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语言 >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左右

发布时间:2022-10-17读书笔记 小读者
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左右1  《儒林外史》,想说爱你不容易!今天早上,好不容易把你看完了。望军说,稍纵,即逝!真的如此,我看很多书或电影都有感触,写下了,就收获了,没写就淡忘了。于是,我提起了笔,

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左右1

  《儒林外史》,想说爱你不容易!今天早上,好不容易把你看完了。望军说,稍纵,即逝!真的如此,我看很多书或电影都有感触,写下了,就收获了,没写就淡忘了。于是,我提起了笔,记下点滴感受。  王玉辉,这个混蛋,三女儿的丈夫生病死了,三女儿说要殉葬,作为父亲的他居然马上同意,毫不劝解,她的公公和婆婆还惊得泪如雨下,他居然毫不悲伤。他老婆因为劝不回女儿,伤心欲绝,他还说:“你这老人家,真正是个呆子!女儿已是成仙了,你哭她怎的?她这死得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她这一个好题目死哩。”迂腐不迂腐啊!  更加讽刺的是,余大先生立刻请旌烈妇,三学的人都来祭奠,余大先生还要请王玉辉上坐,说他生这样好女儿,为伦纪生色,可笑!王玉辉这家伙此时才转觉心伤,辞了不肯来。  封建伦理,真的是吃人啊!亲生女儿啊,她说要死,你怎么就能看着活生生的人去死?也不劝一下,也不阻止一下,真的是铁石心肠,受毒害深啊!连没有知识的老婆都知道这样是呆,是疯,他却毫不知觉,丧失人伦啊!不是人啊。  还有凤四老爷,叫凤鸣岐的,看似义士,可是,他为虚荣的假官万里(万青云)万中书周旋官司,虽然没有得他一分钱,但为坏人出头,人品就有问题了。虽然他帮丝客人拿回了200两银子,当丝客人谢他50两的时候,他沉吟了一刻,竟收了。分做三份,给了三个差人,其实自己一分没拿,确实是义气。还有后来,帮助被人骗了的朋友陈正公,向毛二胡子要回一千两银子,也算是义气。  还有杜少卿,我真的为他急啊,急公好义,疏财仗义都是好的,可是也不能不辨别一下吧,即使你有万贯家私,你帮得了世上所有的穷人吗?没办法,是吧,所以点到为止,给一点钱让对方度过难关就行了,没必要不顾一切的帮忙,帮到最后,肥了别人,苦了自己和家人。典型的不会理财,一味利他,也不是事,当自己和家人都养不起的时候,你还怎么利他?  这叫愚。我认为,为了更好地帮助别人,应该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钱,只出不进,坐吃山空,平时也不想方设法赚一些钱,仅靠祖宗留下的遗产,即使不送给别人,自己又能用多久?总有一天会被败光。所以,真的不要为子孙后代想太多,交给他生存的手段即可,一代人管一代事。  还有那娄三公子、娄四公子,被张铁臂骗了,为什么呢?利用别人的善良!严监生,我觉得还不错,对妻子和妾,都有情有义,对兄弟也是,贡生跑了,他帮助“擦屁股”,花钱消灾,很不错啦。我挺为他抱不平的,什么死前举着两个手指,妾把灯芯掐掉一根才闭眼,没错,是吝啬,可跟他哥比起来,他君子一千倍。他哥是什么货色?骗百姓的猪,占弟弟的房,坑船家的船费,真小人,看了就很气。  王冕是我喜欢的一个人物,要是我在当时的社会,肯定不敢这样,太有勇气了,真君子!但这样的人,在当时的社会行得通吗?显然很难。这人是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吧。

