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文学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海伦凯勒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2-10-14成语故事 小读者
当一个人失去视力,成为盲人的时候,那么似乎他只能在黑暗中摸索一辈子了;当一个人不仅看不见世界,而且又失去了听力,成为聋人的时候,那么这世界上一切美妙的声音似乎都与他无缘了;当一个人又聋又瞎,他将会怎样

  当一个人失去视力,成为盲人的时候,那么似乎他只能在黑暗中摸索一辈子了;当一个人不仅看不见世界,而且又失去了听力,成为聋人的时候,那么这世界上一切美妙的声音似乎都与他无缘了;当一个人又聋又瞎,他将会怎样活在世上呢?然而,有人向这种命运发出了挑战,她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与拿破仑齐名的女人”,这便是海伦·凯勒,一个盲聋人,一个美国著名女作家。

  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国作家,慈善家,社会运动家及讲师。

  海伦·凯勒于1880年6月27日出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塔斯坎比亚。海伦·凯勒并非人生之初就是盲聋者,她在人生之初和正常的女孩没什么两样。满周岁的时候开始走路,呀呀学语,活泼天真,是个十分可爱的漂亮女孩。她在一岁七个月时,有一天,母亲抱着刚从浴盆里洗完澡的她,坐在阳光下的大树旁边。她看见光洁的地上,树影轻轻摇曳成一种舞蹈,她便从母亲腿上滑下地,向那种舞蹈扑去。突然,她摔倒在地……就这样,她患了一种怪病,叫急性脑充血病,失去了听觉和视觉。长大后运用自创的手语与家庭成员沟通。随着年岁的增长,简单的交流不能满足她,脾气变得暴躁。

  海伦6岁时,在其家庭医师的帮忙下,她的爸爸妈妈约请波金斯盲人学校的安妮·莎莉文老师作为海伦·凯勒的启蒙导师。

  莎莉文老师十分有爱心,她首先了解海伦的脾气,她总算知道海伦的脾气会如此烦躁,是由于他的父母不忍心看她做错事(打人、不守规矩、破坏东西等)被惩罚的样子,于是在她做错事时都给她糖果吃。所以莎莉文老师必需要纠正父母的不正确行为,并且与海伦建立互信的关系,再耐心教导手语,让她能与别人沟通,再教导她一些生字的意思,她第一个学懂的字是水(water)。

  一天,莎莉文老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了“水(water)”这个词,海伦凯勒不知怎么搞的,总是没法子记下来。莎莉文老师知道海伦凯勒的困难处在哪儿,她带着海伦凯勒走到喷水池边,要海伦凯勒把小手放在喷水孔下,让清凉的水流溅溢在海伦凯勒的手上。接着,莎莉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水(water)”这个字,从此海伦凯勒就牢牢记住了,再也不会搞不清楚。海伦后来回忆说:“不知怎的,言语的隐秘俄然被揭开了,我总算知道水就是流过我手心的一种物质。这个喝的字唤醒了我的魂灵,给我以光亮、期望、高兴。”

  莎莉文老师其后再教导使用手指点字以及生活礼仪。

  当波金斯盲人学校的亚纳格诺先生以惊讶的神情读到一封海伦完好地道的法文信后,这样写道:“谁都不可思议我是多么地惊讶和高兴。关于她的才能我素来毫不怀疑,可也难以信任,她3个月的学习就获得这么好的成果,在美国,别的人要到达这程度,就得花一年时间。”这时,海伦才9岁。

  不过,莎莉文教师以为,光是懂得认字而说不出话来,仍然不方便沟通。可是,从小又聋又瞎的海伦凯勒,一来听不见他人说话的声响,二来看不见他人说话的嘴型,所以,虽然她不是不能说话的哑巴,却也没法子说话。试想,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情况下,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言语的沟通简直不可能,由于每一条出口都已向她紧紧封闭。为了打败这个困难,莎莉文教师替海伦凯勒找了一位专家。10岁时她父母聘请了霍勒斯曼学校的莎拉·郝拉博士教导其说话。

  后来海伦常常独坐书房沉思,她想:“如果当初郝博士不曾设计出这套教育盲聋者的方法,那我的这一生将变成什么样呢?”

