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语言 >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000字四篇

发布时间:2022-10-16读书笔记 小读者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000字四篇1  革命?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为什么又是静悄悄的?刚拿到这本书时,不禁让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读完了《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给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000字四篇1

  革命?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为什么又是静悄悄的?刚拿到这本书时,不禁让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读完了《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案例阐述着“静悄悄的革命”的深刻内涵。所谓“静悄悄的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的对话、和他人的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想想现在我们所积极推进的课堂革命不正是这样静悄悄的革命吗?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场面,有的只是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教学,而这些正是我们在这场革命中所要思考的问题。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一、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在书中佐藤学先生对“学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学习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合作地进行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是学生之间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是“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作为教师,一堂课课前教师地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用怎样的具体任务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组织怎样的合理、有效的活动,让活动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实体。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的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个性的课堂、多彩的课堂。  二、教学中要善于倾听。  佐藤学先生提出:倾听不仅仅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倾听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态度,它是架起师生之间友好沟通与交流的桥梁。我们的课堂需要倾听,师生之间的倾听,生生之间的倾听,以倾听这种方式来传递相互讲的尊重,促进各自的成长。  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中,总有一部分学生思维敏捷,而我经常由于时间原因,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去寻找答案,导致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更不会用心倾听其他学生的回答,往往就忽略了这一部分学生,现在想想这样的课堂,实际上,这样的学习就显得很片面,收不到最佳效果。  总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令我受益匪浅。作为教师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多去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改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000字四篇2

  教师素有“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美誉,在对灵魂塑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比较广博的知识,更要有素高的道德和崇高的精力境界,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暑假期间,在坊主赵静老师的推荐下,我有幸拜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没有故作高深的语言,也没有不切实际的的空洞理论,整本书读下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刻苦钻研的老教师在给自己说话一样,不是书面语言但又非常凝练。 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先生所倡导的学习的共同体与一般的小组学习不一样,是一种协同学习。首先是模仿他人的思考,其次是将其他人的思考作为一个脚手架,来达到更高的程度。它是一个“互相学的关系”,是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而非一个人的独白,要以倾听为基础。  那么,什么是静悄悄的革命呢?佐藤学先生认为,教育改革应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教授在书提出了“润泽的教室”概念,揭示了课堂中的师生和生生关系。在“润泽的教室”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  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  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这才是“润泽的教室”。那么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让自己成为“春雨”,能及时、准确、细致、无痕地滋润学生。  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怀揣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学会倾听,教会倾听,从身边开始,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000字四篇3

  在开学之际,我们团队共读的书目是《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本由日本佐藤学先生所著的书。说实在,对于国外的书籍我是比较抵触的,主要是外国的书读起来很费事,语言干巴巴的,毫无我们中国文字之美。  带着无奈,打开这本书,竟然发现此书和之前看的外国书有所不同,最起码语言是流利的,读起来不吃力。并且慢慢地,我从文字中感受到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他所讲述的内容让我为之动容。  一、相互作用之美  在教室里,教室的活动应该如何进行?佐藤学先生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一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想的活动,并用了两个形象词分别来比喻:“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  初次看到这两个词语,感觉与教学毫不搭边。细细看来才知道,“服装裁剪”像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而“交响乐团”是让各种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举个例子来说:在学生做作业时,许多老师一门心思地把每个学生的想法记录了下来,以备下次教学时使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集中精力去“量体裁衣”,对有需要帮助的学生,为他们一一对应地“做衣服”,这不仅仅是给那些不能达到目标的儿童提供具体的帮助,也是教师自身从教学展开之可能性的角度,去发现个别差异的绝好机会。  “服装裁剪”是很多老师在课堂上都在做的事情,只是在做的多少、裁剪是否合身上有所区别。但是对于“交响乐团”则情况不容乐观。我们一线教师都知道,学生每年都要重新分班,如果想要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交响乐团”式教学恐怕难以达到效果,而且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更高。有时是不想做痛苦的改变,有时是不想出力不讨好,更或者是其它方面的原因,“交响乐团”式教学只能是凤毛麟角。  “服装裁剪”是个性之美,而“交响乐团”则是融合之美,二者都应在教室里完美绽放,期待着越来越多的教室里能够呈现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美。  二、息息相通之美  息息相通在人际关系中比言语还要重要。能够感受到学生的气息,能够发展与学生的交往的教师非常缺少,这是佐藤学先生在文中对于息息相通的解释,并为此举例说明:一位老师在教室里,有个学生拿着一棵蒲公英来,说是他上学路边发现的。“在哪里发现的?”教室里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讨论。有个男孩知道这是西洋蒲公英,大家就在课余时间要去找日本蒲公英,并且还找到了另外七种蒲公英。老师就带领大家进行了蒲公英的学习,培育“蒲公英小宝宝”,孩子们观察、记录……  看到这个案例,我在想:如果是我,我会让学生来探讨吗?正常情况下,我会不予理睬,或者说那个男孩几句,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了。毕竟研究蒲公英与我们课本所学知识无关,浪费那么多时间做与提高我们教学成绩无关的事情,显然是得不偿失的。但是,我们所教的知识孩子们并不太喜欢学,而这一棵蒲公英却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其他孩子也愿意一起去寻找本国蒲公英,愿意去精心培育呵护“蒲公英小宝宝”。在家里,在学校,蒲公英在一段时间里占据了他们大量的课余时间,他们为此津津乐道。这些蒲公英是学生、家长和老师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结晶,只可惜这些蒲公英最终难逃被清除的厄运。这位清除蒲公英的校长如我的想法一样,与教学无关的东西坚决要清理干净。正是如此,我们亲手清理掉很多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信息,才越来越想不明白孩子们内心的想法,以及他们那些看起来不可理喻的行为。  孩子的气息在哪儿?就在他那稀奇古怪的行动上,在那些不着边际的话语中,如果我们能够放弃功利性的想法,或许会发现很多孩子的气息,教室里也就多了些息息相通之美。  不管是生生相互作用之美,还是师生之间的息息相通之美,都需要教师有一颗敢于打破陈旧自我的决心,将课堂革命进行到底,这样,人世间那道最美的风景才会出现在我们教学之中。(刘艳霞)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000字四篇4

  好的教育书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通过阅读《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触动。作者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强调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作者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他认为倾听比发言更重要。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或请其他同学回答。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要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新的学期,我会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自己也要注意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机和教育信息。尽可能地创造“润泽”的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作者:刘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