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历史

历史

孔明出生在布里?为什么是《尹》?你到底要去哪里耕作?

发布时间:2022-11-23历史 新生活观
孔明出生在布里?为什么是“傅亮音”?你到底要去哪里耕作?

本文由 @瑞青读书 原创发布于正观新闻正观号。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锦囊是曹操的,羽扇是周瑜的,火攻是黄盖的……除去虚构,诸葛亮还剩下什么(一)

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诸葛亮

曹魏人物的写作先告一段落,今起进入蜀汉人物系列。这一系列的最大看点就是,演绎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中的人物形象之间的落差幅度,较之曹魏和孙吴的人物形象要大得多,尤其是刘备、诸葛亮、关羽三人,几乎可用“颠覆”一词来形容。

我仍然以《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资治通鉴》以及部分文人笔记为蓝本,在两种人物形象对立到极致的关键点,偶尔会拿《三国演义》以及戏曲和民间故事里的一些说法与正史的记载做个对比,以提醒读者,要搞明白哪些是卧在草堆旁的“开心胡扯”,哪些是作家有意刻画的“艺术虚构”,哪些是接近真实情况的“正史记载”。

我的老家在豫东,很小的时候,常跟随大人一起听越调、豫东调以及大鼓戏,尤其喜欢听越调大师申凤梅先生演唱的《诸葛亮吊孝》《收姜维》《空城计》等几出戏。田间地头,河边村口,总能听到有人模仿她的唱腔。

有时我也用玉米须当成戏曲道具中的胡须,专业术语叫做“髯口”或“遮口”;手上拿一顶荷叶当羽扇;头上扎一绺青灰色的布条;肩上披一块厨房里的围巾当大氅,“扮上”之后,再登上一处高高的土堆,权作舞台,那惟妙惟俏、畅快淋漓的感觉至今难忘。

申凤梅先生塑造的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传遍大江南北,曾多次进京汇演,被周恩来总理褒奖为活诸葛。

自小刻在我脑海里的诸葛亮的形象就是,手摇一把用鸟羽制成的扇子,头戴用青丝编成的头巾,身穿带有八卦图的服装。诸葛亮就是一位能感应天地、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神人。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的增多,思考的深入,诸葛亮的那种仙风道骨般的神人形象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副眉头紧锁、铁面无私、两袖清风、喜怒哀乐的常人。

那么,诸葛亮在正史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接下来就听我为您慢慢道来。

诸葛亮出身布衣吗?

历史人物多少都有一些未解之谜,诸葛亮更是。其字孔明,琅琊郡阳都县人,即现在的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

诸葛亮自称布衣,其实非也。诸葛氏乃琅琊望族,他的出身虽无法与袁绍、袁术相比,但也是标准的官宦之家,不然他怎么可能有机会和条件饱读诗书,怎么可能有广阔的视野和超人的智慧,以及广泛的人脉资源。

不妨先看看他的祖宗是何许之人。诸葛亮的先人可明确追溯到的,是西汉第十一位皇帝汉元帝刘奭的司隶校尉诸葛丰。

当时的汉元帝是一个很悲催的皇帝,在政期间,宦官、儒臣、外戚三方权利角逐,而刘奭崇信宦官,造成大权旁落到宦官之手,从刘奭这一朝开始,西汉开始走向败落。

出身于这个朝代的诸葛丰是一个读书人,他性格刚直,不畏权贵,因此得到了御史大夫贡禹的赏识。贡禹也是琅琊郡人,和诸葛丰是同郡的老乡,所以就特别推荐诸葛丰担任监察弹劾上报的侍御史,这样以来就有机会接触到汉元帝。汉元帝接触到诸葛丰之后,也认为他是一个正直无私之人,就继续提拔他为司隶校尉。

何为司隶校尉?后面会讲到诸葛亮也担任过这个重要的职务,在此解释一下。司隶校尉可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得了的官儿。它是一个负责监督京都及周边地区的检察官,就相当于现在的负责巡视、监察中央以及北京地区所有官员的纪检及监察干部的头儿。担当此任者,不但要求为人正直,还要深得皇帝的信任才行。

由于诸葛丰秉公执法,不畏权威,民间流行“间何阔,逢诸葛”的美誉。汉元帝对诸葛丰的工作很满意,不久就再次提拔为光禄大夫。但汉元帝的那些宠信宦官和外戚却不把诸葛丰放在眼里,尤其是有一个叫许章的外戚。平日骄奢淫逸,结党营私,目无法纪,不仅自己犯错,还纵容手下犯错。诸葛丰眼睛里掺不得沙子,准备先拿他开刀。

一次趁许章外出的机会,诸葛丰就去逮捕许章,而许章竟然直接跑进宫中向汉元帝求情。刚直的诸葛丰就一直追到汉元帝的面前,向汉元帝现场汇报因许章违法而追捕的事。没想到汉元帝不去派人调查许章的罪证,而是怪罪诸葛丰没有上书弹劾就抓人,并对诸葛丰进行处罚,收回诸葛丰可以抓人的符节。

从此诸葛丰一蹶不振,再三向汉元帝请求辞官,而汉元帝始终不答应辞官。这期间,许章开始了对诸葛丰的报复。当监察干部难免要得罪人,许章就联合诸葛丰曾得罪过的朝中大臣,联名弹劾诸葛丰。诸葛丰很快就由司隶校尉贬为城门校尉。

