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形式科学 > 计算机科学 > 拍摄技巧

拍摄技巧

古镇胡同拍摄技巧(北京胡同拍摄技巧)

发布时间:2022-09-24拍摄技巧 我爱拍摄
今天给各位分享古镇胡同拍摄技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北京胡同拍摄技巧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导读目录:
1、如何拍摄与众不同的胡同2、拍来北京胡同适合用什

今天给各位分享古镇胡同拍摄技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北京胡同拍摄技巧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如何拍摄与众不同的胡同 2、拍来北京胡同适合用什么镜头? 3、摄影师最需要具备什么? 4、《隐秘的角落》带火湛江老街,老街拍摄是否成为现代拍摄的一股清流? 5、最适合拍老北京生活气息的胡同是哪条? 6、谁知道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有什么绝活? 7、什么是曲线构图,有什么技巧?

如何拍摄与众不同的胡同

摄影,技巧,胡同 型号:EOS 60D 快门:1/50s 光圈:f/8.0 ISO:感光度400 焦距24mm 典型的胡同居民住所,黑白表现更有气氛 在游览胡同的过程中,简单的代步车是很常见的,他们的外表都残破不堪,你要抓住的恰恰就是这种沧桑的感觉,可以把车融入大的环境中。也可以单独进行拍摄,只是要注意带上一些胡同的感觉即可。 摄影,技巧,胡同 型号:EOS 60D 快门:1/50s 光圈:f/8.0 ISO:感光度400 焦距18mm 你所拍摄的图片一定要主体清晰,拍车,就要把车放到视觉最佳的位置 黑白照片在拍摄后期依据个人喜好可以进行微调,我喜欢的做法就是在后期软件中加入一些暗角效果,这样的目的让画面显的统一并且可以更加突出主体。 Tips 2:换个角度看胡同 这里说的换个角度不仅指的是拍摄机位的角度,还包括挑选拍摄时间,比如,可以在下雨的时候来到胡同进行拍摄。原因很简单:人少。 北京的胡同如今可以仔细逛的并不多见,日常游客也有许多,这样你的画面中不相关人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甚至热门地点你根本无法等到完全没人的机会,这个时候,挑个雨天去拍摄会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 摄影,技巧,胡同 型号:EOS 60D快门:1/250s 光圈:f/5.6 ISO:感光度400 焦距28mm EOS 60D的翻转屏幕可能很轻松的做到超低角度拍摄 前面提到的在雨天进行拍摄并不是完全躲避行人,而是在雨天拍摄,一种油润的画面感会格外的强烈,这也会多多少少给胡同照片带来历史感,让画面显的更厚重一些。 摄影,技巧,胡同 型号:EOS 60D快门:1/250s 光圈:f/5.6 ISO:感光度400 焦距18mm 雨天的色彩会更加的厚重和鲜亮 上图中的低角度拍摄也是重要的一点,仰拍会产生一种让人敬佩的感觉,历史建筑也是一样,不过要注意一下透视角度,不要过于的夸张仰拍。一般来说选用18mm-24mm的广角拍摄即可。 Tips 3: 注意框架式构图进行拍摄 学摄影的过程中你多少都会听到过框架式构图这个说法,那么你在胡同拍摄中也可以用到这个方法,具体做法是先找到合适“框架”。 摄影,技巧,胡同 型号:EOS 60D快门:1/25s 光圈:f/10 ISO:感光度400 焦距50mm 找到可以拍摄框架式构图的地方 在逛胡同的过程中,这种花纹框架几乎都可以看到,虽然不属于传统的胡同建筑代表,但是目前知名的胡同都会有类似的装饰品,这个也可以作为你摄影作品的一部分。 摄影,技巧,胡同 型号:EOS 60D快门:1/25s 光圈:f/10 ISO:感光度400 焦距50mm 前面的花纹装饰品就成为了你的框架 不过在进行这样照片拍摄的过程中,一定要多拍摄几张,找到最合适的框架,另外镜头的光圈要缩小到F8-F11,这样,你的框架才不会过于虚化而看不出是框架。