  郝博士创造盲哑儿童教育法并用来教育罗拉·布莉姬时,当时的法律上还明文规定:盲聋者视同白痴。

  但郝博士这一类的教育家不这么认为,他们主张盲聋者具有与常人一样的智力,因而可以用手指头代替眼睛和耳朵,同样可以“看”和“听”。盲聋者具有常人一样的发音器官,同样可以发音说话,与健康人交流。

  海伦就是在郝博士先生的指导下,她把中指放在老师鼻子上、食指放在嘴唇上、大拇指放在咽喉上。她学发声,要用触觉来体会发音时嗓子的颤抖和嘴的运动,而这往往是不精确的。为此,海伦不得不反复操练发音,有时为发一个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失利和疲惫使她心力瘦弱,一个刚强的人竟为此流下过失望的泪水。可是她一向没有畏缩,夜以继日地吃苦极力,总算能够流利地说出“爸爸”“妈妈”“妹妹”了,全家人惊喜地拥抱了她,连她喜欢的那只小狗也好像听懂了她的呼喊,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对于一个失明和失聪的人来说,这是十分艰巨的事情,这段进程的困难程度超出任何人的幻想,但海伦终究还是学会了说话,她居然一步一步从地狱走上天堂。

  然后,海伦又在纽约市的雷特·哈玛逊聋哑学校,学会了读唇法和口语术,她的手指的感觉细胞练习得极其敏锐,因而只要把手指放在人家的嘴唇上就可知道人家说的是什么。这么一来,她就可以应用语言与健康人正常交流思想了。但她并不以此为满足,又拜怀特先生为师,使自己的说话更有节奏,使声音更加具有音质和音调,最后达到了能用优美的抑扬顿挫的语言当众演讲的水平。一个11岁才呀呀牙学语的又聋又瞎又哑的姑娘,最后成了一位在美国各地作演讲旅行的杰出人士,其中她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是何等巨大呀!同时这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海伦常把自己与另一个盲聋女童罗拉·布莉姬相比,罗拉有幸亲自受到郝博士的指点,接受教育也比海伦早,并且她用功上进的程度远在海伦之上。但为什么罗拉的成就比不上海伦呢?

  这主要是因为海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她不但有一个富有的家庭,而且有一位像莎莉文这样的老师来教导她,再加上她本人的天资格外聪慧,性格特别顽强,长相又很美丽,因而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成为盲聋者中的明星式的人物和佼佼者。

  海伦的成功,莎莉文老师有大半的功劳。

  莎莉文老师自己的视力从小就很差,当她来到海伦家中任家庭教师时,也只能看到些许光线而已。莎莉文以一个不太健康的弱女子只身远离她的朋友,来到阿拉巴马州的一个小村落,这种勇气不能不说是举世罕有。她为了海伦不辞任何辛劳,以她微弱的视力为海伦朗读了许多书,因而成为海伦与外面世界的最主要的桥梁。她与海伦非亲非故,却为了教育海伦贡献了一生。这只能用她的无比的爱心来解释。她的爱心是何等伟大啊!

  莎莉文老师能言善道,聪明睿智,心灵手巧。读书过目不忘。干事锲而不舍,始终如一。

  在导师安妮·莎莉文的帮忙下,海伦学会用刚强的毅力打败生理缺点所形成的精力苦楚。她热爱日子并从中得到许多常识,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开端和其他人沟通。

  海伦时常自勉的一个目标是:她在有生之日,要极力学会自立,在能力范围之内尽量不去增添别人的麻烦;以宗教上的说法来表示就是:带笑背负起自己的十字架。这并不是对命运投降,相反的是去面对命运,并进而设法克服它。

  这种事在口头上说来非常容易,可是要实行的话,如果没有很深的信仰、坚强的毅力,再加上友情的温暖,只怕很难做到。

  海伦后来告诫盲聋儿童的家长说,在儿童的眼、耳机能未完全丧失前,要尽快把他送到附近的盲哑学校去,否则这样的儿童日后会不愿意学习的。

  海伦告诉一般健康人说,盲聋者并不是白痴,一个盲聋者虽然生活在黑暗或沉寂中,可是他仍像常人一样可以回忆、可以想象,过着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当然,盲聋者要尽量以他可能的方式去接触这个世界,不要自闭于这个世界之外。

