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文学 > 范文大全

范文大全

刘邦杀了多少英雄(刘邦杀了多少英雄)

发布时间:2022-11-20范文大全 作文王

刘邦杀死多少功臣

1、萧何

刘邦得天下的最重要功臣,经营汉中,主抓经济、后勤,刘邦称帝后,协助建立了汉初政治、经济体制。自污其名以避嫌疑,善终;

2、韩信

秦末汉初第一名将,刘邦的军事支柱。一战击杀龙且,以四面楚歌计杀项羽。功高震主,被刘邦以计拘禁,被吕后诬杀;

3、张良

刘邦第一谋士,战争时期政治策略的制定者之一。汉建国后急流勇退,以求仙为名不问政事,得善终,病逝长安;

4、彭越

刘邦的军事支柱之一,逼死项羽的重要功臣,得裂土封疆。后被诬杀;

5、英布

类彭越,反项羽归刘邦,得裂土封疆,后因韩信彭越之死而反,被杀;

6、陈平

刘邦的重要谋士,六出奇计,功勋卓著,自称诡计多端。刘邦死后,因救樊哙,得自保。吕后死,协助刘氏重得天下。

其它曹参、樊哙、周勃、夏侯婴等。

刘邦杀功臣的原因:

原因一:统治必然有上下秩序,平等无法统治。刘邦出身卑微,容易被人看不起,做了皇帝后,当然不愿承认别人与自己平等。居于高位的他,不能容忍大臣以提建议之由而实际上是不太尊重他,不让臣下威胁到自己新建立的国家与君主。

原因二:打江山不同于坐江山,打江山时君主有求于臣将,而坐江山时君主却是要求他曾有求的臣将服从,臣将不知时势不同,仍以打江山时的态度对之,自取灭亡!

原因三:大臣不知对君主应当感谢。出身低微经过危难的领袖,不能让韩信之流以为他的成功信赖于他,君主不能被认为有欠于别人,不能被大臣认为他的赏赐是应当,否则太危险。

刘邦把哪些功臣杀了

刘邦杀了许多开国功臣,如韩信、彭越、但唯独没有杀樊哙。

刘邦都杀了哪些功臣 历史

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没有杀掉一名功臣。

在秦始皇攻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里,涌现了许多功臣。他们分别是王翦、王贲、王离、章邯、蒙武、蒙恬、蒙毅、李信、李斯等(

王翦是秦国名将,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县)人,生于公元前269年。秦始皇灭掉六国的战争,持续了差不多10年。其中,打得最辛苦的是灭赵和灭楚两场战争。这两场战争堪称硬骨头,都是被王翦啃下来的。公元前208年,王翦在61岁高龄去世,寿终正寝。

王贲是王翦的儿子,参与了攻灭赵国、魏国、燕国、齐国、楚国的军事行动,是灭魏和灭燕的主要功臣,还率部俘虏了赵国代王赵嘉,给赵国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王贲因功受封为通武侯。公元前219年,王贲随秦始皇东巡。其后,史书上就没有王贲的记载。

蒙武是秦国名将蒙骜的儿子,是蒙恬、蒙毅的父亲。蒙武是王翦的得力助手,多次配合王翦出战。公元前224年和前223年,王翦了两次率领大军攻打楚国,蒙武都担任副将随行。这两次战争,第一次斩杀楚国名将项燕,第二次俘虏楚王负刍,蒙武都居功至伟。蒙武大约于公元前219年去世。

不过,蒙武的两个儿子蒙恬、蒙毅下场不大妙。秦始皇去世后,他们先后被赵高、秦二世等人陷害而亡。这笔账,算不到秦始皇头上。

李信是一名强壮勇敢的将领,在秦军里属于“少壮派”。公元前226年,李信与王贲一起率部攻打燕国时,将秦始皇痛恨的燕太子丹狂追不舍,一直追赶到辽东衍水,迫使燕王喜将燕太子丹杀掉。不过,公元前225年,李信在率部攻打楚国时,因轻敌吃了败仗。后来,李信吸取教训后,在灭燕和灭齐之战中立下功劳。其后,李信的事迹不见记载。

