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文学 > 范文大全

范文大全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发布时间:2022-11-11范文大全 文豪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我爱文学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希望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我爱文学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有效性教学”的背景

   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得到了活跃。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然而,反思让我们清醒,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更科学?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和普遍的问题:“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课堂始终笼罩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下,可谓“穿新鞋,走老路”。为使学生学得“扎实”,教师拼命地“细细讲评”,学生被动地、无奈地“听练”――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总体来说,在实施新课改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因此,作为一名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和教学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研究、去探索、去实践,真正地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责任,为推进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改革贡献力量。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有效性教学”的概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期西方教育的科学文化运动,随着发展,人们意识到其教学可以用科学方法研究,如关注课堂观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和教学效能等。

   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查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因素。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学习体验这三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学习时间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增加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积极)的基础;学习结果是关键,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学力提升不仅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结果。事实上,学习体验本身也是重要的学习结果。总之,考查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以下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

   三“有效性教学”存在的四大误区

   1.教学用时少即课堂效率高

   一些老师并不是缺乏教学热情,而是忽视了学生作为真正教学对象的存在。所以,在他们看来,一堂课下来,只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花的时间越少,就视为课堂效率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最终导致忽视了教学是关于“人”的生命意义的特征。以我们现在使用的新教材为例,该教材每个模块的第一单元都有一个听力材料的教学,教师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采用听一遍录音,然后就相应的练习进行处理,最后帮助学生校对答案的教学流程。在教师看来,这个教学过程进展顺利,整个过程只需几分钟就能完成,学生回答整齐划一的表象会让教师觉得这是一个很“高效”的教学环节,但如果让学生在对台戏听力练习后所提出的问题作进一步解释,学生的语言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笔者认为这是学生对整篇材料内容的把握不到位所致。因为教师抬高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或者说不了解学生通过该听力教学可以知道什么、能够知道什么,仅凭单一的教学热情,误以为教学用时少即课堂效率高,而忽视学生在课堂中可以进步的空间,这只能说是较低效的教学。

   2.学生接受内容多即学习效益大

   在课前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在备课环节中确实很投入,表现为教学环节设计紧凑而又呈现高密度;在课堂教实施阶段,教师在按照教学预设的东西有条件、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表象上看,这不失为一堂高密度、快节奏的好课,然而,反思其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忽略了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很好的内化,才可能有较好的输出。因此,并不是输入越多,产出的就越多、越好,关键在于教师在每个输入的环节要给学生足够的示范,让学生有足够的理解。

   3.教师任务的设计低效、无效期待学生有效输出

   在新课程精神的倡导下,我们倡导以任务型等强调过程学习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课堂实践中会看到教师设计的多种任务,然而在任务开展的过程中,突出表现的问题却是:本身的教学任务缺乏有效性或呈现低效性。

   4.任务的开展只集中于“优势学生”的有效输出

   在新课程精神为指导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会有意识地增强有效的语言实践量,设计可行的、有效的任务,这时,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便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效策略。但是,当教师在开展合作过程中,为了取得良好的互动效应,往往把任务的执行只集中于少部分的“优秀学生”身上,这与“有效教学”所期望的让大多数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获得学习效益的最大化相违背。

   四提高“有效性教学”的方法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才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做学生的贴心人,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理解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后进生,教师的态度要尤为热情,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越是后进生越需要教师的鼓励。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找出学习不理想的原因,并教给他们一些改善大脑记忆力的锻炼方法;对于作业出现较多的错误,不是简单用红笔打“×”一概否定,而是把正确的部分划出来,写上“goodpoint”或“goodsentence”之类的表扬的话,使他们感到还有希望,从而保持学习的积极性。还要经常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哪怕是点滴的进步都要加以表扬,学生并不是单纯地追求表扬,他们会把老师的表扬看成是对自己的关注和重视,从而激发继续向上的动力。师生间的融洽关系,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气氛轻松,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从而创建出有效性的学习氛围。

   2.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有效的主动学习

   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只讲大道理、明确学习目的是不够的。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运用恰当有趣的例子,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添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授课内容上,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英语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英语作为一门外语,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很难像学汉语一样轻松自如地掌握,所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如何才能一上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呢?外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不管什么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可以考虑采用。但又必须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选择教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注意知识的讲授,更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进展情况。

