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语言 > 读后感

读后感

《致教师》读后感1000字两篇

发布时间:2022-10-15读后感 小读者
《致教师》读后感1000字1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寒假,我拜读了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从先生那时而优美如诗,时而质朴无华的语言中,我获益良多,掩卷亦思索良久。书中一封封寄到朱先生手中的

  《致教师》读后感1000字1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寒假,我拜读了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从先生那时而优美如诗,时而质朴无华的语言中,我获益良多,掩卷亦思索良久。书中一封封寄到朱先生手中的信,信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疑惑和困扰,关于理想,关于职业,关于生活,等等。那些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困惑让我仿佛看到了初踏入教育领域时的自己。而朱先生的解答,则让我醍醐灌顶。

  这本书的内容分为四辑,分别是:第一辑·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第二辑·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第三辑·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第四辑·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囊括了从职业选择到人生境界提升的种种。朱先生着眼于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工作中的困惑,关注教师的状态和成长,给了广大教师同行许多十分诚恳的建议。

  谈及教师,人们脑海中总会浮出这样的印象:工作稳定,待遇高,假期多,诸如此类。社会贴在教师这个群体的标签要么闪耀着神圣的光辉,如蜡烛、春蚕、人类灵魂工程师等等,要么充斥着偏见和负面情绪。然而朱先生在《致教师》的前言部分就大胆颠覆了这些一直以来对教师的固化比喻,显然更加公正而人性化。书中如是写到:教师就是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依赖的生命,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穿行。归结为神圣,会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基础。读完这句话,我的内心为之一震,随之充满了被人理解的美好与认同感,仿佛套在身上的镣铐被解开,迎来了暌违已久的自由。而如何获得完整而幸福的人生,则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朱先生推广新实验教育的落脚点,即工作上从优秀到卓越,生活上幸福而完整。教师如何享受职业生涯带给我们的幸福感觉?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穆尼尔纳素夫说:“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历史名人对幸福的解读很多,总而言之:幸福应该是在创造中的,幸福应该是在服务中的,幸福应该是在研究中的,幸福应该是与别人分享中的。同理,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创造、服务、研究和与人分享。那么如何做到创造、服务、研究和与人分享?朱永新老师告诉我们:与学生一起成长,终身学习,努力成为有特点、有个性的教师。不必超越学生,但必须努力做一名让学生崇敬的人。唯有成长,才有幸福。

  做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从小接触网络世界的孩子们。在信息爆炸的社会语境下,单纯依靠以前的知识和方法是无法教育好孩子们的,所有的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摸索出更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法。所以以朱永新先生为首的新教育共同体提炼出了“三专模式”,即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只有坚持不懈地做好“三专”,广大新教师才可以切实提高自身的修养,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让自己心安,让学校骄傲的教师,才能不负“我是教师”这个称号。

  朱先生的思想和主张之所以能够触动广大教师的心灵,让人读后心有戚戚,我认为他描绘了教师最理想的状态,即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在他的笔下,教师职业幸福感和生活幸福感交相辉映,互为滋补。在朱先生的启迪下,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也更加浓厚,在追寻幸福的道路上,会更加执着上下求索。为了幸福,我乐于做一名教师,而作为教师,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幸福的缘由。我愿心怀理想,向着明亮那方,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致教师

  《致教师》读后感1000字2

  最近,我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一书。这是一本有关教师心灵成长的书籍,整本书没有深奥抽象的教育名词术语,也没有枯燥乏味的教育理论说教,读这本书就像在听美妙的故事,也像一位长辈在跟我们面对面谈心。细细品读,又总能获得许多教育的启迪和诗意的享受。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读书的重要性众人皆知。“书中自有黄金屋”、“腹有诗书气质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道理,而在生活中,我们总能以各种理由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的,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他又给我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疫情期间,武汉方舱医院内,一名患者在病床上捧书阅读的照片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清流哥”。是呀,读书的人在阅读的路上从未停下过脚步。如果我们把读书当作一种习惯,当作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

  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教师,我们如果只读教学类书籍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很难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我们还可以读一些翻译过来的书籍。他们大多是比较经典的,有一定的原创性和水准。也可以多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暖生命的书。这样我们就能把目光投到更远大的天地,关注更美好的事物,就能够用更积极、更乐观的心情看待周围的一切。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光要自己多读书,还要让孩子们爱上读书。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逐步教给孩子一些阅读的方法,比如:怎样预测、怎样提问、怎样做批注、怎样提高阅读速度等。课余时间我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比如:民间故事比赛、猜谜语比赛、亲子共读、全班同读等。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坚持阅读,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世界,遇到更好的自己。

  让思考帮助我们不断成长

  朱教授说:“思考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一个人是高贵还是平庸,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思想的高度决定的。”一个人如果缺乏思考,他的人生注定是黯淡无光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思考的人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善于思考并勇于实践的老师,给孩子们营造的是充满灵性的课堂,用智慧润泽课堂,成就的必然是孩子们的精彩人生。

  这一次的导师开放课堂,我大胆尝试,执教了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例文,这是在平常的公开课当中呈现较少的课型。在设计教学过程前我就在想:这个单元为什么要安排两篇习作例文?这两篇习作例文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习作例文的教学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有了这样的一番思考以后,我知道了《鲸》是从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等方面来介绍一种海洋生物的,而《风向袋的制作》则是从作用、制作步骤、使用方法等方面来介绍一种事物的。就文章结构来说,《鲸》是“面”状结构,《风向袋的制作》是“线”性结构。这个单元的习作目标是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将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根据这一目标的需要,习作例文的教学应完全指向写作,服务写作。学生借助文中批注,将写作知识从抽象还原到具体,使学生能真切的感受到写作对象不同、习作要求不同,写作知识所搭建的言语支架就应当有所差异。在选择自己想介绍的事物时,能自觉迁移写作知识,从而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打造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断反思,不断进步,这将是我不懈的追求。

  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新教育的魅力,明白了教育不再是一个梦想!带着一份责任,带着一份爱意,当希望的种子撒播在肥沃的土地上,到了丰收的季节,我们一定可以尽情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