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语言 >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三篇

发布时间:2022-10-17读书笔记 小读者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三篇1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套让我爱不释手的好书。  《明朝那些事儿》是由当年明月所著,全书主要讲的是从1344年的元朝末年到1644年明朝末年这300年间关于明朝的事。当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三篇1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套让我爱不释手的好书。  《明朝那些事儿》是由当年明月所著,全书主要讲的是从1344年的元朝末年到1644年明朝末年这300年间关于明朝的事。当年明月以史料为基础,再运用小说的笔法,使得本该枯燥无味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  这本书从全方位讲解了明朝每一位皇帝、每一名忠臣、每一个奸臣的生平故事。有精明强干的朱元璋,有英勇善战的朱棣,有不畏权贵的海瑞,有勇于改革的张居正,有文武两全的王守仁,也有贪污腐败的严嵩。  其中,瓦剌军将临,于谦挺身而出的那一幕令我印象深刻。当时的朝廷,经历了“土木堡之变”,所剩的兵力不多,且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残。而瓦剌军即将攻向北京,这点兵力完全不足以与瓦剌军对战。顿时,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一些自私的大臣已经打包好了行李,准备南迁了。  此时,于谦站了出来,对那些建议南迁的人大声说道:“各位大臣可还记得宋朝啊?当时宋朝的情况不也是和我们差不多嘛,他们南迁了,从此丢失了北方的半壁江山,从此被金人、蒙古人欺负。难道你们也想让我们大明重蹈覆辙吗?”  于谦说完这话,许多人都回心转意了,誓要和瓦剌军抵抗到底。就连犹豫不决的明代宗朱祁钰也下定了要和京城共存亡的决心。之后,这名小文官于谦合理分配了兵力,并亲自上战场,最终打了瓦剌军一个措手不及,保住了北方的半壁江山,也保住了大明。 明朝那些事儿  于谦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我们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呢?体会到于谦强烈的爱国精神。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就很需要学习这种爱国精神。心系天下、满怀家国情怀之人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和榜样!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三篇2

  《明朝那些事儿》一共有九本,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前7本,有很多的感受,分享一下。  首先,朱元璋不想反,最开始,他是一个乞丐,他只想活下去。但是,当时的元朝的政府太腐败,地方战乱四起,他不得不反。不反,也是死,反,还可能生。当只有这个选择摆在他面前时,他只能选择反。换作是你,你也只能选择反。  既然选择了反,那就只能一路反下去。后来,他面对了很多次九生一生,与陈友谅,张士诚和王保保。但是朱元璋最终还是赢得了天下。这一路下来,并不简单。  朱棣一开始并不想反,因为他一开始就是藩王,他有钱,有权,但为何他还要反?因为他不反,当时的建文帝也不会放过他。他起兵造反,反了四年,甚至差一点放弃,最终胜利。朱棣每一次战争,基本都是身先士卒。  与朱元璋和朱棣相反的,宁王则没有那么好运,他想反,但是他并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家。没有去攻下南京,没有直接去攻打当时的首都北京。  后面的几本,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几位首辅大人之间的斗争。徐阶打到严崇,然后徐阶被高拱打倒,然后高拱又被张居正打倒,然后张居正死后也被抄家。  看到里面各位首辅斗来斗去,我看到了人性的恶,也看到了人性的善。  我发现,每位首辅都有他的目的,但是,我也发现,可能前几页纸还很牛的人,后几页就很惨。比如严崇,你能想像,最后他儿子被徐阶借皇帝之手杀掉,严崇一家被抄家。最后80岁了严崇上街讨饭。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我读到了太多的人性的恶,也读到了人性的善良。  但历史其实并不像小孩子感受到的那样,只有黑与白。中间还有很多灰的部分。  了解人性,对于我们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是很有帮助的。  希望大家都来读完《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三篇3

   明朝的文官集团十分猖狂,朝政官员、皇帝的私生活,啥都要干预,尤其是言官,沽名钓誉,没事儿找事儿的太多了。“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一个于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匡扶社稷的能臣,事成之后还要被一群“战时未见其功,闲时但见其骂”的小人们弹劾,心里真是愤懑难平。但自古以来最不缺的就是嫉妒心强的小人,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公道自在人心。下次去杭州,一定去于谦祠拜祭下这位在污浊世界里依然坚守操守的英雄。当年明月花了很大篇幅写徐阶,说他如何忍辱负重,斗倒严嵩为自己的恩师夏言报仇,我不敢苟同。严嵩掌权20年,下台的时候已经86岁高龄,在我看来严嵩的倒台更多来自于气数已尽,徐阶的所为不过是顺应形势。严嵩贪污,徐阶也不干净;严嵩的儿子受贿,徐阶的儿子占地;严嵩独揽大权,徐阶也是如此;但严嵩怠工,徐阶干活,所以徐阶比严嵩好得多。可是在严嵩掌权的那些年,他未替忠臣言一语、未救百姓于水火,所谓的隐忍等待有什么意义?相比之下,我更敬佩戚继光和胡宗宪这类人,在昏暗的世道下竭尽所能寻找救济天下的方法。还有张居正,他不是个道德品质多么高尚的人,他是个缺点很多的俗人。但他靠着自己的天资和努力,好不容易从平民爬到了最高位时,本可以占土地、聚钱财、养党羽,趁机搜刮一波,也为将来留好退路,但他没有,他选择了改革(一条鞭法和考成法),将矛头对准了能给他带来巨大利益的阶层,给百姓带去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