王离是王贲的儿子,章邯是秦朝最后的中流砥柱。他们都活到了秦朝末年。王离在巨鹿之战中兵败被俘,后去向不明。章邯在废丘被刘邦打败,挥剑自刎身亡。

李斯是一名文臣,在秦始皇灭掉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秦朝建立后,被拜为丞相,制定礼仪制度、法律制度,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等。秦始皇死后,李斯遭到赵高嫉妒,被秦二世以谋反的罪名少杀掉,夷灭三族。

刘邦得天下后杀了多少少功臣

刘邦就在夺取天下后,先后杀了韩信、彭越、黥布、韩王信、陈豨等功臣宿将。特别是杀楚王韩信,给的罪名非常模糊,用的手段相当缺德,从头骗到尾,把韩信当傻子一样玩死。这样的行事风格实在过于阴狠、不道德,让大家替韩王信后悔。要是韩王信当初造刘邦的反,即使最后是个死,出于鱼死网破、大家一起完蛋的想法,也会让皇帝不好受,这样的死更显得解气。如果运气好,到最后,还有机会选择死的方法,比如抹脖子、吃“含笑半步癫”、跳海、撞墙,等等,既壮烈,还刘邦确实杀过功臣,也用过见不得人的阴谋。当然,除了这些不得好死得有尊严。

刘邦确实杀过功臣,但实事求是地讲,刘邦对绝大多数功臣都是好得一塌糊涂。能给官位的绝不吝啬,能封侯的绝不小气,说话算数,出手大方,堪为一代重情重义的好领导,大多数功臣都是善始善终,好活好死到最后。特别是,对那些在战争中死掉的将领,刘邦也非常眷顾,一个叫奚涓的将领虽然没有熬过战争岁月,但他的母亲却被封为鲁侯,对女人封侯,刘邦在那时候就能做到,只能说他确实还是很够义气的,不由得让人感动。高阳酒徒郦食其为汉家的事业立下大功,但被人给活煮了,刘邦没有忘记郦食其,破格封郦食其之子郦疥为高粱侯。

刘邦杀死的功臣有哪些

为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之中,共有八个不姓刘的人被封为王,这八人是:张耳、卢绾、韩信、彭越、英布、韩王信、臧荼、吴芮。只有张耳与吴芮属于自然死亡,其他人全都死于非命。

刘邦都杀了哪些功臣

沛县走出来,基本上都没有杀。存活下来诸如萧何,周勃,灌婴,樊哙,其余的像陈平,张良也存活于世

刘邦杀死多少开国功臣

刘邦杀害三大功臣,国家安定,天下太平。

刘邦先后斩杀了:臧荼,韩信,卢绾,彭越,英布。

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王的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人告发他们谋反,其中韩信是两次被人告发,彭越也是两次被人告发。燕王臧荼后来造反,兵败被杀。刘邦杀的都是异姓的王,而同姓的都免遭杀害,告老还乡了。

高帝五年,汉初刘邦称帝,有封王封侯者百余人,这些汉初功臣中,大家熟知的有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曹参、陈平、灌婴、周勃、樊哙等人。

其中,韩信、彭越、英布被诛,恰巧三人都是异姓诸侯王。 而汉高祖刘邦诛杀的功臣,大多是异姓诸侯王(还有陈豨)。

刘邦到底杀了几个功臣

比起朱元璋,同样差不多泥腿子出身的刘邦还真不能算是杀功臣。

细数一下刘邦杀掉的功臣,基本全部是异姓王。没当王的丰沛老兄弟,还真的一个没杀成。

而且即便是七大异姓王,有两人是病死善终,两人逃亡匈奴,三人反叛被杀。刘邦对诸侯王,也没有一开始就抱着杀心。

韩王信本名韩信,后被封为韩王,后来投降匈奴。文帝14年,韩颓当、韩婴叔侄率领他们的部属投归了大汉。

赵王张耳。刘邦立张耳为赵王,大致辖治原赵国故地,第二年,张耳病死。

淮南王英布。反叛失败后,在农舍中被人轻易杀死。

楚王韩信。刘邦先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削去他的楚王爵位,降为淮阴侯,后来吕后又以“谋反”罪名,用萧何骗到长乐宫诱杀。