  海伦以自己为例,说明盲聋者的生活仍可以很丰富,她因为有许多朋友,他们又都热心地把他们耳闻目睹的经验灌输给她,因此她同样可以生活得多彩多姿。

  海伦还说,她的朋友们有的还在人间的小径上走,有些则已徜徉于天国的花园里了,但她对他们的怀念如一。

  在父母和莎莉文老师的尽心教导下,海伦极力向学,细心做人,也学习运用触觉去感受周遭的事物。

  有人说,海伦凯勒又聋又瞎,没有接触文化的渠道,如何写书的,可否认定是炒作代写?

  其实不然。海伦首先学习的交流方法是手拼法(fingerspelling)。而不是直接学说话与写作。这种方法与普通的手语不同。手拼法是用不同的手势分别代表不同的字母然后逐个拼写。莎莉文给海伦说话的方式是,把手放在海伦的手上,然后不断快速地变换手势,用手势拼写出一句话来。这和很多人所理解的“通过摸别人的喉咙学会了说话”一点都不一样。而之所以要用手拼法而不学习手语,是因为手拼法是直接拼写英语,而手语是一门新的语言。另外,美国第一位读书写字的盲聋人劳拉•布瑞吉曼教会了莎莉文触摸式字母表,莎莉文又交给了海伦。海伦在十岁时才开始学习说话,而且事实上,直到去世的时候她都没有演讲的能力!这恐怕是很多人误会的一点。海伦凯勒说出来的话,一般人其实恐怕很难听得懂,听起来就和婴儿在咿咿呀呀一样。事实上海伦凯勒只能与她的老师莎莉文还有特别亲密的家人朋友说话交流。海伦在做演讲的时候,旁边都会有莎莉文复述她的每一句话。所以事实其实是,海伦一方面当然自己在很努力地学习发音,但是正如一般人都会怀疑的,她通过触摸振动没有办法完全纠正自己的发音。所以其实这个“学习”是双向的,她在学习说话的同时,她的家人和老师也在“学习”如何理解她说出来的话。海伦可以通过手拼法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从而让别人知道,她想通过某个读音表达什么意思。这样,她最亲密的人就慢慢明白了她的每一个发音,这就算她“学会”了说话。也因此,海伦有终身的代理人。一开始是她的老师莎莉文,后来是玻丽·托马斯与温妮。之所以叫代理人不叫保姆,是因为刚才说过了,她们还要负责海伦与外界的几乎所有交流。海伦“说”的话,需要她们翻译,别人说的话,她们可以手拼给海伦。有了她们,海伦才可以真正实现无障碍的与别人交流。

海伦凯勒

  1894年夏天,海伦到会了美国聋人言语教育促进会,并被安排到纽约赫马森聋人校园上学,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没过几个月,她便能够自若地用德语攀谈。不到一年,她便读完了德文著作《威廉·退尔》。教法语的教师不明白手语字母,不得不进行口授。虽然这样,海伦仍是很快把握了法语,并把小说《被逼迫的医师》读了两遍。在纽约期间,海伦结识了文学界的许多朋友。马克·吐温为她朗诵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说,他们树立了真诚友谊。霍姆斯博士在梅里迈克河滨幽静的家里为她读《劳斯·豆》诗集,当读到终究两页时,霍姆斯把一个奴隶塑像放在她手中。这个蹲着的奴隶身上的锁链正好坠落下来,霍姆斯对海伦说:“她是你思维的解放者。”博士指的是安妮小姐。海伦的心中一阵激动,人世间的思维情趣,隽永深沉的爱心,以及踏踏实实的寻求,都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入心田。

  1896年,海伦·凯勒进入了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女子学校。1900年秋季进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高研院(Radcliffe College)就读。于1904年以优异成绩取得文学学士学位,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士。

  在大学期间,写了《我生命的故事》,叙述她怎么打败病残,给不计其数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国际各国撒播。今后又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小说,标明漆黑与幽静并不存在。

