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历史

历史

董卓为什么废掉皇帝成为魔王?可能是他被利用了。

发布时间:2022-11-11历史 魔法剧说
董卓为什么废掉皇帝成为魔王?可能是他被利用了。

在许多三国题材游戏中,讨伐董卓经常被拿来作为一个单独的剧本,与黄巾之乱、赤壁之战等历史大事件相提并论。由此可见董卓其人以及围绕它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重要性。尤其是董卓进京,堪称汉末乱世的开端,如果没有董卓进京,就没有后来的诸侯联军讨伐董卓,也就应该不会有群雄割据和三国鼎立。

三国演义中说是由于大将军何进为了与宦官十常侍争夺朝政大权,听取了亲信袁绍的建议,征照外地军队入京,作为对抗十常侍的外援。至于何进身为大将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为何没有足够的实力对抗十常侍,文中也有交代,一是因为十常侍在京师洛阳具备相当强的实力,二是因为何进的亲属与他不是一条心,存在掣肘。这两条理由与历史基本相符。自东汉开国以来,政坛一直存在着几方势力博弈,笼统可分为外戚集团、宦官集团以及士大夫集团。他们依附于皇权,相互拉锯,此消彼长,争夺皇帝之下的最高权力。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早在西汉武帝废除丞相制度时就有萌芽,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皇权之下权力的分散,属于帝王御下制衡之术。外戚集团与宦官之间的争斗,几乎贯穿了东汉近200年的历史,始终是东汉政坛的主线,而士大夫集团往往成为左右局面的第三者,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双方的强弱平衡。回到董卓进京这一时间段,当时外戚集团的代表人物是大将军何进,他的妹妹得到汉灵帝刘宏的宠幸生下皇子刘辫,由此摇身一变,成为皇后,兄凭妹贵,何进也鸡犬升天,入仕为官,短短几年便火箭般的升迁到了大将军的职位。

自从丞相制度被废除后,三公一般被视为官员仕途的最高点,但东汉晚期,大将军的地位还在三公之上,何进的权势由此可见一斑。何进之前诸如梁冀、窦宪等显赫一时的外戚,最后都死在了宦官的手里,他如果老老实实当一个富家翁,安享荣华,估计下场相对前任来说会好一点。然而他却是个有政治野心的人物,决心接过前任外戚的接力棒,再次尝试铲除以时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何进为什么非要与宦官为敌?有两个比较确定的理由。第一个理由,汉灵帝刘宏,在驾崩前夕,曾动过废长立幼的心思,想要立庶皇子刘协为帝,并且与当时的心腹宦官小黄门简硕商议,杀掉何进。然而事不周密,何进提前知道了简硕的部署,并先下手为强,杀了简硕,拥立了何氏血脉的太子刘辩为帝。

经过这场风波,何进对简硕连带着操弄政权的宦官非常痛恨,再加上与前几任出身世家大族的外戚不同,何进本人为屠户之子,毫无底蕴可言。他想要把寒门何氏提升到世家大族的级别,在自己百年之后还能延续下去。他看到经过党锢之祸后,士大夫集团与宦官集团势同水火,所以在政治上积极与士大夫集团靠拢,未受到党锢之祸的名士进言开脱,更广泛召集海内外名士进入自己的府上。如此一来,既可以联合士大夫集团对抗宦官集团,又可以让自己得到士大夫的认可,慢慢融入士大夫的阶层,可谓一举两得。

虽然何进苦心经营了自己的势力,但由于刘宏在时,更加宠幸宦官,护卫京城的西园军中也遍布宦官的势力,他也没法掌控整支军队。更糟糕的是,他的妹妹何太后与他的政治观点也并不相同,这是必然的结果。因为母以子贵,作为皇帝之母,何氏更在乎,自己亲生儿子的利益,不可能一切由着何进来。何进曾经多次向何太后建议联手对付宦官,都被何太后拒绝了。此外,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也站在何进的对立面,与宦官过从甚密。因此,何靖固然权势不凡,但想要独揽大权,面对的不仅仅是实力强劲的宦官集团,还有极力维持各方权力稳定的皇帝。在朝中只凭自己可谓独木难支,招揽外援势在必行。