梁王彭越。被人诬陷谋反,三司会审后,被刘邦贬为庶人,后经吕后反复规劝,刘邦才杀了彭越。

燕王臧荼。举兵反叛,战败被杀,刘邦改立太尉、长安侯卢绾为燕王。卢绾与匈奴勾结心虚,被人告发,不敢见刘邦,逃亡匈奴。

长沙王吴芮。病逝,其子吴臣袭封为长沙王。

而对于丰沛的老兄弟,刘邦是很够意思的。萧何,张良,曹参,周勃,陈平等,都活的比刘邦长,还在吕后死后成功为刘邦后人夺回了大汉江山。而死之前之所以对樊哙起杀心,也是因为樊哙要在他死后对付如意母子。你要知道,刘邦连多次背叛他的雍齿斗没杀,还封侯。这要是换成朱元璋,一个不留。

所以,回归问题本质,刘邦对待功臣,真的是有情义的,一路从丰沛走出来,也很大程度上践行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誓言,没亏待兄弟们。

而之所以杀了那些异姓诸侯,一是这些异姓诸侯都不是丰沛老兄弟,却手握大权,实在是不放心(卢绾,刘邦并不想也不相信他反叛,他自己心虚跑了)。二是这些异姓诸侯王履历都实在不利好,也被人告发谋反,但刘邦也并没有都全部下死手,还是给了机会,但吕后下手狠啊。三是统治需要,为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所以夜定下来非刘而王,天下共击。

刘邦杀了哪几个功臣

刘邦封了七个王不是十七个。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在这场角逐中,项羽具有强烈的旧贵族意识,不善于用人,不能重建统一王朝。刘邦知人善任,因势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登上了西汉皇帝的宝座,建立了汉朝。而刘邦击败西楚霸王之后也终于迎来了一段短暂的和平时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邦分封了不同的异姓王。其中,英布和彭越是刘邦逐鹿大战时的同盟者,这个两位当时和刘邦实力相当,在胜利之后为了稳住他们,刘邦为他们封王。而韩信却是从刘邦阵营中独立出来的一个王,说起来刘邦愿意分封韩信是刘邦对于局势不得已的一种妥协,韩信不费吹灰之力的平定了齐国,再一次向世人展现了他盖世无双的军事才能,属实功高盖主。

刘邦共封了七个异姓王,分别是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韩王信(此人与韩信同名,名气较小被后人称为韩王信)、齐王韩信、梁王彭越。

但当天下太平,局势稳定后,他又对手握重兵的异姓王心存忌惮,担心他们有朝一日谋反,危及到刘氏江山,于是又开始筹谋一举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势力。

赵王张耳封王之后不久身死,由他儿子承袭王位,后被废掉。齐王韩信,先被封楚王,接着又被贬为淮阴侯,最后被吕雉设计杀害;韩王信因遭到刘邦猜忌,索性带人投降匈奴,被斩于马下;燕王卢绾叛乱被刘邦派军追杀,死于匈奴;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都因谋反罪名被诛杀。

七大异姓王,为何长沙王吴芮一人得以苟且?难道刘邦唯独对他心慈手软?

其实刘邦并未解除他对吴芮的疑心,屡屡试探吴芮。张良辞官隐居后,在吴芮家中小住。吴芮按张良计谋,保存实力,开始低调行事,把自己大部分领地让给刘邦子女,又将自己的部分精锐亲兵分到荆王刘贾(刘邦堂兄)帐下,并安排第五子吴元(姬妾所生子)带部分家眷回浮梁瑶里生活。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在七个异姓王中,实力最弱,威胁最小。吴芮的封国长沙,现在固然是个好地方,但在当时,不仅地盘小、人口少,而且非常荒芜贫瘠。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其他手握重兵的开国功臣,吴芮的军事实力也是最弱的。

刘邦觉得,吴芮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去背叛自己,而这种做法也显然表现出自己还没有叛国之心,就没有把他杀掉。

吴芮最终得以明哲保身,成为汉初七大异姓王中唯一的赢家。

刘邦杀了多少个功臣

石守信

太祖的好哥们。后周末,为太祖副手。资历也较深,后周恭帝时建节,兼任殿前都指挥使。是太祖“义社十兄弟”中第三个建节的,成为后周的高级将领。“陈桥兵变”时在京城里为内应,赵匡胤的兵变部队得以顺利进城,确保了太祖登极。建隆元年李筠、李重进反宋,石守信均为主帅,在太祖亲自督战下,迅速平定叛乱。已加同平章事为使相的石守信深知赵匡胤的心意,自己上表解除兵权,即请求免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的名义,专任天平军节度使。太平兴国9年死,终年57岁。授爵卫国公。死后赠尚书令、威武郡王,谥武烈。

