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形式科学 > 计算机科学 > 拍摄技巧

拍摄技巧

办公室访谈拍摄技巧(办公室拍摄角度)

发布时间:2022-09-24拍摄技巧 我爱拍摄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办公室访谈拍摄技巧,以及办公室拍摄角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本文导读目录:
1、怎样拍出一组好看的办公室主题照?2、摄像技巧3、如何确立新闻摄影采访的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办公室访谈拍摄技巧,以及办公室拍摄角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导读目录: 1、怎样拍出一组好看的办公室主题照? 2、摄像技巧 3、如何确立新闻摄影采访的主题,新闻摄影采访主题确立的方法,新闻摄影采访拍摄手法 4、访谈类视频拍摄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5、明天要拍摄个访谈 就一个机位 有没有老记者介绍点经验怎么拍 6、如何营造良好的访谈气氛

怎样拍出一组好看的办公室主题照?

要注意选择具体的题材,同时也应该注意办公室的采光问题,还要注意整体的拍摄风格,同时也应该进行参考。

摄像技巧

摄像技巧之:

什么叫摄像机推呢?

摄像机推是摄像机向被摄物体的方向推进,或者变动镜头焦距,使画面框架由远而近向被摄物体不断接近的拍摄方法。用这种方式拍摄的运动画面,称为推镜头。推镜头的这两种拍摄,无论是利用摄像机向前移动,还是利用变动焦距来完成,其画面都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a、推镜头形成视觉前移效果 推摄时由镜头向前推进的过程造成了画面框架向前运动。从画面看来,画面向被摄主体方向接近,画面表现的视点前移,形成了一种较大景别向较小景别连续递进的过程,具有大景别转换成小景别的各种特点。与固定画面不同,观众是能够从画面中直接看到这一景别变化的连续过程的。

b、推镜头具有明确的物体目标推镜头不论推速缓、急的变化和推得长、短等不同,总可以分为起幅、推进、落幅三个部分。推镜头画面向前运动,既非毫无目标的,也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具有明确的推进方向和终止目标的,即最终所要强调和表现的被摄物体,由于这个物体决定了镜头的推进方向和最后的落点。比如,拍摄摘取奥运会金牌的中国运动员时,从运动员胸佩金牌、手捧鲜花的全景镜头,一直推到运动员眼噙泪花、面露微笑的生动面部特写,那么,开始的那个全景画面即为起幅,最后的特写画面即为落幅,在起幅和落幅之间连续的画面运动即为推进。

C、推镜头将被摄物体由小变大,周围环境由大变小随着镜头向前推进,被摄物体在画面中由小变大,由不甚清晰到逐渐清晰,由所占画面比例较小到所占画面比例较大,甚至可以充满画面。与此同时,物体周围所处的环境,由大变小,由所占较大的画面空间,逐渐变成所占空间越来越小,甚至消失“出画”。举例说,在拍摄中国登山运动员成功地攀登上珠穆朗玛峰的顶峰时,画面一开始是运动员脚踏皑皑雪山、背倚蔚蓝云天,站在国旗旁边的大全景画面,这时运动员特定的环境是清楚的,但运动员的面部表情并不十分明晰;然后用推摄向运动员的面部推去,直至特写,从画面中我们看清了运动员干裂的嘴唇。冻红的脸庞和喜悦的神情,但是随着镜头的推进,环境中的雪山、蓝天和国旗都基本退出了画面。

推镜头的功能和表现力

1、突出人物,突出重点形象推镜头在将画面推向被摄物体的同时,取景范围由大到小,随着次要部分不断移出画外,所要表现的物体部分逐渐“放大”并充满画面,因而具有突出主体人物、突出重点形象的作用。推镜头在形式上,通过画面框架向被摄主体的接近,从两个方面规范了观众的视点和视线。一方面,镜头向前运动的方向性有着‘引导”,甚至是“强迫” 观众注意被摄主体的用;另一方面,推镜头的落幅画面最后使被摄主体处于画面中醒目的结构中心的位置,给人以鲜明强烈的视觉印象。也就是说,观众很容易在这一“进”一“显”的过程中,领悟到画面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和形象。比如,在拍摄新闻场面时,常用推镜头来选择和交待众多参与者中的重要人物、领导者或权威人士等。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的一条有关中、英香港问题联络会议的新闻里,当与会代表们步出会场走向设在门厅正前方的两架立式麦克风接受新闻界采访时,由于现场环境中人头攒动,加上众多新闻记者的簇拥包围,中方首席代表——外交部长钱其深仿佛“淹没”在众人之中,记者就用了一个推镜头,从略带俯角的全景画面,推向钱外长回答提问的中景画面。这样,非常自然地把该新闻中的主要人物,从一个纷乱熙攘的场景中突出出来,既没有割裂钱外长与周身环境的联系,又使得观众能够看清该场景中主要的人物,获取该场景中最重要信息。