  《假设给我三天光亮》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爱惜生命,爱惜造物主赐予的全部。此外,《我的人生故事》,被誉为“国际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创作”。

  这些年来莎莉文一直留在海伦·凯勒身边,并将教科书与上课内容写在海伦·凯勒的手掌上。

  1912年9月,莎莉文突然患重病,被急急地送进医院做了一次大手术。梅西辞职回家,照料病人。

  海伦被友人接到华盛顿去小住。

  她第一次感到异常恐惧。

  她脑子里尽记得莎莉文老师的手十分软弱,连再见二字都拼不出来。她感到自己是一个负担,因此她很痛苦。

  她绝望地哭道:“我永远是个绊脚石,碍手碍脚的家伙,只会吃不会做的人,计划破坏者,一个大包袱!”

  朋友斯密斯多方安慰她。

  兰荪传来的消息很乐观。当海伦高兴地回去时,莎莉文已经出院。虽然她仍然很虚弱,但已逐渐恢复健康。医生告诫莎莉文要小心休养一年。

  但她无法小心。生活迫使她和海伦,除了海伦写作得些稿费之外,他们得要创收一些钱。

  机会来了。她们去作巡回演讲。

  4个月后,海伦和莎莉文站在新泽西州蒙特克拉尔的讲台上了。她们互相鼓励地作了一次演讲。

  海伦站在那里,急得说不出一句话。她觉得喉咙里冒出一个声音,就像一声爆炸。后来人们告诉她,那声音如同耳语。

  她一走下讲台,悲伤得泪下如雨。

  但是,听众仍然欢迎她。他们围着她,真心实意地劝她对演讲感兴趣,称赞她。

  于是,海伦鼓起勇气,讲了一次又一次。

  她必须讲好。首先她受良心驱使,她终身要为盲人谋福利,她要把经验讲给盲人听;其次,她需要一笔收入。

  她的写作稿费,不足维持她本人的需要。而梅西的收入,也不能维持3人的开支。

  这时候,梅西和莎莉文,两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起来。

  他们的婚姻,只是两个有才华者的结合。他们性格不合。已经有维持不下去的迹象。

  又一个演讲单位聘请海伦和老师前去。她们又上路了。

  她常去访问盲人学校、聋人学校。不过,她越来越担心莎莉文的身体。

  有时,莎莉文全身战栗。海伦担心她要倒下讲台。但她坚持住了,直到演讲完毕。

  一天晚上,住在巴斯,莎莉文发高烧,全身战栗,躺在旅社的床上。她虽然睡着了,但还是在床上辗转翻腾。翌日上午,很迟她才醒来。

  海伦吓得不得了。

  “老师——老师,您怎么啦?您病了吗?”

  老师拉住她的手,想拼出一些字,但力不从心。

  老师呻吟着。她病得很重。海伦十分害怕。

  海伦泣不成声:“我们怎么办?我能做什么?慈悲的上帝呀,帮助我救救老师啊!”

  她耳聋,没法使用房间电话。也找不到路下楼去。恐惧使她出不了声。她无法叫人帮助。

  后来,旅社服务员来了。他们请来了一位医生。几天后,服务员送她们上了去波士顿的火车。

  1914年,梅西终于离开了莎莉文。这是令人悲痛的一年。海伦悲凄地说:“他有许多许多理由要离开我们。”

  海伦需要一位秘书。莎莉文老师的视力越来越不行了。她是多么痛苦!

  就在这时,一个生气勃勃的姑娘来到了海伦身边。她叫玻丽·托马斯,刚从苏格兰回美国。她想找个工作。便当了海伦的秘书。不过,她一点也不懂盲人的事。

  但她很实际。她能平衡支票,安排一天工作,礼貌接待客人。她会及时处理海伦越来越多的信件。她健壮有力,能理解残疾人的处境,品质善良。她很快就学会了指语。

  梅西走了。他关上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门。玻丽姑娘的到来,宛若一阵春风,抚平她们生活的伤痕。

