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语言 > 读后感

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六篇

发布时间:2022-10-15读后感 小读者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六篇1  九年级数学教师霍丛在很多读者眼中,《百年孤独》是一部魔幻主义开山之作,一部被博尔赫斯誉为比《堂吉诃德》更能体现西班牙浪漫主义色彩的鸿篇巨制。因为在这本书中,加西亚·马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六篇1

  九年级数学教师霍丛在很多读者眼中,《百年孤独》是一部魔幻主义开山之作,一部被博尔赫斯誉为比《堂吉诃德》更能体现西班牙浪漫主义色彩的鸿篇巨制。因为在这本书中,加西亚·马尔克斯,将他用想象力构建的名叫马孔多的奇特小镇鲜活地呈在人们面前,从一个家族传奇色彩的兴衰史映射出穿透了人类从洪荒到繁荣从愚昧到文明都永远无法抹去的烙印--孤独。  家族中整整七代几十名成员,却循环往复只用五个名字命名,循环往复地做着相同的事情打发孤独,时间,永远在这个家族中转着圈,一切不过是重复的轮回。每天做两条金鱼的奥雷连诺上校,做满二十五条又放回坩锅中溶化从头开始做;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到死去的阿玛兰塔……他们内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孤独感无法排遣以至于不得不离群索居,如果不选择死亡,便只能寻找排遣各种孤独的方法,然而从他们每个人的经历来看,带来的孤独感却不尽相同,我无法完全揣测他们内心所遭受的苦楚与冷遇,不甘与绝望,这既同我的年龄与经历有关,更与某种不忍有关,我不忍去细细品尝这一份份透骨穿心的孤独,任何一个能品尝完这些孤独的人,必定忧郁至极,相反地,任何一个没有挣扎于如此生活摧残中的人,是无法体会这种失落感的,这也是这部书不能被很多年轻人所能看懂的原因。  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括弄的正确途径。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阅毕此书,仿佛感觉时间在这一刻戛然而止,抱书凝神,心犹不甘,久久无法抽离,仿佛一切,皆是时间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轮回、循环、宿命,你所能读到的,都是时间调皮的影子。一百年,一个家族的兴衰道路,铺陈着一颗颗流淌着苦痛泪水却坚强如一的心灵,若能读懂,轻轻拾起,摩挲,倾听它们柔软的诉说,那一刻你能感觉,人类历史天空中不灭的孤独光环,是无比的美丽,那是穷通天地、震烁古今的凄美,是在毁灭世界的大洪灾之后,诺亚方舟上的幸存者眼中所呈现的接天引地的绮丽彩虹。  孤独,便是永恒呈现的形态。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六篇2

  《百年孤独》,一个很孤独的名字。  刚读完《百年孤独》这本书的时候,就很想写一个读后感来缓解内心深处的那种压抑和震撼。但是一直无从下笔,一方面是苦于对这本书一知半解,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于作者的布局和描写体悟不到最深处,感觉到些许凌乱。  在这本字里行间都充斥着魔幻现实主义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中,没有序,也没有后记,《百年孤独》这本书就这样简单的进入了人们的思想之中。  “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上述是书上唯一的介绍。  不知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纵观世界文化长河,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孤本,以《百年孤独》为名,书写着一个属于它的孤独传奇。  与其说这本书是在描写一个家族的兴衰史,不如说是在描写整个拉美的历史。拉美地区发生的种种变迁:殖民者的入侵,近代科技的涉入,原住居民的反抗到最后安于天命,从一开始到结尾,每一个细节,每一笔描述,都蕴含了孤独的基调,同时还夹杂着作者别出心裁地描述和写实。进一步来说,整本书描述的是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在拉丁美洲的兴衰史。与书名相结合,从十九世纪中期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拉丁美洲在世界之中,一直都是孤独的。  纵观整本书,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一直到最后一个奥雷利亚诺;从果断英勇的奥雷利亚诺上校到一生伟大而平凡的乌尔苏拉;从化作天使的梅黛丝到雷奥里亚诺第二。 百年孤独  这些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一生孤独。渐渐地,他们中的有些人开始在孤独之中失去自我,也有人在反抗孤独中丢失自我,同样有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有人在浑噩一生之后幡然醒悟,但是为时已晚。  反观现实,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并不是所有人遇到悲凉的心境就一定要有人安慰,因为尝试去安慰人的好心人并不会体悟到那个人心境之中的感受,善意的宽慰换来的只能是那个人更多的难过。因此,适宜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怀。也许他需要的是一段治愈的音乐,也许是一篇感人的文字,甚至他需要的可能是窗帘缝隙中洒下的一米阳光,这样的感受也就只有他自己能够明白。  孤独希望在黑暗中,和安静为伍,但是一个人需要的却是阳光。  无论你我甚至包括大多数人都一样,都会周期性的陷入一段沉思,陷入一点周期性的阴暗之中。那么不妨看看这本书,这本书或许会告诉你与孤独为伴时候应该去怎样做。总之,书中的鲁莽之人抗争孤独时,向你散发的勇敢的信号你一定接受得到,书中大智之人意图摆脱孤独之时,向你传播的改变思想你一定能接受得到。也许,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点,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去活得更加高大,至少在自己眼中。  以孤独为伴,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席嘉泽)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六篇3

