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语言 > 读后感

读后感

人间草木读后感1000字六篇

发布时间:2022-10-15读后感 小读者
人间草木读后感1000字六篇1  喜欢汪曾祺是始于中学时期的语文课本和读本当中的数篇文章,沉迷于其描述的各地特色饮食,折服于其语言的朴素却韵味无穷。后来读过汪老的不少书,近期又读了《人间草木》,是一本

人间草木读后感1000字六篇1

  喜欢汪曾祺是始于中学时期的语文课本和读本当中的数篇文章,沉迷于其描述的各地特色饮食,折服于其语言的朴素却韵味无穷。后来读过汪老的不少书,近期又读了《人间草木》,是一本汪曾祺的散文选集,虽然很多内容曾经读过,但仍不妨碍带给自己许多思考和回味。  首先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汪曾祺对于人生的态度。在文集中很多的散文回忆的都是他在1958年被下放到河北张家口农科所劳动的生活。被划为右派进行劳动教育,原本应该是痛苦的、艰辛的,但在汪曾祺的文章中没有丝毫的体现。他能够在回忆种葡萄的日子里回味更多的是欢快,在用了各个玉字旁的语言描述了葡萄园的颜色之后,“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  提到在葡萄园里的另一项工作,给葡萄掐卷须,汪曾祺想到的是“葡萄的卷须有一点淡淡的甜味。这东西如果腌成咸菜,大概不难吃。”被发到西山种树、到十三陵修水库,烧蝈蝈就馒头,香啊。各种饮食是汪曾祺的文章中非常特别的地方,然而在被下放劳动的过程中,能够想到葡萄卷须腌咸菜,真的能够感受到他内心当中的那种淡然以及对生活的乐观向上。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当中,肯定也会出现许多不顺心、不如意,比如教学的压力、学生的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家庭问题等等,如果我们也能如同汪老那样,更多地抱着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才能发现生活当中那些细小的幸福与快乐,“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多去思考品味琐碎小事当中的意义,“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  第二点收获则是汪曾祺散文中各种动植物、美食蕴含着的地理知识和道理。比如著名的《胡同文化》一文当中对北京传统历史文化的解读、对胡同名称的罗列,像大雅宝胡同、王广福胡同等,都可以在讲述北京一课的时候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去理解北京的四合院、胡同文化。  一句“风吹草低见牛羊”丰富多少未曾见过大草原的人对草原景色的认识,但汪曾祺四下内蒙,在呼伦贝尔、达茂旗、伊克昭盟以及新建的唐巴拉牧场,都不曾见过“风吹草低见牛羊”那般高的草。  “人间无水不朝东,伊犁河水向西流”。东南北三面环山的伊犁河谷,西侧开口,接受了来自遥远大西洋的最后一丝水汽,形成了完全不同于传统新疆印象的景观。这都是我们在讲授中国地理时可以传递给孩子们的课外知识,更可以以伊犁河谷为例,来让孩子们分析其自然环境的成因,感受三大薰衣草产地之一的风貌。  昆明的菌子、漳州的三角梅、吐鲁番的葡萄干、波尔多液与马铃薯等等,无不可以成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信手拈来的教学素材,只要加以利用,相信我们的课堂也会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充满生活气息和趣味性。  第三点则是汪曾祺对于西南联大期间自己老师们的回忆,能够让我们从大师的身上找到可以借鉴的教育教学方法。沈从文先生教写作,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还会介绍看一些与学生作品写法相似的中外名家作品。联想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当中,我们经常更关注如何教,对于学生如何学、学得如何关注的还不够多,联系到现在的地理中考改革,更应该关注学生对于知识、题目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能够通过对比、借鉴提升地理综合素养和能力。  而闻一多先生讲课在思想、逻辑、才华方面的“美”;金岳霖先生提问的方式和回答学生问题的耐心;罗常培先生对于学生的爱才与欣赏等等,都值得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去思考,我们能够传达给孩子们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如何才能真正地为孩子的终身成长服务好。  一篇篇看似杂乱的散文,背后透露出来的则是汪曾祺对于人生的深刻领悟,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我们能否在其中寻找到我们生活的真谛与快乐,需要我们去认真回答。

