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历史

历史

四大野战军,为什么仅有一野和三野设置副司令员?真实原因只是沿革

发布时间:2022-10-26历史 度度狼gg
四大野战军,为何仅有一野和三野设置副司令员?真实原因只是沿革

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有一件事要先弄清楚,解放战争时期,各野战军在“行政”层面,是要隶属于各大军区的(战略区)的,只是在作战指挥上,才归军委统一调度和领导,全国战局一盘棋,野战军之间的互相配合至关重要。

粟裕

但是大军区的存在极为重要,没有各大军区(上级是各中央局)在组织、动员和后勤上的统筹,野战军怎么可能专心打仗?

大兵团会战,所涉及到的粮秣支持、新兵补充、俘虏看管、民众发动、保卫地方政权等等领域,各项工作十分繁杂。

所以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胜利,功劳绝不可以都算在“野战军”头上,各大军区、二级军区所付出的艰苦努力,以及军区领导之地方部队的贡献,都是值得铭记的。

同时,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的组织架构,也必然跟各大军区领导班子是直接挂钩的。

彭总

而在几大军区中,一直都存在着“副司令员”的职务,比如中原军区刘司令员邓政委以下,曾有陈毅、李先念两位副司令员;华东军区陈司令员饶政委以下,还有张云逸副司令员;东北军区在林司令员(兼政委)以下,曾有高岗、吕正操、周保中和萧劲光四位副司令员。

通常情况下,其实是先有大军区,然后才产生野战军司令部的,也就是在军区所属部队中遴选精锐,组成“野战军”担负主要作战任务,是各大军区的主力所在。

比如东北军区于1948年1月组建(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改称),统一指挥全部“东北人民解放军”,但是直到当年8月间,才组织专门的野战军司令部。

那么在此之前,东北军区司令部,是同时指挥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所属地方部队的,100万大军指的也是两部分力量。

如此规模的军事力量,也需要一个庞大的司、政、后各单位,共同组成的指挥机构,设置分管后勤、训练等领域的“副司令员”,实属情理之中。

一野赵副司令员

但是两套指挥班子合在一起,确实不利于主要战场、主要力量的战役指挥,也会使军事首长们陷入琐事中影响“专注指挥作战”,因此在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期以后,各大军区分别组建了单独的野战军司令部,简称“野司”。

因此需要理解,野战军司令部的组建,其实脱胎于军区首长班子,同时必须弄清楚,各中央局、各大军区和各大野战军的隶属关系,野战军只是在战场上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但却是三类机构中,职权最低的一个层级。

而各大军区在组建野战军司令部时,有三个重要问题必须考虑,其一是“野司”的领导班子必须精干,毕竟野战军以机动作战为中心任务,再搞“坛坛罐罐、论资排辈”实无必要。

其二是野战军首长,也必须在军政能力上,得到军委的足够认可和信任,毕竟“打败敌人”是压倒一切的目标,一些资历深厚但是大兵团指挥能力不足的我军将领,在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期,并不合适在野战军任职。

中原军区李副司令员

其三被许多历史爱好者忽略了,那就是还得考虑,中央局书记、大军区政委是否随野战军行动。

一般来说,在解放战争时期,这两个职务均是由同一首长担任的,以保证复杂形势下的“一元化领导”,以及“党指挥枪”这个大原则的贯彻。

注意当时的职务细节:东北局书记兼东北军区政委,是林总一肩挑;中原局书记兼中原军区政委,众所周知是邓公;而华东局书记兼华东军区政委,却并非陈老总而是“小姚政委”。

综合这三个方面来考虑,中原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自正式组建司令部起,就不需要设置“副司令员”一职,以确保指挥的顺畅和班子的精干,毕竟两个中央局书记兼大军区政委都随野战军行动。

道理明摆着:中央局书记在哪,领导核心自然就在哪,且两大野战军的司令员,军事指挥能力毋庸置疑。

二野刘司令员

林总是以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身份,兼任的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注意兼任的含义),而以军区第二副政委罗荣桓,兼任“东北野战军政委”;邓公以中原局书记、中原军区政委的身份,兼任“中原野战军政委”。

这两个“野司”的组成,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能力,完全胜任,除了会设置“后勤司令员”外,并不需要再设副司令员,比如东北军区的四位副司令员、中原军区的李先念副司令员,都没有在野战军司令部中兼职,“精干”这个元素很是重要。

