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历史

历史

战国时期,齐国曾经是一个霸主。为什么它面对秦连一点像样的反抗都没有?

发布时间:2022-11-21历史 怪兽小火龙
战国时期,齐国曾经是一个霸主。为什么它面对秦连一点像样的反抗都没有?

说来也奇怪。从姜太公立国开始,齐国就是一等强国。姜太公封于齐国,积极发展工商渔盐之业,又东征西讨,平定周边,遂成大国。后来齐国发生了内乱。田氏代齐,从此以后齐国改为姓田,但国号保留下来了,直到齐桓公称霸诸侯时,齐国也是盛极一时。秦国崛起于西方,齐国崛起于东方。齐国与秦国可以说并称两强。

齐国的衰落始于燕昭王伐齐,差点灭了齐国。后来田单用火牛阵恢复了齐国,但齐国从此衰落下去。这就是齐国的历史。是不是有人和我一样的思维?以齐国的国力,它怎么也不可能那么不堪吧?面对秦军连个像样的抵抗都没有,还不如韩国。难道它不会合纵抗秦吗?盟友还真没有。

这件事说来话就长了,首先我们从齐襄王死后儿子继位开始,君王后主持朝政。他是一个女人,毫无远见,缺乏政治头脑,采取了曲线救国,也就是在外交上舔秦国,以保护齐国平安的谋略,不仅有人问。这有成果吗?当然有,而且效果显著,40多年了无兵灾,齐国平安了40多年。而秦国却在这40多年间,先后攻伐了赵国,韩国,魏国,燕国,楚国。

回顾一下历史,齐王建六年,秦,赵两国在长平决战,齐国没有救援,而赵国缺粮向齐国求救,齐国作为邻居,一粒米都没给。难道齐国没有远见的人吗?当然有,不过没有什么用啊!关于赵国向齐国求救借粮的时候,齐国的谋臣曾经说过:“不支援赵国,这是齐,楚得过失,正好中了秦国的诡计,齐国和楚国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今日赵国如果灭亡,明天就轮到齐国和楚国,因为心疼粮食就不支援赵国,这哪里是为国家谋利益”。秦破长平,两次围邯郸,齐国也没有派兵支援赵国,就这样被秦国打垮了。最可怕的是后胜做了齐国的丞相,他可是齐国的公知,收了秦国的不少好处,定下的对外国策就是秦国不需要防备,也不要去帮助五国,于是这五国逐一被秦国各个歼灭。

齐国,一个东方大国怎么可能没有能人了呢?比如墨大夫,曾经对齐王说过,齐国地方数千里,甲士数百万而三晋流亡人士也不少,大王为什么不把他们团结起来,编成一支大军,西越黄河攻打临晋关。而楚国的大夫也不愿意降秦的也有好几百人,现在也集中在南城之下,大王为什么不把他团结起来呢?编成大军,收复楚国故地可攻打秦国武关。如此以来,齐国可立威,那就不只是保卫国家而已了。很显然墨大夫只说对了一半,但是他不知道当时的形势。不过,墨大夫想东攻临晋,南克武关,从军事上对秦国能形成钳形攻势,但这个谋略,执行方面到底能不能成功,那是又一码事。但有一点说得对,三晋燕国,楚国所残存的反秦人士是一股强大的团结的力量,这确实是一个事实,应该予以重视。

秦始皇二十五年,正当王翦、蒙武深入江南作战时,王贲、李信率部远赴辽东,消灭了燕国的残余部,活捉了燕王喜。紧跟着又回师击代,俘虏了代王嘉,赵国残余部也终于被消灭。现在只剩下齐国了,可想而知齐国是多么的无助。也就是秦始皇26年,这个时候的齐王建和后 胜,终于知道大祸要临头了,赶紧调集军队防守齐国西界,与秦国断交。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里说的“齐王建与其相后胜,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可惜他们醒悟得太晚了。

齐国西部,南部其实都有长城。西接济水,东至于海,绵延350公里。但是北部是没有长城的。而全国的几个大将,如王贲,李信、蒙恬避开西面的齐国主力,从曾经的燕国南部出发,直接插入齐国的都城临淄。敌人已经兵临城下,那么齐王无奈只能投降。据说秦始皇把他流放到了河南辉县,之后活活饿死,这是多么的悲凉。

总结:齐国也是一个老牌诸侯大国,为什么那个像样的抵抗都没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富”。齐国有鱼,盐海运之利;你可千万不要小看盐,在古代,它是人类生存要素中不可缺而又无法替代的东西,战略价值不亚于我们现在的石油。齐国半数以上的国土,适宜耕种的平原,水热资源充足,因此农业资源同样丰富。而密布的湖泊为齐国提供了充足的淡水。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化都市在哪?就是山东的临淄。齐国的老百姓也没有冻饿之患。更别说那些贵族了。然而富庶的生活往往是消磨一个人斗志,最好武器。于是当秦国的大军来临时候,齐国上下没有一个人愿意为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