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历史

历史

直隶河北为什么是案件积压不办最多的地方?曾国藩:二万多件都在留给我

发布时间:2022-06-18历史 能静居主人
直隶河北为何是案件积压不办最多的地方?曾国藩:二万多件都在留给我

曾国藩在调任直隶总督后,他又发现,帝都官场风气素质更是不堪。在保定的途中,曾国藩一路留心考察直隶吏治,结果令他非常震惊。他说直隶“风气之坏,竟为各省所未闻”“此间吏治极坏”。在给皇帝的奏折中,他这样说道:“臣入境以后略询民间疾苦,大约积狱太多,羁累无辜。闻有州县到任年余,未曾升堂一次,讯诘一案者。”对此现象,曾国藩决定痛加整顿,“大加参劾”“严立法禁,违者重惩”。他对人说,自己“素非苛刻者流”,这样做实在是不得已,“非刚猛不能除此官邪。” 对直隶官员进行摸底调研考察后,曾国藩在同治八年(1869年)四月将第一批参劾官吏向朝廷统一进行了汇报。参劾的十一名不称职人员均为知县、知州以上官吏。曾国藩详细列举了他们的主要劣迹:“性情卑鄙,操守不洁”“貌似有才,心实贪酷”,或是“擅作威福,物议沸腾”,或是“品行卑污,工于逢迎”“浮征勒派,民怨尤甚”,或是“词讼置之不理,积压尤多。”这些参劾措辞激烈,可见曾国藩对当时州县官吏的不作为、贪渎违纪到了极端痛心疾首的地步。

把州县官吏汰换之后,他就开始清理积压案件,当时直隶官场的最大弊病就是不作为。曾国藩发现,从同治八年三月底,直隶积压的同治七年(1868年)以前的案件竟达12000余件。仅保定府衙门中由朝廷交办下来处理的重大上访案件就达130余件。这些案件有的搁置二三年,有的一拖就是八九年。曾国藩不得不感叹:“吏治之弊,民生之困,端由于此。”

与此同时,曾国藩通过考察,提拔了一批读书人做州县官吏,重点集中在德才和办事方面。接任直隶总督一年后,在曾国藩的带动鞭策下,结清了同治七年以前的旧案12074件,同治八年以来的新案28121件,没结清的旧案仅95件,新案剩2940件。此时曾国藩除了严重的皮肤病外,还患有多种老年疾病,加之眼疾严重,可以想见他对此工作承担了常人难以理解的艰难。

从两江总督到直隶总督,曾国藩在构建州县官吏队伍和清理官场不作为等问题上付出了巨大精力,用他的话就是:“不得不刑恶人以伸善人之气也。”然而面对大清官场日益滑坡的情形,曾国藩遗憾地向好友郭嵩焘倾诉说:“吏治毫无起色,可愧之至。”这里虽然多少有自谦之词,但多少表达了他力不从心之感,但是整顿吏治,着重基层州县官吏的任用选拔,曾国藩为政的巨大亮点之一,也表现了一代名臣对政治高度负责的宝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