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文学 > 睡前故事

睡前故事

被遗忘的中秋故事《嫦娥化蟾》

发布时间:2022-09-02睡前故事 养生王
在汉墓出土的刻石画中,有一幅描写“嫦娥奔月”的图画,偷吃了后羿不死药的嫦娥长袖飘曳,朝着月亮翩翩飞去,然而,飞到广寒宫的嫦娥却没有“万里长空舒广袖”,而是渐渐变成了一只丑陋的癞蛤蟆——蟾蜍。这可不是成

在汉墓出土的刻石画中,有一幅描写“嫦娥奔月”的图画,偷吃了后羿不死药的嫦娥长袖飘曳,朝着月亮翩翩飞去,然而,飞到广寒宫的嫦娥却没有“万里长空舒广袖”,而是渐渐变成了一只丑陋的癞蛤蟆——蟾蜍。这可不是成心贬低嫦娥仙子,因为蟾蜍在上古神话中,也是中国先民的图腾之一。

(中国邮政发行的特种邮票“汉代石画嫦娥奔月图”)

其实在上古时代,人们认为蟾蜍才是最早的月亮化身,它来源于古人对生殖的崇拜。一只蟾蜍可以生产出成千上万只卵,孵化出一片蝌蚪,这种现象让我们的先人们感到神奇和不可思议。人类在自然界繁衍生育中,无法抵御病害和野兽的袭击,生育的子女很难平安长到成年,看到蟾蜍多子的奇迹,由本能的羡慕到对它顶礼膜拜,最终奉为神灵。为什么把蟾蜍当作月亮的化身,这还得从古人对日月的崇拜说起。

在古代,人们认为太阳为阳,月亮为阴,东汉大天文学家张衡在他的《灵宪》一书中,就有“日者,阳精之宗,月者,阴精之宗”的记载,把太阳比作男人,把月亮比作女人。女人负有生育的责任,人们希望女人能像蟾蜍一样多生多育,故此,把蟾蜍奉为月亮的化身。

《嫦娥奔月》是个家喻户晓的的动人故事,可是《嫦娥化蟾》的故事大家早就记忆模糊了,在张衡所作的《灵宪》一书中,就记载了这个不同寻常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据说嫦娥变成蟾蜍后,在月宫中终日捣制不死之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以至于李商隐曾写诗为嫦娥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其实用蟾蜍比作月亮还可以追溯的更早,从上古神话对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的描写中,我们就可以找到蟾蜍的形象。比如从各地汉墓中出土的壁画、砖画和织物上,我们都可以找到到华夏民族最早的祖先伏羲和女娲的画像。画像中,伏羲持曲尺手捧太阳,太阳里有一只金乌,女娲持圆规手捧月亮,月亮里有一只蟾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半部“日月图”,太阳中有一只金鸟,月亮中就有一只蟾蜍。主要表现了阴阳的调和与平衡。

(汉代石刻伏羲女娲交尾图)

在古代,蟾蜍不仅可以表示月亮,而且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明清时期的一些小说中,也常把“蛙口”当做女子阴户的隐语,中医界有许多老中医现在还时常把女性的外阴隐称为“蛙口”。

在老天津的民俗中,把日月看做一对配偶神,卯日星君和太阴星君分别代表了太阳和月亮,专管人家婚配姻缘。每年的二月初一中和节,相传是太阳星君的生日,家家都要烙糖饼祭祀卯日星君。天津文人冯文洵写的《丙寅竹枝词》就有一段写祭日的诗句 “光阴容易过填仓,纸剪金鸡供太阳。糖饼团圆煎饼薄,家家煎粉佐壶觞。”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半部)

每年的中秋节,家家都要拜月赏月吃月饼,对空拜月就是祭祀太阴星君。传说中的太阴星君,专门掌管人间妇女婚配怀孕生子等诸事,是妇女的崇拜的偶像。因此拜月就成为女人专有的仪式。月亮盈亏周期28天,和妇女月经周期相近。于是,已婚、未婚女子及婚后不孕的女子都会向月神说些知心话,企望得到月神的庇佑。这些祷告内容是妇女们的隐私,属于私密话,是不愿让男人们知道的,男人们如果在场会极不方便。故此留下民俗禁忌“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冯文洵先生有一首《竹枝词》就写到了拜月的场景:“供尖撤后送家家,结习相沿未或差。男祀灶王女圆月,咬春萝葡咬秋瓜。”

如今的中秋民俗,吃月饼成为人们的主要内容,许多美好的民俗活动都已经淡忘了,更不会想到那相貌丑陋的癞蛤蟆和月亮还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