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语言 > 读后感

读后感

教育的新生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10-15读后感 小读者
教育的新生读后感1  看到这个题目而没有读到文章之前,这个题目会给人无限的遐想:我们的教育如何走上崭新的道路,我们的教育怎样找到最适合的出路,我们的教育怎样改良传统的教育?读过之后,心中有些许对“新生

教育的新生读后感1

  看到这个题目而没有读到文章之前,这个题目会给人无限的遐想:我们的教育如何走上崭新的道路,我们的教育怎样找到最适合的出路,我们的教育怎样改良传统的教育?读过之后,心中有些许对“新生”的理解,跟大家分享一下。  陶老的名著最大特点就是摆脱空洞说教,用生动、接地气的例子把教育的理论解说得通俗易懂。教育的新生也就是陶老常提的“教学做合一”,而且要面向大众,摆脱封建礼制下的传统教育,让生活教育取代传统教育,让教育获得新生。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做到“教学做合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老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写,虽然老师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还是不会写,老师要相机而动,帮他们学会观察生活,到生活中寻找素材,这样时间一长,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去观察,去收集素材。曾记得,有一次写作文,题目是《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件事》,虽然校园里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也讲了怎样写,还读了些例文,但三年级的学生很多不会观察,不会收集素材,两眼巴巴的看着你,一副无助的样子。恰好这个周我值星,在看队打饭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六年级的学生忙着去吃饭,在奔跑的过程中就把一位老师给撞到了,这位同学赶快把老师扶起来,并道了歉。当时,我的班也在场,我就告诉大家,这不是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件事吗?你们都亲眼目睹了,于是大家写作的素材有了,而且还有很多的感慨,有的说,我们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的说,我们不能跑太快,要慢点,否则遇到紧急问题很难处理;有的说,我们去打饭时,要井然有序。就这样,学生也会注意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人和事,无意之中就会收集到一些素材。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慢慢进入状态。 教育的新生  “宇宙在动,世界是在动,人生是在动,教育怎能不动?并且要动得不歇,一歇就灭!"时隔87年,我们的教育摆脱了传统教育,孩子们都有学上,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教育有了崭新的面貌,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在有些地方依然没有落地,一些家长让孩子上学的意识很强,但是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部分孩子们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是对农村的事知之甚少,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好好读书就行了,家里的事不用孩子们参与,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差了些,见识也差了些。有些课文会涉及到一些农事问题,如果做个调查,就会发现孩子们虽然生活在农村却懂得不多。读了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我更加感到生活教育的重要性,让教育真正与生活融合,才是科学的,有效的。这样看来,在教育实现新目标的今天,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尤为重要。我们不要把鸟笼营造成兆丰花园里的大鸟笼,而是真正的打造一个鸟世界,为孩子搭建起从学校到生活的桥梁。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行动是获取知识的的开始,但知识又促使行动成功,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注重行动,说了一定要去做,要去实践,获得真知,如果知识通过行动这一过程获得,就很难被遗忘,谨记陶老的教诲,我们教育前行的路上会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育的新生读后感2

  一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最早认识到农民教育问题重要性的人,是最早广泛提倡妇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人,也是第一个开办乡村幼儿园的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  每次读到陶行知的话时,我总会感叹,他怎么那么先知先觉?他怎么会总结出那么多精辟的话?“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仔细辨辨,妙哉妙哉!真正让我了解了陶公“行知”名字的用意!记得前一阶段,看到一则介绍:“蜗牛喜欢吃什么呢?”过去,孩子们要问爸爸妈妈,问老师,现在他们说:“喂喂就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喂养,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排出黄色的粪便。经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孩子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被称为“做中学”,受到孩子们的空前欢迎。这项教育改革实验有着鲜明的特点,它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发现。  这场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在做中学活动中老师还会不经意地进入一个误区,即有意无意地将孩子的思想往自己设计的想法上引导。结果往往会千篇一律,没有新的、有价值的发现。例:在“盐水让胡萝卜浮起来”的实验中,老师为了让孩子观察到胡萝卜在盐水中可以浮起来这一现象,于是让孩子将胡萝卜放进调制好的盐水里,实验结果都一样,实验看似成功,其实不然。但反之,如果让孩子自由尝试,往沉有胡萝卜的清水里一点点地加盐,孩子却有不一样的发现,盐加少的孩子会发现胡萝卜仍沉在水底,加入量中等的孩子会发现胡萝卜悬在了中间,加盐比较多的孩子会发现胡萝卜浮起来了……于是孩子自信地得到结论:盐一点点地加入,胡萝卜会一点点地浮起来,直至浮在水面上……  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深信:“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为孩子们展开一片充满想像,充满生机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