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文学 > 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

曾平标:澳门的孩子也是祖国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2-06-29儿童文学 评论者
受访者:曾平标(广东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 采访者:江玉婷(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从地理位置上看,珠海和澳门很近,就是“跨一脚”的距离。回归祖国20多年来,澳门的孩子和内地的孩子有着怎样的互动

受访者:曾平标(广东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 采访者:江玉婷(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从地理位置上看,珠海和澳门很近,就是“跨一脚”的距离。回归祖国20多年来,澳门的孩子和内地的孩子有着怎样的互动?他们有着怎样的中国心?在写下《中国的孩子》一书前,这些问题就萦绕在作家曾平标的脑海中。

构思时,最早敲定下来的是书名。“中国的孩子”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寓意澳门是中国的孩子,是被葡萄牙掳走而离开母亲的游子;二是,表现澳门的孩子不仅是澳门的,也是祖国的孩子。

书里第二章《国旗飘在心中》写了几代人升国旗的故事。这一章可以展开讲讲吗?

我们知道,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居住权,之后葡萄牙政府与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通过外交文书占领了澳门。直到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才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如果从1553年算起,澳门离开祖国母亲足足有446年。在澳门采访,我看到澳门人升国旗有着内地人不一样的独特的情感表达,因为澳门同胞在离开祖国怀抱的数百年间,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母亲,他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拳拳爱国之心油然而生。他们深知,国旗就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升国旗的目的就是要记住中华民族曾经屈辱的历史,坚定爱国、爱澳。

书中,讲述了杜岚奶奶在新中国成立当天于濠江中学升起了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澳门同胞深受鼓舞。其实,杜岗奶奶顶住澳葡当局压力的冒险举动,只是澳门同胞爱国主义情怀的一个缩影。从1950年到澳门回归前,每逢国庆,澳门同胞和爱国社团、侨团都要举行联欢,借此庆祝共和国诞生。大家在通衢大道及一些爱国社团和机构门前搭建“天安门”牌楼和彩牌,安排歌舞节目,祝福祖国“国泰民安”,形成了澳门同胞庆祝国庆期间极具特色的牌楼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庆牌楼、话剧,成为澳门每年庆祝国庆的必备活动。今天,在澳门大中小学的校园里,都能看到飘扬的五星红旗,诉说着不变的家国之情、爱国之心,见证着“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

为什么想写这部童书?

为内地孩子写一本关于澳门孩子爱国主义情怀的书,这种想法由来已久。不过,在2019年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时,这个念头特别强烈和迫切。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澳门的学校,确定写作对象,进行资料收集和采访准备工作。当时碰到最大的困难是新冠疫情,由于珠海和澳门两地疫情防控的政策要求,两地口岸曾两度闭关,这给采访带来了很大影响。我想,不如找一位澳门本土作家合作,这样由内地和澳门的作家联袂创作或许更有意义。我当即把这个想法与作家廖子馨交流,得到了她的积极响应。廖老师是澳门卓有成就的作家,当时供职《澳门日报》,她是合作的最佳搭档。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才有了这部书。

处理海量的资料和采访笔记,是一项劳神伤筋的基础性工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如何选材。选材也是报告文学作家的基本功,我对选材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一是选有意思的事,比如澳门的小朋友有多喜欢大熊猫?二是选择有意义的事,例如澳门的孩子与贵州贫困山区孩子“结对子”,互学互帮。很多人都好奇,相隔千里,两地的孩子如何建立联系?

《中国的孩子》涉及到几十所中小学及高校,可见您在筹备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其中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件?

今天澳门孩子的普通话说得非常流利,与内地的孩子差距不大了。举一个例子,《七子之歌》两代传唱人中,第一代传唱人的普通话就有非常明显的”澳门味”,比如“我要回来”唱成“我要Kui来”,第二代传承人的普通话有明显提升。

应该说,澳门回归以来,特区政府除了加强对澳门少年儿童的中华文化认知和了解外,从小就大力推广国情教育,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在培育孩子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方面做了许多努力,普通话的推广就是其中一个方面。

在《国家的礼物》一章,男孩甘凯文在旅行中感慨:“原来澳门一刻也离不开内地呀!”您怎样认识这一点?

《中国的孩子》除了要展现澳门同龄人爱国爱澳和他们的学习生活外,另一个目的是,让新一代茁壮成长起来的澳门孩子对民族认同,对国家感恩,树立报国之志。我在书中专门写了一章《寻找祖国美》,特别叙述了孩子们参观澳门“大水缸”珠海竹仙洞水库的过程。我刻意穿插了“大水缸”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建设的内容。之后,我又写了澳门的“菜篮子”,让孩子们感受到“一把青菜”是怎样从田间地头来到澳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其中有他们闻所未闻,甚至难以想象的过程。这样他们也就明白“祖国是澳门最大的依靠”。

事实上,“澳门一刻也离不开内地”不单体现在书中写到的供水和蔬菜供应,还体现在其他方面,譬如电力和天然气供应。澳门市民日常的生活物资每天从拱北口岸出境,除了新鲜蔬菜,还有水果、畜禽等等,确保了澳门市场货源充足,物价平稳。这条供应路线也被澳门市民称为“绿色生命线”。

澳门与内地的教育联系非常普遍,澳门教师很大一部分就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培养的,澳门学校与内地学校结为姊妹校多达70所。在书里,我选择将澳门学校与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大歹小学“结对子”作为案例来写,有着缜密的思考和安排。大歹小学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里的小学,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两校“结对子”有着现实意义,也体现出澳门的责任担当精神和感恩回报的传统美德。

您如何理解爱国主义教育?

对于孩子来说,爱国主义是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孩子的爱国情怀厚植于生活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孩子的爱国主义教育要融入日常,贴近生活。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时代特征,立足现实、联系生活。爱国是具体的、现实的,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既看得见又摸得着,不是空洞的说教。

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具有神圣性和理想性。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爱国主义教育非常重要。我写《中国的孩子》其实也就是想从澳门的视角来表达爱国主义的这个主题,升华这个主题,营造这个主题。书出版以后,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我想,当时的写作初心及其效果也会慢慢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