框架式构图拍摄的好处是拍摄物会更加突出,照片的视觉焦点会被锁定,摄影爱好者们追求的照片也应该是简单易懂的。 Tips 4: 注意观察,拍摄反差强烈的事物 我们说拍摄的时候注意观察,那么到底观察一些什么东西,这里给你一个小建议:观察对比强烈的东西,可以是颜色,可以是风格,在逛胡同的时候,你一定可以发现让你觉得有意思的反差事物。 摄影,技巧,胡同 型号:EOS 60D快门:1/60s 光圈:f/8.0 ISO:感光度400 焦距18mm 色彩绚丽的公路自行车与红色典雅的门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图中的自行车明显不属于胡同文化的传统组成部分,但是这些自行车堆叠在这里却与传统的红色橱窗风格迥异,十分的耐人寻味,使用你手中的单反相机记录下这些反差强烈的画面,这是你的照片寻求与众不同的突破口之一。 摄影,技巧,胡同 型号:EOS 60D快门:1/80s 光圈:f/8.0 ISO:感光度400 焦距18mm 中西结合的店面设计 上面这张图片更加反映出建筑风格的差异化,甜美的欧式装修风格餐厅却开在了老北京的胡同内,形成了鲜明的文化冲撞,不过这却是你拍摄胡同的好素材,可以找到这样的拍摄角度一定是你认真观察的结果,经过思考的拍摄会更容易抓住欣赏照片人的兴趣。类似这样的场景在北京的著名胡同里一定不少,就看你是否可以敏锐的观察到了。 Tips 5: 带一只大光圈镜头,画面会与众不同 不要以为大光圈镜头只拍人像好用,其实在胡同游中,大光圈镜头带来的虚化效果可以给你的照片增添不同的味道,如果你具体问我什么样的镜头合适,那么佳能EF 50mm f/1.4 USM或者EF 35mm f/1.4L USM这样的镜头会比较合适,中等焦距,画面够广,虚化够强。 摄影,技巧,胡同 型号:EOS 60D快门:1/125s 光圈:f/8.0 ISO:感光度400 焦距18mm 广角拍摄的画面带来一种冲击力 我们的照片需要多种视角的变化,大光圈镜头可以让画面变得微妙起来。 摄影,技巧,胡同 型号:EOS 60D快门:1/2500s 光圈:f/1.8 ISO:感光度400 焦距50mm 大光圈镜头可以带来一定的视觉焦点 这两张照片拍摄的都是同一场景,但是却是表现出不同的效果,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慢慢的虚焦会让你的视线有一定的延伸,更让人回味无穷,这也是很多人喜欢大光圈镜头的理由之一,如果再配合前面说过的雨天拍摄,那种油润的感觉便更加突出了。 Tips 6: 缩小视角,以小应大 走在胡同里,并不是一定要把胡同的全貌拍完整。有的时候小细节更容易抓住人的心。 胡同的历史长了,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什么,从一个小物件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故事,同样,这个时候你的画面就要进行压缩了,视角尽量缩小,画面尽量简洁,给人留出一些遐想的空间。 摄影,技巧,胡同 型号:EOS 60D快门:1/60s 光圈:f/8.0 ISO:感光度400 焦距35mm 鲜明的红色烟盒可以让人联想到车主的日常故事 上面这张图片是很典型的以小见大案例,视觉焦点自然在红色的烟盒上,但是顺着栏杆可以看出这是一辆摩托车并且锈迹斑斑,可见这辆车的历史也不短了,仅仅是这两个物件,我们便可以想象车主在闲暇时候的状态,画面便有了生机。 摄影,技巧,胡同 型号:EOS 60D快门:1/1250s 光圈:f/2.8 ISO:感光度400 焦距50mm 颇有年代感的信箱让勾起我们的童年 这幅画面很简洁,一个旧信箱,其余基本都是留白,但是通过这个物件我们可以联想或者回想到很多我们原来的故事,胡同文化在北京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你停下来看着它,是不是勾起了你的回忆? 胡同游的照片总体来说并不复杂,你一定要带着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不起眼的事物,然后最大化的用相机记录对你产生共鸣的事物,以上六个小建议并不难做到,不妨拿起相机去拍摄一些与众不同的照片吧。

拍来北京胡同适合用什么镜头?