2、突出细节,突出重要的情节因素推镜头能够从一个较大的画面范围和视域空间起动,逐渐向前接近这一画面和空间中的某个细节形象,这一细节形象的视觉信号由弱到强,并通过这种运动所带来的变化引导了观众对这一细节的注意。在整个推进的过程中,观众能够看到起幅画面中的事物整体和落幅画面中的有关细节,并能够感知到细节与事物整体的联系和关系,这正弥补了单一的细节特写画面的不足。而且,许多事物的细节和某些情节因素因其形象本身的细小微弱和不甚明显,在大景别画面中观众一般不易看清它。推镜头将细节形象和特定的情节因素在整体中呈放大状地表现出来,具有重点交待和突出显现的效果。比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优秀节目“收购季节访棉区” 中,当记者和摄像师赶往正在违反国家法规私自收购棉花的加工厂时,听到风声的加工厂老板仓促避去,但记者敏锐地发现老板办公室中,桌上的茶杯余温犹存,显然人走不久,摄像师从全景画面,推成记者手试茶杯温度的特写画面,非常好地传递出了这种现场信息。此后,当记者追问留在加工厂未及躲避的收棉女工在干什么时,女工支支吾吾谎称在玩,摄像师发现女工发辫间有不少收棉时沾上的棉绒,于是从该女工的近景画面,推摄成头发与棉绒的大特写画面,清楚地告诉观众她在说谎。摄像师在现场,通过锐利的目光和有力的造型表现形式,为这次报道提供了重要的能够说明问题的细节形象和情节因素。

3、在一个镜头中介绍整体与局部、客观环境与主体人物的关系我们经常可以在屏幕上看到一些推镜头从远景或全景景别起幅,首先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形象是人、物所处的环境。随着镜头向前推进,环境空间逐步出画,人物形象越来越大,并成为画面中的主体形象。由于这种推镜头从环境出发,通过镜头运动进一步“深入”到该环境中的人物,在一个镜头中,就能够既介绍了环境又表现了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比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条报道波黑战乱中儿童悲惨命运的新闻中,起幅画面是从一间被炮弹炸得千疮百孔的民宅内开始,当镜头推向墙壁上一个较大的窟窿时,观众透过前景的弹孔,居然看到隔壁那间屋子里还有两个错缩在角落的孩子。这个推镜头异常富有震撼力地表现出了儿童们在战火中危险无助的艰难处境。这种推镜头还有强调全局中有这么一个局部,表现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的意味。比如,镜头从教室的全景推至学生小王,画面语言表达了“教室里有小王”的意思,强调了“小王”这一重点形象;这样一个镜头的引申意思是“教室里有小王,而不是小李或小赵等”。而如果镜头从小王的近景打开,然后出现教室的全景,则其画面语言传达出“小王在教室”的意思,它强调的是“教室”这一重点形象;它的引申意思是“小王是在教室里,而不是在家或在图书馆等”。由上述推摄、拉摄的对比例子可见,镜头向前运动和向后运动表现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推镜头本身的向前运动的特点,画面从环境到人物,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常常强调的是环境中的人物群体中的个体及整体中的局部。

4、推镜头在一个镜头中景别不断发生变化,有连续前进式蒙太奇句子的作用前进式蒙太奇组接是一种大景别逐步向小景别跳跃递进的组接方式,它对事物的表现有步步深入的效果和作用。比如,从跳孔雀舞的舞蹈演员的全景画面,跳接中景画面,再接模拟雀翎的手部特写画面,就是一个强调优美的手部造型的前进式蒙太奇组接。推镜头也是画面空间从大到小,向前递进,但它还具有前进式蒙太奇组接所不具备的特点,即推镜头画面景别不是跳跃间隔变化而是连续过渡递进的。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保持了画面时空的统一和连贯,消除了蒙太奇组接带来的画面时空转换的可能产生的虚假性。它从大景别起幅不间断地向小景别落幅变化,使主体与所处环境的联系,具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比如说,拍摄两名气功师表演,以铁枪尖互刺咽喉的现场节目,从两人的大全景画面,一直推到某一位气功师咽喉顶住枪尖的特写画面,这一蒙太奇句子展现的是气功师是在“真刀真枪” 的表演,排除了那种中途换假道具的欺骗手法,使得整个镜头表现出强烈的真实感。

