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语言 >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高老头读后感1000字四篇

发布时间:2022-10-17读书笔记 小读者
高老头读后感1000字四篇1  高老头作为一个父亲,对于自己两个女儿的爱近乎到了偏执的地步。  为了女儿,他一次次地换房,不惧遭到其他房客的嘲笑。甚至为了女儿,他连自己的店铺都卖掉了,只为了不让女儿瞧

高老头读后感1000字四篇1

  高老头作为一个父亲,对于自己两个女儿的爱近乎到了偏执的地步。  为了女儿,他一次次地换房,不惧遭到其他房客的嘲笑。甚至为了女儿,他连自己的店铺都卖掉了,只为了不让女儿瞧不起自己。为了女儿,他不仅买了亡妻的遗物,连养老金都赔了进去。直到再也不能为女儿创造价值了,他还想去抢,去偷。反观他的女儿,只有在缺钱的时候会想起他,为了一件金银铺绣的裙衫,父亲卖掉最后的餐具,就连父亲快咽气了,临死前想见见女儿,两个女儿还推三阻四,可怜!可悲!  或许每位读者都为这般病态的爱感到无法理解。  高老头的父爱看似无比伟大,为了女儿可以放弃世界的全部,但请你仔细地思考他这份爱的真正意义。  他的爱背后隐藏着太多东西:首先是交织着的封建观念和金钱法则,其次,才能称之为“爱"。  他认为父亲爱女儿天经地义,但他又怀着往上爬的虚荣心,把对女儿的“爱”为攀援名贵、抬高地位的手段,结果,原本高尚的感情变得庸俗、污秽。高老头的父爱的悲剧,既是个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作者笔下的“高老头”是夸张病态的,但他所处的社会的病态,却是的的确确存在的,现在社会中也的确有“高老头”。  前段时间轰动一时的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如这本书般引人深思。  现实与小说是相似的。母亲和高老头一样失去了另一半,于是无处安放的爱全部灌注给了孩子,甚至他们几乎是为了孩子而活。  不同之处很多。母亲对孩子的爱不像高老头一般掺杂他物,纯粹。母亲的确把吴谢宇培养成了中国最顶尖学府的学子。吴谢宇也比高老头的女儿好很多,最起码和母亲紧紧相连,常联系。  孩子也间接或直接杀死了他们。  同学对吴谢宇的评价都出奇的好:学霸、自律、高情商、温暖。对于母亲,同事们也都说她是个非常好的人。  吴谢宇和母亲建立的几乎是捆绑共生的关系。吴谢宇每天至少要给母亲通一次电话,事无巨细地汇报如吃饭吃了什么。吴谢宇很厌倦,他甚至想要逃离母亲。他却发现自己飞不出这个牢笼,他觉得母亲只有他一个人,于是他只能折磨自己,最后他杀了母亲,结束折磨。甚至最后在法庭的时候,当被问到怎么知道银行密码,吴谢字毫不犹豫地说,“不试也知道是我的生日。”  不要溺爱,这是显而易见的。“爱孩子之前要学会自己独立地生活”是更深层次的意义。  父母对孩子好固然没错,但不能过度。母亲和高老头都是把孩子当做生活唯一的寄托,不爱孩子就浑身难受。在与孩子的关系中丧失了自我,同时也害惨了孩子。  爱孩子,更要爱自己!