我觉得长焦和中焦一般不是拍人文的。建议用带28广角的变焦或35定焦。长焦和中焦拍摄建筑物,特别是胡同内空间狭小,很尴尬。用广角吧。除非想拍胡同内的小品。

摄影师最需要具备什么?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

这本书是由美国摄影学院编著,2000年3月份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一套经典的摄影教材。

这本书由浅入深全面的介绍了摄影技术。尤其对于新手而言,它是将里面的摄影技术以很简洁的方式进行传授的,可能对于某些有摄影经验的人来说,这本书讲解的内容都很简单。即便是一些复杂的技巧,都能够在这本书中寻找到相对应的几个基本原则。虽然这本书的“年龄”已经很大了,但里面的知识、技巧至今都能够用到。

《隐秘的角落》带火湛江老街,老街拍摄是否成为现代拍摄的一股清流?

我觉得老街拍摄还是比较新颖的,毕竟之前很少有影视剧中含有老街的拍摄场景。

最适合拍老北京生活气息的胡同是哪条?

前门南侧的旧城区,以前的八大胡同,现在虽然改造了,但是风格依然很好,或者是宣武区,南二环内的很多地方,从新街口到西单,在往南走,一条线上很多地方都合适

谁知道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有什么绝活?

旧时,北京小吃难登大雅之堂,被形容为:鸡零狗碎不登堂,窄巷循声觅野香。不过,北京城食文化的古朴遗风在今天却是越来越被人所认同,北京小吃已然抖去了源于民间的野味遗风,大大方方地登堂入室。

作为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北京小吃虽言其小,但市场很大。老世年间,经营者多为小商贩,或摆于集市庙会,或肩挑车推,沿街叫卖。幽街曲巷中,古朴的四合院门前,小贩的吆喝声,长短交错,和畅凄咽,该引起多少老北京人乡音淡淡,回味无穷,也蕴涵着许多令人回味的掌故或逸闻趣事。

鲜鱼口的“会仙居”

清末民初时,北京的饮食业也盛极一时,既有伺候大宅门的饭庄子,又有招徕顾客的小饭铺,更何况那遍布京城的茶楼、茶馆、二荤铺和大酒缸。要说“吃在北京”,此不虚言。每当提起北京的风味小吃炒肝儿,北京人都会想到前门外鲜鱼口里的“天兴居”。说起来大概您还不知道,就在天兴居的斜对面,曾有一家历史更为悠久的铺子,这就是炒肝儿老店“会仙居”。当年,“会仙居”以它独特的风味招徕八方客,名噪京华,就连附近广和楼戏园的梨园界人士都常常是“会仙居”的熟客。

提起这道小吃,相传在清朝同治年间,有个叫刘永奎的北京人,在鲜鱼口内租了间铺面,于是,便开了个夫妻小酒店,并起了个很有些雅趣的名字——会仙居,专营黄酒和小菜。到了庚子之后,这小店则由他们的后代刘宝贵哥儿仨经营。

初时,刘氏兄弟经营炒肝儿时,沿用熬、炒、勾芡的烹调技术,做出的炒肝儿味道鲜美可口,物美价廉,远近闻名,它不仅受到北京老百姓的欢迎,即便是达官贵人也被这炒肝儿的香味所吸引。可说来说去,这炒肝儿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吃呢?老世年间,曾有人这样描述它:稠浓汁里煮肥肠,一声过市炒肝香。原来,这炒肝儿并不炒,只不过是烩肥肠,以淀粉勾芡,里边配上一点下水,最后撒上一些砸好的蒜泥,这道小吃就做成了。要说,刘氏兄弟在做买卖上精明过人,炒肝儿如果用大碗出售肯定赔本;价定高了又怕不上座,因此他们向瓷窑里定制了一种专盛炒肝儿的碗,这种碗口大底尖,像个喇叭形,看上去好像挺大,其实呢,盛不了多少。这样,虽然每碗只卖两个铜子,却仍然有赚头。久而久之,这小碗卖炒肝儿倒成了气候,成了吃炒肝儿的一种讲究,即使今天你在北京的小店中吃炒肝儿,依然是用不大的小碗。

