势,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后来, 听说杨慎的老伴上了北京,估计是去告御状,便派人在路上拦截,想杀人灭口。但派去的几起人都被吴英打了个落花流水,一个个抱开鼠窜而回。

桂、张二人只得自己赶回京去。

就在桂、张二人刚好回京城的时候,杨慎的老伴和吴英已找来了。三十多年前被桂、张利用来诬陷杨慎“私入民宅。强奸民妇”的那个石寡妇。石寡妇挺身而出,要为杨慎辨白冤枉。她们又会见了掌管官中事务,以前和杨慎十分要好的太监李公公。她们和李公公说好,早朝时到金殿打扫殿宇,以便乘机谒见皇帝,剖明冤曲。

果然,皇帝升殿时,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婆在打扫金殿, 便诧异地问:“这位老太婆是谁?怎么打扫起金殿来了?”

杨慎的老伴来到龙案前答道:“臣妇是杨慎的妻子。”

皇帝说道:“听说杨慎已经去世,你到这里来做什么?”

杨慎的老伴说道:“臣夫性情执拗,生前常和我争论两个事情:一是发现犯罪的人有冤枉,该不该辨明冤屈?二是随意挖人坟墓该不该治罪?臣妇不明,今特趁进京收拾杨慎生前府中遗物的机会来请示陛下,望乞陛下明示。”

皇帝答道:“按我朝律例,有冤当然要辨冤;至于挖人坟墓,轻则该挖目宰手,重则处以极刑。”

杨慎的老伴当即叩下头去:“多谢万岁明示。”

随即从身上掏出一张上告桂萼、张璁挖掘杨慎坟墓和为杨慎辨冤的状纸来。

皇帝看完状纸,心中不由震惊,接着又恨起桂萼、张璁来,暗骂二人无能,分明是中了杨慎生前定下的计策,只好叫人传呼桂、张二人到金殿。

桂张二人听着传呼,知道事情不妙,立即赶到金殿。

皇帝怒容满面地斥责道:“你二人为何挖掘杨慎的坟基?”

桂张二人磕头如捣蒜地说:“臣看到杨慎安葬时穿戴的是朝衣朝帽……”

杨慎的老伴说道,“启禀陛下,桂、张二人最会编造谎言,迷惑圣聪。臣夫明明是穿戴的罪衣罪裙, 他却硬说是朝衣朝帽! 臣夫当年贬云南也是他二人申 通锦衣卫指挥使设的骗局。 那位当年的民妇石寡妇已经在午门外来了,望陛下召她进殿辨清原委。”

皇帝心里明白,三十多年前的杨慎“私入民宅,强奸民妇”一案,本来就是冤枉的。只得叫人传石寡妇进来。

石寡妇为替杨慎辨清三十多年的沉冤,沉着地叙述了当年事件的详细的经过。

两班文武都为杨慎抱不平,要求彻底追查责任。

皇帝明白, 这样再追下去自己的脸上也无光,当即指着桂、 张二人骂道:“你 两个狗才,还不赶快向杨慎嫂子陪罪,听候朕发落! ”

桂、张二个连忙过来给杨慎的老伴连连叩头, 请求恕罪。

皇帝向杨慎的老伴说道:“以前的事,朕已明了,杨爱卿生前一直宽宏大量,那就不再追究了吧!杨爱卿的坟墓被挖,论律例该将桂萼、张璁挖目宰手,但朕见杨爱卿晚年的诗作中多有思乡之意, 朕作主,将杨爱卿的骨骸取起来用金匣盛殓,由桂萼、 张璁披麻戴孝护送回乡安葬。你全家也同时回乡安居,屡次保护杨爱卿和你全家安全的吴英及其一家也可同时与你家一道到新都定居。一应费用,全由桂萼、张璁承担。”

杨慎的老伴见杨慎生前梦寐以求的辨冤回乡宿愿和当初设计惩治桂萼、张璁的目的已经达到,便也来个“见好就收”,听从了皇帝的处治。

后来。桂萼、张璁领了一群家人,随从赶到云南,果真披麻戴孝将杨慎的骸骨及其家小一直护送到四川新都。吴英一家也同时到了新都定居。

终于,一个盖世奇才的状元在终生受贬黜以后。死后辨冤回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