高老头读后感1000字四篇2

  故事《高老头》收录于巴尔扎克的大合集——《人间喜剧》之中。  与很多西方文学作品一样,“喜剧”作为反语,这是作者巴尔扎克对于当时社会面貌、形势的一种莫大的讽刺。自然,《高老头》向世人所展现的就是一位富商被社会阶级剥削,女儿啃老,最终榨干后被遗弃,为世人之鄙夷的悲剧故事。  它讲述的是一个名叫高里奥的人在战争时期通过贩卖粮食积累了大量的资产,因为妻子的意外离世而将思念转移在了两个女儿身上,为了让他们幸福,他不惜将自己的全部财产都继承给他们,让自己成为令当时社会所厌恶的底层贫民,最后中风脑溢血离世,可最后都未曾在临死前求见到自己的女儿。 高老头  我觉得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而作者也在开头写道:你读的时候只当消遣,面无表情可能还会和人调笑谈论。那我们就需要思考,为什么这部小说看似简单,却又说是巴尔扎克的成名作呢?  原来这本书虽然是写高老头,但都是以另一个主角拉斯蒂尼柯来揭露的。拉斯蒂尼柯原本是一个有理想,心怀善良的年轻人。想当一个正直的法官。但是他没有门路背景。他见证了高老头被榨干,见证了所谓上流阶级的生活和肮脏,心中开始动摇,故事中的另两个角色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看出了拉斯蒂尼柯想要向上爬的内心,于是就教他怎么看待这个社会。鲍赛昂夫人告诉拉斯蒂尼柯,说你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你对社会越狠,越卑鄙,越残忍,你爬的就高越快。而伏脱冷则更狠,他教导拉斯蒂尼柯要有不要脸的决心。鲍赛昂夫人设计男主去勾引高老头的女儿,而伏脱冷更狠,想设计陷害一家的公子而让那家小姐继承资产,再让拉斯蒂尼柯去讨其欢心。当时拉斯蒂尼柯还保留了一丝善良,选择前者。  可悲剧就在高老头的两个女儿财产都被丈夫夺走,而他自己也脑溢血离世。最后只有拉斯蒂尼柯帮高老头办丧事,丧葬费都是拉斯蒂尼柯出的。他目睹了这一切过程,感到了自己在这名利场上“教育已经受完了”“已经入了地狱”。他安葬了高老头之后,决心向社会挑战“咱们来拼一拼吧!”因此《高老头》表面是写高老头被啃老的悲剧,其实是写刚刚进入社会的拉斯蒂尼柯。  我们再回到巴尔扎克那个资本主义刚刚野蛮生长的年代,钱就是他们的上帝。什么宗教信仰,家庭价值,亲情友爱,社会责任,道德伦理,都没了。只有每天想办法赚更多的钱,才是唯一有价值的事。巴尔扎克便借机把那些人能坏到什么地步,能阴暗丑恶到什么地步,给详细的刻画下来了。  故事的结局到此可能也多少能保有些许欣慰,因为死去的结局才是对高老头最好的解脱。但又因为故事的结尾就到此为止,于是拉斯蒂涅最后会变成什么人?  谁知?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或好或坏,或伟大或卑劣,我们无法谴责,毕竟人心迥异,对社会认知不同。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坚守自己的本心,去追求黎明中哪怕一些许的光明,因为那代表着希望。高老头对女儿的深情或许就是那个时代的光芒,可惜太小,在黑暗中泯灭。  有的人选择沉睡在黑暗之中,而我,选择去抓住那束曙光。

高老头读后感1000字四篇3

  一次偶然的机会,得了《高老头》这本书,“人间的真情,美好的爱情,父母的亲情……这一切的一切在赤裸裸的金钱面前显得是那样苍白无力。”书本后面的这几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后感触颇深,思绪万千。其中父亲对子女的爱让我深深感动。  高老头有两个女儿,在高老头的养育下,一贯过着奢侈的生活,她们一个高攀贵族,进入了上流社会,成了新贵雷斯托伯爵太太;一个喜欢金钱,嫁给了银行家,成了纽沁根夫人。她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们出嫁时,每人得到80万法郎的陪嫁,因此对父亲百般奉承体贴,但不久,父亲老了,不会挣钱了,也没有积蓄了,这时女儿双双将父亲赶出大门,让他过着寒酸的生活。高老头在临死之前哭天喊地的想见她们一面,但是这深深的思念,无尽的牵挂丝毫感动不了女儿们的冰冷心肠,这使他悟出了金钱社会的残酷无情:金钱可以买到一切,甚至可以买到女儿。  在繁乱纷杂的大千世界里,一些人把亲情、友情、爱情视为一张普通的网络。父母为了把自己的儿女养大成人,吃尽了人间的苦头。从牙缝里省下一粒米,从指头缝里省下一分钱,从身上节约一件衣服,田野里,大街上,小巷中,工厂里留下了他们奔波、操劳、晃动的身影,终于孩子们一天天地长大了,翅膀硬了,成了家立了业。孩子们呢,好像变得很厉害,动不动就把父母当佣人一样使唤,稍微有不顺心就对父母一通发泄,从来不给他们好脸色看。好像变得很有钱,出入父母消费不起的场所,抽着他们买不起的烟,用着他们没见过的奢侈品,然后嘲笑他们是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我们好像变得很爱抱怨,抱怨父母没能给自己一个好的经济基础,抱怨他们总是爱唠叨,抱怨他们做的事、说的话总是不合心意。急着赚钱,急着想要买房,急着交际应酬,却唯独忘了要好好善待父母,陪陪父母。  或许我们没有发现,曾几何时,我们的父母变得很听我们的话了,就如同我们儿时听他们的话一般。害怕孤独重亲情的他们,开始担心自己哪里不对,会让本来压力就大的儿女不高兴了。于是他们开始变得小心翼翼,对我们说话的语气从最开始的命令,到现在的商量或者征求,更或者有些讨好。父母其实也挺可怜,年轻时为家庭打拼,孩子长大了,自己也慢慢苍老。他们已经变老,他们的地位从强势变成了弱势,而我们从之前的弱势地位变成了强势。我们不经意、没意识地说的话,做的事,可能就会让他们难过好几天。可即使伤害到他们,他们却依然爱着我们,就像小的时候爱我们那样。  我们一边嫌弃着父母,又一边依赖着他们,把他们的爱当做理所当然,却越来越忽视他们的感受。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句话对于亲情同样适用。  实际上,父母将子女拉扯大,其实他们也没太多想过能从子女那里享受多少福,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只要子女过得幸福比什么都重要。他们想要的并不多:一通简单的电话,一句节日的问候,一个理解的眼神,一起吃一顿家常饭菜,平日里一份微不足道的关心,又或者是一份小小的礼物……都能让他们高兴得像个孩子。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一定好好陪伴我们的父母。父母就是我们的根,根在了枝叶才会繁茂,莫等到有一天他们不在了,才追悔莫及。