   培养学习情趣是促使学生热爱这门科学的途径,而好的教学方法又是激发兴趣的重要因素。教无趣,必不乐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的主观努力。作为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总结,把培养学习情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3.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保证有效的知识掌握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设计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学生的这个基础与教材的编排顺序有关,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和生活环境关系更大,要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例如,怎样引出新知识、新句型,怎样用同学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去解释概念,怎样创造情境、归纳已学知识等,都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4.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有效的能力发展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从有效推动和促进中学生主体性实践活动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个性品质得到和谐发展的、潜能得到有效激发的、符合素质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课堂教学实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实践、自我发展,提出问题,在教师引领下解决问题;提倡成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提倡教学的开放性,开放教学形式,开放教学场地,尤其是开放学生的活动与思维空间,开放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的思路,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学的综合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应予以高度的重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善导”“引思”“精讲”等教学要素,充分发挥自身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化为以“学”为重心。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与统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放在第一位,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自己去发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以提高学习效率。

   五“有效性教学”的意义

   其“有效性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消除偏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2)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学生发展的需要;(3)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4)教学有效性研究是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是最核心的因素,课堂教学改革是否有成效,教师是关键。因此,作为教师,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教学理念,切实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最有效的发展。在科学观的指导下,通过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探索与实践,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师生在教学改革中获得最大的“实惠”。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以最少的时间获得学生的最大进步与发展,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二、如何评价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它所关注的是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或收获不大,即使教师教得再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如果学生学得很苦,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

  三、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唤起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积极学习,形成有效教学的关键条件。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教学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教学有方,寓教于乐,“开窍”有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

  那么,如何使课堂教学散发吸引力?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呢?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有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教与学的关系入手。课堂上教师要能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步骤,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的特点,去面对具有差异性的各类学生的特点。以下是笔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想法

  策略一:改革备课思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众所周知,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切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第三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然后把以上安排写出来,作为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一个基础准备。即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和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这样的备课才是我们倡导的,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策略二:创造积极有效、开放互动的课堂氛围

  1、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学习氛围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愉快的情感体验会使人精神焕发、思维活跃。课堂上,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都可能在师生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可以使课堂的氛围既轻松又和谐。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运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2、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交往与沟通,是教学的核心。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思想交互、碰撞的历程。在课堂上,他们彼此不断捕捉对方的想法,从而产生交流、渗透,使学生通过动手、思考、表达,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换算》一课时,我曾经进行过尝试。我出示了一枝事先买好的价值10元的钢笔,要学生猜猜看我是怎么付钱的。活动过程中,变换一定的条件(我有1张5元或我只有硬币等等)。学生参与相当踊跃,利用学具,找出了各种不同面值人民币的付钱方法。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人民币的简单换算,而且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又与生活融为一体,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动态的开放课堂

  在一堂关于《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公开课上,教师在预设教案时,设计了让个别学生摸一摸盒子里的物体,说出它的特征,其余同学根据他的描述猜猜是什么立体图形。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可能无法较清晰地说出具体特征。这时摸的同学不知道怎么说,下面的学生很着急,有些学生坐不住了,开始发问“它能不能滚动?”“有没有平平的面?”……然后教师顺水推舟,抓住机会调整教案。学生兴趣盎然的问答,活跃的思维成了课堂的亮点。

  策略三:精练的教学语言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精心设计的语言,能把模糊的事情讲得清晰、有条理,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讲得生动、活泼,启发学生去追问、去探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创设这样有意思的情境:古时候,有个父亲为了奖励认真学习的孩子,买了他们最喜欢的大饼。先取出一个大饼平均分成2份,给了老大一块。馋嘴的老二说:“父亲,我想吃两块饼。”于是父亲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4份,给了老二2块。贪心的老三迫不及待地说:“父亲,给我3块饼。”父亲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6份,给了他3块。这时老大说:“父亲,四弟最小,应该给他6块。”父亲又将第四个饼平均分成12份,,给了老四6块。老四甭提有多开心了,他觉得父亲给他的最多。话音刚落,不少学生就按耐不住脱口而出:“他们都分得一样多!”教师马上问道:“谁能说说一样多的道理?”“能用等式表示出来吗?”于是,整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探究氛围。