  1922年,她们又积极投身美国盲人基金会的工作。海伦抓紧时间又写了两本书:一本是《我的宗教》,一本是自传第二部分《中流》。后来,她又写了《安妮·莎莉文·梅西、海伦·凯勒故事的续集》。直到这时,海伦才知道莎莉文老师曾在救济院有过悲惨的生活。

  安妮·莎莉文·梅西(1866年4月14日-1936年10月20日),美国残障教育家,海伦·凯勒的老师。

  安妮(莎莉文)1866年4月14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西部的一个小村里。她的父母于1860年头从20多年一向五谷不收的故土爱尔兰逃荒到美洲的。依托父亲给邻近农场打短工的作业,糊口问题总算处理。可是,不幸一向回旋扭转在这个家的周围。安妮2岁多的时候,罹患了很严重的沙眼。赤贫耽误了医治,安妮的视力恶化,脾气也因而变得较为暴戾。1874年,安妮的母亲Alice因肺结核逝世,酗酒的父亲Thomas决然抛弃了她和弟弟吉米、妹妹玛丽。两年后,父亲也去世了。

  后来,在父亲宗族其他成员的“临时收养”及“张罗策划”下,3岁的妹妹玛丽被其姑妈收养,而10岁的安妮和7岁的吉米则在1876年2月送进了离家千里的德士堡穷户救助院--一所容纳了900多位老弱病残人士的大杂院。噩梦才刚刚开端。3个月后,1876年5月30日,弟弟吉米因先天带来的臀部结核瘤病在救助院脱离人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地方没有几个人关心安妮的哀苦伤痛和茕茕孑立,直到救助院新来的、为女生宿舍掌管星期六祷告和星期天弥撒仪式的巴巴拉神父的出现。

  有一天,巴巴拉神父说:“安妮(莎莉文),你不该再呆在这儿,我要带你脱离。”巴巴拉神父有一个朋友在马萨诸塞州罗威郡的天主教慈悲医院当医师。其时,安妮的视力已十分糟糕。神父首要要带安妮去看眼疾。就这样,11岁的安妮脱离了救助院,住院医治眼疾。但不幸的是,手术很失利,安妮的视力乃至比术前更糟糕:仅剩下光感,近似于失明。虽然后来又施行了几回弥补手术,但均以失利告终,医师宣告:极力了,且力不从心了。安妮有必要出院。而此时巴巴拉神父已奉教团之命,远赴异乡布道。失明的安妮无依无靠,又被送回救助院--这个她深恶痛绝的当地。

  安妮又堕入孑立、漆黑。她巴望有期望的日子,巴望命运的起色。这个起色在1880年来到了。一次,安妮打听到,救助院将迎来一个考察团,团长叫法郎·香邦。安妮决议好好使用这个有可能改动自己命运的日子。那天,安妮经过多次心里斗争,总算放下害怕,对考察团喊出了心底蓄存已久的声响:“香邦先生!我要上学!请让我上学吧!”来自天主的怜惜天主给了安妮怜惜。1880年10月3日,安妮坐着马车进入了波金斯盲人学校。

  14岁的安妮与一帮5、6岁的幼儿同班,由于从没有进过校园的安妮连自己的姓名也不会写,更毋论任何阅览的才能了。不幸的孩子因而被同学戏称为“老安妮”。通过漫长的盲校磨炼,在教师的帮忙下,安妮长大了。在校园假期降临的时分,安妮想找份量力而行的工作。后来学校帮安妮在波士顿南边找到一份收拾、打扫旅馆的工作。安妮在收拾房间时,常和房客谈天,并由此有机会知道了一位给安妮热心推荐医师医治眼疾的房客--天主又一次把布来福医师带给了安妮。两次手术后,安妮的视力康复了!虽然视力所及,仍然含糊,属“半盲”状况,但安妮现已很知足了!这一年,安妮16岁。

  1886年8月,安妮从盲校毕业了。接下来何去何从?正在安妮为出路烦恼的时分,8月底的一天,安妮在义母霍布金太太家收到了波金斯盲校校长的来信:“亲爱的安妮,别来无恙?寄上凯勒先生的来信,请细心看一看。凯勒先生为他又聋又哑又盲的小女儿寻求一位女家庭教师。你有爱好应征吗?请来信告诉我。请代问霍布金太太好!祝高兴!你的朋友,安那诺斯。”就是这封简略的信,改动了安妮、也改动了海伦的命运。

