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语言 >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10-17读书笔记 小读者
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1  今天,我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中国教育改造》,《中国教育改造》是一九二八年,陶行知先生主持晓庄师范时,为了祝贺陶母六十寿辰,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选编成的一本教育文集,书中收了三十

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1

  今天,我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中国教育改造》,《中国教育改造》是一九二八年,陶行知先生主持晓庄师范时,为了祝贺陶母六十寿辰,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选编成的一本教育文集,书中收了三十三篇著作,写作时间约自一九一八年底到一九二八年初。  本书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所进行对中国教育改革试验——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创办一周年之际自编的一本文集。本书反应了他对中国教育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反传统,反洋化,却不简单的拒绝中西文化,而是主张在教育改造过程中要坚持“去”与“取”,不问“新”与“旧”、“中”与“西”,只问“适”与“不适”。同时也反应了他在此信条下对教育理论的倡导与实践。本书展示了陶行知的“所信”、“所行”、“所写”,是对20世纪中国教育影响至深至远的一本著作。  陶行知不仅是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也是我国伟大的民族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他创建了晓庄学院,为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提供了优质的教育,作为晓庄的学生,可以说没有他我就不会站在这里见到这么多可爱的同学,遇见这么多优秀的教师,  陶行知的四糖故事想必都知道吧,一位男生打架后原本以为自己会受到处罚或教训,然而陶行知却给了他四块糖果,不仅使男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对老师产生深厚的感激之情,可见陶行知教育能力的高超,而其经验的精华,辛苦的结晶融为了这样一本书《中国教育改造》,《中国教育改造》中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七十年后的今天,仍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他在“第一流的教育家”、“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教学做合一”、“‘伪知识’阶级”等文章中所阐述的观点和事实,经过七十多年的考验,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中国教育改造》写的是“教授”到“教学”的过程,在本书中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等观点。他认为:行是知之使,知是行之成。同时,在生活中,陶先生也以身作则,真正做到“教学合一”,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将其看作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拥有主动性,学生也要有,要真正做到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离开老师也能自主的去收获知识,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只是一味的灌输知识,那学生自然也会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建设新课堂,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在课堂上多多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互动,提倡学生学习的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充分体现教学合一的精神。  书中有这样一段让我印象深刻:  学生自治的利弊,既如上所说,现在就要问学生自治有什么范围?规定学生自治的范围,应有若何的标准?第一,学生自治应以学生应该负责的事体为限。学生愿意负责,又能够负责的事体,均可列入自治范围;那不应该由学生负责的事体,就不应该列入自治范围。因自治与责任有联带关系,别人号令而要我负责,就叫做被治;别人负责而由我号令,就叫做治人;都失了自治的本意。所以学生自治,应以学生负责的事为限。二,事体之要观察周到的,学生共同负责,以学生共同自治。三,事体参与的人宜普及的,以学生共同负责,以学生共同自治。四,依据上列三种标准而订的学生自治的范围时,还须参考学生的年龄程度经验。学生自治会是学校里面一种团体,自然与学校有密切的关系。这段话就很好的体现了学校学生教授之间所应该有的关系,在学生自治的利弊上提出了很好的见解,这个问题也是目前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之一,所以《中国教育改造》永不过时。 中国教育改造  作为晓庄学院的一名大一新生,一名未来的教师,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方法我会一直记于心间。永远跟进中国共产党的步伐,为新中国增添更多绚丽色彩。

