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语言 >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基姆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10-17读书笔记 小读者
基姆读后感1  时间如梭,岁月如歌,有多少美好的故事,有多少伤感的传说,还有多少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犹如写在岁月里的音符,徜徉在古今中外的字里行间,显示着无穷魅力。这些音符,或是引发共鸣,或是警示后人

基姆读后感1

  时间如梭,岁月如歌,有多少美好的故事,有多少伤感的传说,还有多少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犹如写在岁月里的音符,徜徉在古今中外的字里行间,显示着无穷魅力。这些音符,或是引发共鸣,或是警示后人,或是让人深思,或是指路前行,汇成一曲曲清歌妙赋,引人入胜。多少文人墨客在其中沉醉痴迷,流连忘返,倾尽毕生精力,写尽真情实感,用世态炎凉演绎大千世界。英国小说家吉卜林就是当之无愧的文坛之星,其众多作品之一的《基姆》,就是举世无双的千古传唱之作。  为了更好地融进吉卜林的世界,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内涵,我先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故事和作品相关信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是英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因其出生在印度孟买,他的很多作品都以印度社会现状、风光习俗为时代背景和写作素材。他游历了世界许多国家,其广博的见识,丰富的猎奇,成就了他的作品独具风格,内容涉猎范围广,丰富多彩,可读性强,寓理深远。作品中旖旎的自然风光,奇异的风情习俗以及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都表现得淋漓酣畅,将旅居之地侨民的生活及精神状态予以显现,在经历“征服世界”的漫长之旅中创作了许许多多佳作,织就了风格迥异的文化盛宴,其长篇小说《基姆》,就是他1900年第二次南非之旅的不朽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基姆》以他熟悉的印度为写作背景,讲述了一个爱尔兰驻印士兵的儿子——基姆,在印度广袤的土地上漫游流浪的生活和人生的际遇,去追求生活的快乐,寻找能使灵魂得以解脱的圣地。他幸运地偶遇来自西藏的老喇嘛。知晓他的目标是寻找佛经里所说的一条解脱轮回之苦的河。便与这个既似长者,又是引路者,亦父亦师的老者,相携踏上追寻之路,来追求内心安宁,摆脱尘世轮回的苦难。作者用生花的妙笔,生动地刻画了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传奇。文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白人孤儿的基姆,这个无数印度流浪者中的一员,跌坐在暮色中,感叹着人生的曲折,再加上“屈而不服”的精神。兼之一身浪迹江湖的本领,灵活应变,游刃有余的智慧,周旋在或愚昧,或迷茫,或裹挟,或觉醒的世态众生中,使他的形象在吉卜林笔下熠熠生辉。另一个是来自西藏虔诚的佛教僧人,满腹经文,满心神灵,欲普渡昏睡黔首的众生,念念不忘寻找那传说中那条超脱的河流。于是机灵的“皮孩子”和有着特有的智慧和知识的“老古董”,两个不同种族宗教的行者,完美的组合在一起,一同踏上各自的追寻之路。他们寻找的不仅是河流,而是寻找各自的人生,虽然最终没有找到那条神圣的“箭河",但却得到了心灵顿悟,获得了新的人生。 基姆  我读着《基姆》,同时感受到吉卜林的写作过程,其实也是对人生的思考寻找的过程。作为每一个读者,又何尝不是这样。人生其实就是一次自我寻找,自我否定,自我认可,自我成长的过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圣河,希望不受俗世的污染和罪恶的毒害,如同水一样洁净自然。而每个人又不得不在岁月的长河中长途跋涉,追求自己心目中所期待的一切。在迷惘和探索中不禁自问:人的一生究竟要寻找什么呢?是无穷无尽的争权夺利,还是崇高无尚的理想信仰,或是无忧无虑的自由自在,或是无私无欲的宽容博爱。每个人的行为都有自己的准则,都是无可厚非的。洋洋自得也好,颓废失落也罢,无论好坏,但决不能偏离人生坐标的航线。现今社会有太多的诱惑让人沉沦其中,不能自拔。有让人痴迷的花花世界,吸引着众生趋之若鹜,以至于迷失了本性,遗失了自我,活的俗味满满,沉迷在欲求的漩涡中不能自己。也有在纸醉金迷之中“众人皆醉我独醒”没有沉醉坠落,为实现心中的理想而勇往无前,像大喇嘛一样认准一个目标,摆脱世俗纷扰,无怨无悔地去寻找那条人生的“箭河”。我相信只要确定了目标,坚持不懈地前行,相信自己,勇敢地面对生活,坦然接受生活的考验,坦承面对前行中的变故,就会得到超脱,走出“轮回的魔障”,获得自由和新生。要坚信:只要寻找,就有收获;只要有爱,希望就能绵延不息!

