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历史

历史

东晋庾亮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破而未立

发布时间:2022-10-29历史 城市文化观察
东晋庾亮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破而未立

庾亮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大概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破而未立。某些方面来看,东晋的问题看似简单,有钱、有兵和合法性,就可以强化中央集权。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些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有着极其复杂的利益关系,如果不能够把那些利益关系摆平,只是一味地想办法抓钱和养兵,肯定是会出乱子的。

某个层面上来说,任何时候的改革,都是一种利益上的再分配,当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受到损失,必然会有不满的情绪出现,何况是一些手握军权,且有战功的群体。另一个层面上来看,士族文化的魅力不是耍强使硬,而是笼络人心。

进一步的来看,改革的目的是把原来的利益关系重新整合,整合后的利益关系不仅要达到改革的目的,最重要的是稳定,稳定才是一个组织保持不衰的根本。什么是稳定?稳定就是一种平衡的体现,看一下王导的操作模式,就是以平衡为目的。反过来看庾亮的操作,看似鞠躬尽瘁,却不能死而后已,表现出来的更多像是一个扰局者。

当然,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最推崇的事物,那些'正途出身″就是有一种天然的优势,乃至于一些靠野路子打拼出来的人,在社会认可度上都会弱一些。事实上,陶侃面对的不是庾亮这个人,而是他这个群体,逞一时之快,只能得暂时的好处,损失的则是长远的利益。陶侃看明白了,庾亮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结果把一手好牌给玩坏了。

就政治智慧而言,虽然都是世家大族,庾亮跟王导比简直弱爆了。王导不仅琅琊王氏的主心骨,还是东晋建国之顶梁柱,“王与马,共天下”,就证明了王导的实力,他懂进退啊,王导是平衡大师,他才不会跟你争一时之短长。王导首先维护的是琅琊王氏的利益,其次才是皇家的利益。你庾亮高调,那我就成全你的良好感觉。庾亮呢,虽然也是世家大族,但长期远离政治中心,没有历练,没有实战经验,更不用说血雨腥风了。跟王导比,庾亮不过是个志大才疏的清谈文人。当上辅政大臣,第一次在这么高的位置上,难免有些眩晕,立功心切,就像是一个初为人母的母亲,总怕自己的孩子受伤害,容易得被迫害妄想症,本来别人并没有造反的想法,生生被庾亮给“逼”成了。一个玩清谈的文人,大概率就是个军事废柴,失败是自然的事。

但那个时代有意思的,就是这种“魏晋风度”体现出来的在今人看来的“搞笑风度”。老想做事,从境界上就差了,而做事失败并不丢人,保持不住风度才是丢人,所以庾亮神色自若地说我这双手不是用来杀贼的,还是体现了他的名士风采,所以世说新语会把的这个故事放到雅量里,自有他的道理。

而魏晋风度还体现在庾家与书圣王羲之的关系上,按说两家分庭抗礼,明争暗斗,势如水火,肯定都防着对方,可偏偏庾亮特别欣赏王羲之,庾亮邀请王羲之进入征西将军府任参军,一年之后升任长史,魏晋时期,长史就是幕僚之长,相当于办公室主任,自然是得到了庾亮的高度信任。而且,王羲之和庾亮的弟弟庾翼非常要好,俨如知己。因为庾翼的书法造诣和声誉与王羲之不相上下,史书上说王羲之早年书法不如庾翼。庾翼对王羲之的书法极为推崇,把王羲之写给庾亮的信都很小心地保存起来。王羲之是那种自带人缘,谁都喜欢结交的人,无形中充当了王庾两家的缓冲器,王导乐见其成,也就默许了王羲之和庾家兄弟的交往,这也体现出王导平衡大师的智慧。

所以说魏晋时代真的是一个有趣的时代,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为什么活着”全然不同的答案和范本,在我们这个近乎无趣的正统历史里,值得后世蝇营狗苟的我们好好把玩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