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语言 > 读后感

读后感

长征读后感1000字三篇

发布时间:2022-10-14读后感 小读者
长征读后感1000字1  近日读了王树增同志所著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内心深受触动,在即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年的今天,回顾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不畏牺牲的、传播理想的远征,我们始知什么是信仰的力量,

  长征读后感1000字1  近日读了王树增同志所著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内心深受触动,在即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年的今天,回顾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不畏牺牲的、传播理想的远征,我们始知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不屈的意志,什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信念与气节!  书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湘江之战。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是中央红军自突围以来最壮烈、最艰难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人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而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年轻的红军士兵前仆后继的壮烈牺牲,令大半个中国山河苍茫。最终,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的带领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走过松潘草地、翻过岷山雪山,历尽艰辛终于到达陕北根据地,随后和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于十月会师于甘肃会宁,标志着长征胜利。  一路走来,让人感动的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对于红军的全力帮助与支持,书中让人泪目的是描写指战员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以及很多年纪轻轻的小战士们牺牲的场景。让人难忘那橘子洲头的层林尽染;娄山关的西风烈、霜晨月;更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的壮丽。从南到北在无数场大大小小的战役中,铸就了中国工农红军顽强拼搏的长征精神,铸造了中国共产党百折不挠、坚定革命的信念。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有了革命先辈们的浴血奋战,不畏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稳定、繁荣、富强。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秉承着长征精神,奋斗在新的时代。2020疫情突袭时,是党组织领导着广大党员同志们冲在第一线。不论是抗疫一线的医生护士,还是各行各业的砥砺支持,党员同志们都走在了前面,不畏病毒,勇于奉献,更有许多青年火线入党,为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和身边的党员同志们也积极投入到抗疫战斗中,车站组织成立了党员突击队,抢装抢卸防疫救灾物资,下沉社区帮助居委会入户调查,登记......在危机时刻,是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应对,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疫情,保障了人民生命的安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喜迎建党100周年,今年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十六个字道出了党史学习的深刻涵义。我们通过学习党史,以史为鉴,来对照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政治修养,争做新时代的优秀党员。长征精神告诉我们,共产党员要有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我为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而备感自豪! 长征

  长征读后感1000字2  “长征是黑暗天际间迸裂出的一道照彻大地的光亮。”伴随着王树增先生的这句话,我在假期读完了《长征》一书,感触颇多。阖眼后,似有红星光芒万丈,在我泱泱大国高挂。  回想起毛主席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踏上红军的长征之路,无时不领略到其大无畏的精神。湘江水,因战略性错误导致了几万红军的牺牲,烈士的鲜血都化作奔腾不息的河水,与其融为一体而又永不褪色;大渡河,红军以急行军速度沿其岸边高山两天内行了二百多里路,二十二位勇士踩着仅有的九根铁索越过咆哮的河面,敏捷而坚韧,最终以奔向火海的无畏铸起一座永垂不朽的石像;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四次渡之,将围剿的敌人远远甩掉……他们在每一次战斗中都将人类大无畏精神最大化展现出来,让我难以忘怀那勇往直前的决心。  前言中有言道,长征被《人类1000年》录入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名列。以吾之所见,长征能被世界认同、牢记,并不因为其思想主义或奇迹程度,而是因为它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长征中的红军不单是大无畏精神的代表,更是乐观主义、人道主义、牺牲精神的象征。毛主席如是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红军的眼中,险峻的五岭连绵不绝,却只如汪洋一朵浪花般微不足道,高大的乌蒙山陡峭雄伟,翻越它却不过走泥丸般信手拈来。这是红军的气魄,是气吞山河的壮志,是熔铸了汗水和鲜血的史诗,是反抗压迫这崇高理想和斗志的结晶!  长征的史实,因为有了红军的大无畏和乐观等精神,足以历久弥新,拥有极高的历史意义。而红军的无畏向前,也使我不禁想及了眼下的中国。  由红色革命者奋勇捍卫的中国,如今早已改头换面。东方的睡狮早已苏醒,中国正步步迈入富强。从五卅运动到井冈山会师再到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一步一个脚印,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起来反抗。无论征途多么坎坷,他们始终用“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勇气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无论黑夜如何沉重,他们坚信“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路势如破竹,用热血和生命践行着革命信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疫情当前,以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医护人员毅然决然奔赴抗议前线,星火驰援,领导严防严控,为抗击疫情的伟大胜利交出一份圆满的答卷。“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而生于这样一个时代的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更应继承先辈的精神,勇往直前,不负时光不负红星。最美好的未来,定是属于最无畏、最乐观的热血少年。  历时整整两年的红军长征,终在山城堡战役取得胜利,踏遍千山万水,只为解放人民;历经战役无数,始终坚定初心;终是转危为安,迎来中华新时代。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纵观当今之中国,如腾起之蛟龙,崛起于世界东方。如今英雄辈出,有着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断梁之情怀,有着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魄,有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雄心壮志。今日,共产党已然建立一百周年之际,希望立于东方,英雄精神,传出千年回响,继往开来,不惧风霜,  忆峥嵘岁月,庆盛世华章。吾辈应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于自身之肩上,将先辈的长征精神永远铭刻在心,且看群英雄起,共筑时代脊梁。抬眸高望,红星光芒万丈;迈步向前,红色长征路不可阻挡!

