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历史

历史

彭总看主席回电为什么直摇头,韩先楚埋怨了他几十年

发布时间:2022-07-05历史 垚垚文案馆-官方
彭总看主席回电为何直摇头,韩先楚埋怨了他几十年

抗美援朝的第四次战役,在李奇微的率先进攻中开始,可以说是打了志愿军一个措手不及,也是美军第一次真正的大规模反击,而正是这一次战役,使彭德怀承认李奇微是一个难缠的对手。

整个第四次战役中,西线的汉江阻击战,东线的横城反击战和砥平里战役,是整个战役里的亮点,尤其是是东线的横城和砥平里,成了战役的转折点,更是整个朝鲜战争的转折点。

而横城反击战是整个朝鲜战争中歼敌最多的一次,但是两天之后的砥平里却成了朝鲜战争开始以来的第一次失败,也是彭德怀戎马一生中的第四次失败,也是最后一次,而横城的胜利,却掩盖不了砥平里的失败。

也是在这里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的弱点,从而在第五次战役的后半段,让志愿军吃了大亏,缺点可以改正而弱点却不一定能弥补。几十年后的今天用上帝视角来看的话其实有失公平,但是事情的经过还是要说一说。

战役开始之前。

战役开始之前,经过第三次战役占领南朝鲜首都汉城开始,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社会都引起的巨大的争论,占领异国的首都,对刚成立的新中国是一件异常兴奋的事情。

在彭德怀眼里却不是这么回事,当时他经常翻看国内的报纸,对国内的这种舆论皱起了眉头:占领了汉城就这样宣传,要是丢了汉城那还了得。其实在彭总眼里,汉城除了政治意义之外,并没有多大的战略意义。

反而会是个累赘,因为不管是南朝鲜军还是美军,都必须会全力夺回来,还是因为政治,刚来朝鲜五天的李奇微就被赶出了汉城,不管是美军还是李奇微本人,都丢不起这个人。

李奇微发动了“霹雳行动”也就是第四次战役的开始,这时的志愿军从将帅到师团长,大部分都不在部队里,有的回国,有的和朝鲜将领们开学习会,所以当美军进攻的时候,都开始往回赶,显得有点仓促和混乱,而部队在急需休整的情况下开始迎击敌人的进攻。

李奇微很会挑时间,这时的志愿军先前的六个军经过前三次战役损失很大,本来补充的兵员没有到,有的军连机关干部都补充到前线去了,一线部队不能打,后续部队还没来。

十九兵团尚在东北换装苏式武器,三兵团还在出川途中,东线宋时轮九兵团冻伤减员太大了,一时半会缓不过气来,尚在元山、咸兴一带休整,两个月内休想投入作战。

这样,彭德怀不得不拉出仅有的疲惫不堪的六个军和人民军三个军团迎战李奇微。是役,不但技术装备上敌优我劣,连兵力对比上彭德怀也失去了优势,唯一的好消息是中国自己的空军参战了。

彭德怀有了不好带预感,当夜给毛主席去了一份电报:

(一)……为增加帝国主义阵营矛盾,可否以中朝两军拥护限期停战,人民军与志愿军从乌山太平里、丹邱里(原州南)线,北撤十五至三十公里,如同意,消息请由北京播出。

(二)……出击将破坏整个整训计划,推迟春季攻势,且目前弹药全无补充,最快亦须下月初旬,才能勉强出动。我暂时放弃仁川及桥头阵地,在国内外政治是否许可……

彭德怀的此案是最现实亦是最佳的作战方案,如有必要,彭德怀是准备毫不犹豫放弃仁川、汉城的。

第二天晚上,毛泽东的电报回来了。彭德怀大吃一惊。毛泽东不但不同意后撤,而且要求立即发动第四次战役,而且战役目标是更远的三六线的大田和安东!电文中居然还说:“我军没补充弹药也不是很大的困难,但集中全力向原州打下去,歼灭几部分美军及四五个南朝鲜师的力量是有的!”

彭德怀心里暗暗叫苦,毛泽东的要求纯属空想,部队此时恨不得像古代那样挂块免战牌休整。人家已经找上门一脚把免战牌踹了,连三七线眼看都要保不住,还打到三六线去一举消灭几部分美军和四五个师的南韩军!就算李奇微让路,去三六线能干什么?全军饿死在那儿吗?

