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历史

历史

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是谁?为什么老师不告诉我们后来的事情

发布时间:2022-06-29历史 蛮侃怪史
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是谁?为什么老师不告诉我们后来的事情

小时候课本上总有一些历史名人的经典故事,孔融让梨、凿壁偷光、闻鸡起舞等等,其目的是要教小朋友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故事聚焦在主人公身上,其他的配角人物,以及主人公的后续发展我们都不得而知。

在热播剧《清平乐》中那个倔得令人印象深刻的司马光,小时候就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做“司马光砸缸”,讲的是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了盛满水的缸里,眼看就要淹死了,就在此刻,年纪尚小的司马光急中生智,用石头砸破了大缸,救了这个小朋友一命,展现出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故事人人都知道,但又有谁知道故事中被救的孩子是谁?砸缸之后,两人又有怎样的发展呢?

一、用历史的眼光去看砸缸事件

如果要还原砸缸事件的原貌,首先,我们需要确认此事的出处。

事件主体司马光,北宋人士,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最有名的便是主持编纂《资治通鉴》一书,历代文人对其赞不绝口。他砸缸的故事最早是出现在《宋史》中,其中原文是这样说的“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中司马光砸的并不是缸,而是瓮。

要知道,古代的缸高大而厚重,一个成年人尚且不能撼动其半分,一个小孩子而已,根本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它砸破的;而瓮不一样,口窄而肚大,一旦掉进去很难脱身,瓮体偏薄,可以很容易地将它砸破,所以这个故事严谨来讲应该叫做司马光砸瓮。

但是这一点没有人会在意,无论他砸的是缸还是瓮,或者是其他什么东西,都不重要,历史只关注两个要点,第一是故事主角是名人司马光,第二是他救了个人。那个被救的孩子在这个故事里不过是个连名字都没有的群众而已,因为他不是大奸大恶之徒,也并非才华横溢之辈,他叫做上官尚光,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二、小人物的报恩始末

上官尚光,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点可笑,如果不是光山县上官家族的族谱上白纸黑字记载着这个名字,怕是要误认为后人为了碰瓷司马光杜撰出来的。

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不多,很难考证其具体的出生年月,家族背景,唯一能确认的,便是他曾经被司马光所救,而就这一件事,便让这个小人物记了一辈子。

司马光出身于官宦世家,根据古代阶级之间的壁垒来推算,能和他成为朋友一起玩耍的,想必也是官宦人家的孩子,所以上官尚光极大可能是士族出身。古代士族重恩义,讲究有恩必报,而这救命之恩,怕是要结草衔环以报了。

所以在砸缸事件之后,上官一家必会备上厚礼,对司马家千恩万谢,或许还有意攀附,此攀附并无贬义,只因为司马光此人从小就一副好学生模样,妥妥的别人家孩子,大人都是一个想法,都想让自己家孩子多和优秀的人一同交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机会能和司马光交好,自是一番机缘。

小人物和名人虽然小时候交情颇好,可是两人随着年龄、见识的增长,关系愈发疏远,直至后来再无交集。但在上官尚光心中,年少时的救命之恩依然长存于心。

多年之后,上官尚光在他居所附近修建了一座亭子,名为“感恩亭”,用来纪念司马光的救命之恩和两人年少过命的交情,他当他是恩人,是朋友,他以为两人之间的疏远不过是距离问题,如果再次相见,依然可以重拾年少时的友谊。

可他还是太不了解司马光了,司马光此人,或许是一个优秀的文人,或许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但在某种方面,并不是一个值得交往的朋友。

三、知行不一的“司马牛”

北宋官场名人众多,如果按照政治冲突的激烈程度来论,排在榜首的怕是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人。一个是极端激进的改革派,一个是固步自封的保守派,两人你方唱罢我登场,争的是头破血流,直至将宋朝最后一点国运消磨殆尽,谁曾知晓,他俩曾经也是一对有着过命交情的好朋友。

所以朋友二字,在司马光这里显得尤其可笑。

当初为了朋友冷静果断讲义气砸缸的司马光,在真正的历史上,并不像课本中讲述的那样美好。当王安石得势,改革派主政之时,司马光曾多次上书,以一种理中客的角度来劝说王安石广为纳谏,不可独断专行,等到保守派上台,司马光却一改平时慈祥的模样,换上了一副愚蠢政客的嘴脸,凡是改革派支持的,他坚决反对,刚一上台,便下令废除方田均税法、免役法、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青苗法等改革派主张的治国策略。

这些法虽有不足,但并非一无是处,尤其是青苗法、免役法,从某种程度上是优化资源配置,真实地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的良法,但他的固执,就连苏轼都无可奈何,气的大诗人背地里骂他司马牛。

派系斗争迷住了他的双眼,当初那个勇敢机智的少年不在了,现在的他是政治家司马光,现在的他成长成了众人都不认识的模样。在对待西夏的问题上,他在《论西夏札子》中写道“于今为计,止有二策,一者返其侵疆,二者禁其私市,”解决外敌的策略便是把将士们浴血打下的疆土拱手让人,这便是当初有急智的司马光能想出的法子!人老了,头脑果然是会发昏的。

结语:

我们总说三岁看老,但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后续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被写进课本的那个机智的少年,老师口中勇敢、睿智、冷静的化身,后来也成为了一个自私、固执、愚蠢的老人,怪不得书中只选了其中的片段,并不将人物的结尾告知。

而那个故事中的小人物上官尚光,据说后来努力奋进,也当上了宰相,人生的境遇真是妙不可言,当我们执着于故事的主角时,他往往令我们大失所望,而那个平平无奇的路人,也有属于他的舞台,关于此类的故事并不在少数,对于这种现象,你又是怎样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