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语言 > 读后感

读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10-18读后感 小读者
《狗十三》这部电影是围绕一个十三岁的少女李玩和一条名为“爱因斯坦”的狗展开的。  生活在离异家庭的李玩,孤独敏感又脆弱。那条爱因斯坦就是她情感的全部寄托,是她唯一的玩伴。在爷爷不慎将狗丢失后,李玩发疯

  《狗十三》这部电影是围绕一个十三岁的少女李玩和一条名为“爱因斯坦”的狗展开的。  生活在离异家庭的李玩,孤独敏感又脆弱。那条爱因斯坦就是她情感的全部寄托,是她唯一的玩伴。在爷爷不慎将狗丢失后,李玩发疯般外出寻找,而崩溃的李玩却将给她送衣服的爷爷推倒。她中午在父亲的责骂中清醒过来。  也许在分离之后,时间可以慢慢治愈伤痛,李玩也将释怀。  但长辈们又一次武断地干预了李玩的情绪。  他们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找了一只新的狗回家,哄骗李玩说狗找到了。  李玩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她对小狗的珍惜牵挂,对它倾注的真情实感,在大人眼中不过是能够轻易翻篇的儿戏。  她开始叛逆,夜晚在酒吧混混度日。担心孙女的奶奶外出寻找,却在焦急中走失了…… 狗十三  父亲带着李玩挨个街口寻找,最终将奶奶找回。  李玩挨了打——她醒了。她终于在一次次失望中放弃了寻找爱因斯坦。  也许,打醒她的,不是父亲的巴掌,而是成人世界的残酷。她开始学会妥协,学会照顾爷爷奶奶。  在逼迫自己学讨厌的外语后,她取得了好成绩,父亲答应带她去天文博物馆,却因酒局而失约。  李玩的心彻底寒了。  在电影的结尾,十三岁的她面无表情地吃下一块狗肉。我清楚的知道了,那个稚嫩天真的灵魂不见了,留下的,唯有一具麻木不仁的躯壳。  就算最后在路上遇到爱因斯坦。李玩也没有相认——她在这个家庭里太无能为力了。那时,李玩彻底成为了大人们口中“懂事的孩子”。  李玩的“成长”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是她在纠结选天文还是物理兴趣班,老师和父亲却强制改成英语的时候;还是在她苦苦哀求别人看一眼他家的狗是否是爱因斯坦,却惨遭拒绝的时候;亦或是在得知自己已经有一个一岁的弟弟的时候?  我想都不是……  痛是累计起来的,所谓成长,不过是痛的厚积薄发。  对于李玩来说,青春不是广阔的充斥着自由烂漫的平野,而是一条冗长黑暗的隧道,她在其中跌跌撞撞寻找出口,最后满身伤痕地走出隧道,成为“大人”。  在一次次关于选择与放弃,关于挣扎与妥协的家庭矛盾中,李玩在反抗,却只能妥协、和解。她每流一次血,就不得不拔下身上的一根刺。  我们每个人仿佛都能在李父的身上找到一点自己家长的影子。在打了李玩之后却又温柔地将女儿抱到腿上安慰时,我看到了我爸爸的影子,那是无数“中国式家长”的缩影。  成长似乎总是伴随着疼痛,这是父母亲手创造的真理。  家长们总是以爱之名对我们所热爱的事物进行阉割。  我只是希望,父母可以和孩子们多一些沟通。那样的话,总是会少一些麻木的孩子,多一些和睦的家庭的。  “你看,她多懂事啊!”  “你怎么知道她不是害怕、无奈、妥协呢?”(吕慧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