《宋史》评价:守信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钜万。尤信奉释氏,在西京建崇德寺,募民辇瓦木,驱迫甚急,而佣直不给,人多苦之

2、高怀德

其父高行周五代名将。后唐时因功升至振武军节度使。后晋时作天雄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后汉高祖封其为守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临清王。后周郭威封高为齐王,死后追封为秦王。

后周初,高怀德已是殿前东西班都指挥使了,职位在太祖之上。后周恭帝时与石守信同时任节度使。在“陈桥兵变”中积极拥戴太祖。宋朝建立后,在为拥戴的功臣的加官进爵中位列第二,仅次与石守信。受命与石守信平息上党李筠叛乱。太祖亲征李重进从行。太祖还将胞妹燕国长公主嫁给高怀德,高怀德是开国功臣中第一个皇亲国戚。太祖收兵权时被罢殿前都点检军职。授爵冀国公。太平兴国7年死,终年57岁。追赠中书令,追封渤海郡王,谥武穆。

《宋史》评价:怀德将家子,练习戎事,不喜读书,性简率,不拘小节。善音律,自为新声,度曲极精妙。好射猎,尝三五日露宿野次,获狐兔累数百,或对客不揖而起,由别门引数十骑从禽于郊。

3、张令铎

后周恭帝时升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与高怀德同时分掌侍卫亲军司马、步军,也和高怀德同时建节任武信军节度使。在“陈桥兵变”中同样有拥戴之功,在宋太祖为开国功臣们加官进爵中,迁马步军都虞候、领陈州节制,略次于高怀德。建隆2年出任镇宁军节度使,但同时被罢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军职。太祖征李筠时,为东京旧城内都巡检。太祖后为皇弟秦王赵廷美娶其第三女(后封楚国夫人)。张令铎继高怀德之后成为宋太祖的亲家。开宝3年春3死,赠侍中,终年60岁。

《宋史》评价:令铎性仁恕,尝语人曰:“我从军三十年,大小四十余战,多摧坚陷敌,未尝妄杀一人。”及卒,人多惜之。

4、王审琦

也是“义社十兄弟”,太祖的好哥们。后周时屡立战功,恭帝时升任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陈桥兵变”时在京城里与石守信同为为内应。宋建立初既建节领泰宁军节度使,兼任殿前都指挥使。参加了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的战争。建隆2年罢殿前都指挥使,出为忠正军节度使。开宝7年死,赠中书令、琅琊郡王,终年50岁。

《宋史》评价:审琦重厚有方略,尤善骑射。镇寿春,岁得租课,量入为出,未尝有所诛求。素不能饮,尝侍宴,太祖酒酣仰祝曰:“酒,天之美禄;审琦,朕布衣交也。方兴朕共享富贵,何靳之不令饮邪?”祝毕,顾谓审琦曰:“天必赐卿酒量,试饮之,勿惮也。”审琦受诏,饮十杯无苦。自此侍宴常引满,及归私家即不能饮,或强饮辄病。

5、张光翰

张光翰在后周末任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属侍卫亲军司步军主力之一,是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的部属。在参与陈桥之变的翊戴功臣中,张光翰与宋太祖的关系比较疏远,《宋史》里也没有专门的传,但建节应该比较早。“陈桥兵变”后不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及宁江军节度使衔都为宋太祖义社十兄弟之一的韩重赟所接替。从赵彦徽的情况推测,张光翰即被出为永清军(贝州,今河北清河西)节度使,此后行迹不详。乾德5年死,因其何年而生不清楚,故不知其终年多少。