董卓是受到何进征召的,外援却并非唯一。实际上,当时何进,给予厚望的外援是并州刺史丁原,这一点在何进对董卓与丁原的区别对待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何进最开始征召的就是丁原,不仅借朝廷的名义封丁原为九卿之一的执金吾,还征辟了丁原的手下张扬、张辽等人进入自己的军中任职。相比之下,董卓一开始并没有在何进的征召计划中,他刚刚受任为并州牧,明显是要去接替丁原,但何进的心腹袁绍认为董卓骁勇善战,值得拉拢,何进才有临时给董卓发去了诏令。即便如此,后续董卓向京师进军途中,又有多人劝说何进打消征召董卓进京的打算,理由是董卓素有残暴之名,怕不好节制,何靖自己也犹豫了,连续派出几拨使者阻拦董卓进京,惊疑不定的董卓因此在半路上就停止了进军,驻扎在京师外围观望。这说明董卓当时在朝廷中的名声并不好,鲜有拥趸,连是否能够进军,都城都是问题,只是和同样受到征召的东郡太守乔冒那样,是个备胎罢了。何进后来,谋除十常侍,走漏风声,被十常侍抢先伏杀,他的党羽在袁绍的带领下反攻十常侍,最终取得了胜利。董卓也趁机进军。

三国演义中有关这段描写十分含糊,基本就是打个哈哈,仿佛京师大乱,董卓趁虚而入,凭借其强大的实力震慑住了各方势力,收拢禁军以及何进旧部,还杀了丁原等其他外援,瞬间做大。但是根据资治通鉴记载,董卓进京时,所部军队不过3000人,绝不是三国演义夸张的大军20万。当时东汉禁军编制虎贲军与御林军合计4500人,北军五校4000人,西园八校尉达8000人。只这三支禁军的数量就远远多过董卓军,除非董卓军是3000高达,不然怎能做到轻而易举的掌控京师局面?

对此,三国演义的解释不必再提。资治通鉴却给出了一个,比较侮辱人智商的理由说董卓自知兵力不足,于是想出一个诡计,每天夜里让自己的兵马偷偷出城,次日白天在大张旗鼓的进城,如此反复几次,京师上下都以为他兵力强劲。这个理由只能看作司马光脑补的书生之言。那么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历史上很少露面的人袁隗。

此人是袁绍的叔父,也是东汉顶级世家大族汝南袁氏的代表人物,在三国演义中只匆匆露了一面,被董卓当做威赫袁绍的人质给杀了,貌似毫无存在感的酱油货色,但在真实的历史上,袁隗绝对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刘宏驾崩之前,委托了两名重臣作为托孤之臣,一个是大将军何进,另一个就是太傅袁隗,两人都具有录尚书事的权利,尚书是有权审阅上奏文书以及综理朝政的,在小皇帝刘辩年少无知的情况下,更负责国家具体事务的决策与下达,可谓朝廷最高权力。所以在京师政变之前,拥有绝对话语权的辅政重臣只有何进与袁隗两人。

当何进死去,能代表朝廷意志的只剩袁隗,他也可视作在这段时期朝中士大夫集团的代表人物。他的侄子虎贲中郎将袁术管理着虎贲军,羽林军的长官是羽林中郎将桓典,早在袁隗任司徒时,就是他举荐的。在袁绍诛灭十常侍时,二人都带兵进宫,帮助袁绍。此外袁炜还以朝廷的名义,将亲近宦官的太尉樊陵与京兆尹许相骗到府邸,让伏兵在此的袁绍杀掉,杜绝了两人调兵对抗的隐患。从种种迹象可以看出,在何进死后的京师政变中,袁隗没有直接参与兵变,但在幕后实在出了不少力。

不过,袁绍与袁隗叔侄二人的政治理念并不一致,袁绍是大将军府的旧人骨干,大将军何进的妹妹生下了小皇帝刘辩,因此,支撑大将军霸府权力法理的关键就是刘辩。只要刘辩继续当皇帝,他以勤王大功,加官进爵是板上钉钉的事,大将军府的旧属,余党也会奉刘辩为主。继续围绕在他与何太后的周围。然而这是士大夫集团代表太傅袁隗不愿意见到的场面,因为何太后长期以来都与宦官势力保持着极为暧昧的关系,甚至在何进死前还曾联合何苗以及宦官对抗何进。所以一旦刘辨继续留在皇帝的位置上,由于年纪尚小,何太后临朝,主张局面几乎是必然的。

