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语言 >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22-10-14读书笔记 小读者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诞生于实践之中,将长期实践中的规律提炼总结便得到了理论。回顾中国近代史,从最开始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反抗起义,以《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篇富有农民运动特色、社会理想以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诞生于实践之中,将长期实践中的规律提炼总结便得到了理论。回顾中国近代史,从最开始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反抗起义,以《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篇富有农民运动特色、社会理想以及资本主义色彩的文件作为自己的施政纲领;到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而带来的三民主义;再到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中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最后由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近代革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切都是波折地发展,在不断实践与推论中实现的。  古人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正如今日人们仍会笑谈的“乌托邦”,尽管令人向往,但过于虚幻让人难以信服。19世纪早期在西欧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们在社会制度存在巨大问题时,将注意力集中于构建理想中模范社会的原则和行为活动方式,却并未考虑由现实发展至模范社会的过程,这便是缺乏实践的体现。只有当人们投入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才能发现前行的路途,也可知幻想的不现实性。人们不会一味地跟从“假大空”,画大饼能成功一时却不能成就一世,离开实践的理论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实践论  既然明白了理论产生的方式,那么理论是怎么从无到有的呢?理论诞生于人的认识。实践中人会对于事物与事件有初步意识,产生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由人的意识进行整理归纳,得出理性认识,作出合乎实际的结论。最后反复推敲考究,形成理论。  那么,是否所有的实践都可产生理论呢?理论上是可以的,然受阻于人的能力限制,人的实践需要有一个递增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人的认知也逐渐发展。正如《实践论》中所说,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但这一过程是需要人的意识进行调控的,由预想到落实,再从失败中取得教训,进一步实践、总结。如果无意识地任其自然发展,无法从实践经历转为理性认识,认识无法进行高效率地重复,则将很难得到最终的理论。  通常情况下,理论对于社会有积极的作用。如毛泽东所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的。初期,无产阶级对于其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破坏机器与自发斗争多出于感性认识下的实践,而这种实践让无产阶级了解了资本主义各个现象,但那只是片面以及外部的联系认识。但很快,这种认识得到了较为完备的整理总结,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中,马克思与恩格斯用科学的方法进一步总结提炼,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人们不断地进行实践,不断地总结理论,不断地完善理论体系。自然,人类社会制度逐渐合理,逐渐形成更为平等的社会。  读完毛泽东于1937年7月写的《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我受益匪浅。强调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观点并不是一时提出的,也是在实践中由无数经验教训总结得出的,而这在无论什么年代都是至关重要的。历史并不代表着过去,历史永远是先祖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经验财富,尽管八十多年过去,《实践论》中的经典论述是不会过时的,因为这是作出一切行为决策前必须了解的本质性的真理。  回顾现在,我们又是否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呢?可能并不是。如今,我们依旧能看到学术造假,通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的研究成果或是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这些并非基于亲身实践而得出的研究成果是无法被认同的;许多的“理论家”仍存在于各行各业,被人们吹捧,奉为大家,他们将片面的现象串联,构造牵强的逻辑线后得出所谓的“理论”,但却经不起长时间实践的考验……仍有太多的人没有做到看似极为简单的“实事求是”,仍有太多的人认为投机取巧能更快成功。  作为未来祖国顶梁柱的青年们,我们需要明白实践的重要性。所谓“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构筑更好的祖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