5、推镜头推进速度快慢可以影响和调整画面节奏,从而产生外化的情绪力量推镜头使画面框架处于运动之中,直接形成了画面外部的运动节奏。如果推进的速度缓慢而平稳,能够表现出安宁、幽静。平和、神秘等氛围。如果推进的速度急剧而短促,则常显示出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气氛,或是激动、气愤等情绪。特别是急推,被摄主体急剧变大,画面从稳定状态急剧变动继而突然停止,爆发力大,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极强,有震惊和醒目的效果,具有一种揭示的力量。比如,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原《焦点时刻》栏目播出的“解决经济纠纷,不能扣押人质”中,摄像师在拍摄非法拘禁众多当事人的那间小黑屋时,着力表现了黑屋铁门上给被押人质送饭的圆洞,从全景画面急推成圆洞的特写画面,给观众一种“触目惊心”般的强视觉刺激,骤然充满画面的黑洞仿佛是暗示和象征了一种法律上的漏洞,具有一种控诉的情绪力量。再比如,在以香港回归为主题的优秀音乐电视作品(公元一九九七)中,有两段形成鲜明对比的慢推与急推的段落。当歌词中唱道祖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期盼和关注时,画面中先后出现的是工人、农民、士兵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群,每个人群都以缓慢而匀静的推镜头来表现,这些慢推画面组接起来,传达出一种众望所归的自豪感和齐心协力的凝聚力,缓缓推进的画面造型运动,预示出这种情绪力量。而当歌词唱道有关“九七”回归日渐临近的内容时,画面中组接了数个时钟的急推镜头,比如北京站前的大钟、电报大楼的顶钟等,这些“扑面而来”的时钟特写画面,犹如一个个发出呐喊的巨口,告诉全世界收回香港的时间就要到了!这种动感强烈、极富冲击的急推形式,直观形象地外化出了香港回归的紧迫感和喜悦感,充分地表现了歌曲内容的情感意义。可见,对推镜头推进速度的不同控制,可以通过画面节奏和运动节奏,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因素和情绪力量,可以由画面框架和视觉形象快慢不同的运动变化,引发观众们对应的心理感受和感情变化。

6、推镜头可以通过突出一个重要的戏剧元素来表现特定的主题和涵义在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中,推镜头将画面从纷乱的场景引到具体的人物,或从人物引到其细小的表情动作等,通过画面语言的独特造型形式,突出地刻画那些引发情节和事件、烘托情绪和气氛的重要的戏剧元素,从而形成影视所特有的场面调度和画面语言。比如,在电视剧(凤凰琴)中有一场雨天里,张老师在课堂上念作文的戏,作文是一个女学生讲述自己的母亲起早贪黑采摘中药,赚钱为山村小学凑集办学经费的动人故事,画面以写这篇范文的眼含泪水的女学生为起幅,略带仰角地向教室对面的屋檐推去,落幅是雨水打在屋檐上如注滴落的近景画面,预示出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当时场景下的情绪气氛。如果这一近景画面不用推镜头的方式把它突出出来,那么这雨水就仅仅是场景中微不足道的环境因素。而当镜头向它“奔”去,并以近景景别将它清晰地呈现在画面上时,它就成了极其重要的戏剧元素和抒情元素,具有了深刻的喻意和表现力量。像这样的调度和画面表现,在摄影照片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7、推镜头可以加强或减弱运动物体的动感当我们对迎着摄像机镜头方向而来的人物采用推摄,画面框架与人物形成逆向运动,画面向着迎面而来的人物奔去,双向运动使得它们在中途就相遇了,其画面效果是明显加强了这个人物的动感,仿佛其运动速度加快了许多。

反之,当对背向摄像机镜头远去的人物采用推摄,由于画面框架随人物的运动一并向前,有类似跟镜头的效果,使向远方走去的人物在画面的位置基本不变,因而就减缓了这个人物远离的动感。比如,拍摄即将走向刑场的革命烈士时,从背面推摄的画面效果就会使得烈士的步伐凝重、深沉,仿佛有一种不舍其去的挽留之意。

对于运动中的人物是如此,对其他运动物体亦然。需要指出的是,在推摄时如果用变焦距的方式,因为镜头运动的范围,受变焦距镜头的变焦倍数所限,故而只能在一段距离之内,实现对运动物体的动感加强或减弱的修饰。

推镜头的拍摄及应注意的问题

1、推镜头应有其明确的表现意义推镜头形成的镜头向前运动是对观众视觉空间的一种改变和调整。推镜头景别由大到小,对观众的视觉空间既是一种限制也是一种引导。这种造型形式本身就具有明显的表现性,因而推镜头应该通过画面的运动给观众某种启迪,或是引起观众对某个形象的注意,或是表现了某种意念,或是突出了未被人注意的某个细节,或是通过镜头的推进运动形成与内容情节发展相对应的节奏。具体到画面造型上表现为推镜头应有明确的推向目标和落幅形象。在推镜头的起幅、推进、落幅三个部分中,落幅画面是造型表现上的重点。那种无明确目标,“漫无边际”,没有任何表现意义仅仅是为推而推的镜头,在电视节目中应被列入清除之列。

