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语言 >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活着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学

发布时间:2022-10-17读书笔记 小读者
活着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学1  “余华总是把悲伤留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朋友的这句评价让我对余华这个在生活中风趣幽默,在文章中充斥苦痛的作者产生兴趣,也因此与《活着》这部作品结缘。拜读过后感触颇

活着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学1

  “余华总是把悲伤留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朋友的这句评价让我对余华这个在生活中风趣幽默,在文章中充斥苦痛的作者产生兴趣,也因此与《活着》这部作品结缘。拜读过后感触颇多,也开始对朋友的那句评价深感赞同。  小说故事以“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份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为背景。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年少时的福贵是地主家的少爷,嗜赌如命败光家产,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带生病的母亲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去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福贵一家努力的活着,但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到最后,家中四代人仅剩下福贵自己活在世上。  这本书描绘的不是人性,而是时代。在这个以解放前到文革后为时间背景的悲惨故事里,却没有出现我想象中的对于人性黑暗的大量描写,相反故事中的角色绝大多数都是在苦痛的时代中奋力挣扎求生的普通人,也正因如此,《活着》这本书带给我一种深深的无力感,那是普通人在对抗苦痛年代的无力感,甚至角色们做出的努力对于时代而言根本算不上对抗,只是无谓挣扎。他们没有乘风破浪,只得随波逐流。  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才算一生呢?这个问题我给不出答案,但我依旧认为余华在福贵身上强加了太多,当福贵成为余华笔下的主角的那一刻起,他身上背负的就是过往岁月的万千罪恶。  在我看来《活着》这本书在如今的价值并非是控诉过去,而是回顾历史.一代作家有一代作家的使命,就例如文革后诞生的伤痕文学等等,文中的一切终究已经是过去式.余华笔下的时代越是黑暗,就越能衬托出我们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也正因如此,在现在的时代我们要做的绝不仅仅是活着,而是去追求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个交代,这个答案不一定是我们口中的理想,但他一定始于理想,终于时代。  最后,感谢我那位风趣评论余华的朋友让我读到这个故事,今天讲给大家,希望可以更多朋友去认识一下余华,读一下他笔下的故事。

活着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学2

  《活着》的大背景涵盖了内战、大跃进、人民公社、大炼钢铁、文革等历史事件,记叙了苦难的时代浪潮里颠沛的小人物命运。史书的几十年,是余华笔下福贵的一生。  余华笔锋克制冷静,文风粗粝朴实。接踵而至的苦难,让福贵一家逐渐支离破碎,而作者借福贵口中生发的文字始终沉着如深潭,静静凝视对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所谓悲剧即是将美好撕碎在读者面前,当读者为福贵浪子回头松一口气时,他被迫离乡,当他解放后回村时,女儿发烧致聋。随后家珍得病,女儿大出血死亡,女婿出意外,接着儿子、孙子,至亲接二连三离他而去。每当他刚刚为眼下的生活感到欣慰和满足,下一个悲剧就在不远处等他。当读者认为此时的悲剧已经足够压垮一个人,下一个巨浪又将这个岌岌可危的家庭卷入更黑暗的未来。  之前曾出现过一些声音,认为中国缺乏死亡教育,较为避讳死亡的话题。而《活着》有太多主要人物的死亡,余华将接二连三的死亡血淋淋呈现在读者面前,坚韧鲜活的生命如凤霞、家珍,离去是如此猝不及防。到最后福贵面对死亡如此坦然,他将10块钱压在枕头下,预留给最后为他收尸的人。而平静处理完这一切,他仍然牵着老牛每天田野上耕一耕走一走,哼个小曲。他所有的亲人都先他而去由他来承受和面对,到最后安排后事之后,继续和老牛宁静地过着剩下的日子,向死而生。死亡是人类苦难的集中体现,我们必须严肃看待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福贵是平凡的小人物,而他面对苦难的巨大力量,格外强烈地反衬出人类最大限度的坚韧和承受力。  余华说:福贵不为了活着以外的事而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如果刚开始,福贵有为妻子,为儿女,为孙子而活。而到最后只剩他一人时,他仅仅是为自己而活。他承受了如此多的死亡与苦难最后仍顽强活着,他活着本身即是对死亡,对生命的尊重。  《活着》中的羊和牛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当有庆每天热情地为羊割草时,全家的车轮虽沉重,仍坚持着向前推行。而当两只羊被宰时,福贵一家的日子也逐渐滑向深渊。最后小羊羔的死亡,似乎也预示了有庆的命运。 活着  而文末篇幅不长的老牛,也是小说独特的记忆点。从屠夫手中被福贵救下,最后和福贵一般,年老体衰仍顽强生存,干活不力没有牲畜过高的价值却成了福贵生命最末的寄托。一个老人,一头牛,互相依偎与陪伴,文末伴着福贵粗哑的嗓音“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消失在空旷的日暮。  活着本身很艰难,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格外勇敢和荣光。福贵在历史与生活苦难的浪潮里如枯木般沉浮,捱过数般劫痛,不过堪堪活着——给活着一个最好的理由。  而在歌颂小人物人面对苦难的伟大时,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苦难背后的根源和其摧毁性。我们无法避免生活的无常,但能吸取人为的宏观历史经验。坚韧忍耐是中华民族的美德,铭记与反思同样也是。