人间草木读后感1000字六篇2

  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之中!汪曾祺老先生师从沈从文,作文论事自由浪漫,爱写花草鱼虫,十分贴近市井生活,但在这些花花草草和瓶瓶罐罐中,处处能看到老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哲理的思考和源自生活的感动,借老先生话来说就是“人间送小温”。  成长的力量  一根豆芽,弱不禁风,渺小而又坚强,但是把一大把豆子撒在石头下,这一群豆芽却能把石头都顶起来;有些植物的浇水是简单浇几桶水就足够了,但葡萄树是个“例外”。葡萄是个“漫灌”,可以整池子、整池子地“喝水”,它拼命地往上吸水,使劲地抽条、长叶子,没几天功夫,就可以青枝绿叶一大片。所以待到葡萄快成熟时候,千万不能猛浇水,不让葡萄容易“爆浆”,水分过多了。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豆芽顶起沉重的石块和葡萄拼命地往上吸水呢?  我想,这就是生长的力量!是最原始向上向阳成长的力量,这种力量无畏困难,无惧阻挡,勇往直前。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万物就像一个蕴藏无穷智慧的大课堂,万物的生长总是能给我们无限启迪。透过这种力量,能让我们感知自然万物兴衰更替,欣欣向荣,感知生命的力量。  女儿前些天刚刚入学小学一年级,每天穿着崭新的校服,背着书包愉快地上学,甚至早上都不用叫起床,全家第一个起床,嘴里嘟嚷道“我已经是小学生啦,不用你们管了!”翻开如在昨日嗷嗷待哺的婴儿照。我想,这是成长的力量,她长大了。这种成长,让她求知求学、自律自理、懂事乖张,这种力量是那么地神奇美妙。 人间草木  父爱的沉重  《人间草木》有一个很神奇的地方,那就是这本书的序言,竟然是汪曾祺老先生的儿子汪朗作的序。不同于其他人比较官方、公派的序,这部序言,满满是儿子对老子之间的尊重和爱戴,犹如茶前饭后的唠叨,只言片语中流露着对老先生浓浓的思念。  可怜天下父母心,把儿女时时都放心上的,永远是父母。这几日回到家都比较晚,父亲总是留好一碗温热的稀饭,既能充饥,又能降燥热去火气。喝的是白稀饭,更是无声的父爱。  自己当了父亲后,才更能体会父爱的伟大。女儿开学那天,遇到了让人揪心的小插曲,小孩与她奶奶上地铁时,因为人多走散了,女儿上了车,她奶奶没有上车。小姑娘很聪明,在下一站下车找到了工作人员,让工作人员给我来电话。我的心在那一瞬间高度紧张,但理性又让我感动,感动她的成长和冷静。当我赶到那个地铁站,牵着她的小手时,一切又是那么的踏实。  父亲可能是少言的,可能不那么细心,但却是最深沉的。  满怀对生活的热爱  文革期间,汪曾祺老先生被下放到张家口一家农科所改造,从繁华的大都市到了偏僻的乡下,身体和心理应该都担负不小的煎熬。在这种情况下,老先生没有灰心悲观,更没有凄凄惨惨的情绪,反而写下了《葡萄月令》,把在葡萄园劳动时的感受写得那么美好,充满了对劳动的尊重,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读完后让人觉得内心有股淡淡的暖意。  在文章中对芋头有这样一段话的描述:大概不知是谁把一个不中吃的芋头随手丢在煤堆里,它竟然活了。没有土壤,更没有肥料,仅仅靠了一点雨水,它,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毫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了一点生活的勇气。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或许会遇到挫折,或许还会有很多的无能为力,这些不尽如人意,就像那颗芋头下的煤渣,只要我们满心向阳向上,吸收雨露,生活定能绿意盎然,欣欣向荣。

