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历史

历史

抗日战争期间,这里为什么是数万爱国青年的向往之地?

发布时间:2022-10-26历史 CCTV4国家记忆
抗日战争期间,这里为何是数万爱国青年的向往之地?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与西北红军胜利会师。此后,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总后方。在引领中国革命不断前行的峥嵘岁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培育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01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发起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一时间,无数爱国青年纷纷奔赴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

王晓建 军史专家

因为他们觉得共产党人在真正地抗战,国民党的军队成建制地降日、当汉奸,可是共产党的军队没有一个成建制的部队降日,一个班都没有,都是抗战到底。

延安的生活十分清苦,但却是一个文化精神丰富多彩的世界。

作家丁玲在延安发表长诗《七月的延安》,由衷赞叹这里的社会生活;作曲家冼星海来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执教,仅用6天时间就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谱曲。在抗日战争最胶着的危难关头,这部民族交响史诗激励着中华儿女奋起抗争、保卫祖国的勇气和信心。

02

为培养大批干部支援全国抗战,1937年1月,中共中央将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当时,中央领导人纷纷走上“抗大”的讲台授课。

毛泽东讲授辩证法唯物论,朱德讲授党的建设,董必武讲授中国现代革命史,张闻天讲授中国问题……

而这些革命家和军事家教给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抗战期间,抗日军政大学一共培养了十多万名干部,他们分散到全国各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

在延安时期艰苦的岁月里,广大抗日军民在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下,始终情绪饱满,士气高昂,充满了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勇于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

正是这种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矢志不渝、英勇献身的精神,构成了延安精神的灵魂!

03

1938年的一天,延安宝塔山下,毛泽东与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初次见面。交谈中,白求恩恳切地要求去前线。他对毛泽东承诺道:“重伤员中75%可以救过来。”

在延安期间,白求恩组织制作各种医疗器材,编写医疗图解手册,加速训练卫生干部,还把手术台设在了离火线最近的地方。他曾连续三天三夜不休息,在69个小时内做了115例手术,成功率高达80%以上。

1939年11月初,白求恩在医治伤员时,伤口感染发炎,高烧不退。躺在病床上时,他还在叮嘱:“有脑部、腹部受伤的病人一定搬来给我看看。”

11月12日凌晨,白求恩以身殉职,终年49岁。

听闻噩耗,毛泽东无比悲痛。他题写挽联,并撰写了文章《纪念白求恩》。

李东朗 中央中央党校 教授

白求恩深入到一线,展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事业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这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因陋就简,救死扶伤,创造各种条件来医治伤员,这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所以他是延安精神的一个具体体现。

04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所作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这一概念。

艾平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秘书长

在这次会议上,他表扬了延安同志们的精神,说他们的精神完全是布尔什维克的精神,他们实事求是,同群众打成一片,完全没有“三风”,就是没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

在延安,中共中央找到了一条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培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蕴含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蕴含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蕴含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编       审:王海涛 赵   斌

主     编:钱希茜

导     演:南姝雁

编     辑:史佩仑 马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