6、赵彦徽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与上(太祖)同事周世宗,尝拜为兄”,其年应长于太祖,他在后周世宗初年的职位,当与太祖相近或稍高。与宋太祖的关系一般,《宋史》里也没有专门的传。与张光翰同于建隆元年5月首先被罢军职,后即改为建雄军(晋州,今山西临汾)节度使。可能与“陈桥兵变”中张光翰、赵彦徽两人的向背,直接关系到兵变的成败,张光翰、赵彦徽也许是在兵变最初时态度不太明朗,尽管他们还是支持赵匡胤的兵变,但赵匡胤对他们并不放心,因而在平定潞州李筠之后,急忙解除他们的兵权,可能为了防备在其后压张光翰、赵彦徽原来的上司、后周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淮南节度使李重进时,别生枝节。开宝元年死。同样不知其终年多少。

7、韩重赟

也是“义社十兄弟”,太祖的好哥们。后周末,已升任殿前司控鹤军都指挥使。参与了“陈桥兵变”,“以翊戴功”升为侍卫亲军司马军主力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建隆元年建节。参加了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的战争。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罢军职出为忠正军节度使后,韩重赟继任殿前都指挥使。乾德5年,有人“谮(韩)重赟私取亲兵为腹心”。太祖大怒,要杀韩重赟。赵普谏说:“亲兵(指殿前司禁军),陛下必不自将,须择人付之。若重赟以谗诛,即人人惧罪,谁复为陛下将亲兵者。”同年2月解除他的军职,出为彰德军(相州,今河南安阳)节度使。开宝2年(969),太祖亲征北汉,韩重赟任为北面都部署。开宝7年7死,赠侍中。

《宋史》评价:重赟信奉释氏,在安阳六七年,课氏采木为寺,郡内苦之。

8、李继勋

大名元城人。后周初时任殿闪司散员都指挥使。

在“义社十兄弟”中不仅最年长,而且升迁速度最快,是第一个于后周显德元年(955年)升任殿前司副长官殿前都虞侯、第一个同年11月建节任昭武军节度使。在攻打南唐时失职,次年七月才免去其节度使而责为右武卫大将军。后任战棹左厢都部署,成为水路都部署赵匡胤的部属。没有参与“陈桥兵变”,不属于翊戴功臣。后在进攻北汉边境及抗击北汉中屡建功勋。曾大败北汉名将刘继业(即后来的杨业),兵临太原城。契丹来救,李继勋才率军退回宋境。次年又随太祖攻北汉,后退兵。太宗即位后升为侍中。太平兴国2年以太子太师致仕。同年死,追封陇西郡王,终年62岁。

《宋史》评价:继勋累历藩镇,所至无善政,然以质直称。信奉释氏。与太祖有旧,故特承宠遇。

9、罗彦环

太原人。后周末,任殿前司散员指挥都虞侯,成为太祖心腹。“陈桥兵变”进入开封后,宰相范质、王溥等人被抓至赵匡胤面前。范质当面质问太祖,太祖一时不知所对。罗彦环既“挺剑而出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王溥先跪拜,范质不得已只好跪下口称万岁。可见其在兵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宋建立后,罗彦环提升非常迅速,当年7月既建节,在宋初少有。随宋太祖亲征,平定李筠叛乱。乾德2年,他与李继勋,郭进、曹彬在辽州城下大败支援北汉的6万契丹兵,升安国军节度使,4年二月又与田钦祚在静阳砦大破北汉兵,擒鹿英,升镇国节度使。开宝2年死,终年47岁

10、王彦升

本蜀人,后徙洛阳。善击剑号“王剑儿”

后周末,以功升为殿前司散员都指挥使,与太祖关系密切。“陈桥兵变”后,王彦升率所部先入京,可见王彦升在兵变中的地位相当重要。他在回京后,首先杀死后周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在京巡检韩通及全家。王彦升滥杀有损于太祖形象,也违背了秋毫无犯的约定,因而被拘捕,还表示要斩首以惩其“专杀”之罪。后来很快便被释放,但终生未曾建节。《宋史》载“王彦升之弃命专杀也,上(太祖)怒甚,将斩以徇,已而释之,然亦终身不授节”。曾半夜跑道宰相王溥家,“意在求贿”。不仅被免去其京城巡检的兼职,又罢去他铁骑左厢都指挥使的军职,还将他外放为地方官。后任原州(今镇原)防御使兼缘边巡检,与庆州(今甘肃庆阳)姚内斌、通远军(今环县)董遵诲等,成为太祖西北边防的主要将领。王彦升性残忍,“戎人有犯汉法者”,“手捽其耳嚼之”,下酒菜。开宝7年死,终年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