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2

  上学期,我就跟吴畏老师借了陶行知老先生的《中国教育改造》,但由于日常工作繁忙,所以在寒假中才得以拜读。《中国教育改造》是一九二八年,陶行知先生主持晓庄师范时,为了祝贺陶母六十寿辰,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选编成的一本教育文集,书中收了三十三篇著作,写作时间约自一九一八年底到一九二八年初。书中内容概括了一九二八年以前各个时期他对中国教育的考察、研究,深入实际,提出的教育改造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方法,受到国内外教育界人士的普遍重视。其中的《生活教育之特质》一篇给我印象最深。  陶老在这一部分由狸猫换太子那出戏引出假的生活教育和真的生活教育,随后又道出了生活教育的六个特点:即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这六个特征全面深刻揭示了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本质区别,划清了真生活教育与假生活教育的原则界限。就拿生活教育第一个特点——“生活的”来说吧。当时,陶行知先生是针对传统的学校教育“要有名人阔老介绍才能进去”“有钱,有闲,有面子,才有书念”的现象,提出平民“要从生活的斗争里钻出真理来”“我们钻进去越深,越觉得生活的变化便是教育的变化。”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已是普及的九年义务教育,我们强调“生活教育”,则是基于对原有课程设置的改革,“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改革的目标》[试行])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教育过程也即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是现实的具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新的课  程理念强调: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同时,根据教育原理,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但也不能还原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应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今天,我们准确全面地把握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教育的理论的特征,对提高生活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通过学习陶行知先生的《中国教育改造》,让我认识到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同时,也让我对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

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3

  《中国教育改造》是一九二八年,陶行知先生主持晓庄师范时,为了祝贺陶母六十寿辰,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选编成的一本教育文集。书中内容概括了一九二八年以前各个时期他对中国教育的考察、研究,深入实际,提出的教育改造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方法,受到国内外教育界人士的普遍重视。  《中国教育改造》这本书代表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里摸黑路所见着的几线光明。从“教授”写到“教学”,从“教学”写到“教学做”的过程  本书中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可见,陶先生把“教学做合一”看作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  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强调学生学习时要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学生能用这方法和能力,去适应干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离开先生也能单独做事。”这里的学习已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主的合作、交流、探究,充满兴趣,全身心投入,去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让学生从学习的成功走向事业的成功。不过在新一轮课改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的权威,而是新课堂的建设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课堂上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互动,共同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氛围。课堂活动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由注重学生的单向发展转向多向发展;教学内容由拘限于课本延伸到社会和生活,拘限于现成知识拓展到运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学手段由一支粉笔打天下转向使用多媒体。这些改革,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提倡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帮助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精神。  陶行知还认为幼儿教育能否普及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为幼儿教育是为培养大批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打基础的事业。他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因此,他主张要普及教育.不仅要普及小学,也要普及幼儿教育,因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陶行知主张对工农子女应“来者不拒,不来者送上门去”。他认为不仅要培养幼儿,而且要培养婴儿,所以他除了号召开展幼稚园下乡进厂运动外,还号召开展托儿所运动.甚至连刚生下的小婴儿也收,以解决当时女工无产假之苦。他在《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中写到“进行幼稚教育之普及要有三个步骤:(一)改变我们的态度;(二)改变幼稚园的办法;(三)改变训练教师的制度。”  《中国教育改造》中的思想对当今的教育仍起着很大作用,是陶行知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遗产,我们应该批判地予以继承和发扬。我们要紧密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创造性地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同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4

  孔子和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史上有着世界知名度的伟大教育家。孔子和陶行知的思想既有一脉相通之处,又打上了各自的时代烙印。从孔子到陶行知到新课程,其教育理念之所以有诸多相通之处,是因为他们教育理念的终极追求都是以实现人的发展与完善为鹄的,我们可以具体地解读为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目标的基础性以及教育内容的生活化等。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重新审视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与实践,将会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活动之中,将会为我国目前许多地区和学校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同时,教师在不断丰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由此可见,陶先生把“教学做合一”看作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陶行知主张知行合一,提倡生活教育,把教的、学的、做的统一起来,这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对后来形成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他“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把他的理论放到新课改的背景下来认识,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强调学生学习时要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学生能用这方法和能力,去适应干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离开先生也能单独做事。”这里的学习已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主的合作、交流、探究,充满兴趣,全身心投入,去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让学生从学习的成功走向事业的成功。试看我们今天的课改,不是正在走向大师所说的正确道路吗?在新课改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的权威,而是新课堂的建设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不是在“教材”,而是在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共建。课堂上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互动,共同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氛围。课堂活动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由注重学生的单向发展转向多向发展教学内容由拘限于课本延伸到社会和生活,拘限于现成知识拓展到运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学手段由一支粉笔打天下转向使用多媒体。这些改革,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提倡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帮助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精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纲要》强调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新课程中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就是强调陶先生说的“做”实践整个课程设置中的地位,说明实践对学生终身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