  把百年孤独看完之后,花了一段时间平复最后一段带给我的震惊,这样的小说写出来,让其它人还怎么敢妄想去写小说!虽然我只花了不到两周的时间就读完这本小说,但这本小说涵盖的内容,人物牵扯出的情节让人可怕这位作者,这些人物与故事,装下它们不难,可怎样将这些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脉络牵引到一起,用几个巧妙的“多年以后”是不足够的。一个又一个人物,命运与时代,个人的宿命,众人的宿命,家族的宿命,一切都在最后一齐收拢!一百年的孤独,众人的历史在一场时与空的飓风里湮灭,永远不复存在也不曾存在。  魔幻现实的好处,它给人带来惊叹的体验,又不让读者沦入矫情于人世间的可怜境地,人世间的伟大是属于魔幻的!是必须要带有魔幻的感知。  让我觉得可怕的是这样的书怎么能由人写出来,一个人的脑子怎么能装下那么多东西,要说书中的故事情节,没有让我惊讶的地方,让我惊讶的是人居然能写出这样的小说!要说家族史,我想我个人的,或者许多人的家族的历史都是值得去写的,我们这一代的上一代,恰好是计划生育之前,有人就有故事,一个家有很多人,就能有很多故事,重要的是里面得出能人,有能人很繁荣,说明是个坚韧而智慧的家族,我的家族像这样,不过仅此而已,还是需要文学给它美化才能见人。与其他许多家族一样,都是在中国的一个奋进的时代里漂泊的,我相信我们身边包括自己就的确有这样百年孤独的故事。但,说到底,百年孤独这本书真正精彩的地方只是利用了家族这个框架,讲述的是个人无法摆脱的宿命,在时间的摧残之下人反抗而终将无法战胜的孤独,最为不可思议的,这样的书居然写成了!真是让人汗颜!不敢相信马尔克斯写这本书受了多大的罪,把这一切完整而分离的故事装在脑子里,一一变成文字。  他提供给我一种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现在的具体的操作方式,很不幸的是无论我怎么看自己结局都是可悲的,我发现我自己也不过是在不同的处境下重复同一件事,用幻想去扭曲现实以此麻痹内心扭曲对现实的看法,满足自己的内心,即使一切都那么不切实际,扭曲了的现实,给自己找足够多、足够能说服自己的理由去过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什么狗屁人生的真相,不过是顺着自己想过的生活找出的解释,人对世界的看法能有真相这一说吗?世界就在那里,人的解释是解释不了的,一个人只能有一个属于他个人的解释,而我的解释给了我自己接着过无忧无虑的生活的理论基础。  对语言的操作,作为学会操纵的工具,哲学从一开始是古希腊人教授他人做政治家的学问,到现在演变成唯一能运用上了的实际的工具,作为一个语言的游戏,在政治上。我忽得想起舅舅的话,他说西方哲学都是政治家的工具,只有佛教的才是真哲学。我不能评判是与否,当时我还不太理解,现在我又陷入到这认知思维的困境之中,也许功利性是摧毁人单纯的思维过程的首要因素,有时候又是最强力的驱动剂。  我的人生的真相只维持了二十四小时就又失去了给人自由的作用,人生中的纷乱把我拉回到。  在另一场飓风里,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在一片孤寂之中沉沦,麻木于时间的流逝,不断得忘记,又重新记起,又忘记自己曾经记得,在无数次可悲的轮回里重复进行着自己所谓的思维,无所作为的迎接死亡。  不!  死亡,是被遗忘,回顾历史追忆往昔,我们究竟记得什么?一个人要付出什么,做到怎样的事业才能让人们记住?人们记住的又是“他”希望被记住的“我”吗?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六篇4