据说,当年有一次,慈禧太后忽然也想尝尝炒肝儿的味道,可经她这一尝不要紧,虽博得赞赏,却言明去掉心和肺也许更好。金口玉言,小民岂敢违命。自那以后,老北京人便多了句歇后语——北京的炒肝儿,缺心少肺。

灌肠纯北京的土造

在北京的小吃中,灌肠要算得上是物美价廉,绝对的大众化。这种纯北京式的真正土产多少年来在集市、庙会上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北京的夜市上,都少不了由它来唱主调。您瞧,那卖灌肠的摊子上,大铁铲敲打着大铁铛的缘子“当当”作响,引得大人、孩子围上前非要掏钱来两盘尝尝。说实话,吃灌肠不在乎解饱,只是领略它的风味,过过馋瘾。

在北京的传统风味小吃中,要讲风味,这外焦里嫩的灌肠味道最奇特;要讲传统,它更是千古不变,无论是谁,依旧将煎好的灌肠蘸上蒜汁;依旧是用小竹签一片片扎着吃,如果哪位用筷子那就没有一点情趣了。听老人们讲,当年,地安门外后门桥东西两面各有一家灌肠铺,在北京很有名。桥东一家较老的叫福兴居,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关张后便只剩下桥西的合义斋一家了。当初,这合义斋也是以经营灌肠而出名,不过,今非昔比,当年的合义斋如今早已经改头换面,成为一家经营多种风味小吃,门脸儿修得古色古香的铺子了。

灌肠是把淀粉加红曲灌到猪肠子里面。不过,这种讲究质量的货色现已经不易吃到了,通常在庙会、夜市上您所见到吃到的,只是用淀粉加上红曲捏成个棒槌形,切成片儿后上铛煎,滋味儿当然不如真正的灌肠,但因为用油煎得特别香,而且价钱又比较便宜,吃者依然很多。甚至,有吃灌肠吃上瘾的人索性就买上几块,回家去自煎自吃,独享其乐。这也是一种吃法。

雪夜京城“都一处”

历史上,在前门外大街曾有个极普通的小酒铺。要说,连个店名都没有,只因是沾了皇帝的光而一夜出了名。这就是中外宾客游人慕名前往的“都一处”,专营北京风味小吃烧麦。提到都一处的烧麦,必然要首先提都一处的由来。

在乾隆十七年。这一年一进腊月,转眼就到了除夕夜。过去,在北京一到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家没事是绝不出门的。所以,各个店铺也都早早地关了张。黑夜中,只有李家酒店透出暗淡的光亮,依旧开张迎客做生意。这时,打店外进来了三个人,其中主人是个文人打扮,两个仆人手打纱灯,前后照着亮。他们被伙计热情地引上楼去吃酒。主人边呷酒吃菜,边问道:这酒店叫什么名字?伙计说:店太小,还没有个名字。这人看看周围的环境,很是感慨地说:在这年关当头的时候,还没关店门的酒店,可着京都只有你们一处了吧,就叫“都一处”吧!谁想,没过几日,忽然有一天,宫中派了十几个太监,给李家酒店送来了一块写着“都一处”的虎头牌匾。直到这时众人方知,除夕夜原来是乾隆帝“雪夜微服私行,顺访李家小店”。

这段颇富传奇色彩的故事,在都一处的几代传人中,从掌柜的到伙计,从经理到服务员已被传诵了几百年,故事或许只是传闻并带有几分演义色彩,但都一处的名气却是与日俱增,凡食客到此,一是要看看悬挂于店中的虎头匾,再就是定要品尝它的传统小吃烧麦。

其实,烧麦是以面做皮,以肉为馅,顶上捏出十八个褶,就像朵麦梢上绽开的花,所以称为烧麦。在制作上,它用小笼蒸熟,造型很美,有如朵朵莲花,吃起来皮薄馅大,味道鲜美,香而不腻。过去,每当秋高蟹肥的季节,这里还出售蟹肉馅烧麦,只是由于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吃蟹的人越来越多,螃蟹越来越少,原料中断,蟹肉馅的烧麦也就在这里绝少见了。

东安市场的“丰盛公”