高老头读后感1000字四篇4

    最近连看了两遍《高老头》,看完它的感觉就好像当时参观完大阪的今昔馆,细节做得太饱满,眼睛根本看不过来。当我抓着主线往下走了一遍,发觉漏了太多东西,又不得不马上回头,再来一遍。结果还是远远不够。    我先分享我最喜欢的一个点,那就是人物的矛盾,和他们对矛盾的处理。在这一点上,很多个人物都有,而我仅先分享其中一个人。    巴尔扎克从一开始就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将故事的可能走向一条一条得展现给了我们,从一开始就说清楚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位置,以及故事中的人所做的决定。    故事中有一个人物非常重要,就是拉斯蒂涅。这是推动整个故事进展的核心,他身上有着当时这个时代,甚至现在这个时代的一些规律,他身上所展现的人性特点是很多人所共有的。    在继续讲述之前,我要先阐述一个重要的疑问:    道德和不道德是什么关系,这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还是两个同时存在的实体,彼此独立?    拉斯蒂涅原是一个普通、穷困的大学生,因为在巴黎的缘故,嗅到了一丝上层社会的滋味,于是靠着远房望族特·鲍赛昂表姐的地位,进入了上层社会。但是这个过程却满是矛盾和冲突,甚至讽刺而现实。    早在拉斯蒂涅刚踏入贵族的领地时,就有特朗日公爵夫人向他挑明了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要往上爬就要丢掉道德,这个世界是金钱至上。    而后,又有社会的叛逆者伏脱冷用更为赤裸的话将这个游戏规则说得明明白白。拉斯蒂涅未来的出路只有3种:要么用功读书,从小小地方法官开始熬到大法官,或者类似地走律师路线;要么就只好贴上一个有钱的女人;或者就跟着他一起走叛逆的路线,挣一些不光明的钱。其实这三条路都不光明,只是最后一条太过于赤裸裸,可以直接看见血,因而大学生当时非常的反感。    然而有意思的是,当他“爱”的有钱女子(正是高老头的小女儿),让他吃到一些不爽快时,他立马就动摇了。几乎当下就反戈到了伏脱冷的第三条路上,以至于那个计划就启动了。所以可见,在富贵、骄奢、舒适,甚至高贵、优雅的生活(欲望)前,人是多么脆弱。    可是拉斯蒂涅又是矛盾的,非常的矛盾。这个矛盾不是体现在他内心的纠缠,而是体现在他的行为。他在道德和不道德中切换的时候,竟然非常自在。这可能是一个青年人认识了这个社会的多种面目之后做出的选择,可能当他看清楚社会的真相,他的眼光就在道德和法律之上了,他可以游刃于这些束缚之间。也有可能,是他的道德感和非道德感其实是割裂的。或者就是他那因为不道德而产生的良心的阵痛已经被麻木了。    他见到过高老头如何为女儿全心付出,见过他那两个女儿如何地不孝顺。他既知道高老头的处境如何地悲惨,也知道那两个女儿的处境如何地优渥。他知道这一切。在高老头弥留之际,他是给老头下葬的人,两个女儿都没有出现。但是他又能转身就去“爱”那个不孝顺的女儿之一。他的内心是否还有刺痛呢?他在看这一幕幕充满冲突的“真实事件”的时候,他是否还有感情呢?不得而知。但是他选择了第二条路。这条路在他看来比第三条路更“道德”,因为他认为这是“纯洁的爱情”。但是在经历了这些之后,我相信即使用纯洁的爱情,也无法抵挡他爱的女人是踏着她爹的尸体往上走的事实。如果是这样,拉斯蒂涅,应该是实现了一次道德的深度麻醉。不过他是用爱情当幌子,去掩饰其他黑暗面所带来的不安?还是见惯了这个社会的阴暗,已经接纳了游戏规则?我还不知道。拉斯蒂涅的心路改变,是这个小说极为有趣的一点。我只挑了其中一个角度,而且肯定也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这是一个极为不成熟的读后感,可以说是我个人的一些小小的思考。不完整,也谈不上深度。当随笔记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