活着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学3

  这辈子想起来就这样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宗耀祖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这样的命。年轻的时候靠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差点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余华《活着》  《活着》是一篇读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翻开书页的不忍,那种合上书本后的隐隐不快,我很想知道一个人需要怎样的信念和意志力,才能支撑他在遭遇到一连串的打击后还能顽强的活下去。家道中落的悲哀,失去双亲的痛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终于的落单与那头老牛,孤苦伶仃的日子里,回首曾经,他需要多大的勇气。“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福贵是生者的赞誉或是悲哀,之于他我更多的是同情却又不得不为他的淡然而心生丝丝敬意——他用平静的面容掩饰着他内心的波涛汹涌。他用他的一生告诉我:平淡是福,活着真好。  是呀活着真好,更何况是活在幸福当中。人们活着总想过要轰轰烈烈,但父母告诉我,平凡点好,平凡了就会淡然,就会宠辱不惊学会独立学会坚强;老师说平凡好,平凡了就能一心一意的读书,平凡了才能在一派浮躁中沉淀、成长;朋友亦说,平凡好平凡了就能每天都开心得没心没肺。平凡好吗?我对着镜子问那满镜的平凡,镜子里的朦胧玻璃后的水银说,平凡好,平凡自己成就了别人是一种幸福。  于是某天,在那窄窄的阁楼,我在散发微微霉气的书架上寻觅的时候,那本薄薄的小书闯入我的镜片,泛黄的书页,向我倾诉着它的不简单,那个叫做余华的人,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正常却也不正常的故事,福贵于是闯进了我的生活,情绪在那娓娓叙说的过程中起了涟漪,《活着》就是这样,用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的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纵使余华不是一个擅于煽情的作家,然而与平常之处的发掘,那漫不经心的笔触却直击读者的心灵。  人之处总是单纯得像杯白开水,那时候的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平凡什么是轰烈,那时的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强烈的目的,也许是一时的好奇,也许是一时的氛围让自己有了瞬时的冲动。  很多时候,远离亲人远离朋友的日子里,感觉幸福一下子远行,孤独与寂寞,伤心与难过,许许多多的想法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袭来,有过快乐的忧伤,也有忧伤的绝望。然而所有的悲观在遭遇到福贵时变得一文不值,所有的失落在遇上福贵时变成了有幸。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和其他万物一样并无任何意义。不管是为了崇高轰轰烈烈地死,还是不为任何卑微坚韧地活着,都是一种生命的尊严。

