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历史

历史

《秦国创业史》秦国东出为什么攻打巴蜀而不是东出函谷关?

发布时间:2022-07-30历史 游娱戏水
《秦国创业史》秦国东出为何攻打巴蜀而不是东出函谷关?

关于秦国东出之路问题,《史记》中司马迁的祖先司马错曾经与张仪有过一番精彩的廷议,司马错以“王之名在关东,王业之实在巴蜀”的精彩分析折服了秦惠文王和天下第一名嘴张仪。秦国要东出为何名在山东,而实在巴蜀呢?说到底,就是用来支撑军队打仗的“家底”在巴蜀。巴蜀是个盛产粮食的好地方,可以为秦军打仗提供充足的粮食。

在铁制农具刚刚开始应用于农业的战国时期,诸侯国军队的强弱大小,往往受限于农业的生产力。古罗马军队最强盛不过十万,而战国时期的动则十几万、二三十万的规模,说到底,谁有足够多的资源养活更多的人,谁的军队规模就足够大。战国七雄为了争雄在变法中无一倒外把如何发展农业作为变法中的重要部分,最早的李悝变法就是提到“尽地力之教”一说,意思是:这地种稻米的收成比种其它农物好,就用来种稻米,不能改种其它农作物。为什么这样?都是因为战争的需要,要尽一切办法为战争提供保障。秦国商鞅变法中的“耕战策”也是这个道理,耕是为了保障战,战是为了争取更多的耕地去养活更大规模的军队,使军队能长战、久战。

秦惠文王时期的秦国,虽然历经商鞅变法三十多年,秦军将士作战勇猛,可秦军的短板依然非常突出,那就是无力久战。不论是河西秦魏之战、秦齐观泽之战,还是公孙衍发起的五国攻秦之战,在与山东强大的诸侯国交战中难以长时间招架诸侯国军。张仪这张利嘴在外交上恰恰以能言善辩的所长弥补了秦军无力久战的所短,张仪借秦军的勇猛吓退了不少诸侯国军。

战争历来是吞噬资源的“黑洞”。司马错了解秦军长期征战仅靠关中平原发展农业,已经非常艰难维持。秦惠文王在讨论是伐韩还是伐巴蜀的问题上否定张仪的建议采用司马错伐巴蜀的建议原因还是在于“家底”不够厚,不足以跟六国长期作战消耗的问题上。

后来,秦惠文王令司马错与张仪出征巴蜀,将巴蜀之纳入秦国的版图之中,至此秦国开始治理巴蜀,到了秦昭王时期,由于李冰父子在巴蜀修筑了都江堰,巴蜀水患得到彻底治理,巴蜀这地土地才有了“食无荒年”“天府之国”的美誉,那里盛产的粮食成为秦军久战的动力之源。

秦军向东出为何要攻巴蜀?可以说完全是出于秦国长远利益的考量。先解决秦军长期吃饭问题,再解决与山东诸侯国长期作战问题。“兵者,国之大事,生死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战争的艺术在那个久远的年代被演绎得出神入化,秦国、秦人、秦军,细细品味那段历史,不由惊叹祖先治理国家的智慧超群。