  1887年3月3日,安妮·莎莉文远程颠簸,只身来到了阿拉巴马州的小镇塔斯甘比亚,来到海伦·凯勒家中,见到了比自己小14岁的海伦·凯勒(海伦生于1880年6月27日),成为了当时仅七岁的海伦·凯勒一生中最重要的启蒙老师。这是莎利文教师人生中的第一个学生,也是她仅有的学生。

  1900年秋天,海伦进入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莎莉文教师陪她上课,用手语给她翻译教授的讲课。1902年,哈佛年青讲师约翰·阿贝特·梅西(也是一杂志的专栏文学批评作家)在帮忙海伦修改收拾列传《我的生命故事》的过程中与莎莉文教师相识(梅西先生后来学习了手语,并在一个时期成为海伦版权业务等方面的经纪人)。1904年,海伦从哈佛结业的那一年,这位比莎莉文教师小11岁的小伙子,爱上了莎利文,并向莎利文求婚(虽然莎利文是天主教徒,梅西是新教徒)。1905年5月3日,莎莉文教师与梅西先生成婚。莎莉文在决议成婚前,乃至做了这样的考量:自己身后,就能够托付年龄比自己小得多的梅西先生来接着照料海伦了(虽然后来的事实是,1877年出世的梅西先生55岁就逝世了,比莎莉文教师早逝世4年)。莎莉文的英文姓名冠夫姓,由本名Annie Mansfield Sullivan变成了Annie SullivanMacy。这个姓名陪同她到脱离人世,即便在他们离婚(应该没有正式离婚)之后。1913年5月,莎莉文老师和梅西先生的婚姻出现破裂,1914年开始分居,虽然他们并没有正式离婚。梅西先生一个人跑去欧洲旅行去了。不久,玻丽·托马斯进入了莎莉文和海伦的日子。他人对莎莉文婚姻呈现问题的原因有过各种猜想,也有人对梅西先生在离婚后还写信来要钱的做法颇有微词。可是,猜想是他人的,苦楚是莎莉文老师的。她伤心肠说:“...许多友谊丰富了我的生活,没有一个比约翰梅西更有趣。”1916年末,莎莉文老师病倒了。她和助手玻丽·托马斯第一次脱离海伦,去波多黎各疗养。但即便在调理的时间里,她也是频繁地给海伦写信。这也是她和7岁的海伦相遇后,有生之年的仅有一次“脱离”。

  她与海伦·凯勒长期在一起生活,工作和旅行。1932年两人都被苏格兰的高等教育机构授予荣誉研究员职称。费城的邓普大学也来信,表示要颁发人文荣誉博士的学位给海伦·凯勒与莎莉文老师。邓普大学是一座素享盛名的学府,是许多青年男女们所向往的大学,能得到他们所颁发的荣誉博士衔是多么令人兴奋呀!海伦认为,这固然是一项个人的荣誉,但更重要的,事情的本身可以给所有的残缺者莫大的鼓舞。可是莎莉文老师却婉拒了,她说:“只要海伦去就够了。”莎莉文就这样两度表示拒绝,但最后终于拗不过邓普大学一再地诚心邀请及友人们的苦苦相劝,而在隔年接受了同样的荣誉学位。

  年老时由于用眼过度,安妮·莎莉文于逝世前一年1935年再次失去光明。1936年,70岁时昏迷了一阵后去世,当时海伦·凯勒一直握着她的手。当海伦·凯勒于1968年去世后,与海伦·凯勒的骨灰同位于华盛顿国家大教堂(WashingtonNational)

  与海伦·凯勒形影不离,共同度过50年岁月的莎莉文老师遽然离去,对海伦而言自然是一个极为严酷的打击。她几乎已经把老师视为自己身体的一半,乍闻噩耗,她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老师怎么可能抛下她先走了呢?不!不可能的!这种悲痛岂是言语所能表达于万一?海伦整个人几乎崩溃。她在日记中写道:“极度的悲伤就像是无边无际的——永恒的黑夜。”

