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语言 > 读后感

读后感

三袋米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10-14读后感 小读者
爱,如一江春水,温柔无比;如一簇篝火,温暖人心;如一块拼图,填补空虚;如一首赞歌,可歌可泣。  《三袋米》由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失去父亲的特困生郭亚林被贫病交加的母亲多秀含辛茹苦拉扯到大,最终不负众望

  爱,如一江春水,温柔无比;如一簇篝火,温暖人心;如一块拼图,填补空虚;如一首赞歌,可歌可泣。  《三袋米》由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失去父亲的特困生郭亚林被贫病交加的母亲多秀含辛茹苦拉扯到大,最终不负众望,考上清华大学的故事。在电影中,可能更多人看到的是母亲那伟大无私的爱,可我认为,电影所表现的不只是母爱,而是当今社会上所缺少的“爱”。  首先在“爱”这方面最突出的无疑是主角母亲,为了能让孩子上学,顶着严重风湿的疼痛和随时都用可能晕倒的危险在地里干农活,为了让孩子打消辍学的念头,在自己家只有6块的存折后加了两个0以说明自己交得起学费,结果被村民指欠债不还,家中的稻谷几乎全用来给疯狂的村民还债,在绝望之中,不得不靠乞讨去勉强供他上学学费……无疑,这如水般的温柔感人肺腑,不止这些,影片中这位母亲对他人的爱也同样是暖心,比如顽皮的三赖在同学干活时用弹弓射人而被抓起来,多秀为了不让其受伤害,撒谎说三赖是自己喊过来干活的,使本来与同学有点疏远的三赖一下子融入到了大家中间。 三袋米  “子之爱”在影片中同样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亚林从小就知道帮母亲干农活,在得知中学学费的昂贵后,便想要放弃学业,回到家中帮母亲干活,虽然在母亲死命的劝阻下,还是进入了重点高中,但不忍心看到母亲为自己还未交齐的学费天天操劳,坚持每天站着上课。为了给母亲买风湿药,顶着被处分的危险在同学之间倒卖歌带,在得知母亲乞讨后,决定去广州打工,不再让母亲受苦,虽然最后依然以失败结尾,但这种爱令人感动。  影片中的爱不只体现在母子之间,同学之间、乡亲之间也充满着温暖的爱——三赖邀请亚林去县城倒卖一部分歌带后,把剩下的以及一台大收音机都送给了亚林,只是为了能让他换钱给母亲治病;杨老师在得知亚林家境困难时,将自己的积蓄充当了他的学费;多秀乞讨到的百家粮是由各种粮食混在一起的,但学校只收大米,然而收米的人却连续两次网开一面,多秀第三次拿杂米来时告诉愤怒的收米人这杂粮是乞讨来的,于是收米人又一次破例收下了杂米;村民一致认为亚林家真的有六百块,却一直赖着帐不还,梁校长告诉了大伙真相,并鼓励众人捐钱为亚林凑足学费,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最后终于为亚林家凑足了六百块钱……  亚林与多秀的母子之爱、同学之间的友情之爱、村民之间的朴素之爱,交织融合在一起,变成了《三袋米》这一广为流传的故事,变成了这样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不由得感叹那人与人之间朴素的关系,母子之间没有叛逆,双方都在无时不刻为了对方而努力着;同学之间没有碰撞,有的只是对他人的关心;村民之间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一个人觉得与自己没关系就不捐钱,也没有一个人捐钱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一个字:爱。  反观我们现在的社会,且不说职场、官场的黑暗,仅仅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发现很多令人寒心的事情:马路上震耳欲聋的车喇叭声,因为不小心的剐蹭而大吵大闹,两个拾荒老人为一袋垃圾而大打出手……的确,现在的人好像有点太缺少爱了。  那年,我在骑车时因来不及刹车,扑到了一辆急停的小汽车后备厢上,我十分害怕,看着车主表情严肃的走了出来。谁知,那个人一开口便问我有没有事,接着反复确认我的身体没什么大碍后便走开了,车的事连提都没提过。几周前,一位朋友同样也是在骑车,同样蹭到了一辆车上,但这次只有轻轻的一下,据朋友说,连漆都没掉一块,但车主却一直闹着要赔钱——我并不认为这两起事件是偶然,这是如今人们越来越缺少爱的标志,现在的人,为了自己的生计,抛开了自己的爱人之心,以冷冰冰的眼神对人,使得社会也变得冰冷,真的有人希望变成这样子吗?显然没有。既然如此,让我们一起用爱来改变他吧——爱别人,关心、帮助、包容他人,让我们的社会变成充满爱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