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语言 >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鲁迅作品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22-10-17读书笔记 小读者
鲁迅作品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1  花——那清晨的菡萏与日暮的凋零,望伏腰来记录那绽放的回忆……  这一学期我阅览了“现代文学之父”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这本书讲述了鲁迅先生从孩童到青

鲁迅作品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1

  花——那清晨的菡萏与日暮的凋零,望伏腰来记录那绽放的回忆……  这一学期我阅览了“现代文学之父”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这本书讲述了鲁迅先生从孩童到青年的成长经历与心路历程,用寥寥数笔勾勒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状况,可谓之简洁美观,着实令人迷恋。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本书的话,或许是“一人的生活,万人的世界”。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作者对自身经历的描述以及思考,而是通过经历的每一件事来体现与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便也是这本“自传”与其他自传独到之处,使他更加刚硬,尖锐。  而鲁迅先生是如何描绘,去构建这样一个硕大的社会呢?我认为可以从人民,社会群体以及文化方面去探讨。但不论哪样,都应衬出当时的大背景群体的面貌。首先是人民,盘点一下鲁迅笔下的人物:长妈妈、父亲、衍太太,藤野先生、范爱农……在他们身上,在他们身后,鲁迅或淡妆、或浓抹,实在是清晰。举几个例子:比如长妈妈,鲁迅在描写《阿长与山海经》时,提到“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还有“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回来了!”等,这些话不仅写出了长妈妈的那种纯洁与热心,又描述了她在封建社会下耳濡目染中浸没的迷信。一个乡村妇女的朴素,就这样被鲁迅临摹下来了,好一个活生生的“长妈妈”!并且在文中,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在睡觉时摆出一个“大”字,这些毫不起眼的特点汇聚在鲁迅的笔下更为长妈妈的形象增添了一丝生气。  其次,是社会群体,在书中鲁迅也提到了不少“个性鲜明”的群体:比如在《猫·狗·鼠》中出现的“绅士”;在《无常》中出现的“正人君子”,还有在《藤野先生》中出现的中国留学生等。或许他描写的是一个人,但对于这个人,必定在社会中有所体现,是一群人的代表。而作者在描写这种“普遍现象”时却与描写个人截然相反;比如《猫·狗·鼠》中的绅士,在通篇文章中,鲁迅只用了极少的文字提到绅士,却又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抒发那种仇猫的心情,又此可见,这时的描述是隐晦的,他将绅士这一元素悄而无声地融入这一形象中。是的,猫便是绅士,而鲁迅的仇猫,便不言而喻了。在其他的篇目中,作者也是这样间接地,隐晦的描述,然而偶尔一些,却也是直接的。  最后是文化,一些传统文化和民俗在作者的童年也扮演到了重要的角色,像《五猖会》《无常》等,这些文章中作者的描写的方法可分为两点:介绍与体会。这三种元素各有各自的特点,但相互交融,又如同高楼,拔地而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旧社会。可为何作者要向我们讲述这些,因为我们置身于阴雨下,却有一大把的伞挡在头顶,我们只知道是在雨天,而他向我们讲述那天阴沉,如何阴沉,那天阴沉,但拨云见日后,却又有一缕阳光、一丝温暖。

鲁迅作品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2

  有这样一本书,它既以简洁舒缓的文字回忆了美好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充满了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这本书就是《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创作的,是他在中年时期写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共由十篇文章组成,分别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这十篇文章中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写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  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只觉得书中的语言艰涩难懂,但是当我读完之后,我才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真谛。  《狗•猫•鼠》中,作者列举了猫的种种罪行,但实际上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中与“猫”相似的人的讽刺之情;《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将一位朴实善良,但有些时候却有些愚昧迷信的农村妇女写活了,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二十四孝图》中,表达了作者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厌恶、批判,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在《五猖会》中,作者指出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与摧残,令人深思;《无常》中,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无助的小鲁迅心灵上的安慰;《父亲的病》中,作者介绍了当时所谓两位“名医”的种种行为表现,揭示了那些人的巫医生不分、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这是整个时代的缩影,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琐记》这篇文章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真知的强烈渴望;《藤野先生》介绍了作者日本留学期间遇到了一位充满爱心、严谨治学的老师,藤野先生即使是在作者回国后也给予了作者力量,让作者十分感激并终生难忘。《范爱农》中记住了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黑暗社会中被逼无奈最终溺水身亡的过程。也许范爱农这个人不会被铭记,或许范爱农这一类被黑暗势力打压、渺小的青年不会被人铭记,但他们渴望光明、渴望革命的伟大精神却是我永垂不朽的!  在阅读的同时,我也常常会有一些思考,比如:像《五猖会》中父亲这样的强制性教育,在当今社会还会有吗?我想应该是有的,有那么一部分家长不顾自己孩子的心理和感受,不过是显现的方式不同了而已。还有范爱农真的是意外落水身亡的吗?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范爱农可能是被逼无奈投水自杀的,因为首先,书中有提到范爱农水性很好,有一个会游泳的人失足落水,如果还有求生欲望的话,难道不应该奋力游上岸吗?还有就是他当时已经穷得没有办法了,可能是因为生活的窘迫而投河自杀的。  我无法想象作者鲁迅先生在写下这本书时的心境是怎么样的,但我知道,鲁迅先生美好的童年生活、值得怀念的人和事以及求学期间遇到的良师,给予了他身处黑暗社会但依旧不妥协的战斗的勇气和力量。  总之,就像名人王瑶所说的:“《朝花夕拾》在平静朴素的叙述中渗透了作者真挚的感情,在简洁洗练的文笔中有深长的韵味;虽为一个人回忆,但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在为数众多的现代散文创作中,他的艺术成就是创造性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所以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朝花夕拾》吧,让书香溢进我们的心田。