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左右2

儒林外史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几句话是《儒林外史》的开篇语句,也是全书的灵魂所在。功名富贵总是虚无缥缈,那些读书人费尽心机去追求,只是虚度光阴。还不如浊酒三杯醉去,管它落花流水远去。”全书中的各个故事无不在体现这个观点。比如《范进中举》这篇,《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多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的故事。一个简单易懂的故事却也让我看到了当时学子醉心科举,沉迷官场的场景。范进中举之后的疯狂,让我看到了读书人对科举中举的痴迷。可是他们的痴迷并不是在学业水平,修身养性上,而是在官场仕途,钱财名誉上。“学而优则仕”,正是这种话一次次的加深了封建科举对读书人思想的茶毒。  在书中不仅是读书人被封建科举的思想毒害,市井村夫,女人小孩,无不都被这种思想左右着。如出身名门大家的鲁小姐受其父影响只认八股文,诗辞歌赋只能称之为杂学,不愿多看。后来因丈夫无心科举,终日长叹。书中对此的描写充斥着讽刺味,辛辣尖刻,又比如文中刻画了杜少卿这一人物,他乐善好施,豪爽大方,却被纱帽蟒衣的高老先生说是杜家的一个败类,只因杜少卿广结朋友,不迷于八股。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本书的作者吴敬梓的生平事迹。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作败家子。他的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几次找他参加科举他都不应。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每股下都有一个臭虫,一个蚊子,就是“八服臭文”之意。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样一本讽刺吃人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书《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代科举制度的残酷迂腐。如今时代不同了,也没有出现过书中的现象了。但是仍然有人读书不是为了陶冶情操,提升自我,而是希望学历成为自己步入社会,迈向金钱的一块垫脚石。激进的补习培训只为了能展露锋芒。一些人考上了大学扔书庆贺,一些人考不上跳楼楼自杀,一部分人考到国外却丢失了爱国之心,一部分人拿到了文凭却大吃大喝,麻木了本心。试问,这些人真的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读书的真谛又是什么嘛?  看完《儒林外史》,联系生活实际。我明白了读书唯有心静,心到,才能真正地品味到学习的乐趣,知识的芬芳。王国维说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这第一步立志就应该不带任何杂念,心静地想好,想对。否则后来的第二、三步都将是徒劳,都是误流光。  有这样一句话:“你是带着压力,被催促着、被裹挟着去追逐你的目标,内心却不是平静的,所以你才享受不了追逐本身带来的快乐。”读书也是如此,读书唯心静,真谛方领悟。

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左右3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情绪,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能够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余尝读吴敬梓之《儒林外史》,其书儒者之种种,光怪陆离,众生百态,不一而足,或吝啬,或迂腐,或势利,或恬淡,或浑雅,比比皆是也。  全书的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及儒林人士的严峻批判和辛辣讽刺;一是对理想社会和道德楷模的热切渴求。就如书中写道:蘧公孙由“名”的驱动来拜会马二先生,马二先生听说蘧公孙不曾致力于举业,便把举业与做官的紧密联系不加掩饰的揭示出来,充满讽刺之意。古人致力于举业来取得功名富贵,今朝很多人不也是如此吗?  《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反腐反俗,提倡理想社会,保持优秀的道德品质。我国近几年的反腐活动提倡“老虎苍蝇一起打”也是为了抵制某些人为了功名富贵而做出有损他人利益的行为。  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人民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当官以后,纵使身份高贵,但妻子和儿女仍然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他也不会为此而贪污国家的一分钱。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深得人民爱戴。陶渊明看透官场迂腐,离官归隐,向往山水田园的生活。他们不曾渴望功名富贵,但求世人幸福安康,其事件才为世世代代所流传。所以,功名富贵又如何,都不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正因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一样,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愿世人少为功名富贵而忙碌,静下心来保持职业操守。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共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祖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左右4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的人又有几个。  “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  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全书共56回,40余万字。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著名小说家。  《儒林外史》主要塑造的是封建社会中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作者通过对醉心于功名利禄的各种类型的“儒”的剖析,抨击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社会政治的腐败黑暗,道德的败坏腐坏。这其中有利欲熏心、热衷于功名的腐儒,如周进、范超、匡超人等;有不学无术、趋炎附势的名流,如季萧苇、赵雪斋等;有敲骨吸髓,贪婪成性的猾吏,如王惠、汤奉等;还有道德沦丧,到处招摇的骗子,如权勿用、牛浦郎等。这些典型人物,具体形象地反映了科举制度如何毒害知识分子的灵魂,怎样使它们变得麻木、愚昧、无耻和堕落。书中反映的各种类型的“儒”的种种丑态,说明科举制度下的腐朽风气已经毒化到了社会的各种阶层。  《儒林外史》还塑造了一些正直仁善的形象,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杜少卿,巡抚推荐他进京面见皇帝,他急忙推病躲开。又如敢于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女性——范琼枝,她宁肯靠卖诗文和做刺绣糊口,也不愿嫁给盐商做妾。还有卖画为生的王冕,卖艺为生的鲍文卿等,都是作者肯定赞扬的人物。这些人物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主张。  《儒林外史》代表着我国古代讽刺文化作品的最高成就。在讽刺手法上,作者不直接表露出自己的看法,而是通过人物言行的自我矛盾,自然而然的显露出其荒谬和丑恶;透过喜剧性的人物形象,揭露出悲剧性的社会本质,因此他的讽刺艺术既真实又尖锐深刻,并对后世讽刺文学作品的影响极为深远。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得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吴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