  策略四:擅于把握挖掘教材,突出教学重点

  1、突出重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看电影”一课,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看图说一说、算一算;例2是画一画、填一填。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景中学习有关“8”和“9”的加减法。我们可以以例1为重点,师生共同探讨得数是“8”的算式。对例2(教学得数是“9”的算式),老师要大胆放手,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涂一涂,说一说,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做,学生不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抓好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要从整体着眼突出单元的教学重点。比如教材第七单元“植树”一课,教学“8加几”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凑十法”。由于在前一节课中已经重点讲授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学生也初步掌握了“凑十法”,所以教学这节课,我们可以采取学生自己操作、探索,小组交流的形式,来体会“8加几”的多种计算方法,再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7加几、6加几、5加几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但节约了教学时间,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材中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学中就应把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学中就应把这“新”的一点突出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重点不是只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学中把教材重点孤立起来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教学新知识就必须注意提用生的已有的旧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突出重点。

  2、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的智力因素很丰富,例题中有,习题中也有年级教材中有,中低年级教材中也有。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这也是符合《标准》基本理念要求的。实验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标明让学生“试一试”、“说一说”、“想一想”、“拼一拼”等等,这里面就包含着智力因素,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例如新世纪教材第一册《搭积木》中例题2就包含着很多智力因素,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在观察相碰撞求和图后,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一辆车和一辆车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18、12+4=16、12+3=15、6+4=10、6+3=9、4+3=7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三辆车同时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4=22、12+6+3=21、12+4+3=19、6+4+3=13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四辆车同时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4+3=25。类似的例子太多了,几乎每页上都有。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推理、迁移等能力。如果这些内容教师不让学生去“试一试”、“说一说”、“折一折”、“想一想”、“做一做”,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全新的知识去讲解,就达不到教材对学生智力培养的要求,就不能体现教材的编排意图,就达不到教学目的要求。

  当然,以上几点思考只是笔者个人的肤浅观点。曾经听过这样一种说法,“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也不能例外。任何一堂课,哪怕是千锤百炼的示范课,当我们课后静静反思时,总会觉得有一些小小的不足和遗憾。然而,正是在不断找寻策略、解决不足、弥补遗憾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和飞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任何时候都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是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一个永恒话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学生的有效学习成为有效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有效教学包括教师有效地“教”与学生有效地“学”两个方面。教是为学而存在的,在这一意义上,有效教学被界定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学好。因此,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能够依据课程目标,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起知识体系,形成学习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投入学习活动,是体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的有效学习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

  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量学习效率、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这三个要素。1.学习效率,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学习指定学习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这就要求吧学习实践有效地用在学习上并且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2.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活动所产生的收益,主要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它是有效学习的关键,是有效学校的核心指标。学习结果不仅体现在对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而且体现在智能上,尤其是在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上。

  3.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体验。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学习的灵魂和内在保证。显然,这三个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那么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呢,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巧设情境,激活求知欲望“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化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师如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合理选取素材,创设教学情境,一定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分子和原子”时,我喷了香水,走到学生中间,问到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你们看到了吗?说明构成香水的粒子是非常小的,科学家提出物质是由我们看不见的分子原子构成的,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把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形成了认知的冲突,使全班师生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实践表明,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是有效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提供机会,满足其探索、发现欲望。例如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及心理特点,从而获得充满生命力的化学知识,体验数学创造的无穷乐趣。学“元素”时,我让学生自己绘制元素周期表,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总结元素排列的规律。

  这个环节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一个认知的过程。在对大量具体的数据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抽象概括,理解每一横行的特点,每一竖行的规律。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经历规律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掌握。

  (三)教师要“上对”“上好”“上活”每一节课

  “上对”是指教师能按照课标、教材和教参提供的教案,准确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知识性、方法性、和过程性错误。这一点对新教师来说非常关键。要“上对”课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而且要善于表达,能把想要讲的东西讲清楚讲明白,学生能听懂、接受。

  “上好”是指教师在把握教材与教参的基础上能对其中的部分内容或活动作修改,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这里的“好”是一个相对概念,指相对于教材与教参中原有的内容来说加一点,“上全”是指教师在课上能兼顾“三位一体”或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目标,不仅有知识与技能要求,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是每门学科或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大多数课的教学目标还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这些是伴随性目标,在教学结束时应该可以检查其达成度;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长周期目标,需要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因此要在课堂里伴随教学内容体现与关注,但实现一定是一段时间体验积累的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不一样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主要靠教师的传授与练习,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培养是经验知识的体验、感悟、内化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上活”是指教师不拘泥于教案,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活用教案。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面临的一对矛盾,教师上课不能没有预设,没有准备。但预设与实际之间肯定会有不一致,需要教师在课堂里随时作出调整。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