这让好不容易熬死何进与十常侍的袁隗是要极力避免的情况。反过来,对于袁绍来说,他最稳妥的选择自然是顺从叔父袁隗,放弃自己大将军府后继领头人的角色,加入袁隗的阵营,如此一来,可以保证高官厚禄。但是政治地位,一定是低于叔父袁隗,兄长袁姬与弟弟袁术的。原因无他,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哪怕同属汝南袁氏,毕竟嫡庶有别,最高的权利、最大的利益永远属于家族最纯正的血脉。可是,当袁绍义无反顾为何进效力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决定就显而易见了。这样的人又怎会甘心将胜利的果实拱手让人呢。

袁隗要彻底扳倒以大将军府余部属,而且还要防止宦官势力重新抬头,采取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对外要坚决打击何进党羽,另一方面对内最有果断有效的做法无疑是铤而走险,废掉刘辨,从根本上消除隐患。哪怕这样做会冒天下之大不韪,甚至与侄儿袁绍恩断义绝,他也必须这么做。当然,袁隗为了尽可能让自己,和家族不蒙上恶名,有他的打算,即自己躲在幕后,扶持一个持刀者站在台前替自己办事。

袁隗选择的是董卓,首先,董卓是他的故吏。袁隗担任司徒期间,在西北出露头角的董卓就曾经受到推举,成为袁隗的属吏。参考钱穆先生提出“二重的君主观念”袁隗会对董卓更加信任是理所应当的。其次,董卓在西北征战多年,善战而有名望,能够镇得住场面,尤其,中平年间在镇压凉州羌乱中的表现,让董卓的名将之威达到顶峰,进京前就已拜前将军,封乡侯,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名将。朝廷为了制衡西北军事局面,基本上就是在他与另一名将皇甫嵩之间找平衡。最后,董卓在京师人脉浅薄,要想立足只能求助于士大夫,方便控制,这点从他进京以来受到多方阻力便能看出端倪。可以说,董卓被推向前台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从时间上看,袁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做出了决定。

8月28日何进死后,宦官们也已经被袁绍诛杀殆尽,群臣迎接逃亡城外的小皇帝刘辩以及陈留王刘协回京。一直无法进京的董卓就获得了进京的许可,并立即被拜为三公之一的司空。袁隗这样做,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先确立董卓在朝中的地位。到了29日,董卓轻而易举的杀了丁原,不但吞并了丁原的部队,还开始吸收何进的余党。大将军府的部分余党见势不妙,纷纷逃亡,其中就包括鲍信、王匡等曾经受到何进指使前往外地募兵的属官。董卓本身实力并不强,这要是没有袁隗的首肯与推波助澜,应该是很难这么顺利的。他先是加封董卓为高官,然后增加董卓的硬实力。三十日大将军余部袁绍,逃亡出城。当然,作为袁隗的侄子,他是一定能逃掉的。亲近袁隗的袁术则被封为后将军,同为袁氏子弟,两下相比判若云泥,足见袁绍与袁隗双方的政治观念无法兼容。也是在当天,屁股慢慢坐稳的董卓就上报了废立皇帝的事宜,实际策划者袁隗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九月初一,拥有何氏血脉的刘辩被废,刘协登基为帝,距离董卓进京前后仅三天,如果不是袁隗的指使,很难想象在京师立足未稳的董卓会迫不及待的干这种震动天下的大事。

三国演义与资质通鉴给出的理由是,董卓认为刘协更加贤德,但这很明显。是无法自圆其说的理由,因为董卓既然要,把持朝纲,选个更加窝囊废的皇帝岂不是更加合适?说董卓利令智昏,无法无天,同样有侮辱人智商的嫌疑。董卓是混蛋,但不是傻蛋,他当然知道废立之事带来的后果,除非他有人支持与兜底,不然绝不会干出这样的愚蠢之事,就算要干,也不会选择风口浪尖。唯一的解释便是他在配合袁隗进行对何氏余党的清洗,因为,随后何太后也被刺自尽。如果只是废掉刘辩,实在没有必要再多此一举,惹人非议。自此,董卓完成了从地方军头迈进中央的华丽蜕变。当然,起初的他尚不足以摆脱袁隗傀儡的身份,但袁隗显然低估了董卓的野心,同时高估了自己对于董卓的掌控力。这为后来的事实证明,最残酷的反噬很快就到来了。以上只是个人观点,大家如有不同见解,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