在清人《都门杂咏》中有一首竹枝词,绘声绘色地这样描述道:闲向街头啖一瓯,琼浆满饮润枯喉。觉来下咽如滑脂,寒沁心脾爽似秋。这段小诗将那凝霜冻玉般的奶酪,恰到好处地介绍了出来。作为北京风味小吃的奶酪,在历史上,原本属于蒙族的食品,即使后来奶酪进了北京,也只是仅限于元、明、清三朝的宫廷小吃,直到后来才流传到民间。

当年,在东安市场内有个“丰盛公”奶酪铺,店主姓何,满族正黄旗人。从几辈上论,这正宗的旗人一向是靠吃皇粮度日,可到了辛亥革命,像他这样的“铁杆老米树”不灵了。但何子照是个有心人,硬是靠自食其力在乡下村里办了个奶牛场,又向一位曾在清宫御膳房的大师傅讨教了制作奶酪的秘籍。于是,他便在东安市场内租店开业,专售奶酪。那时候,大街上可没有冷饮店,更没有冰淇淋、冰棍什么的,这样,奶酪在京城便是一枝独放,真有点垄断的“霸气”。每到夏季,那些王府中的公子、小姐,清室的遗老遗少大多成了“丰盛公”的主顾。

讲到这里,也许会有人问:像那切糕或油条什么的,我倒是天天见,隔三差五短不了吃,而这奶酪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要讲,做奶酪是得需花费点工夫。首先是把鲜牛奶煮开,晾凉,加入白糖,经过细罗过滤,再对入适量的江米酒,搅匀后盛在碗里,分层码进木桶后,桶底加火烘烤,名曰“烤酪”,等到凝固后撤火,再晾凉、冰镇。这样,奶酪便就做成了。您看,吃奶酪吃的是不是工夫钱!

就这样,自东安市场有了“丰盛公”奶酪铺之后,北京城内便逐渐有了专制作奶酪的酪房,把奶酪批发给挑担走街串巷的小贩们。夏季的傍晚,在老北京的胡同中,常会听到卖奶酪的吆喝声:哝哟唉,喝酪喂……

南宛北季

在北京城内,素有“南宛北季”之说,指的是历史上在南城宣内大街的“烤肉宛”和后海的“烤肉季”。这两家馆子主要经营烧烤,不同的是,南宛烤牛肉,而北季则烤的是羊肉。

在历史上,这两家烤肉店同为百年老店,并且,当年都起于沿街摆摊,顾客足蹬板凳,自烤自吃,后来随着生意的兴隆,才将这北京的风味小吃移居雅室,成为富贵人家和文人墨客的聚散之处。曾几何时,这似乎与市井百姓、村野乡夫无缘相会的烤肉又悄然出现在了北京的夜市上。花上几元钱,现吃现烤,是一种享受。

在前清时代,什刹海周围有好几家王府,像恭王府、庆王府、醇亲王府等,烤肉季出了名,那些王爷们也自然便成了它的主顾。像溥仪的父亲摄政王,就点着名要吃季家的烤肉。不过,那些王爷们可不是到铺子里去吃,而是在家中坐等,季家就像是戏班赶堂会,得备料推车,亲自到王爷府上去烤。

正如烤肉季的店主人姓季,南城的烤肉宛也是因店主姓宛而得名,大致相仿,在创业初期,宛家开始时是推着车子沿街卖烤肉,随时随地在地上支起个铁箅子,由顾客自己边烤边吃,主人一边切牛肉片,一边算账收钱。那时候,也没有钱柜,收了钱只是往大褂的口袋里一揣。后来才在宣内大街有了正式的铺面。由于选肉精、切片薄、松木火、作料全,烤肉宛的生意日渐火爆,,许多有钱人家都愿到此享受一番烤肉的野趣。据说,切肉更是宛家的绝技,多少年来,只传本姓子孙,不传外人。当然喽,这只是说旧时习俗。如今,不管是南宛还是北季,早已成为普通老百姓的寻常去处。

