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艺术

艺术

【诤言《论语》1】孩子,你为什么要读《论语》

发布时间:2022-09-07艺术 云南张诤
【诤言《论语》1】孩子,你为什么要读《论语》

人至中年,颇有无奈,顿感“人生就像蜡烛,两头都在烧!”这话淋漓尽致的显照了我的现状。“家庭教育”立法和“国学”成为“时尚”!促进我“被教育”!首先教育自己去读书,再者就是肩负起教育孩子读书的责任。

把国学书籍翻了一遍,选了又选,决定先从《论语》开始。于是,和中国大部份家长一样,悄悄写了恨言:从今天开始,陪孩子一起读《论语》!

“陪”字易说难做!当说今天之幸福的国人,家境丰沃的,父母还读书的几许不多!另,陪孩子读书不仅是时间和智力消费,更多的是“亲情”的完备与基奠(垫)!多少父母能够有消费“底气”?因此,以我为先,放下又放下,开引天下父母能“委屈曲全”,陪孩子读《论语》。从放下开始,期望获得!解决好“陪”的问题!尽为人父母之责任!

再要说的就是:孩子,为什么要读《论语》?这个问题要说清晰,旁征博引说《论语》之妙,概“才疏志大”难以全尽,又盖一书之学又何及全“道”,学业有文理之分,学术有专攻,兴趣与好学是基础。

余本厌学,奈何重拾书本,想尽力说服自己的孩子读书,而且是先从论语开始。自认“基因”不优,9岁小孩又难以说教,哄骗、吓呼、欺诈,穷尽成年家长的“江湖方法”,效果不佳!

于是呼,我跟孩子讲: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论语》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圣经”,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到个人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可以其为比照规范,要想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不能不读《论语》。大师钱穆说过: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当负两种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小屁孩跟着说:“那你讲个故事吧!”《论语》里肯定有许多精彩、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却一时不知从何讲起!穷思之余,我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就从这儿说吧。

话说大宋宰相赵普早年辅佐赵匡胤,一直跟赵匡胤打天下,疏于读书,后来赵匡胤劝他多读点书,他才开始一本正经像个文化人一样读书,读得最多的是《论语》,所以,传说他凭半部《论语》打天下。

那么,《论语》给了他赵普“什么”呢?赵普这人在宋代宰相中不算特别有学问,他的后任中有王安石、司马光等角色,才干学问都是一等一的厉害。可赵普的厉害之处是“建立制度”并能说服赵匡胤,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据说那上一年冬天,宋太祖赵匡胤想要一只熏笼,下旨让内侍去办。

“熏笼”这个物件,有人可能不太清楚,这里插一下。明代画家陈洪绶有幅《斜倚熏笼图》,画中一美人斜靠熏笼,不知在打盹,还是在发呆。看那幅画上的熏笼,其实就是炭盆上的竹罩子。古代冬天取暖用炭盆,有了这个罩子,取暖时候更安全些,还可以在熏笼上烘潮湿的衣服。读过《红楼梦》的人应该知道,书里有好几个地方写到了熏笼,只不过贾府是煊赫世家,家里的熏笼更大更考究,上面不仅可以烘衣服,还可以坐人取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邓云乡《红楼风俗谈》,里面有一章对熏笼有详细介绍。

回头来说宋太祖这事,按理说皇帝要只熏笼,小事一桩!手下人应该马上办好,甚至皇帝不说,手下人也要“揣摩上意”预先办好,但奇怪的是这件事偏偏不是想的那样简单。

等了好几天,熏笼竟然没送来,宋太祖就不悦了,责备内侍:这么点小事情都搞不定,你们是干什么吃的!

内侍赶紧说,报告早就打给朝里有关部门了,他们总是说还在走程序。

扯淡!你把有关部门给我找来。宋太祖武将出身,一恼火就爆粗口。

有关部门是外朝即政府部门具体负责管理的人,按照宋初的制度,宫内的支出也由外朝的尚书省统一管理,即宫里宫外是一本账,宫内没有账外账,宋代士大夫认为“天子无私事”,所以宫内的开支也要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一并管理。这个与唐朝不同,唐朝宫内可以直接向民间买东西,但价格低得如同明抢,白居易《卖炭翁》就讲了这个事,《卖炭翁》标题下有个题注“苦宫市也”。

再说有关部门头儿接到圣旨后,赶紧进宫面圣。

宋太祖说,我还在民间时,买只熏笼,不费吹灰之力;现在成了堂堂一国之君,想要只熏笼,你们却磨磨蹭蹭那么多天还没搞定,搞七捻三,来咚弄啥花头!