人间草木读后感1000字六篇3

  想起汪曾祺,印象里最深刻的便是初中语文课本上他笔下的高邮的“双黄”鸭蛋,他说“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出来了”。从那时起,我就觉得这是个极可爱的老头,直到遇到《人间草木》,我发现汪曾祺是如此细腻,我才知道,自己曾错过了多美妙的“生活”。  汪曾祺对人间草木是深爱,他甚至孩子气的说:“我应该当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屁小说!”,而这本《人间草木》恰是汇集了他对花草景致、各地风物、故乡美食、游记采风、难忘岁月、故人师长、平淡人生的细腻的观察与回味。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却又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读这本书感觉是和一个可爱又细腻的老头走在田间地头,走过弄堂胡同,陪着他去拜访老友,甚至回头发现竟踏遍万水千山。这一路跟他品尝各地美食,听他把这“人间草木”娓娓道来……  关于葡萄,我竟不知道它伴着“葡萄海马镜”的传说来自英国,也不知道在基督教信徒做礼拜时喝的葡萄酒是“耶稣的血”;关于梨,你见过火把梨么?而且骑马赶路的人买梨给马吃;煤块里竟然也可以长出芋头;豆芽竟然是豆子点在田埂上,而且石头下面的豆芽居然可以把石头顶起来;而山丹丹是记得自己的年龄的,它长一年,就多开一朵花;而以前的人夏天吃西瓜是以绳络悬之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吃下去连眼睛都是凉的,读到这里我自言自语道:“现在的冰镇西瓜,我吃下去只觉得胃里是凉的”;小时候玩过蜻蜓么?还是只是限于捕捉?汪曾祺小时候是把狗尾巴花的草茎插入蜻蜓屁股,让蜻蜓带着狗尾巴花飞……诸如此类书中写到的还有很多,在这里暂不剧透,留给同样对这本书感兴趣的你一个悬念。  人间草木,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大千世界的秘密往往隐藏在人间草木之中,那天,旁听王家峰老师的中药课,老师拿出一片叶子,又拿出一个芽一样的东西,同学们自然知道这是辛夷花的叶子,因为这是校园里在平常不过的树了,但那个芽,同学们说那是还未长开的叶子,可细细看来却又不像,老师问:“辛夷花是几月发芽?”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春天三四月份”老师说:“其实辛夷花的芽,我最早看到的,7月份就有,芽要越过整个冬天,自然界中就是这样,越是灿烂的花,它经历过的沉淀就越多。”我忽然想起《人间草木》里的菏泽牡丹,汪曾祺写到:一棵牡丹,每五年才能分跟,结籽需要七年,一个杂交新品种需要十五年,看花十余日,栽花十五年。这花得吸收了多少天地日月的精华,才能绽放的如此惊艳?谈起松树,汪曾祺说:“美国没有苏州‘清、奇、古、怪’那样的松树,没有黄山松,没有泰山的五大夫松。中国松树多姿态,这种姿态大都是灾难造成的,风、雪、雷、火。松之奇者,大都伤痕累累,中国松是中国的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性格形成的,中国松是按照中国画的样子长起来的。”一朵牡丹,一棵松树,蕴含着中国人内心的骄傲和自豪,也砥砺着中国人不断地前进。  人间草木,平中有奇,淡中有味。而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我们,也渐渐的里自然越来越远,我们举头望天,看得到铺天盖地的雾霾沉寂了世界,却看不到飞鸟的奋力翱翔,我们穿过树下,看得到满地的枯黄阻碍行走,却看不到树叶燃烧着自己的身躯延续了树的枯荣;我们俯身低头,看得到让自己头破发麻的蚂蚁在脚下穿梭,却看不到它们正举着重其千倍的食物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着原始劳动,只为挨过下一个严冬……我在想,我们是变“聪明”了,还是变“傻”了?  诗人张九龄说:“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我想汪曾祺是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人,一草一木自有它的秘密与乐趣,读完这本书,我想跟生活握握手,去探索自然的秘密,你要跟我一起么?