  长征读后感1000字3  面对无法越过的困难,面对无论是精神还是生理上的无限压迫,我们从没有放弃过,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历练,坎坷,即使在最后剩下的只有鲜血和伤痕,我们都能死死的捍卫好自己的尊严。  伟大的远征,涅槃的重生。  我们在这平和美好的年代,享受这物质与精神上的财富。相较于之前的时代背景和当代实事,无限的优越性在我们这个金碧辉煌的时代体现的淋漓尽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就此摒弃旧时代的所有。经历过浴火重生而形成的红色革命精神,是值得我们无数次去进行回味,体会,传承。那份炙热的红心,是这高度文明,科技发展的道德积淀和基础。  我们透过纸张的厚度和笔墨的浓度,回溯历史,从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里,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红色。  《长征》是一本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根据地遭到敌人毁灭性的“围剿”或是在军事指挥失误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一次巨大的军事转移的纪实性的书籍。一条跨越了中国的十一个省,翻越了二十多条巨大的山脉,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总里程远远超过了二万五千里的征程,红军队伍要随时随地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饥饿、寒冷、伤病,还要时常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进行激烈的交战。很多红军官兵壮烈牺牲了,仅红一方面军在离开中央苏区时有八万六千多人踏上征途,在到达陕北苏区时仅剩近八千人。这是一条已经将残酷的后果明明白白的摆在了战士们的眼前:前进,意味着牺牲;后退,也意味着牺牲。但是他们却不约而同的选择同样的决定。他们牺牲时还是那么年轻——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二十岁,十四至十八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四十。  他们心里向往着没有苦难的生活,这种向往让他们不畏艰险、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想象着这些鲜活的生命倒下时的情形,让我们扼腕叹息,心疼不已。  “红军不怕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不仅仅是一条磨炼意志的艰难之路,也是一条用生命开辟的希望之路。  我们有时面对生活、工作、学习的问题,或深陷其中,或不知所措。我们或许早已习惯了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信条,那一抹艳丽的、炙热的、充满着血性与正义的红色精神正在逐步的淡出我们的生活。我认为这是应该极力避免的一个情况,红色的“长征”精神应该更深刻的烙印在华夏民族的文化根基之中,进一步的增强其相应的文明认同感。  贯通中华上下,起承转合,是这个特殊的时代给予我们的责任与任务。新冠肺炎当头,正是这“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舍己为人,敢为人先的奉献精神,无论是医护人员,各业精英,还是那些平凡的市井小市民,都在党中央的积极领导下,为自己,也是向世界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中国,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这样一个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的世界局盘之中,我们国民更应该发扬“长征”精神,因为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是相互依存的。用长征精神充实自己,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国防,提高国家的实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显示中国的世界地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万里长征之精神,值得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