2、推镜头的重点是落幅推镜头的起幅和落幅都是静态结构,因而画面构图要规范。严谨、完整,特别是落幅画面应根据节目内容对造型的要求停止在适当的景别,并将被摄物体经营在平面最佳结构点上。一些初学者运用变焦距镜头拍摄推镜头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镜头落幅的停止点不是在造型的最佳结构点上而在变焦距镜头推不动(焦距到底)时,这种处理的结果是画面的停止不是由于造型上的需要,而是摄像机镜头技术上的限制。另外,为了节目后期编辑的方便,前期拍摄时推镜头的起幅、落幅应有适当的长度,它们可以分别作为两个固定画面来用,这样前期拍摄的举手之劳,为后期制作提供了更多的画面选择。

3、推镜头在推进的过程中,画面构图应始终注意保持物体在画面结构中心的位置有的拍摄者采用或者推进时先把主体移至画面中心再推上去的方法,或者推进时当镜头推到落幅景别再移到物体处的方法,这两种拍摄方法都没有在一个镜头中始终保持物体在画面结构中心的位置,正确的方法应是,在画面起幅中心和落幅中心之间有条虚拟的直线,这就是这个镜头推进过程的镜头中心的移动线。当镜头随着这条线边推边移动时,虚线框架物体在镜头推进过程中始终处于结构中心的位置。后期编辑时,无论镜头在推进的什么位置上断,屏幕上都是一幅结构完整、平衡的画面,这种推摄要求镜头在推进的过程中,画面中心点要边推边向落幅中心点靠拢,始终保持物体在画面中的优势位置。

4、推镜头的推进速度要与画面内的情绪和节奏相一致一般来讲,画面情绪紧张时,推进速度应快一些;画内情绪平静时,推进速度应慢一些。另一方面在表现一些运动物体时,物体运动快,推进速度应快些,反之,推进速度应慢些。总之,力求达到画面外部的运动与画面内部的运动相对应,实现一种完美的结合。

5、在移动机位的推镜头中,画面焦点要随着机位与被摄物体之间距离的变化而用变焦距的方式拍摄推镜头,画面焦点应以落幅画面中的物体为基准。如以起幅画面中的物体为基准调焦,由于画面是用广角变到长焦,画面景深越来越小,被摄物体会出现越来越模糊的现象。而以落幅画面的物体为基准调整焦点,在起幅的广角阶段和落幅的长焦阶段,物体始终是清楚的。

如何确立新闻摄影采访的主题,新闻摄影采访主题确立的方法,新闻摄影采访拍摄手法

数字时代保障新闻摄影真实性

如今,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新闻摄影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数码相机在新闻摄影的实际应用来看,它确实为摄影记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尤其是在重大、突发、紧急事件中,它的优越性更是传统胶片相机所不及的。如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场合,记者在第一时间内拍好照片后迅速发稿,以最快的速度让新闻与读者见面这一点上,更是传统相机不可比拟的。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患与弊端,使新闻照片的真实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摄影的生命。画面的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所在,就新闻摄影而言,无论为何目的、以何种手段颠覆了被摄事物的真实,那就是造假,就是传播假新闻。从新闻摄影的发展史上,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即使在高科技的数码相机没出现以前,虚假新闻照片也依然存在。那些造假者除在文字说明上歪曲事实外,还利用传统相机拍摄的真实影像在暗房里进行刮膜、剪贴、拼接、叠放,移花接木,制造非镜头所摄的合成影像的事例屡见不鲜。更有甚者,有些人还运用“换头术”,制造无中生有的“新闻”。因此,保持新闻真实性的根本问题不在于使用什么相机,而在于使用相机的人是否具有新闻摄影的正确概念,是否具有高尚的新闻职业道德,是否具有追寻事实真相、捍卫真理的精神。

新闻摄影的目的是报道事实、记录历史。这个任务只有摄影本身能够完成,也只能通过摄影本身去完成。如果新闻摄影在报道事实这一关就因为电脑的介入而产生虚假,那就意味着若干年后,我们的历史将变得真假难辨,面目全非。

近几年来,造假新闻照片愈演愈烈,大有难以控制之趋势。如“华赛”大奖作品《中国高楼第一爆》(经PS制作),当年“非典”时期《一对新婚伴侣走上街头》的照片(记者找了两位青年假装成新婚伴侣),获得过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奖项的照片,还有近来社会上炒得沸沸扬扬的“华南虎照片”事件等!再如《大庆晚报》摄影记者拍摄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新闻图片,被全国多家媒体转载,并获得“影响2006”年度新闻图片铜奖。经查证核实以及本人确认,为PS合成图片。