彭德怀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毛泽东的命令是必须执行的。军事永远必须服从于政治。不过,真要盲从也就不是彭德怀了。党内最不怕毛泽东的就是他,在所有的人都改称毛泽东“主席”时,只有他一个人还坚持喊了好长一段时间“老毛”。

彭德怀与毛泽东

彭德怀和毛泽东吵的架也不算少了。刚到陕北,毛泽东要东征打阎锡山,彭德怀不肯过黄河,要毛泽东担保红军能随时退回来,两个人好一场大吵,毛泽东气得大叫:“你去绝对保证。我是不能绝对保证的。”东征的胜利证明毛泽东是对的,但这可不意味着彭德怀从此就迷信毛泽东,就像党内其他干部一样,该吵的时候他照样会吵的。

但是,命令还是要听的,因为战争永远是为政治服务的,最后经过志司研究决定“西顶东放”这样的战术,这应该是当时最好的结果了。

战役中

西顶东放,西边的汉城防线注定是美军进攻的方向,梁兴初的万岁军三十八军,曾泽生较为完整的五十军和朝鲜第一兵团,在西线顶住敌人的进攻,给东线其他部队争取时间反击,用曾泽生的话说:“美国人的炮弹真她妈的多呀。”

东线却出现了分歧,那就是先打横城还是先打砥平里。

横城和砥平里

横城和砥平里是东线战场上的两个突出部,志愿军的兵力不可能一起打,只能选择其一,邓华的观点是先打横城,他认为横城方向多是南朝鲜军队,战斗力和美军差的很远,而志愿军以当时的状况,最好先找个软柿子捏,而直接打砥平里,如果不能迅速解决那里的敌人,很可能会被横城或者西线的敌人包围,西线防线再被敌人突破,那整个朝鲜战场将彻底完了。

韩先楚认为先打砥平里,砥平里的位置是整个美军东西两线的枢纽,拿下它可以改变整个战役的战局,同时缓解西线的防守压力,横城的南朝鲜军也不足为虑也会跟着后退,到时候志愿军不管是追击还是休整都有时间,不会像现在这样被动。

这下彭德怀越发举棋不定。八日下午,他决定先打砥平里,当天深夜又觉得先打横城更好。第二天晚上,韩先楚再次来电陈述理由,彭德怀又决定还是先打砥平里为佳。

电报发出后,彭德怀又疑虑起来。邓华指挥东线,是否他在前线看得更清楚些呢?于是只好又致电邓华,指出邓韩两方案的利弊,让其自己最后决定先打何方。

邓回电先打横城,彭德怀同意,毛泽东也来电“布置甚好”。战役计划终于确定了,韩先楚闻讯在汉城北山指挥所里拼命吸烟……

彭德怀布置完毕,随即向毛泽东发出密电,在这场不得不打的战役中他已做了最坏的准备:“……如能求得歼敌五六个团,估计可能暂时稳定战线半个月,如反击不成功,敌将疯狂追击,我军在三八线很难立稳脚……”

战役开始前要打到三六线去的毛泽东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现在能稳住战线就不错了!很难理解他此时的心情。但这位巨人在内心深处,肯定开始重新评估美国人的力量。

战役开始之初如设想的一样,西边顶住了敌人疯狂的进攻,横城也在两天一夜的短短时间里击溃了南朝鲜军队,但是到了砥平里情况发生了变化。

当时的情报失误认为砥平里只有不到四个营的兵力,而且在横城方向溃败后,砥平里的守军已经跑了一部分,再加上刚打了一个大胜仗部队开始有些轻敌了。

打砥平里的部队成了大杂烩攻击战先后投入了八个团,八个团来自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二三个军,而负责战场统一指挥的是第四十军的—一九师师长徐国夫。

—一九师师长徐国夫领受任务时就想不通。别说还没有看过地形和深入了解敌情,这样打乱建制地组成攻击部队,并且让—一九师成立“前指”,而徐国夫对其他部队的情况一概不了解,由于部队严重缺乏通讯手段,一旦打起来很难协同。

徐国夫师长仓促召集参加攻击部队的指挥员会议。令徐国夫恼火的是,第四十军三五九团团长没来,派来的是政委。而第四十二军的三七五团只派来个副团长。但这位副团长却带来了砥平里的真实情况:那里不只有一两个营的敌人,而且敌人根本没有要逃跑的迹象,摆出的是坚守的架势。徐国夫立即把情况向上级报告,但没有得到回应。

刚开完会又收到一个坏消息,配合攻击砥平里的炮兵第四十二团,因为马匹受惊暴露了目标,已遭到空袭,不能按时参加战斗。这意味着火力本来就弱的中国部队没有了炮火支援,只能靠手中的轻武器作战了。

这时,第四十二军一二五师三七五团在向砥平里接近的路上遭遇敌人而受阻,第四十军—一九师三五六团也因行动迟缓,没按时赶到攻击地点,结果,在徐国夫指挥的方向上只有三五七团和三五九团两个团。

徐国夫当时不知道,其实还有几支中国部队也参加了对砥平里的攻击,只是由于通讯手段落后他们没能互相联系上。

在指挥混乱的攻击中,只有中国士兵的无所畏惧的献身精神在砥平里被火光映红的夜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还有的部队根本就跑错了地方。