  最后,她不得不放下一切工作,与玻丽·托马斯坐船到苏格兰去。玻丽当牧师的哥哥拍来电报,邀请她们去波斯威尔家做客。借以舒解一下心中的哀思,可是仍然难以忘怀。

  海伦·凯勒深深跌入哀恸的深渊中,一直到次年,她才猛然醒悟:“老师期望于我的,是希望我能继承她的遗志,继续为所有不幸的人尽我的心力。”至此,海伦·凯勒下了更大的决心,全心全意为世界上1200万的盲人们贡献自己。

  周游列国多年后,战火把她的房子烧得精光。她的许多信件,也全都烧掉了。最令她伤心的是她孜孜不倦,她呕心沥血断断续续写了20年的《老师》一书手稿也被烧毁了。

  她悲痛地呻吟着。她痛哭失声!

  要重建一幢房子也许不难,但要重写《老师》,对于海伦来说,真不是一件易事。一切都只有靠记忆了。

  海伦没有灰心。

  她在邻居家中,在布拉迪家中,在内拉的打字机上,又开始了顽强的写作。

  她单枪匹马,独自一人干,不声不响地干。

  虽然她的工作常因为盲人的事而中断,但她硬是把全书重新写完了。

  最后将此书译为布莱叶文,她开始审订。到《老师》最后出版,她共花了10年时间!

  她认为:这是她最好的一本书,也是她最后一本书。老师若在天有灵,也会感动泪下的。

  海伦曾于1924年组成海伦·凯勒基金会,并加入美国盲人基金会,作为其全国和国际的关系顾问。其后她在国际狮子会的年会上演说,她要求狮子会成为“协助失明人士战胜黑暗的武士”。并说:“我为你们开启机会的窗,我正敲着你的大门。”1946年任美国全球盲人基金会国际关系顾问,共访问35个国家。她争取在世界各地兴建盲人学校,并常去医院探望病人,分享她的经历。

  有人曾如此评价她:“海伦·凯勒是人类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人类善良的表现,相信她的事迹能成为后世的典范。”

  世界大战一结束,海伦·凯勒立刻赴欧洲各国访问,旨在调查战后盲人们的生活状况。可以想象的是,当时各国的盲人都生活在痛苦中,其实不仅是盲人,由于经济的普遍不景气,一般人的生活都很苦,更不会有人去注意社会工作了。海伦穿梭于许多百废待兴的劫后城市间,发现有许多因战争受伤而失明的军人急待援助。

  海伦·凯勒当然不会袖手不管,她马上进行游说,呼吁对这些人展开救济工作。

  1947年,为了替这些战争中的受害者募集基金,海伦·凯勒再度赴欧。再过一年,又为了同样的目的前往亚洲,在日本,也曾发起对失明军人的救济运动。

  1951年,她前往叙利亚、黎巴嫩、土耳其、南非共和国、罗得西亚及非洲其他国家,所到之处都极力鼓吹盲人的福利事业。

  她致力于残疾人事业,四处募捐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环境和受教育水平。她的事迹使她入选美国《时代周刊》“人类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总统自由奖章”。

  1956年11月15日,竖立在美国波金斯盲童学校入口处的一块匾额上的幕布,由海伦用颤抖的手揭开了,上面写着:纪念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梅西。这不是一块普通的匾额,而是为那些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突出篇章的人们所设立的。的确,海伦把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联合国还曾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并且还荣获总统自由勋章,于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1965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之一”。

  1968年6月1日,海伦·凯勒在鲜花包围中告别了人世,享年88岁。然而,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她那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却永远载入了史册,正如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言:“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我黑暗中的光明》是关于人类精神升华的一本书。生来既聋又盲的海伦·凯勒早年生活在与常人隔离的孤寂境况中,而这对一个人精神的发展是如此重要。在全人类的神的爱护下,她得以同他人接触。精神上的发展带领她走上了写作生涯。

  她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海伦凯勒留下了一些名言:

  “当一扇幸福的门关起时,另一扇幸福的门会因此开启,但我们却经常看这扇关闭的大门太久,而忘了注意到那扇已经为我们开启的幸福之门。”