铜嘴大茶壶

看过电视剧《铜嘴大茶壶》的人大概都会记得,北京人艺老演员牛星丽在剧中扮演的主角就是手持大茶壶卖茶汤的。

要说,茶汤究竟属于哪朝哪代的发明,这大概谁也难说清,不过,多少年来,甭管是哪朝哪代,逢年过节,这茶汤便总是在庙会上一显身手,惹得一群群大人孩子睁圆了一双惊奇的眼。您看,那卖茶汤的桌子上,放着把锃光瓦亮的大号铜壶,壶嘴、壶把、上口、底足都镶着用黄铜雕刻的花纹,壶体两侧各镶着一条金鱼在小草中游动……等到炉火烧旺的时候,只见壶中开水翻滚,热气腾腾。更有意思的是,您再看眼前这卖茶汤的大师傅,两脚分开,双臂摆平架势,一手拿碗,另一只手搬壶倒水,碗口距壶嘴儿足有一二尺远,眼见那冒着热气的开水由壶嘴儿喷射而出,不偏不倚正好“砸”在碗中,且点滴不漏,动作准确优美。其实,要冲好它,真得需要很高的技巧,首先,得一次完成,绝不能拖泥带水滴滴答答地往碗里对,否则茶汤准是生的,那卖主可就亏了本了。再有,出水虽猛,但绝不能浇在手上,要不,手也烫了,碗也砸了,赔本赚吆喝,那就更不合算了。所以,卖茶汤的老师傅都练有一手绝活,别瞧全部动作总共才有几秒钟的时间,可练好这一手,恐怕得花上几年的工夫。

“八宝茶汤”的主要原料是糜子面,佐以核桃仁、花生仁、芝麻等果料,因果料有八种之多,故也称“八宝茶汤”。旧北京时,也有小贩走街串巷边吆喝边卖的。一副担子,一头是放原料和瓷碗的柜子,另一头是在一个小火炉上放把黄铜高嘴儿壶,壶高足有三尺,擦得金光闪闪,清洁美观。小贩如此,店家也同样是用这样的铜壶,架在店门口,远远的就能看得见那儿立着个庞然大物。那时的人也挺聪明,这等于是不花钱在做广告啊。

广福馆无心插柳

入夜,当你随着人流走于那吆喝四起的小吃夜市时,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在这里,名目繁多的北京小吃目不暇接,沿着夜市有意留神察看,其制作方法大致可分为炸、烙、蒸、煮、冲、煎、烤、炒,而这里所说的炒,可不是指炒菜,小吃中不经营鲁川淮粤,要是想吃炒菜的话,那得上饭馆了,此处所说的“炒”指的是炒疙瘩。

要说,炒疙瘩在京城中也算得上是一道名吃。相传民国初年时,在和平门外的琉璃厂,有家叫广福馆的家常饭铺,店主是个姓穆的老太太,与女儿相依为命,每日卖点 面。据说,这炒疙瘩就是母女俩在无意中发明出来的。有一回,和好了的 面没有卖完,还剩下了一些,于是,穆家姑娘想了个主意,她把面擀成了面剂儿切成了一个个的小疙瘩,用开水煮熟捞出后放在阴凉处,以防发酵。当天晚上,她们就用这煮熟的面疙瘩切些青菜、肉丝炒了炒作为晚饭,不料吃起来居然非常爽口,还有一股子咬劲儿,味道特别好。姑娘说:干脆,明儿个咱们就卖这个,起名叫炒疙瘩吧。就这样,一语定乾坤,无心插柳之事倒巧成名吃。打这以后,她们卖的炒疙瘩在京城出了名,新老主顾接连不断而来。而这种吃法由于物美价廉,吃起来也确实有种特殊的味道,当时,格外受到劳动阶层的欢迎。后来,许多社会名流也慕名前来,加入了吃炒疙瘩的队伍。由于出了名,有些好事者便将这穆家母女开的广福馆戏称为“穆家寨”,管穆家姑娘叫“穆桂英”。您瞧,听起来多有意思。

大顺斋的糖火烧

老北京人都知道通州有三宝:大顺斋的糖火烧、小楼的烧鲇鱼、万通的酱豆腐。烧鲇鱼现已不多见,万通的酱豆腐也早已销声匿迹,惟独大顺斋的糖火烧虽历经战乱,哪怕是曾遭八国联军的烧抢,但依然是原料原味,吃在嘴里酥绵松软,香甜可口,不粘不腻。