面对一个又一个虚假照片事件,如何应对数字化技术给新闻摄影真实性带来的影响,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首先要提高摄影记者的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必须以完全真实的图像去反映新闻事实,不能主观地对图像进行修改加工,甚至制造新闻图像。一名摄影记者违反新闻道德去造假,是对读者、对同行的欺骗和亵渎,更是摄影记者的最大禁忌。数字技术只是新闻摄影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因而摄影记者在信息时代所应有的职业道德、伦理品格比之其它时代要求更高,其责任感也应更加强烈。新闻的基本原则是真实,只有真实的新闻才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才能令人信服。

其次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坚持“抓拍”。在新闻摄影的采访方法上,抓拍是一种主要的拍摄方法,也是避免摄影新闻失真失实的重要手段。在新闻摄影中,抓拍的影像无论是外部形式的表现还是内部形式信息的传达,都具有很强的优势。从外部形式看,现场抓拍可以捕捉到最真实的画面,它与摆布、导演有本质的不同,导演出来的影像一般僵硬、程式化,而抓拍是在被摄对象处于自然状态下捕捉到的影像,传达出浓郁的现场气氛,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从内部形式来看,现场抓拍能够更加有效地传递信息。抓拍到的影像,信息量比较大,因为现场气氛、人物的感情、事件的发展经过都被浓缩在抓拍的一瞬,每一个环节都包含很多信息。同时由于来自现场的影像可信度高,所以照片传播效果会更好。生活在读图时代的现代读者,渴望看到新鲜的、个性化的照片。一张优秀的新闻图片,不是导演出来的,它是摄影记者在深入生活后采集而来的。如本人获全国地市报金奖作品《善良的人们不要被这些假象所蒙骗》和获江苏省银奖的摄影作品《二十五年如一日》都是在生活中现场抓拍的。

另外专门设立图片编辑岗位。在“读图时代”,图片编辑应该是一个具有大局眼光的摄影专家,一个摄影报道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指导者,一个联系摄影记者和版面编辑的桥梁。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图片编辑处于“把关人”的重要地位。图片编辑要寻找影像技术合格的图片,在技术上把关;要选择内容合适的照片,并且使照片在版面上最终能准确传达信息,在内容上把关;要站在读者、被摄者的角度,在道德上把关。另外,图片编辑还应具备新闻敏感能力,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懂得版面设计。新闻照片的结构是由画面影像和说明两部分组成的,文字说明是新闻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图片编辑在处理照片时,要注意文字说明对照片真实性产生的影响;要防止在一些人名、地名和数字上出现低级错误。在新闻照片的后期制作中,我们要求图片编辑(或摄影记者)在处理图片时,除一般性的技术调整,如影调、加减光等外,不得对新闻照片进行影响事实的电脑修改和暗房加工,坚持新闻影像信息的真实性和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客观性,确保摄影报道的公信力。新闻照片的剪裁,以不破坏基本信息的传递为准绳,确保作者作品的完整性。数码照片后期对影像的修改只能局限于色彩饱和度、亮度、反差等成像质量的调整上。对于滥用数字技术对新闻照片中“多余物”做不当删除、位置置换、虚实调整、合成等违背新闻摄影工作真实性原则的行为,要坚决摒弃。

随着报业竞争日趋激烈,专门设立图片编辑岗位十分重要。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从当前的现实和发展的情况看,我国新闻摄影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而具体到每一家新闻报刊,虽说从老总到部门主任及版面编辑,大家都在重视和关心新闻摄影,对每一篇见报的新闻图片严格把关,但真正具体负责任并实施编辑、落实审查把关工作的,仍然是图片编辑。这就说明,图片编辑是一个特殊的重要角色。他的业务水平是否称职、工作状态是否严肃认真、审查把关是否科学严密,直接关系到一张报纸新闻摄影宣传工作的水平。过去,真假新闻照片的识别,主要是从配图的文字说明上去把关。现在不同了,电脑的介入,使得新闻照片的主要构成要素——画面视觉形象变得复杂化。什么是“原始图像”,什么是加工制作后的“合成影像”,一般人很难用直觉眼光来识别了。而既懂摄影又会用电脑、新闻摄影采编经验丰富的记者和编辑,识别真伪的能力就比一般人高得多了。比如一张原始的图片,拍摄时的光照方向应该是一致的;而电脑合成的影像,画面中的光线照射方向常常会因多幅图像的合成出现不一致而产生混乱。一般人因没有拍摄用光经验常常忽略这些细节,难以发现破绽,而经验丰富的图片编辑一眼就能识破合成影像露出的“马脚”。再比如,一张原始的图片,因其使用的是一种焦距镜头,视觉透视上是一致的,而电脑制作的合成影像因采用了两张以上多图合成,而这些图像不可能是使用同一种焦距镜头所摄,透视原理和规律势必会出现许多漏洞。一般人没有这些透视常识就难以识别,而图片编辑可以轻而易举地感觉出透视上的异常识别出真伪。由此可见,新闻媒体设立图片编辑制度,让既懂摄影、又会用电脑,而实践经验又很丰富的图片编辑负责新闻图片的审查把关,新闻摄影的失实率就可以大大降低。