  今天总算把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拜读完毕。从一开始在一牧书城的无所事事瞎逛,到最后被这部作品的封面所吸引,实际自己之前从未了解这本书写的什么,只是拜其名气,毫不犹豫将其买下,以便回家慢慢品味。  16时48分,前前后后差不多论一个月的时间,自己总算将这部文学巨擘粗略翻完,从一开始的晦涩难懂,到自己将小说中的人物用笔记录下来,理清里面的关系,再到后面的拨云见日,着实费得一番功夫,还是觉得有必要记录这本巨著的感悟,姑且就把这种心理叫做读后感想吧!  此书以十六七世纪为时间线向着现代文明的时间轴延伸,以布恩迪亚家族历史展开叙事,其中不乏穿插了化学、物理、政治、军事、经济、神学、玄学等诸多理论体系,将一个家族的成败、一个城镇的兴亡呈现给众人。  第一代布恩迪亚家族创始人因与朋友斗鸡产生矛盾与其决斗将其刺死,因内心愧疚离开原先的小镇,只为了寻找大海,同时凭借布恩迪亚家族传承的狂热与才智,建立最初的小镇—马孔多,并在此安身立足,凭借吉普赛人带来的最新成果,醉心于炼金与天文学的研究,却不为世人所理解,被缚树上,孤独终其一生。乌尔苏拉作为其妻子,以强有力的精干热情,经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岁月,见证家族五代人的生存与死亡后,最终明白了布恩迪亚家族人的宿命。  第二代布恩迪亚家族中的男人主要以上校为线索,拉丁美洲起义为背景,描绘战争年代布恩迪亚家族人的军事才能与孤独狂傲,最终却败于政治手段而被招安。  而第三代家中的男人因多多少少与少校沾衣带水的干系,因神父赐予布恩迪亚家族男人的荣耀,在其额头纷纷点有十字印记,却被政府军当作反叛组织无情暗杀。  第四代的孪生兄弟,因与资产阶级公司的劳动纠纷而举行罢工起义,被血腥镇压,目睹三千多人的妇孺孩童的生命消亡后,从此一心沉溺于研究羊皮书卷,家族开始走向衰败。  第五代人随着马孔多小镇从富裕变得贫穷之后,于万幸之中得到祖辈收藏的意外之财,却遭遇飞来横祸。  第六代人目睹自己的子嗣被白蚁啃嗜,译完最后一卷羊皮书之后,终于明白了作为布恩迪亚家族人的命运:创世者被缚而亡,灭族者为世人所不齿。在狂暴的飓风中,摇摇欲坠的阁楼里,等待自己的命运——生未百年、死不孤独。  在一个多的世纪里,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的社会文明始终敌不过时间的洪流,统统都消失那阵狂风骤雨里!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六篇5

  前几天读完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直打算写篇读后感,苦于无从下笔。一方面是对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乱以至于理不出头绪。  对我而言,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与以往容易入书入戏的我不同,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不同一般,马尔克斯采用了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小镇马孔多的历史。仿佛一个循环向上的气流。这种环环相套的结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竟可以将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在此,马尔克斯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何赛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里亚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里亚诺上校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尔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黛丝到喜欢热闹的奥雷里亚诺第二。  这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孤独的,逐渐的,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何赛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梅梅;有人在对抗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丽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独,可却无能为力,比如阿兰玛坦;有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比如乌尔苏拉,比如俏姑娘雷梅黛丝;还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为时已晚,比如上校奥雷里亚诺。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黛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丽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尔卡蒂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总的来说本书的基调还是黑色的,结尾那句话“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我的理解与书中的简介不同,书前面的简介说这句话代表的是积极,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即将来临,我却觉得这句话是为这个悲剧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独历史画上句号。并不预示着以后的家庭就不孤独,而孤独其实是挥之不去的,谁也逃不掉的。书中的人物都是孤独的,但每个人面对的方式有所不同,奥雷里亚诺上校采取的方式是战争,永无休止的战争来排遣孤独,但战争只让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爱情,可惜他的爱情不被母亲允许,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随。  书本华的哲学认为,人生注定是无聊的,如果实现了理想,那么就会觉得无趣,如果无法实现理想,又很挫折,总之就是很郁闷无聊。解决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在宗教中寻求解脱,另一个是通过欣赏高雅艺术。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旦遇到悲凉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来安慰,因为你体会不到他的孤独,你那善意的劝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独的感伤,使他倍感孤独,适宜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怀。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乐曲,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将他的孤独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这期间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独希望与安静和黑暗为伍,但人却要面向阳光,否在会在无限的孤独里被黑洞吞噬。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可以活得更高大,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里亚诺上校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六篇6