鲁迅作品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3

  今天,我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年少轻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些曾经的日子,无忧无虑的童年。  《朝花夕拾》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早晨的花,傍晚拾起。是鲁迅先生在中年时期写下的回忆录。  鲁迅先生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怀念在百草园里度过的与小动物们嬉戏玩耍的日子,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精彩。趁大人们一不留神,顽皮的孩子以神不知鬼不觉的速度钻进百草园,聆听知了在那里伴奏,蟋蟀在那里低唱的声音。百草园是孩子的乐园,可以说鲁迅先生的童年是在一首大自然的交响曲中长大的。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镜吾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正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做各式各样的事情,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在指甲上玩,有的跑到后花园喂蚂蚁,而鲁迅正在聚精会神的画画,可见得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十分有趣。  不经意间从书中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先生的文章真的有什么魔力吧,这篇以小孩子的角度写出的文章引起了我情感上的共鸣。  曾经有个人说过:“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真实情感。”小学语文唐老师也曾经告诉过大家:“只有把情感融入自己的文章中,文章才能变得有血有肉。”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得不承认他确实很厉害,他写的语句平淡朴实,但像火一样炙热的情感,却真真切切的流露出来。  读着读着,不知不觉中感到中年的鲁迅先生仿佛又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的孩子,洋溢着阳光般的笑颜……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童年总会渐行渐远,只留下的是一个个美好的回忆,令人怀念。  如今我已进入初中,回忆小学的青稚岁月,不禁莞尔:老师慈祥的笑颜,同桌搞怪的尖叫,操场上追逐的身影……仍历历在目,宛如昨天。同样的无忧无虑,没有烦恼,也没有悲伤,每天都是快快乐乐的,和鲁迅先生那个年代对比,虽然年代不一样,但都是一样的快乐。  让我们一起去读《朝花夕拾》吧,走进鲁迅先生当年的童年,去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里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  评语:刚刚进入初中一月的孩子,能够捧着鲁迅的文章读下去,而且有了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难能可贵。何况鲁迅先生的文章时代感强,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小作者很聪明地只选择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来构思,确定了“快乐童年”这一主题,还是比较新颖的。不过,读后感以“感”为主,小作者“感”的环节还是比较薄弱的。以后还需要多努力。加油!

鲁迅作品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4

  《朝花夕拾》是鲁迅晚年回忆自己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人和事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这本书由十篇散文组成,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它虽然是回忆性散文,但都有现实的斗争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  作者以炽烈的感情和浓重的笔墨,揭示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景。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的病》这篇文章。  作者回忆了父亲生病后,他请了位名医为父亲治病,这位名医故作高深,给出的药引十分独特,结果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了,这位名医又推荐了另一名医生,他的药方更为奇特,很难寻找,而且他还勒索了不少钱财,结果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最终去世了。  文中还写那位名医的故事,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一天晚上,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找他,他却非一百元不去。这里描绘出了一个见钱眼开的“名医”形象。  我们现在的医生,只要出现急诊,他们都是赶紧去抢救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他们把治病救人永远放在第一位。  而文中的“名医”呢?按了病人的手,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凭票付银洋壹佰元正。病人都已经死了,他还那么从容,让人家给他钱。这里将当时社会医生的丑态清晰地表现了出来,这不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交易,还反映出“名医”对这种事的习以为常,猛烈地抨击了当时社会的畸形现象。  这位名医故弄玄虚,给鲁迅的父亲开了些奇特却没用的药方,得知父亲的病更加利害了,就说:“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先生,本领比我高,我荐他来看一看,我可以写一封信,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这里刻画出了一个假装清高,急于甩掉烫手山芋的庸医形象,面对鲁迅父亲病得那么严重的情况,竟说出:“病是不要紧的”这句话,流露出庸医对病人的漠视,对生命的漠视。而陈莲河先生也并不是什么好医生,他身为医生,却以迷信的观点来给父亲治病。  鲁迅的父亲已经快断气了,住在一门的衍太太赶过来了,她叫鲁迅给父亲换衣服,将纸锭和《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衍太太一直怂恿鲁迅大喊父亲,这让已经平静下去的父亲又紧张、痛苦了起来,使得父亲死前不得安宁。衍太太的封建落后思想,导致了父亲痛苦地死去。  鲁迅通过请医无用父亲病逝的旧事,反映了他当时的无奈和无助,表现了对父亲的拳拳之爱,对“病态社会”中人心冷漠以及黑暗落后的批判,由此也更激发了作者要摆脱愚昧,求学上进的坚定信心。(杨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