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历史

历史

清朝惊堂木一拍秋后问斩,为啥要拖这么长时间?秋审源自何处?

发布时间:2022-07-26历史 小李话史
清朝惊堂木一拍秋后问斩,为啥要拖这么长时间?秋审源自何处?

电视剧电影中,经常会有一个情节,犯人犯了严重的罪行,堂审的时候堂官就用惊堂木一拍秋后问斩,那为啥判他非得到秋后问斩,为什么要拖这么长时间呢?其实,这个条例最初设计是怕有冤假错案,同时也给犯人一个上诉的机会。

秋后问斩在清代的法条上,有一个专门的词语叫做秋审,大概的意思就是在全国的范围之内对所有在押的斩绞监的犯人进行一次审录复合,也就是要复审案件。然后,根据情况处理,或处决,或缓决,或减免。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这其实是朝廷要向公众传递一个信息,朝廷在处理大案时,对犯了重罪需要处以死刑的人是很慎重的,量刑的时候是考虑很多的,真的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才问斩的。那么这个制度是不是也给那些徇私枉法的人带来了一定的这个可乘之机呢。确实,世界上,没有特别完整的制度。主要是还要看执行,如果你制度执行的不好,可能啥制度都没用,那假如没有秋后问斩这一说,又会发生什么事?

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清朝的各省的督府,湘军,淮军,统帅,就创造了一个有名的方法振压起义军。这个方法,就是就地正法。清史稿第142卷里面就说唯就地正法一项,始自咸丰三年。那个时候太平天国起义在全国都开始闹起来,地方上的大员,也处理不过来了,就干脆下狠手,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先斩再奏向朝廷。到后来,地方官员觉得这样太方便了,省麻烦,都开始先斩后奏,再到到后来也不改了,振压起义军全部斩立决。

秋后问斩的这个制度,其实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并不是清朝的时候才有的,就是,不让犯人立即死,非得告诉你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处决,拖的时间越长,心灵的折磨越大。

“秋后问斩”制度清朝源自于明朝,但是再往前还能查到两汉,只不过那时候叫“录囚”,意思就是审录复合在押的囚犯。那个时候这种行为还是个体行为,不是一种制度,而且时间也没确定是在夏天或者秋天,形式也不统一,有的是当官的照令审查,有的是巡查的路上就顺手把这个案子就给办了。

那“录囚”什么时候变成了制度呢。是在魏晋时期到唐朝的时候就定了型,在唐六典当中有专门的记录,每年什么时候,每月什么时候把案情和判决的方式报到刑部,然后刑部再统一个时间交给负责人在进行复审。到明朝时,出现了叫做“朝审”的制度,这就是历代“录囚”制度的总成。清朝所立的秋审制度,再次把时间确立到每年一次,为顺治元年所立,顺治十年正式的提准日期是在霜降之后十天。到了顺治15年再次下令各省秋决,把在京和在外省合二为一变成每年一次的秋审,时间不变。

那是不是所有犯了死罪的人都能够等到秋后去再审呢?根据大清律例,斩绞死刑的执行有两个区别,第一个为斩监候,这个是有机会等秋审。第二个是斩立决,罪情特别严重,一经判决,无论何时都要立刻执行,哪怕是距离秋审还剩一天,也得马上执行。

那么秋审是什么程序呢?基本上分为地方和在京。地方上大概有几个环节,首先提一下名单,然后审核这个人,再把这内容呢交到省里,省里进行会审,之后交给督府按照本年度做一个汇总,然最后提到刑部,由皇上和刑部定夺。在京则是要刑部来看详细的案件来进行审核,然后进行会审。皇上批完之后基本上就可以马上执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