有关部门头儿苦着脸说,我们都是按照程序办的。

什么屌程序!没有程序就不做事了?你马上去把熏笼买来!宋太祖武将出身,一恼火又爆粗口。

臣……臣期期不敢奉召!看到龙颜大怒,有关部门头儿害怕得舌头都打结了,但口头却一点不肯松,继续分辨道:

皇上您要买熏笼,下旨给内侍,内侍打报告给我们外朝有关部门,我们先要审核有无这样的规定,审核通过后还要报预算,这又涉及到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批准后,再让采购部门去采购,一套程序下来起码好几天。

有关部门头儿低着个头,叨叨叨叨,讲得很起劲。

停停停!宋太祖越听越光火,哪个混蛋把事情弄得这么复杂!宋太祖武将出身,一恼火再爆粗口。

有关部门头儿赶紧报告说,这个要问宰相。

去!把赵普给我找来,就他那半瓶子醋,还能搞出这么复杂的条条框框来。

宰相赵普来了,笃笃定定、不慌不忙的迈着八字步来了。这赵普从天下稳定后就“苦”读《论语》,休养和品性自是升高。他心平气和地来到宋太祖面前,等皇帝发飙之后,他不慌不忙地作了一番解释,内容基本上与前面那个有关部门负责人讲的一致。

接着,赵普清了清嗓子,开始讲重点。历史上讲“唯王不会”,皇上用钱是不用会计和审计的,这个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角度讲,也没什么不对。

然而,赵匡胤怨气仍未消。赵普接着划重点!“此条例,盖不为陛下设,乃为陛下子孙设,使后代子孙若非理制造奢侈之物、破坏钱物,以经诸处行遣,须有台谏理会。此条贯深意。”

这些规章制度不是来约束皇上您的,赵普先给宋太祖一顶高帽,接着说,倘若没有制度,今后皇上您的子孙后代就不只是买一只熏笼的事情了,他们会想尽办法来弄各种各样的奢侈品,也许要买汗血宝马,也许大兴土木要造阿房宫,这样弄下去国库就要被掏空,江山就会不保。所以我们才要搞这样一套制度,让各部门层层把关,相互牵制,还要让“台谏理会”,即让监察审计等部门知道这件事。

厉害吧?《论语》不是白读的,赵普的潜台词就是:胡乱花钱是要亡国的,所以要用制度来规范宫内的开支。

宋太祖赵匡胤何等聪明之人,一听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假如不按程序买这只熏笼,那么,一连串的“蝴蝶效应”后会导致严重后果,弄不好不出三代,帝国就不姓赵了,这是多严重的事情啊。

想通了道理,宋太祖大度地“呵呵”一笑,宰相你讲得对!你们都听明白了,今后买东西都要严格按程序走,谁也不能乱来,乱来要亡国。

当然,历史吊诡的是宋太祖的后代终究还是乱来了,宋徽宗为了建艮岳,大搞花石纲,耗尽国力,民怨沸腾,外寇入侵,最终导致北宋灭亡!这里不多讲!

赵普“读”《论语》治天下,孩子,你为何不能读《论语》呢?

那么,熏笼的故事之后,我们能记住宋太祖的豁达大度、赵普的沉稳机智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的坚持原则,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让我们要持续从《论语》中找寻答案的是:宋代的这套财务管理制度,有点现代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的影子,目的也是规范财务支出,严格采购程序,把任性的权力装进笼子里。其次,光有制度还不行,制度必须遵循刚性的程序来落实,具体办事的人,像上面有关部门负责人,办事要严格按照制度走程序;领导者更要以身作则遵守制度,遵循程序,只有大家都严格按照程序办事了,才能确保制度落到实处。话说到底,就是要有可用之才!如做到身边有可用“人才”,孩子,等你阅读《论语》并从里面找到答案后,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还有一个问题,这个故事中的熏笼毕竟不是急需的东西,再等几天也无所谓,但假如是关系重大的紧要物件,按既定的程序走可能要耽误大事,那该怎么办?这个就要在制度中明确,什么样的特别情况下,可以采取特事特办的便捷程序,事情完成后再马上补办各类手续,并要让监察审计部门全程参与监督,确保在特殊情况下办事也能程序合理,不能让特事特办变成制度的一个漏洞。这个问题的答案咋解呢?

孩子,这是我所能讲述的为何要求你读《论语》的原因,概不能全,但是,真正答案,需要你到书里去找,在读书之后能“学以致用”从而悟“道”!

孩子!“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开宗即讲述学习、交友、做人之精要!贯穿全文始终,又加以辩证引导,读《论语》方能知书要读,《论语》必读。

特注:因才疏学㳀,仅为讲述给自己的孩子而成文!借鉴引用请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