活着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学4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好书推荐会上,我结识了《活着》这本书。利用暑假时间我认真读完了整本书,让我对生命多了更多的敬畏,更加坚定了好好生活的信念。  《活着》这本书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写出了一个及其普通且命运多舛的人一生的经历。主人公富贵生下来就是地主家的儿子,本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因为他赌钱赔光了家里的所有钱,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儿子有庆、女儿凤霞、老婆家珍、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相继不幸去世,最后一大家子人就只剩了富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在我们看来作为富贵,在惨遭这一系列不幸后可能就会失去活着的勇气,至少对生活不再充满信心,但是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乐观的富贵,因为他知道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当我看到陪伴富贵的最后一个孩子—他的外孙苦根也去世后,我的心里也被揪住了,同情这个孩子之外还有对富贵的担忧。此时的富贵心里肯定是伤心的,难过的,但同时他是这样说的:“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像我这样是越混越没出息,可是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读到这里,我感受到了富贵的自我安慰,其实这自我安慰的背后就是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是支撑他活下去的信念。每个人的经历,每个家庭的遭遇不是相同的,但是也有很多类似的,不管时代如何改变都会有人遭遇不幸,就看你是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当风雨交加的半夜,我们仍然会看到外卖小哥骑着摩托车穿梭在每个角落;当凌晨三四点的时候,我们仍然会看到双鬓斑白的老人在清扫着街道;打开电视,我们能看到失去双臂的姑娘在练字、学习电脑操作,我们能看到残奥会上那些运动健儿奋力拼搏的身影。每当看到这一幕幕时,我们会感动、会突然有了力量,因为他们都在告诉我们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在这本书里,我还看到了一个非常坚强而且努力生活的人就是富贵的老婆家珍。家珍的家境本来是非常不错的,她的父亲是镇上米行的老板。从嫁到富贵家后,她就和富贵过上了苦日子,一心为这个家操劳,我忘不了在富贵突然被抓去当壮丁的那几年她一个人照顾婆婆、安顿婆婆后事、拉扯一双儿女的时候,忘不了她瘦骨嶙峋,全身疼痛到路都走不动时还从城里背米回来的场景,忘不了在床上已经没力气起身时还在给儿女缝衣服的场景,忘不了当她病重时得知她的儿女去世时的神态。从患病前到患病后到卧床到奄奄一息,她都在尽自己的力量照顾家里的每一个人。越是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我越能感受到她身上的一股力量,一种坚韧,似乎已经没有东西可以击垮她。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忠于丈夫、孝顺公婆、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对生活永远充满希望。她也在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挫折,也会有迷茫的时候,但是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最宝贵的,我们可以不去刻意地追求要去活得多么精彩,但是我们要尊重生命,勇敢生活,因为活着就有希望。

活着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学5

  用两个小时刷完了这么一本书,有点囫囵吞枣的意思,仓促了些,不过这一点都不影响我被这部作品折服,被震撼。  只是在翻序言的时候就被打动了。余华在1993年时为《活着》作的序,其中有一段这么描述:“作家要表达与之朝夕相处的现实,他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这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这段话的受众不仅仅是作家,还是每个人,在成长成熟过程中,谁不是在不断的自我革新中不断的面对痛苦呢?怪也怪在这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从别人那里接触着真实,感触着真实,不经意间,自己也成了别人接触真实的源头。这种痛苦像是空气中看不见的长了翅膀的微尘颗粒,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覆盖在了每个人身上,挣不掉逃不脱。  “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以为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是揭露,他们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不同的作家会有不同的经历,随着年龄的增长及阅历的变化,他们对生命的领悟会随之出现新的内容。比如在看余华的为不同版本的《活着》写的序言时,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情绪相较之前少了许多的锐气,取而代之的是经过时间积淀的沉稳。  《活着》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讲述的是农民徐福贵的一生。徐福贵是广大农民的缩影,同千千万万的农民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作者以第一视角写得开心,我也读得顺畅。好像就应该有这么一个生动的福贵,经历着书中的一切,年轻时肆意妄为的败着家产,一无所有之后真心的忏悔,眼睁睁看着死神从身边带走所有的亲人,孑然一身,只留一头“老不死”的老黄牛陪着他。作者对田间地头的生活描写的具象有趣,因此读者极易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因福贵的不争气而生气;叹息被他赌博抵出去的百亩家产;心疼家珍对福贵的不离不弃;意外有庆的突然离世;满足于凤霞幸福的小日子;绝望于二喜、苦根的惨死...尽管福贵经历着这个世间最大的苦楚,书中渲染的情绪是不断的大恸,在每个悲伤的夹缝中总有希望和快乐,有宁静和感动。  作者将属于黄土地的性格赋予了福贵,也赋予《活着》,这正是中国这片广袤大地上几亿农民的性格:宽容而善良,知足且满足。书中有一些地方很是能引起我的共情:有珍从赌场求着福贵回家的时候,是一个女人对丈夫的失望;福贵终于从战场回到家而母亲已逝的时候,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福贵亲手埋葬了有庆却又小心瞒着有珍的时候,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凉;因为不慎而使得苦根吃了过多的豆子撑死的时候,是对自己失责的怨恨...无数消极与悲观的情绪掺杂在一起,是对人世的绝望,绝望之后又怀揣着一点点对幸福的渴求和期盼,福贵并未对这个世界失去所有的信心,故事的结尾还有一头老黄牛陪伴着他,给与着他温暖。  我不喜欢悲剧,读完之后很容易沉浸在悲伤的情绪里难以自拔,影响整天做事情的心情,所以迟迟没有去看《活着》。看完之后又很庆幸自己还是打开了这本书,让我忘却了时间忘却了手机,连在耳朵边的音乐都听不到了。能这么“上头”的作品着实难得。