     当代年轻人有这么一个特点:重复刷着空间微博的动态,翻到底了再回去刷新浏览新动态;打开抖音,手指上划刷着里一个个视频,尽管画面不一样但耳朵里是重复了好几遍的背景音乐;点开别人的朋友圈将他的动态从头到尾翻开好几遍,隔几天再翻查一番,仿佛永远不会怠倦。当代人重复着去寻找新的东西即使毫无意义,来排解与自己独处时带来的无尽的孤独感。    人生也是一场重复,重复着晚上收拾书包,每天都定一个时间的闹铃,清早醒来后穿好衣服去同一个地方做同一种事,人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生活规律。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发疯之前突然发现时间这台机器停止了,他无法辨别新的一天和前一天的差别;乌拉苏尔在她孤独且黑暗的晚年生活里发现了这一点,她惊奇地发现人在无意中重复同样的路线做同样的事,当和以前出现不一样的地方才会发生新的事情。而马尔克斯用他自己的方式去更突出地表这种重复——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早期不停地追求新事物,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在晚年专注地做着凑齐25条就熔掉的小金鱼、阿玛兰妲缝了又拆拆了再缝的寿衣、马孔多连绵不绝的大雨、32场失败的战争、蕾梅苔丝每天都花许多时间洗澡、奥雷里亚诺无尽的狂欢与宴请……故事里的每个人都生活在无尽的循环里,打破后又再次建立新的循环,平静而孤独。而在我看来,循环并没有那么差,真正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的人,善于在这种循环中,发现平衡与乐趣。就像有人跟踪三毛当年的足迹,说根本没那些撒哈拉生活,都是三毛杜撰的。我觉得很好笑,三毛这样的人,她用心生活,真切的去感受,在循环往复的生活里,也能发现生命的快乐。但在我心里,享受平静循环的同时,也要有追逐光芒与理想生活的勇气,去突破旧的重复,建立新的循环。    描写生活循环的同时,马尔克斯将这种重复拉开了更广的时间维度——继第三代奥雷里亚诺·何塞无可救药地爱上自己的姑妈后,第六代的奥雷里亚诺又痴迷于自己的姨妈;整个家族在不停地重复着家族命运,正如庇拉尔·特尔内拉所看透的那样“这个家族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无可改变的重复,若不是车轴在进程中不可避免地磨损,这旋转的车轮将永远转下去。”正如乌拉苏尔归类为“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悲剧色彩。”在重复的不只是人生中的每一天,而是整个家族的历史,家族的命运。    如果将这种重复再拓展一个层次呢?    有人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哥伦比亚以及整个拉美的社会发展,正如马孔多的历史进程,停滞而孤独,是现在过去和未来的循环往复。漫长的战争,无休止的党派之争,残酷的资本主义入侵,封建统治下的专制愚昧,荒谬时间的循环观念。”    马孔多破败之时,大多数人沉浸在回忆里,闹钟乐此不疲地重复着对过去时光的放映,浸泡在对过去的理想生活中无法脱身,抱守残缺,紧闭家门。正如拉美落后的民族精神:眷恋过去,逃避现实,恋旧情绪浓,这种心理的恶性循环导致拉美进步缓慢,这令马尔克斯构建的魔幻社会又充满了现实性。正如小说的结尾:“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百年孤独》意蕴深刻,而我阅读与写作都只能停留在表面略显单薄,暂且从本书反映的两大现象着笔,文不达意,在此深表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