砥平里

比如三十九军一一五师的三四三团团长王扶之,本来他们是作为预备队的,但是他认为砥平里很容易打下来,作为预备队没仗打怎么能行,非要求做主攻,结果跑错了地方,去了外围的马山。

砥平里的美军刚开始确实如设想的一样准备撤退了,美十军司令阿尔蒙德亲自飞到砥平里视察前线,也同意了部队撤出砥平里,但是回去没多久命令就变了,变成了不准撤退,坚守砥平里。

都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奇微,命令是季奇微亲自下达的。李奇微对阿尔蒙德说:“你要是撤出砥平里,我就先撤了你!”

坚守砥平里的决定出于李奇微对整个战局的独特判断,他因此成为真正令彭德怀感到棘手的战场对手。

首先,他认为“霹雳作战‘并没有因为中国军队在横城地区的反击而受到严重的挫折,美第二师和南朝鲜第八师的损失仅仅是中国军队在无关要局的阻击战中的一种孤注一掷。

中国军队局部的进展并不意味着他们全面的困境得到缓解,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勉强发动的攻势反而令现在的中国军队更加困难。

联合国军在中国军队的横城反击之后,战线的形状并没有大的质量上的改变,因此,放弃砥平里这个位于前沿的交通要道,势必令美第九军的右翼空虚,如果中国军队再趁势攻击的话,很可能招致整个战线的龟裂,“霹雳作战”便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了。

李奇微相信他曾经在汉城的撤退中向其“致意”的彭德怀也会看到这一点。于是,他的结论是:“敌军认为攻占砥平里是绝对必要的,因此我军无论如何要确保砥手里,不管付出多大的牺牲。”

李奇微给第十军下达的作战命令是:一、砥平里的美第二师第二十三团,死守砥平里阵地;二、第十军以位于文幕里的美第二师第三十八团即刻增援砥平里的第二十三团;三、美第九军、英第二十七旅和南朝鲜第六师,向抵平里与文幕里之间移动,封闭美第十军前面的空隙。

就这样一个小村庄注定是一场血战,砥平里还有一个法国营。法国营由拉尔夫。蒙克拉中校指挥。拉尔夫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法国军人,军服上挂满了各种军功勋章,他在他所经历的战斗中曾经16次负伤,现在一条腿还痛得厉害。

朝鲜战争开始的时候,他是法国外籍军团的监察长,军衔是中将,他认为能带领法国军队参加朝鲜战争是一种殊荣,自愿把自己的军衔降为中校。

当中国军队开始冲击的时候,这个老中校命令拉响手摇警报器,警报器尖锐而凄厉的声音响彻夜空。

法国士兵一律不带钢盔,头上扎着红色头巾,叫喊着“卡莫洛尼”的口号。“卡莫洛尼”是一个墨西哥村庄的名字,90年前在这个村庄有65名法国外籍军团的士兵在与墨西哥士兵的战斗中全部战死,无一投降。这个法国营中的大部分士兵,都是法国原外籍军团的老兵。

他们在和中国士兵拼刺刀的同时,还跟那些从前沿跑下来的美国士兵的屁股:“该死的,回到那边山头上去!反正你得死,不如死在山头上!”

战役后

对砥平里攻击的停止是在中国基层军官的坚决要求下决定的。

在中国军队的战史中,下级指挥员在战斗中向上级指挥员提出“不打”的要求,砥平里属罕见一例。

对砥平里之战意见最大的是第三十九军军长吴信泉将军。2月6日,上级的指示是:第四十二军集中力量打砥平里。但后来因为第四十二军距离砥平里太远,这个命令没有执行。

15日上午,吴信泉军长接到关于对砥平里攻击的三个师一律归第四十军指挥的命令时,他已感到仗打到这个份上已经显示出诸多不利的迹象。邓华指挥部完全可以直接指挥三个师作战,怎么打到困难重重的时候反而突然变更指挥权呢?而“邓指”又打来电话,命令16日务必拿下砥平里。

在砥平里坚守的美军并非原来估计的兵力数字,不但有6000人之多,而且防御工事十分坚固,我军以野战方式攻击根本攻不动,况且敌人的飞机、大炮、坦克的火力十分猛烈,我军参加攻击的三个师所有的火炮加起来才3O多门。兵力和火力的对比如此悬殊,16日拿下砥平里的依据是什么呢?