为什么呢“野司”必须是精干的司令部?野战军司令部经常性处在前线,战场情况瞬息万变,甚至是有一定危险性的,过于臃肿和庞大,非常不利于随军行动。

而各大军区机关,一般都在毕竟可靠的解放区办公,毕竟机构数量较多、非战斗人员较多、辎重设备文件较多,比如东北军区在哈尔滨、中原军区在豫西、华东军区在胶东等等。

粟裕

华东野战军的情况就有些特殊了,这跟它由“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组而成的关系不大,就是两个重点:一是华东局书记、军区政委没有跟随野战军行动(军事能力不足),二是陈毅司令员兼政委(华东军区司令员兼)的作战指挥能力,之前也曾一度遭到质疑。

那就需要加强领导、加强军事指挥班子了,而粟裕将军虽然资历较浅(没有出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已是佐证),但是大兵团指挥能力之强有目共睹,成为陈老总的主要军事助手,出任华野副司令员实质名归。

如果深耕革命史的读者,应该有所了解,“小姚政委”对粟裕副司令员的工作,一直是非常支持的。

三野正副司令员

到1948年城南庄会议后,军委曾决定由粟裕担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如果那样的话,未来的三野恐怕也不需要设置副司令员了。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粟裕谦让,已经去中野的陈毅仍然保留了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的职务,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在济南战役期间、淮海战役期间,华野当时还有副司令员吗?

顺便说一下,陈老总去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兼任第一副司令员,是三军逐鹿中原时期,一个特殊和临时的任命,主要是协调两大野战军的关系。

一俟淮海战役结束后,解除兼职是必然的事情,所以陈老总这个野战军副司令员,得算特例,毕竟他在华东野战军的职务和级别,都要高于中原野战军,按哪个算合理?不言而喻。

理清了这三大野战军在整编之前的脉络,则改称为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时,首长名单也就沿续了下来:第二野战军在陈毅返回三野后,“野司”仅保留司令员、政委和参谋长的职务;第四野战军也是101、102、103的司令部组成,均不设副司令员。

东野司令员和参谋长

那么既然陈老总返回了三野,继续担任司令员兼政委的职务,则粟裕将军只能重任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第一副政委是谭震林同志。

实际上,在上海解放以后,粟裕再次代理了三野前委书记,也就是说,行使的仍是司令员兼政委职权,还是没有副司令员,当时陈老总的中心工作,是负责上海的接收和稳定。

为什么把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单独说明呢,因为在西北野战军成立时,并没有“西北军区”的存在,注意下时间点:西北野战军于1947年7月31日,由“西北野战兵团”奉命改称,次年2月1日再改称“第一野战军”,而西北军区是同日成立的,由“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改称而来。

换句话说,西北野战军自成立之日起,并没有上级的大军区机构,是直属军委指挥的野战部队,因为彭总是以解放军副总司令的身份,兼任的野战军司令员,那得算是高职低配了。

贺老总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在西北战场上仅为西野提供后勤保障,而并非西野的“行政上级”,另外两位老总的职务在那摆着呢,完全的上下级关系。

彭总和张副司令员

在这样的情况下,西北野战兵团、西北野战军必须有比较健全的领导班子,来做好司令部的全面工作。其中西北野战兵团的前身,是“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当时以张宗逊为司令员,彭总到任后,张宗逊顺理成章改任副司令员。

1948年增设赵寿山为第二副司令员(起义将领),改称第一野战军后,领导班子也就沿续了下来。

也有人说,第一野战军、第三野战军是司令员兼政委一肩挑,所以有必要增设副司令员,而第二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并非如此,没必要再设置副司令员来分担工作。

其实这就是个巧合,否则以彭老总的军政能力,难道需要两位副司令员帮衬?西北战场的所有重大战役,都是彭老总亲自指挥的,下面有兵团司令员、纵队司令员(军长)来执行。

如果“野司”设置副司令员是惯例的话,那么陈谢兵团归建以后,陈赓将军完全可以出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资历和能力都符合标准。

刘邓首长

因此说,野战军司令部的组建,就其精干的属性而言,正常情况下并不需要设置副司令员职务,更没有那么多花哨。

四大野战军在整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时,野司的人员配备,只是沿革了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的首长班子而已,没什么额外因素。

其中第一和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的存在,即是沿续了西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之前的特殊情况,由军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特别安排,要知道,野司的组成方式和人事任命,那是要报请军委批准的。

起义将领赵寿山

顺便详列一下四大野战军整编以后,野司领导班子的主要人选名单:

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老总,副司令员张宗逊、赵寿山、参谋长阎揆要,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第二野战军:刘司令员、邓政委、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参谋长李达。

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粟裕,第一副政委谭震林, 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唐亮。

第四野战军:林司令员、罗政委、参谋长萧克(整编成为四野后不久,刘亚楼出任兵团司令员)、政治部主任谭政。

一野首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