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语言 > 读后感

读后感

红色电影《悬崖之上》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10-18读后感 小读者
上世纪三十年代,四位曾在苏联接受特训的共产党特工组成任务小队,回国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们从跳伞降落的第一刻起,就已置身于敌人布下的罗网之中。同志能否脱身,任务能否完成,雪

上世纪三十年代,四位曾在苏联接受特训的共产党特工组成任务小队,回国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们从跳伞降落的第一刻起, 就已置身于敌人布下的罗网之中。同志能否脱身,任务能否完成,雪一直下,立于“悬崖之上”的行动小组面临严峻考验。

《悬崖之上》以强戏剧张力和强情感输出,把控影片节奏;以“雪一直下”的视觉隐喻和对比鲜明的黑白基底色调,构建影片符号系统;在敌我较量和生离死别的电影叙事中,完成一次新主流大片的探索。该部电影也是张艺谋电影中从未出现过的视听新世界,全程冰天雪地的拍摄环境。

谍战片的创作既不能无端想象,制造视觉奇观,也不能突破历史边界,打破事件逻辑。《悬崖之上》通过光影艺术再现历史真实,将一段特殊年代的历史呈现在观众眼前,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观众们通过观影的共情行为,缅怀每一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做出重大牺牲的英雄。《悬崖之上》的成功也意味着主旋律商业电影在类型化上的更进一步。张艺谋发挥其特长和优势,将厚重的家国情怀嵌入丝丝入扣的叙事细节与宏阔的场面调度之中,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得到很好融合,视听审美与思想高度兼容的谍战大片气质得以彰显。

张艺谋是善于用画面、视听讲故事的导演,他早年习惯用鲜明的色彩进行叙事和表意。作为其执导生涯的首部谍战电影,《悬崖之上》和他近年导演的《影》在色彩风格上非常相近。影片延续了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大量的意象和隐喻基础上,为国产谍战片的类型化创作开辟了新模式。

“雪一直下”是《悬崖之上》的核心视觉符号,也是极具辨识度的视觉隐喻,构成了影片在美学层面的重要支撑。围绕这一核心符号展开的叙事,从诸多细节和画面布局中都能见其踪影。《悬崖之上》的整个故事都伴随着下雪的过程,雪的阴冷、雪的圣洁影射着人物的关系和信仰。

其视觉色彩与张艺谋以前的电影相比,划分不强烈,也不鲜明。影片总体以冷色调展开,色彩以白色、蓝色和黑色为主。这一基调对电影主题的诠释至关重要,黑白基调的视觉隐喻让影片具备更深刻的意义。影片把隐蔽战线的故事置于冰天雪地的场景,通过外部环境的营造,呈现出冷峻、绝境、危险、肃杀的气氛。这一基调构成的隐喻,使白雪、黑夜、敌与我,忠与奸、残酷的绞杀以及赤胆忠心等符号内涵一目了然。

总的来说,《悬崖之上》在画面、美术、音乐等方面都颇为考究,营造了克制冷峻的叙事基调,展开了从容不迫的叙事,歌颂了革命者、牺牲者、奉献者。雪国的宁谧与战斗的激烈、雪亮的外部环境与黑暗的社会斗争、生与死的较量等一系列的对立结构,被嵌套在画面、音乐、场景的艺术结构之中。

张艺谋把镜头对准了那些随时可能面临死亡险境的无名英雄,他们为了个人信仰、民族胜利,早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乌特拉”行动中牺牲的任务、复杂的情景只是一个切面,真实特工的遭遇比他们更残酷更艰难。张译接受了严苛的训练,必须行事谨慎,警觉果断,不然就会暴露身份、破坏行动。四人小队分组进行任务,把情侣和夫妻分开,保证就算其中一组出现问题,也会为了另一组人的安危严格保密,为了完成任务想尽办法。于和伟也如同活在悬崖之上,在暗处悄悄协助,稍不注意就会粉身碎骨。而在张译和朱亚文的牺牲背后,其实,还有他们的家人、爱人、孩子、朋友。一个人的牺牲,一家人的悲痛,可无名英雄们还是为了国家,选择了义无反顾地向前。刘浩存问:“我们能看到天亮吗?”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天亮,又有谁能活着到天亮。但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伟大、无私的人勇往直前,我们才有了现在安稳、幸福的生活,也等到了他们所期待的黎明。

悬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