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形式综合 > 技能教程

技能教程

什么是双链笔记?(关于比较流行的双链笔记的介绍)

发布时间:2022-06-24技能教程 张老师
如果从未来穿越到现在,一定会感叹最近这5年是一个笔记软件「文艺复兴」的时代,不过也有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不过是一群小众爱好者的自嗨而已。 这个争论的苗头,其实发生在几年前。当时,那些原本以为可以...

图片

如果从未来穿越到现在,一定会感叹最近这5年是一个笔记软件「文艺复兴」的时代,不过也有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不过是一群小众爱好者的自嗨而已。

这个争论的苗头,其实发生在几年前。当时,那些原本以为可以稳稳抓住用户的「传统云笔记」App(是哪些大家都知道),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一些「新概念」的笔记应用在这几年里不断涌现到众人面前,并开始一次又一次碾压「传统笔记」。

在这些「新概念笔记」当中,以 Notion 为代表的 All-In-One 模式,可能最早开始撼动传统笔记软件的地位。刚接触 Notion类软件的用户,会立刻感到原来这个世界可以这么丰富多彩。除了传统的 「文字+图片」,我们现在还能把 表格,网页,视频等各类小插件一股脑地装进笔记里面。当然,Notion之后,国内也有不少「致敬者」,包括大厂在内,现在也在奋力跟进。发展至今,All-In-One 的模块化笔记已经朝着「标配」靠拢了,这倒反而缺少一些新鲜的亮色。相反,简洁和小而美的工具又开始抬头。

图片

另外,除了「模块化笔记」的概念以外,类似 Outliner 软件改进而来的「大纲笔记」也已经成功收获了不少粉丝,例如:国内的幕布,国外的 Dyanlist,Workflowy 之类。

不过我们今天想讨论的是另一个 新概念「网状笔记」。

「网状笔记」的缘起

说到网状笔记,自然绕不开 Roam Research 这款应用。Roam Research 是较早将链接(和反向链接)引入到笔记当中的先驱者。之前也有过介绍,大家可以看以往文章,这里不再赘述。

图片

如果,要追溯笔记或文章链接的用法,Wiki 或者类似的知识管理工具,可能会出现得更早很多。但是以 Roam Research为代表的笔记工具,将链接的运用推到了一种新的高度。

例如:我们可以根据笔记链接产生

  • 网状的知识图谱
  • 也可以进行笔记漫步(roam,在关联笔记间游走浏览)
  • 笔记的启发式搜索

这些概念是如此抓人,以至于国内的「致敬者」也都开始纷纷跟进。

图片

我个人,对于「网状笔记」的形式有一种天然的好感。网状的笔记结构,打破了以往的分类界限,让信息变得更有启发性。但是对于每个不同领域的用户,网状笔记能够提供何种具体的帮助,至今仍旧不是很明了。

来,看看大家如何使用

一直强调 「工具为目的而存在」,所以采用网状笔记组织知识,究竟解决了哪些问题?这点一直很好奇。我相信在各个领域一定有双向笔记的深度用户,也一定解决了许多实际的痛点。

这里先给出一些例子,当作抛砖引玉,希望各位能够在留言区不吝赐教,告诉我们大家各自对双向笔记的看法,或者能最打动我们的用途(这次有奖励哦!)。

以下用途是从某乎以及一些工具爱好者圈子整理来的,不代表观点,如果大家觉得不爽,尽管在留言区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个人强烈支持(请根据实际感受发表观点,不要乱发广告)。

个人知识管理

大多数网上意见似乎都在讲通过「网状笔记」实现个人知识管理 (也就是常见到的 PKM),类似的还有「外部大脑」的提法。然而,帮助我个人的知识管理其实是一个很笼统的说法,就像说「上班让我感到充实」一样。哪里充实了?钱包?脑袋?身心?还是肚腩?

同样的,个人的知识的范围太广,不太可能所有知识都需要如此管理,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付出管理的成本。所以,一定有一些知识或领域更适合网状笔记。否则,就泛泛的个人知识管理而言,网状笔记会更像是在满足一种囤积信息的「松鼠病」。

说到囤积信息的「松鼠病」这点上,传统笔记已经可以满足「中度松鼠病」患者了了,网状笔记难道只是为了满足「晚期松鼠病」患者吗?

图片

因此,我迫切的希望大家能告诉我,有哪些具体的个人知识管理领域在运用网状笔记?通过囤积真的可以产生一种聚合的效果吗?对此会很感激!

学术研究类领域

这是一个专业的领域,学术研究有时需要大量的论文引用来支撑。学术界特别强调逻辑性,「引用」就是在各个观点之间通过逻辑联系,形成新的发现或结论。而「引用」的背后是更多相关论文的分析和研究,因此这些 参考资料自然会形成网状知识结构。

我们可以基于论文引用产生链接,描述这个笔记网络;我们也可以基于资料观点的相关性(或相反性)进行组织链接;甚至根据自己任意理由的思考,开展资料的链接。不管如何,最后我们都可以形成一个知识图谱。

因此,网上也有不少声音明确指出,网状笔记是最理想的场景是「学术研究」。

图片

作为决策依据

这点和学术研究类似,但是不仅限于学术领域。Roam Research 公开的白皮书里面也提到过类似的观点。我们做出的决策,很大程度取决于决策信息的路径。例如:大到几个亿的商业投资决策,小到我们个人收到多家公司的Offer,决定去哪家公司时,都会非常非常依赖我们的「决策路径」。

换句话说,我们要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出了这个决定,那这个决定很可能不是一个「最优决定」,甚至次优也不一定轮得上,极端情况下,可能是一个一拍脑子的「冲动决定」。

许多高效率人士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无论采用简易的 Pros&Cons清单(优缺点) 也好,或者稍微复杂一点的「打分表」也好,他们都是为了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做出这个决定。当然,这些观察信息的形式,本身也在进化,一些形式也被人诟病过于死板,直到今天, 网状笔记的出现,终于可以给「决策路径」带来更直观的可视化呈现。

随手一记

这点倒是满出乎意料的,不少用户反映在使用网状笔记进行临时随性的记录。

这种看似没有目标的记录,在传统笔记中可能已经有所应用:Daily Note,闪念记录 之类。不过,现在网状笔记将这些看似无联系的记录,以某种方式联系了起来。例如:我想到一个新的主意,里面的一些观点,可以通过双链立刻发现并关联到以往的点子上。或者通过时间维度,甚至地点维度形成链接。有时,我还能通过笔记漫步,发现或回顾一些以往的灵感和记录。

这种看似随意的记录,一旦形成一定规模,可能就会产生一种「化学反应」,变成一个模拟思考的过程,并能从中得到许多有趣的结论。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