战士的伤亡实在是太大了,已经不能再这样伤亡下去了。

当邓华指挥部给第四十军打来电话,责成第四十军军长温玉成统一指挥对砥平里的攻击,并要求“十六日务必拿下砥平里”时,温玉成几天以来积存的不满爆发了。这位富有战斗经验的军长明确地表示,这场对砥平里的战斗,是没有协同的一场乱仗,是以我之短对敌人所长的一场打不胜的战斗,必须立即退出攻击。

温玉成军长直接给邓华打了电话,明确建议撤出战斗。邓华让温玉成“不要放下电话”,立即向彭德怀报告了温玉成的建议。

彭德怀表示同意。

15日下午18时30分,志愿军总部收到“邓指”的电报:彭洪解并金韩:各路敌均已北援砥平里之敌,骑五团已到曲水里。

今上午已有五辆坦克到砥平里,如我再歼砥平里之敌将处于完全被动无法机动,乃决心停止攻击砥平里之敌。已令四十军转移至石阳、高松里、月山里及其以北地区。三十九军转移至新仓里、金旺里、上下桂林地区。

四十二军转移至蟾江北岸院垡里、将山岘以北地区。六十六军转移至原州以北地区。一二六师转移至多文里、大兴里及川北地区,并以一部控制注邑山。各军集结后。再寻消灭运动之敌。因时机紧迫未等你回电即行处理毕。

砥平里战斗结束。

影响

战役结束后,部队开始向北撤退,如果中国军队占领砥平里,西线美九军右翼会全部暴露。中国军队只要从砥平里继续打下去,李奇微的战线就会全部龟裂,西线美军将丧失进攻的据点,非大步后撤不可……

邓、韩两案之争的关键就在于此点。韩先楚认为,西线付出那么大的牺牲就是为了给东线反击造势,而东线反击的目的是要打开缺口迂回西线美军侧翼,然后迫使李奇微全线后撤以稳定战局。从这个战役目的出发,砥平里才是转换战局的关键所在。

打下横城,不管歼敌多少,都只是个战术胜利,打下砥平里才可以改变全局。先打横城再攻砥平里则我军锐气已失,而美军利用强大的机械化力量可以迅速增援砥平里堵住缺口,东线反击就达不成迫使李奇微停止进攻的目的了……果然被韩先楚不幸而言中。

“砥平里战斗,是美军同中共军作战中在战术上取得的第一个成功战 例,鼓舞了全军的信心和希望,解除了美军决策当局对战局发展所抱的 疑虑。这次胜利的意义可与英国第八军在阿拉曼取得的胜利比拟,也可 以说是‘第二仁川’。”

《韩国战争史》如是吹嘘。

美国陆军第八集团军简史如是评价这场规模并不大的战斗。

“第二师在砥平里的英勇坚守后来证明是挡住共产党进攻的转折点。”

李奇微巡察了死尸枕藉的砥平里战场:“算是幸运,总算没有被中国 人整垮。”

砥平里,这个小小的山村从此载入了朝鲜战争的史册。围绕这个村庄发生的争夺战规模虽不大,却有极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国军队虽只是小挫刀锋主动撤围,却在美军面前完全暴露了自己的主要弱点,从此,美国军方认准了志愿军火力极弱,攻坚能力太差,即使穿插突破也难以大纵深攻击。侵朝美军再也不像从前那样一遭迂回穿插即全线撤退,开始敢于固守据点了。美国政府于此役后坚定了在朝鲜打下去的决心,李奇微也以此战证明了他堪为彭德怀的对手,直上青云之路为他打开了……

邓华

砥平里战后,一代名将邓华在志司做了深刻检讨,他的挚友、喜欢大讲中国军队败仗史的名将韩先楚,则至死都认为应该先打砥平里。砥平里的争执韩先楚讲了许多次,他一直认为志愿军弱点迟早会暴露,但先打砥平里可以扭转战局,使志愿军弱点可以暴露得晚一些。韩先楚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砥平里的教训,丝毫也不顾及好友邓华的面子,哪怕是邓华落难以后。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虚怀若谷、直面失败、不断总结教训的优秀将领,五星红旗才能招展在中国的古老土地上;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在军事学术上精益求精,决不因任何私人因素影响哪怕一丝一毫工作的超凡名将,共和国的军队才能在那样的环境下打败十六国联军,才有了今天的铁马金戈的钢铁长城。

砥平里的失利打破了彭德怀稳定战局的希望,东线反击未能达到破坏敌军战役布防的目的,西线的阻击也就失去了意义。这也为日后第五次战役埋下了伏笔。

所以横城反击战的胜利,并没有改变整个战局,砥平里的失败也让志愿军更加被动,这也是战争中战略和战术最根本的区别,战术应该为战略服务,一旦错了就再也无法挽回。

一九五一年二月十六日,三十八军全部撤过汉江,残酷的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结束了。

二月十七日,中朝联司决定,全线转入防御。当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开始了两年之久的阵地战,抛弃了原来的运动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