  “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苦难,但是也充满了很多解决和克服的方法。”

  “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要不断努力。”

  “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忍耐与毅力,最后必胜。”

  “我只看我拥有,不看我没有的。”

  “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

  “寂静使人更加喜爱声音,黑暗使人更加珍惜光明。”

  “世界上最好和最美的东西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它们只能被心灵感受到。”

  “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可能显出生命的价值。”

  “我们分明是不一样,能看得见的人和看不见的人互相不一样。不是感觉不一样,而是使用感觉的方法不一样。只是为了找到超越感觉的智慧而展开的想象力和勇气不一样而已。”

  “文学就是我的天国。在这里,我不会被剥夺公民权。任何五官的残障都无法阻碍我和我的朋友书籍接近和深切交往。”

  “把你的灯提高一点,好照亮更多人的路。”

  爱是什么?

  海伦在小时候,有一天忽然问莎莉文小姐“爱是什么?”。

  那天,海伦在花园里摘了几朵紫罗兰花,送给莎莉文老师。莎莉文老师很感动,就想吻她。但海伦不让她吻。海伦觉得,除妈妈可以吻外,她不允许任何人吻她。沙小姐轻轻地搂着她,在她手上拼写了一句话:“我爱你,海伦!”

  海伦疑惑不解:“什么是爱呀?”

  沙小姐指着胸口说:“爱就在这里。”

  海伦第一次感觉到心脏在跳动。

  她闻闻沙小姐手中的花香,然后用手势问道:“爱就是花的香气吗?”

  “不是。”

  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她们。海伦灵机一动,又问:“爱是阳光吗?”

  “也不是。”

  海伦不觉有些失望了。在她看来,温暖的阳光是人类最美好的东西了。阳光可使万物生长。老师无法告诉她什么是“爱”。

  过了两天之后,海伦开始串珠子。大大小小的珠子,按两大三小的顺序串起。但她老是串错。

  沙老师耐心地,一次次给她指出来,帮她纠正。

  海伦发现了自己的差错。她静静地思考一会儿,怎样串才对?这时,沙老师就在她手上,拼写了一个词:“想。”

  海伦茅塞顿开。

  她明白“想”,就是在她头脑中进行的思维过程。

  她呆呆地坐了好大一会儿。她在“想”什么?她在想刚学的“爱”是什么意思。

  “爱,就是太阳冲破云层,放射出的光辉吗?”

  正好这天先是阳光躲在云层,还不时下雨;接着朗照大地。

  莎莉文老师说:“爱有点像太阳出来之前的云彩。”

  她解释说:“你不能摸到云彩,它在高天上;但你可以感觉到雨,并且已经知道在炎热的天气里,花儿和干枯的大地多么渴望它。同样,你不能摸到爱,但你能感受到爱带来的甜蜜。要是没有爱,就会使你不愉快,也不会想玩。”

  海伦听完解释,顿有所悟。一个美妙的真理突然闪现在她脑海里。她感到许多无形的纽带联结着她,走入他人的灵魂。

  这就是爱心。

  海伦在8岁的时候,已经能够用“爱心”写出情意深长的信。

  她在给玛丽·穆尔小姐的信中说:

  “当你收到你这亲爱的小朋友的一封美好的信,你会非常高兴的吧?你是我的好朋友,我真喜欢你。我那宝贝的妹妹现在完全好了。她最爱坐在我的摇椅上给她的布娃娃催眠。你想见见亲爱的小米尔德利德吗?她可是个漂亮的婴孩。她的眼睛又大又蓝,两颊又嫩又圆又红润,她的头发发出金色的油光。她不哭时可逗人爱啦。明年夏天,她就可以和我一起到园子里去采又大又甜的草莓了,她一定非常高兴。我希望,美味的水果,她可别吃得太多了,那会闹病的。……”

  从这封信来看,小海伦已经开始了“爱”的启蒙,她对朋友,对妹妹,对生活,对社会,都充满了纯真的爱心。

  若没有爱心,没有信心,没有坚毅,没有责任感,海伦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的。(微信公号:江山余画,微信号:jiangshanyuhua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