人间草木读后感1000字六篇4

  仲夏时节,手捧汪曾祺散文集《人间草木》(北京燕山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从他清浅勾勒的笔墨里,却分明看到了春的蓬勃和世间的祥和。这些荟萃汪曾祺恬淡智慧的经典之作,集中代表了先生四十多年文学创作的思想精华,从容淡泊的叙述里,一幅宁静安详的和谐图徐徐在眼前展开。  书中所辑录的篇目,最早的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但大部分是汪曾祺写于后半生的作品。写作风格也由最初的华丽蜕变到后期的朴实,写作技巧也是逐渐臻于至境。全书共分“人间草木”、“四方食事”、“脚底烟云”、“联大岁月”、“师友相册”、“平淡人生”“文章杂事”等七辑。既聚焦各色花草景致,又书写故乡和各地美食,恬淡至性的笔墨里,泛着汪洋的文化气息。此外,还有游走性的笔记,真实记录着徜徉山水间的心情,流露出探访各地人文风情时的点滴欣喜。  对于师从沈从文的文学大家,西南联大的那段求学生涯,一直是汪曾祺笔下常常提及的话题,此番在《人间草木》里,汪曾祺用写实的手法,述说着寒窗苦读的艰辛,深情讲述着与恩师间的坦诚交往。或许是这种真挚的师生情触动了汪曾祺的心弦,让他由此又联想到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在本书中,他完全抛弃了游山玩水时的闲适和散淡,专门在“平淡人生”这辑中,用大量深情并茂的文字,写下了对父母的回想和怀念,彰显出汪曾祺重情重义的孝子情怀。毋庸赘言,作为现代文坛独树一帜的文学大师,汪曾祺对于文学创作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这些心得体会也悉数收录在本书中,他既谈小说和散文的创作之道,也与读者分享多年从文的经验之谈,字里行间尽显汪曾祺对中国文化的敬仰和自信。  汪曾祺是一位真性情的作家,行文落笔简洁自如,往往寥寥几笔,就描绘出人间风情万种,在空灵幽静的意境里常让人浮想联翩。其洗尽铅华的文字亦如他灵动脱俗的书画,真实映照着他洒脱不羁的人生。所以,品读汪曾祺的文字,尤其是他的散文,根本看不出他轻车熟路驾驭文字时的刻意做作,他的功力总是在悠闲轻适中,不着痕迹地流露出来。那些平淡的字句好似泉眼里冒出的股股清泉,清澈明亮,汩汩流淌中还常常泛着生活的甜香,轻啜一口,总是那么回味绵长。这种出神入化拿捏文字的至高境界,在他谈及家乡和各地美食的篇章里,几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如写昆明野生菌一章里,写菌的品种不仅繁多,而且制作花样还层出不穷,从他不急不缓的表述中,已然闻到了这些野珍的草木芳香,一种急于品味人间美食的征服感,早已被他情趣盎然的文字俘虏殆尽。  在《人间草木》里,汪曾祺由风情也触及到了人生。但他绝不是浅白直露地来一通说教,而是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悄然隐喻到笔下的一花一草一人一事里。先生一生经历坎坷,曾遭受过非人的待遇,但他鲜有愤世嫉俗的冷嘲热讽,更没有躲到一隅做生活的旁观者。他就像一个充满了童趣的告白者,流连于世间缤纷的草木间,闻着悠悠花香,品着四方美食,赏着九洲盛景,在触景生情中,还不忘当年一路走来的诸多不易……虽然生活对他有过不公,命运也对他有过苛刻,但他依然心怀感激地拿起笔,摊开洁白的稿纸,尽情讴歌着人间的美好和祥和。读这样的书,我们感觉不到生活的压抑,也没有心机上的负累,在他活色生香的文字里游走,内心的欣悦感禁不住油然而生。  古人说得好“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汪曾祺以《人间草木》为题,足见他对大自然的草木有着很深的感情。而草木又是与山和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汪曾祺其人也好,其文也罢,完全称得上是智仁相间的大师。故而,读懂了他笔下的草木,也就读懂了他那颗包容万物的智者仁心。