被贬后的诸葛丰可能是咽不下这口恶气,就想着要扳倒许章。但诸葛丰失去了方寸,病急乱投医,他想利用弹劾周堪和张猛的表现重新获得汉元帝的信赖。诸葛丰自以为是地认为,他与周堪、张猛很好,但他不避嫌,然而拍马屁拍到了马蹄上。汉元帝认为诸葛丰这是在沽名钓誉,为了上位,不惜诬告忠直之臣,于是下诏责备诸葛丰,说他对周堪和张猛先是称赞,后是诽谤,前后的言行不一致,屡教不改,立即革职,贬为庶人。诸葛丰不久就病死于家中。

之所以对诸葛亮的先祖罗嗦这么多,目的是让大家知道一个家族风气的传承是多么的重要。你看,诸葛丰刚正的品质,是不是一直传到了诸葛亮这一辈。

诸葛亮的父亲叫诸葛珪,字君贡,汉朝末年担任过泰山郡城,但英年早逝,留下三个儿子: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三子诸葛均。有人也把一个叫诸葛诞的人往他们身上扯,史料上没有证据说明他们有很近的关系。诸葛诞也是琅琊人,也是诸葛丰的后人,只能说他们是一个族人,是堂兄弟,并非是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的儿子。

当时诸葛玄担任袁术手下的豫章太守。这里的豫章不是河南的地名,而是指江西省的南昌。后来不知为何,朝廷突然又派朱皓来取代诸葛玄的职位。诸葛玄跟荆州牧刘表有交情,史书上讲,诸葛玄带着诸葛亮、诸葛均一起投奔到刘表旗下,如果诸葛诞是他的儿子,他怎么会不带上自己的亲儿子呢!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就留在在了南阳,于是就有了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说法。

还有一个不同的版本,据《献帝春秋》记载,原豫章太守周术病故,荆州牧刘表上表,推荐诸葛玄为豫章太守,管理南昌。后来朝廷又遣朱皓来取代诸葛玄。这个朱皓从扬州刺史刘繇那里借兵攻击诸葛玄,诸葛玄屯守西城,朱皓攻入南昌。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杀了诸葛玄,朱皓把诸葛玄的人头送给刘繇。

不管诸葛玄到底是怎么死的,留下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结论都是一致的。当然,诸葛亮不可能像当地的农民一样,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农活,他平时喜欢吟诵歌谣《梁父吟》。

《梁父吟》又作《梁甫吟》。属于汉乐府古辞,梁甫是指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也代指古时人死后丛葬的地方。部分学者认为是由诸葛亮本人所作。由于诸葛亮留下的作品很少,特别是诗词歌赋,后人单从语言风格上无法做出判定,加之陈寿在《三国志》里对这一段的描述,丝毫没有任何暗示是诸葛亮所作的意思,裴松之注本也只字未提。如果是诸葛亮所作,相信陈寿和裴松之无论如何也会提上一句的,所以我本人偏向于非诸葛亮之作。此作内容不长,我也录到这里,以方便大家顺手也品一品,意会一下像不像诸葛亮的诗作: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写到这里,我停顿了许久,不管是不是诸葛亮所作,但很想搞明白诸葛亮为什么好吟这首《梁父吟》?但从内容上看,很简单,是写齐国临淄城外几里之处的三个坟头,由坟头写到坟里的人都是谁,搞清楚他们是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之后,接着写到他们都是勇力过人的猛人 ,那么他们为何而死,是谁又能够如此高妙地得以杀死三位勇士?最后交代由齐国国相晏婴设计用两个桃子就轻松杀死了三个猛士,而这三人并没有犯下什么错误。那么,诸葛亮常吟这么个水平很一般的诗作,他是想向世人传达几个意思呢?

我基本认可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王炎平的一个诠释观点:诸葛亮《梁甫吟》之所寄寓,一为士之道,一为相之体。盖士之处世,志在行道,而又不能无禄,故进退出处颇费斟酌,亦甚难处理适当。而牢笼制驭之术,即二桃杀三士之类。士惟淡泊可以免祸,亦惟淡泊可以全节。至于为相,当为国惜才,尽其器用,开诚布公,集思广益。故诸葛亮好为《梁甫吟》,盖悲士之立身处世之不易,讽为相之不仁也。此乃诸葛亮碣观古今之士道与治道,有所感慨而作。其在乱世,能如此读史并观世,是其器识甚远大,而立身甚崇高也。

接下来,再简单地说说关于诸葛亮的躬耕之地的问题。现在各地争夺名人出生、工作之地的累见不鲜,其目的并不是为了传承文化,而是借名人搭台,经济唱戏。所以我不表达自己的观点,只选取几处历史记载,请各位自行品悟。

最早最原始的史书记载有三处:

一是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二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三是南朝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裴松之特别加注引用《汉晋春秋》里的记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目前关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南阳”的具体地址在哪里?当时所谓的南阳是指南阳郡,地域广阔,包括襄樊在内。所以就造成了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南阳在现在的襄阳,另一种说法是在现代的河南南阳市。至于诸葛先生的躬耕地到底在哪里,我觉得没那么重要,只要我们对古代的圣贤充满敬畏,他永远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目之中。其实南阳人和襄樊人在语言、饮食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这个问题上,我比较推崇清代曾任南阳府知府的湖北人顾嘉蘅,他为平息躬耕地之争,撰写了一副名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讲完了诸葛亮的出身,下一期就要讲诸葛亮初出茅庐帮助刘备打天下。那么历史上,真的是刘备三顾茅庐呢?还是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自荐呢?更多精彩,欢迎持续关注。

作者简介:李瑞青,老子故里鹿邑人,现居郑州。从事传媒、教育工作,同时涉猎文史、书法研究。著有《写活历史人物》等五部读书笔记;《雾太阳》《猎城》等七部中长篇小说。

编辑|李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