1960年,印度总统尼赫鲁来华访问,点着名要吃大顺斋的糖火烧,临了,还买走了二十多斤。这么大的中国,有的是山珍海味,可一国的总统竟会对这其貌不扬的糖火烧独此偏爱,足见这道小吃已经是名扬四海了。

远在明朝的崇祯年间,有个叫刘大顺的回民,从南京随粮船沿南北大运河来到了古镇通州,也就是今天北京城正东的通州。刘大顺见这通州镇水陆通达,商贾麇集,是个落脚谋生的好去处,便在镇上开了个小店,取名叫“大顺斋”,专制作销售糖火烧。沿至到了清乾隆年间,大顺斋糖火烧的名气就已经远近闻名了。为维护信誉,保持风味的传统特色,大顺斋的糖火烧在选料制作上是相当讲究的,多少年来,制作的师傅们坚持面要用纯净的标准粉,油要用通州的小磨香油,桂花一定要用天津产的甜桂花,再如必不可缺的红糖和芝麻酱,也是专购一地,绝不含糊。这座百年老店之所以经久不衰,正在于它的货真价实,取信于民。

京门爆肚王

天一入秋,北京人就自然想起了吃涮羊肉,更有那雅兴的,点着名要去吃爆肚。它虽为小吃,却能雅俗共赏,差不多人人都对它抱有好感,叫上盘肚仁儿、散丹(即百叶),再来一壶老酒,哥儿几个围桌而坐,山南海北地一通神聊,那吃得绝对是津津有味。

爆肚能自立门户,在北京的小吃中独当一面,那还得提当年东安市场开业不久,距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当年,有个姓王的在市场中第一个摆出了爆肚摊,这就是沿袭至今的爆肚王。那时候,往往天一擦亮,全家人就齐上阵,先是从朝阳门外的“汤锅”(指屠宰牛羊的地方)里买来新鲜的牛羊肚,然后拿到井台上去一遍遍地洗,尤其是到了冬天,水凉刺骨,双手被冻得红肿红肿的。最后,还得步行五六里路把洗干净了的牛羊肚送到东安市场去应市。就这样,爆肚王在京城的名气与日俱增,回头客越来越多,到了上世纪40年代,这家铺子就搬出了市场。这以后,便就有了朝内小街的西德顺及爆肚王。至今,老店依然是春风得意,顾客盈门。

说爆肚,那最后还得落实到吃爆肚上,而如何吃那也是比较讲究的,不光是在精选主料上,而且在刀口儿和火候上也都需要一定的手艺。你说是切片儿、切块儿还是切条儿、切丝儿,甚至在宽窄薄厚上那常吃的主儿也是很在意的,更何况对吃爆肚的作料也很讲究,不光有店里事先配好了的,也有的顾客进了门,要求按自己的口味专门单独配制。据说,当年著名

京剧老生马连良先生就特别喜爱吃这儿的爆肚,但他喜欢的作料只是醋中调芝麻酱,其他一概免之,虽然简单,可老先生却是能独享其乐。

燕市豆汁

豆汁是北京的特殊风味小吃,本身有股子酸溜溜的味儿,对它,就如同长沙火公店的炸臭豆腐,一般外地人轻易不敢沾口,可老北京人却都喜欢喝它,特别是寒冷的冬天里,配上碟儿细

咸菜丝儿或八宝酱菜,两碗下肚,热汗淋漓,既治感冒又开胃,别有风味。

相传,豆汁最早是辽国的民间食品,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豆汁入宫,始自清代的乾隆年间。相传慈禧在幼年时,家住北京的新街口,因家境贫寒,常以豆汁代替蔬菜。甚至,它后来便成为了清宫御膳的一种饮料。解放前,专有以卖豆汁为生意的小摊贩,或挑担走街串巷,或在集市上摆摊,前沿儿围着块蓝布,上边有白布做的字号

什么是曲线构图,有什么技巧?

曲线构图是一种摄影技巧。包括规则曲线和不规则曲线,有利于表现景色或人物的纵深感和延伸感,场景中的曲线条越长,效果越好。

古镇胡同拍摄技巧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北京胡同拍摄技巧、古镇胡同拍摄技巧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