一般新闻

1. 走到幕后去

以报道政治选举为例,新闻媒体通常只会给自己的读者呈现其中一套照片—公共的那面,计划好的, 竞选班子精心设计组织好的活动。编辑们要发表乐观而不是悲观的照片;只有快乐没有悲伤的画面。摄影师们不断地拍摄那些竞选人握手和微笑的照片—这些照片根本无法展示未来会掌管城市,州乃至整个美国联邦政府的人的真实个性。

1) 观察但不要交谈:观察者要不能被人发现

2) 闭上嘴巴

3) 保持安静

4) (被观察者的)表情和手势泄漏情绪

5) 必然和偶然的瞬间:一名发言者面部表情和手部动作可能是偶然的,或者具有误导性的。他们很可能并不能代表人物的个性或是传达真实的信息,完全不能反映话题本身或是发言者的性格。这类令人误解的照片无助于揭露真实状态,只会扭曲新闻时事。

6) 小道具丰富画面信息:如果某人手中拿着道具,读者就会更快的了解这张照片的用意。

2. 拍摄议题本身

仍以政治方面的新闻举例,大部分政治提案都能够变成照片。如果市长说城市的教育很糟糕,必须要改进,摄影师就必须去寻找可以支持这一主张的证据。学校过于拥挤吗?学生们在下课后不得不围在走廊里却无事可做吗?在非裔美国学生和白人学生之间的种族冲突还存在吗?一系列真是的照片能够把政客的长篇大论变成看得见的提案。

但摄影师往往在拍摄政治人物的大头照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对于深入挖掘能够肯定或否定政客的政治主张的视觉化影像却没怎么下功夫。

当拍摄竞选,选举或是其他一些竞争的场面时,摄影师和记者一样有责任保持客观。一个超级广角镜头能够让一个小房子看起来很宽敞。强烈的灯光和浓重的阴影如同神秘的魔术,可以将温和的演说家变成残忍的煽动者。更糟糕的是,摄影师和记者一样可以只报道一面之词,出于有意或是无心地,完全忽略另一方面的事实。

3. 避免老套

不要拍那些政治家们希望能在第二天的报纸上看到的公关照片。重要的是,抓住公关照片以外的东西,从摄影的角度,避免那种简单的有闻必录的照片。

4. 深度报道

即使拥有最好的摄影技巧和对光线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摄影师仍旧很难让读者区分出一次讨论增加税收的城市议会和减少地区学校的会议的区别。这两个会议的区别在于委员会成员们口中说了些什么。摄影记者必须将发言者的语言翻译成图片来显示议题。

II. 肖像

给一个科学家拍摄新闻肖像不能让它看起来像一个钢铁工人。拍摄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自然也和拍摄害羞内向的人物不一样。想要让肖像反映每一个人的故事,摄影记者都会用到摆拍和抓拍两种方法。抓拍摄影可以在不必使用大量精心设置的布景或是灯光的情况下拍摄出真实可信的肖像照片。 这件事的关键在于了解拍摄对象,运用光线,然后等待那个时刻到来。

1. 让你的拍摄对象放松

如果某人在相机面前感到不舒服的话,世界上最好的摄影技巧也无法拍出揭示他内心的肖像。摄影师们发明了很多不同的技巧来让他们的拍摄对象感到放松。

1) 详谈:最成功的摄影记者会研究为什么他们的拍摄对象会卷进新闻事件。在拍照的过程中,话题一般集中在拍摄对象与新闻故事的关系之上。当人们的注意力逐渐集中到了谈话之中时,通常会忘记相机的存在,这让摄影师能够控制情况,适时地进行抓拍。最好的建议往往来自于拍摄对象。

2) 对视:很多摄影师不使用取景框来拍摄肖像,他们更愿意看着液晶屏去构图,以便保持与拍摄对象的视觉联系

3) 让人们放松:摆姿势的秘诀在于要研究你要拍摄的人物,从你第一眼看到他们,开始布置灯光或是安排背景时,你就要观察人物自然的身体语言。注意观察他们用什么样的身体姿势最舒服,从他们最自然地站立姿势开始拍照。然后,如果他们身体姿态变僵硬了,双手紧紧地贴在两边,脸部直直地冲着前方,你就可以提醒他们换一个刚才看到的姿势。虽然是你在引导他们做动作,但你所建议的动作是自然的,并不是你想象出来的。