活着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学6

  余华的小说《活着》,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粗略地读完了第一遍,说真的,很久没有读这样风格的小说了,文章塑造的生活环境以及时间和空间,离我的生活环境相去甚远,但我还是被作者不遗余力地描摹吓到了,几个晚上做噩梦,我不得不承认,有些片段我读的太过投入了。  读完小说的第一晚,我几乎没有睡,大瞪两眼,不知自己身在何方,恍惚中有微信提醒,已经是半夜了,会是谁呢?翻看手机,原来是小舅,此时,他像我的一艘诺亚方舟,迅疾得带我逃离那片阴森恐怖的海域。  小说通篇以一种娓娓道来的语气,以一种似乎在讲述别人故事的淡定,述说了福贵本人极其惨痛的一生!  青少年时期的福贵,因较好的家境而染上了吃喝嫖赌的陋习,最终败光了家产,100余亩田地,房屋,输给了龙二,他的父亲因此气极而猝死。  好在,她的母亲,妻子并没有嫌弃他,通过这些年的折腾,福贵心中或许有些愧疚与悔意,而生活还要继续。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福贵从龙二手里租种了五亩地。就在他感觉生活又有了希望时,却不料被国民党抓了壮丁。  我掩上书,猜测下面故事的结果,会是什么呢?文章一如我想象的一般向前逶迤而去。果然,等他从国民党那里逃出时,他的母亲因为没日没夜地想他,而又死去。  小说的故事情节依然向前发展。然后,他的儿子因抽血夭折,闺女难产而死,妻子抱病而亡。  我再也没有心思读下去了,这一连串的打击,让我这个读者已经不忍直视,想着,福贵该如何逃出命运的魑魅魍魉呢?  好吧,先睡去,明天再看,但如何睡得着?福贵生活中那些酸的,苦的,辣的,咸的气味在我居住的小房间里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起,发出一股酸涩的,似食物发酵一般的气息,呛人口鼻,我几乎窒息了,不行,我得开窗透透气!  打开床头的小台灯,拉开窗帘,阳台外面的世界几乎只有路灯在亮着,对面的楼房在黑暗中静默着,仿佛一个巨人。远处建设路的华灯连成一片,宛如长长的银河,空气似乎清新了一些。  我再次上床,翻到要看的页码,此时,那种恐惧的图腾又一次摄住了我的魂魄:女婿工伤致死,外孙吃豆噎死。至此,本该一个其乐融融的八口之家,现在只剩的福贵一人了。  我战战兢兢合上小说,眼前似乎一片浩大的荒漠,寸草不生,泛着夺人性命的颜色,看不到丁点儿的希望。  小说的最后,福贵在跨越从国民党到后毛泽东时期后,他孑然一身时,便买来一头老得不能再老的牛,也取名福贵,他们相依相偎在一起。  路,还是要走的;田,也还是要耕的。在一天傍晚耕完一块地后,老人牛和渐渐远去,空中传来福贵的歌声,如风一样飘荡: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余华的小说《活着》,可以说是一首粗粝的史诗,亦或是一只难以下咽的,用糠皮蒸就的馒头,它喇着嗓子,咀嚼好久,都难以下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