人间草木读后感1000字六篇5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先生的一本经典散文集,该书从零零碎碎的小事入文,用平淡无奇、相对质朴的语言记录了他眼中的人间草木、花鸟虫鱼、旅途中的见闻、各地风土人情以及记忆深处的旧人旧事。全书分为五辑:“一果一蔬  ”、“季节的供养”、“四方游记”、“联大师友”、“从容而安”。我比较喜欢“联大师友“的自由学风和作者”从容而安“的心态。  自由的学风  “联大师友“这一辑主要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介绍了西南联大的师长和同学们以苦为乐的生活轶事以及自由的学风。  西南联大是“北大”、“清华”、“南开”等著名学府在抗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临时组建的。当时的教学设施非常差,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甚至时常因日本人的飞机轰炸而“跑警报”。但在这样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却培养了无数的杰出的英才。一位专门研究联大历史的美国教授曾问过有这样一个疑问:“西南联大八年,设备条件那么差,教授、学生生活那样苦,为什么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联大的一位教授给出的答案只有两个字----“自由”。  是的,西南联大的学风十分的自由。在西南联大有一个民主墙,在这个墙上师友们可以自由的张贴任何内容。同学们可以自由的去听所有教授的课。每位教授都有自己的授课方法,所讲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些教授一学期只正式上一两次课,其他时间都是和同学们谈天说地。许多教授对学生的鉴别标准也特别自由:“不怕新,不怕怪,而且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作者在上皮名举先生《西洋通史》上交了一份马其顿地图作业时,甚至得到了“阁下之地图美学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的这样评语,但也能过关。闻一多先生的课甚至没有作业,只用交一份读书报告就可以得到学分。全然不像当前很多学校以分数定好坏的单一标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西南联大师生在“自由“的氛围下,实现了教学相长,造就了一段中国教育史的传奇。  从容的心态  而“从容而安”一辑则主要描写了作者豁然达观的心态以及对平凡休闲生活的赞美。  文中有作者对自己的名字从“老汪”变成“汪老”这一变化的感慨,也有自己生活经历的感悟。既写了他自己在六十岁和七十岁生日的诗和书怀也描述了他的艰辛岁月。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自己“右派”和文革时期经历的描写。汪老没有怨恨朋友们不得已而对他的批判,也没有因被戴上“右派”高帽下放到乡下而颓唐。对他来讲,这次劳动改造反而使平淡的生活增加了一点色彩,例如他自嘲为吃过最多品种马铃薯的中国人。在乡下先生除了劳动锻炼外,还积极参加各种文娱活动,与乡亲们共同布景、演戏、排练。因“干活儿不藏奸和群众关系好“而成为了”摘帽右派“。文革中作者也受了一些冲击,但先生凭借”随遇而安“的心态支撑过来。并认为“生活,是很好玩的”。  除描写自己感悟之外,作者还写了其他一些人的悠闲生活。例如通达的老搓澡工,一位在闹市中独居老人生活的悠闲、平淡。独居老人每天只是“吃抻面,拨鱼儿,抱膝闲着”,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带着笑意,用着孩子一样天真的眼睛。  世间万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生活是美好的,我们应该放松心态,从容面对。

人间草木读后感1000字六篇6

  自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来,散文随笔大兴,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等都是个中大家,但从个人审美趣味出发,我独爱汪曾祺。他的文笔从不讲究豪言壮语与宏大叙事,而是人间草木,花鸟鱼虫,乡间风物。谈吃,谈植物,谈小说,谈写作,谈故人,皆能言之有物,娓娓道来。  他的散文短,直接,通透,淡若无质,却带着余味,仿佛有一颗天然童心,散漫的稚气在草草几笔中冒出来,总想再多看一点。写芋头:“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写栀子花:“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的着吗?”。写美人蕉:“昆明的美人蕉皆极壮大,花也大,浓红如鲜血。红花绿叶,对比鲜明。  我曾到近郊中学去看一个朋友,未遇。学校已经放了暑假,一个人没有,安安静静的,校园的花圃里一大片美人蕉赫然开着鲜红鲜红的大花。我感到一种特殊的颜色强烈的寂寞。写昆明的雨:“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花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子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百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的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从花草讲到食物,再到各地风俗,然后是他在西南联大的大学生活,最后是自己的家人及写作。这其中,我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细致的观察,真正融入生活感受创造生活。看他的文章仿佛在听一个温和的老人在院子里和你闲说着话,自问自答,对日常生活白描勾勒,娓娓道来。苏轼之所谓“凡文字少小时须另气象峥嵘,彩色煦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煦烂之极也。”  1985年,汪曾祺先生如是说: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这三篇也是短小说。《詹大胖子》和《茶干》有人物无故事,《幽冥钟》则几乎连人物也没有,只有一点感情。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也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这短短的一段话,对我影响颇深。当今社会,人心浮躁,人人似乎都很有个性或是标榜个性,但透过个性的表皮又能看到些什么。物质生活的丰饶并不能掩盖精神世界的贫瘠。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作品的种类似乎是更多了,但也不过大都是迎合大众口味,在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制造,大都是某种情绪的宣泄。现代人总爱调侃有趣的灵魂太少。陈词滥调,与其归咎于别人毫无情趣,不如审视自己是否有一棵“草木之心”。正如王小波所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拥有诗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