基姆读后感2

  基姆是个英国流浪儿,后来来到印度孟买,在那里碰到了一个从中国西藏来的喇嘛,与他一同寻找传说中的箭河(传说如来佛祖在一次射击比赛中,射出了一只箭。箭一直飞到印度的一座山上,变成了一条河。有罪的人,可以去河中洗清罪过。)  不料,在基姆替喇嘛捉鱼充饥时,被“绿地红牛”集团的人抓住。结果经搜查发现,基姆的父亲是上尉,母亲是百万富翁的女儿,还都是“绿地红牛”主管大主教的朋友。于是大主教把基姆送到贵族学校去,谁知在马贩子马哈布的帮助下,基姆从贵族学校逃出去,继续寻找箭河……  基姆能从一个野蛮的孩子变成一个有礼貌、讲信用的孩子,全然靠喇嘛教导:万物都是生灵,不可伤害一生灵。  而大主教将基姆送到贵族学校,还不准基姆出去。真是太无理了,基姆又没有招惹他,为什么要把基姆“关起来”呢?  任何孩子在他的成长时期,被“灌溉”进了什么,将会决定他(她)的命运与前途。基姆被“灌进”的是“善心”这两个字。我猜,他也许会当个慈善家。  相信我吧,他一定很善良!

基姆读后感3

  我们这一生被贴了很多标签,可能让你洋洋自得,你也可能急于摆脱,但无论好坏,它们都是你人生路上的坐标,时刻提醒你不要偏离航线。  吉卜林的代表作《吉姆》讲述了一个爱尔兰裔印度少年追寻生命意义的传奇故事,作者将历史、宗教、特工、殖民主义等多个有趣元素融入这个故事,展现19世纪末印度社会缩影。这本书有种《牧羊少年的奇幻漂流》的感觉,但实际上要少一层奇幻色彩,多一层真实性,好的故事总是能把大时代下小人物传奇写得深刻。  关于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我了解甚少,却对故事中的一句话印象颇深——“你不能既选择自由,又陷入声色犬马之乐的束缚之中。”老喇嘛的这句话点明了几乎每个人都会陷入过的困境。故事中,吉姆与喇嘛互相帮助,互相成就对方,吉姆代表着世俗,喇嘛代表着精神,世俗没有方向、精神不接地气儿的刻画太出色了。喇嘛追寻自己信仰,却根本不了解自己信仰发源地的情况,而吉姆虽然被称为“世人之友”,每每都能逢凶化吉助人于水火间,但其实他根本不清楚生活的意义。一老一少的组合,有点像堂吉诃德,又有点师徒取经的意味,宗教信仰、文化碰撞、阶级矛盾恰好又在旅途中被推上台面,人世间的一切远没有老者想的那么简单,而生命的真谛又没有吉姆想的那么复杂。文中火车意向的出现非常值得品味,喇嘛开始排斥乘坐火车寻找心中圣地,认为这不是心诚的表现,但后来他却习惯了火车节省体力,世俗与信仰的平衡不很完全,却也是有趣的一点。  我们这一辈子究竟在追寻什么?是衣食无忧的富足?是自由崇高的信仰?还是告别轮回的解脱?一边是现实,一边是精神,不完全对立,又很难彼此兼顾,尤其在青年时代,太多的诱惑让你失去自己,迷失在花花世界,又空虚失落,吉姆无疑是幸运的,否则他一辈子也就是“大游戏”中的小棋子,或许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可是会有发自心底对生命释然的一天吗?或许也会有,在杀人如麻之后。你会遇见赏识你的阿里、骄傲善良的女君主或者嫉妒又阿谀你的低种姓人群,但精神导师的角色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很多人都活得世俗味儿满满,不是因为他们选择这样,而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去找寻自己的“箭河”,或许他们根本没有机会知道,还有“箭河”这种境界存在。但无知显然是相对幸福的,起码不会因为寻找而苦恼,智者也无法完全平衡世俗与信仰,但他总算习惯了乘坐火车,也能处理一些人情世故,为吉姆指出了生活的真谛,这怎么不是功德一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