4) 让拍摄对象厌倦:假如你有充分的时间,疲劳战术是个不错的方法。如果你等待的时间够长,拍摄对象多半会对摆姿势感到疲惫不堪,这个时候你就能够拍到他们无意中放松下来的肖像照片,这种照片会很自然。

5) 让别人去与拍摄对象交谈:由于同时调试相机和进行深度交谈时比较困难的事,有些摄影师会在人物接受采访的时候拍摄。如果随行拍炒的没有采访记者,那就找个朋友跟你一同去。在谈话的作用下,拍摄对象会逐渐松弛越来越有活力。

2. 用光线讲故事

无论是柔和的侧光还是从上方直射的垂直光,不同的光线赋予了图片不同情绪。摄影师们所用的光线明亮,只有些许阴影,这种照片被称作“高调”。当图片需要更抑郁的情绪效果时,摄影师们常常会在用光时给画面留下大面积的阴影。

1) 理解灯光

为了给拍摄对象的脸部增加立体感可以安排人物的位置,让主光直接落在他或她的一侧脸上。和直接照射的正面光线不同,侧光增加了肖像的立体感,另外侧光还能够强调脸部细节的质感,这种技巧特别适合勾画人物脸部的轮廓线从而突出人物行性格。

另外一种方法是在相机的镜头附近设置放大的柔光箱来消除人物身上的阴影。这种没有阴影的光源,常被称作“蝴蝶”光,主要作用是消除脸部皱纹,给被摄对象人带来一副青春面孔。

2)寻找光线

3. 构图增强视觉效果

1)近景与全景

图片最终的效果,取决于摄影师是凑近将模特的整张脸都填满了画面,还是站得靠后一些,拍摄他的全身照片。举例来说,一副大特写回拉紧人物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让读者对人物产生一种非同一般的亲切感。由于身体语言和衣服有助于揭示模特的个性性格,摄影师们有时候必须退后一步将人物的全身都纳入镜头之内。

2)避免使用纷杂的背景

纷杂繁乱的背景很容易将读者的目光从照片中的人物身上转移开来。背景影响了一张照片的“可读性”, 可读性要求拍摄对象不能湮没在环境里的一堆细节之中。

3)用道具来讲故事

通常人物手中的物体或是他或她穿着的支付都能对讲故事有所帮助。这些道具增加了视觉信息同时帮助读者看到拍摄对象面孔以外的东西。这些道具还能给读者提示肖像的新闻要素,照片拍摄的地点以及图中道具可以展示任务的职业,习惯和兴趣。

4.揭示“人物的内心”

1)脸部:在一张照片中的所有元素里,脸部的重要性完全和它的自身的面积不成正比。摄影记者通常选择在一张人们谈话,大笑或是皱眉的时候拍摄的照片来配合新闻内容。当刚上任的市长对新闻工作有所担心时,照片可能是他手扶自己愁眉不展的额头的样子。

2)眼睛:很多摄影师认为,当读者和肖像中的人物发生目光接触时,他们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

3)身体语言:手部动作能够无声地讲述人物故事。新闻摄影师拍摄演讲的时候不等到演讲人举起手做动作的时候是不会按下快门的。当拍摄肖像的时候,注意人物摆弄头发,碰触下巴或是托着脸颊的动作。一个人咬指甲的动作代表他在这种情况下感到某种程度的紧张。

4. 预先构思好照片

当接到任务去拍摄人像时,很多摄影记者在还没到达现场之前会对照片未来的样子进行想象。即使你对照片已经有了初步的构想,一旦有了什么新的,更好的想法,不必迟疑,立即抛弃旧的想法。要灵活机动。你事先构思的想法,位置,姿态可能很棒,但它应该在面对真实的被摄对象和拍摄现场时,为你打开崭新的灵感之门。

5. 环境细节丰富图片信息

面对一张摄影棚中的肖像照或是某个正在兴致勃勃地谈话的人的照片,读者无法分别这究竟是银行家还是抢劫犯。人们额头的皱纹或是目光的方向对人物的过去,职业或是新闻价值几乎没有帮助。在环境肖像中,无论是选择在家中,在办公室或是在采访现场拍照,地点都最好能体现报道的主题。

从技术上来说,环境肖像摄影和其他肖像的拍摄方法没有什么不同。摄影师使用普通的镜头,在必要的情况下也会使用广角镜头。为了清晰地拍摄下环境背景,需要将景深设到最大。你可以通过缩小光圈来增加景深,而这需要用较慢的快门速度。使用三脚架会确保你能自如地使用长时间曝光—前提是人物能够保持静止不动。

6.群体肖像

1)展示所有的面孔:对一个正式的群体肖像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尽可能清晰地展示每一个人的脸。这个人物需要仔细计划才能完成。安排人们肩挨肩地站好或许会管用,但人数稍稍一多,这个“人墙”就未免太长了。相反,安排人们站成几排,一排排地前后站着会好些。

2)光线最好柔和:对于群体肖像来说,最有效果的方法是用柔和的光线,最大限度地减少阴影。

访谈类视频拍摄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先写拍摄计划,然后根据计划来拍摄就可以。一步步执行,注意细节。

明天要拍摄个访谈 就一个机位 有没有老记者介绍点经验怎么拍

单机位的确很困难,主要指后期编辑时会很麻烦。

要想达到多机位的画面效果,最好有专门的音频实录设备。把完整的音频资料实录下来。

拍摄方面尽可能多的采用移动机位来拍摄。素材要多拍这点很重要。

接下来就是后期编辑,根据音频配画面了。

以上回答不知当否。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如何营造良好的访谈气氛

首先,营造采访的心境氛围。有些采访对象乐意接受记者采访,是因为采访活动符合他们的需要,认为记者的采访是在支持他们的工作,或者报道本身有利于他们工作的展开。这时的采访氛围和整个环境十分有利于采访活动的开展。但是,对这样的采访对象,记者要保持头脑清醒,防止其谈话中有水分,有些数字和材料要核实,以免报道失实。而对于另外一些采访对象,尽管有许多感人的事迹,但出于廉虚的品德、内敛的性格,往往不愿意宣传自己,不积极向记者提供生动的材料。遇到这种“不合作”的情况,记者就要动一番脑筋精心营造采访氛围。根据几年来的采访经验,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建立彼此的心理信任,因为“自己人效应”直接影响着采访的成败。“酒逢知己千杯少”是“自己人效应”的最通俗化的注解。所谓“自己人效应”是当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在观点上一致,或有某种意义上的相似性时,就会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视为知己者,宣传效果也好。前不久笔者接到采访一位女管理者的任务。出于平素的耳闻和女性的敏感,笔者感到要想让她放下社会身份心理,首要的是让她认定笔者是“自己人”---都是女性,都是母亲,都是工作人员。这是笔者确定的与她交流的切入点,然后直言不讳地告之她在别人眼中的样子,再问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传说与实际的差异……丝丝入扣的交谈如汩汩溪流融释了交流的障碍坚冰,她像孩子一样哭诉了她不同寻常的经历和所忍受的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她在别人眼中的成功并不是她渴望的生活。最后笔者的采访出乎意料地成功!片子播发后她那鲜活的表述、真挚的情感摘掉了许多年来人们眼中的神秘面纱,还原了本色的她。我们也因此成为了朋友。

其次,营造采访的语境氛围。古人云:“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安“说的是语言要适应交流对象。记者这一特殊职业决定了记者在采访中要面对不同的对象,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跟不同的人进行语言交流,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访问中适应对象、因人设辞,语言表达不仅要适应对方的背景知识、文化修养,而且要适应对方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等。例如采访文人雅士,出言吐语应温文尔雅;访问专家学者,不妨使用一些术语专名;与寻常百姓交谈,则应质朴平实,通俗易懂……总之,记者在新闻访问中要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营造双方熟悉的语言环境。唯有如此,采访才能成功。

再有,营造采访的环境氛围。大部分人初次面对摄像机镜头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有的采访对象不善言谈、不善社交活动,或者性格内向,或者对采访的问题没有思想准备(随机采访)。越是紧张,越谈不成。对于这类采访对象要设法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先从轻松的话题谈起,待采访对象消除紧张情绪后,再谈正题。或者提出问题后,让对方有思考的余地,然后再开机录像。为使采访对象情绪稳定,记者需要选择恰当的访问场所,比如采访农民,最好是在田间地头;采访学生,最好是在操场、宿舍;采访党政干部,则最好是在办公场所或者公开场合。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中经常邀请一些普通平民参加节目,但是有的采访对象看到摄像机前面的红灯一亮就紧张,后来崔永元就尝试让摄像关掉红灯,在采访对象不知不觉中开机拍摄,结果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采访活动是个动态的过程,是同采访对象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由于采访对象的心理、情绪和语言等多种因素,直接影响着采访效果,这就要求采访者注意营造良好的“三境”(心境、语境、环境)氛围,让被采访者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表达自己。

关于办公室访谈拍摄技巧和办公室拍摄角度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